400 likes | 526 Views
2012 年江苏高考化学试卷评析 暨三年江苏高考化学试题对比. 2012.12.19. 2012 年的江苏高考化学试卷的整体特点:. 题干阅读量小, 信息表述清晰, 设问简明易入, 整体难度适中, 答题时间充裕。. 整体概括为:“ 三体现四突出 ”. 三体现: 体现: “基础性、应用性、时代性”的特征, 体现:“宽基础、厚实践、重能力”的特色, 体现:江苏化学理念:“贴进真实的化学情景”, 四突出: 突出:对自然界、生产、生活和化学实验中现象, 以及相关模型、数据和图形等的观察, 突出:考查学生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
E N D
2012年江苏高考化学试卷评析 暨三年江苏高考化学试题对比 2012.12.19
2012年的江苏高考化学试卷的整体特点: 题干阅读量小, 信息表述清晰, 设问简明易入, 整体难度适中, 答题时间充裕。 整体概括为:“三体现四突出”
三体现: 体现: “基础性、应用性、时代性”的特征, 体现:“宽基础、厚实践、重能力”的特色, 体现:江苏化学理念:“贴进真实的化学情景”, 四突出: 突出:对自然界、生产、生活和化学实验中现象, 以及相关模型、数据和图形等的观察, 突出:考查学生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 突出:考查学生从化学视角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突出:考查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二、近三年江苏高考化学试题五大知识块分配比例(按选修物质结构统计)二、近三年江苏高考化学试题五大知识块分配比例(按选修物质结构统计)
三、近三年江苏省高考化学试卷试题内容 双向细目对照表:
三、近三年江苏省高考化学试卷试题内容 双向细目对照表:
三、近三年江苏省高考化学试卷试题内容 双向细目对照表:
发现: 2012年与2011年的15个选择题的考点基本一致, 只是安排顺序有所变化,与2010年相比,有12个考点 基本一致。 启迪: 认真分析选择题对应的考点、知识点,进行发散和 收敛思维,让学生熟练掌握知识点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技 能。
四、近三年高考化学部分试题特点分析 1、选择题(客观题):常考点固定,选项相同点多 考点:化学用语 (10年)2.水是最宝贵的资源之一。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H2O的电子式为 B.4℃时,纯水的pH=7 C.D216O中,质量数之和是质子数之和的两倍 D.273K、101kPa,水分子间的平均距离: (气态)>(液态)>(固态) 本题以水为背景的情境设置,考核学生原子结构、 电子式、pH值、水三态分子间的平均距离等一些 基本概念的小综合题。
(2011年)2.下列有关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A.N2的电子式: B.S2-的结构示意图: C.质子数为53、中子数为78的碘原子:13153I D.邻羟基苯甲酸的结构简式: (2012年)2.下列有关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A.乙酸的结构简式: C2H4O2 B.F-的结构示意图: C.中子数为20的氯原子:1720Cl D.NH3的电子式: 化学用语的考查均选择了具体相同的切入点: 电子式、离子结构示意、有机物的结构简式、原子的组成。
考点:离子共存 三年题干描述基本相同,“常温下,下列各组离子 在指定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选项有较多共同点。 (2010年)A.pH=1的溶液中: Fe2+、NO3-、Na+、SO42- (2011年)A.1.0mol·L-1的KNO3溶液: H+、Fe2+、Cl-、SO42- (2010年)D.c(Fe3+) =0.1mol/L的溶液中: K+、ClO-、SO42-、SCN- (2012年)C.0.1 mol·L-1FeCl3溶液: K+、NH4+、I-、SCN- H+、NO3-、 Fe2+热点问题 Fe3+、SCN- 热点问题
考点:离子共存 (2010年)C.c(H+)/c(OH-)=1012的水溶液中: NH4+、Al3+、NO3-、Cl- (2012年)D.c(H+)/c(OH-)=1×1014的溶液: Ca2+、Na+、ClO-、NO3- (2010年)B.水电离出的c(H+) =10-12mol/L中: Ca2+、K+、Cl-、HCO3- (2010年)B.甲基橙呈红色的溶液: NH4+、Ba2+、AlO2-、Cl- (2011年)C.pH=12的溶液: K+、Na+、CH3COO-、Br- (2012年)A.0.1 mol·L-1的NaOH溶液: K+、Na+、SO42-、CO32- (2011年)D.与铝反应产生大量氢气的溶液: Na+、K+、CO32-、NO3- 选项以各种 方式表述 溶液酸碱性
考点NA问题 近三年题干表述相同“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其选项有很多共同之处。 (2010年)D.常温常压下,22.4L乙烯中C—H键数为4NA (2011年)C.标准状况下,2.24L己烷含有分子的数目 为0.1NA (2012年)C.标准状况下,11.2LCH3CH2OH中含有 分子的数目为0.5NA (2012年)D.常温常压下,2.24LCO和CO2混合气体中 含有的碳原子数目为0.1NA 已知体积数据,考查处理数据的能力, 设置有常温常压、标准状况、气体和液态, 问题设置有化学键、微粒数的计算等
考点NA问题 近三年题干表述相同“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其选项有很多共同之处。 (2010年)C.在反应KIO3+6HI=KI+3H2O+3I2中, 每生成3mol I2转移的电子数为6NA (2011年)D.常温常压下,Na2O2与足量H2O反应, 共生成0.2molO2,转移电子的数目为0.4 NA (2012年)A.标准状况下,0.1molCl2溶于水, 转移的电子数目为0.1NA 选项从具体的氧化还原反应出发,首先既考查 元素化合物知识,又考查氧化还原知识点,判断在 反应过程中的电子转移数目等。
考点基础实验及操作 (2012年)6.下列有关实验装置进行的相应实验, 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图1 图2 图3 图4 A.用图1所示装置除去Cl2中含有的少量HCl B.用图2所示装置蒸干NH4Cl饱和溶液制备NH4Cl晶体 C.用图3所示装置制取少量纯净的CO2气体 D.用图4所示装置分离CCl4萃取碘水后已分层 的有机层和水层 考查:除杂、蒸发结晶、制气、分离
考点基础实验及操作 (2011年)7.下列有关实验原理或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用水湿润的pH试纸测量某溶液的pH B.用量筒量取20mL 0.5000mol·L-1H2SO4溶液于烧杯中, 加水80mL,配制成0.1000 mol·L-1H2SO4溶液 C.实验室用图2所示装置制取少量氨气 D.实验室用图3所示装置除去Cl2中的少量HCl 考查: 试纸使用、量器使用、 制气、除杂
考点基础实验及操作 (2010年)7.下列有关实验原理或操作正确的是 A.选择合适的试剂,用图1所示装置 可分别制取少量CO2、NO 和O2 B.制备乙酸乙酯时,向乙醇中缓慢 加入浓硫酸和冰醋酸 C.洗涤沉淀时(见图2),向漏斗中 加适量水,搅拌并滤干 D.用广泛pH试纸测得0.1mol/L NH4Cl 溶液的pH=5.2 考查: 制气、制备有机物、沉淀洗涤、试纸使用
2012年考查: 除杂、蒸发结晶、制气、分离 2011年考查: 试纸使用、量器使用、制气、除杂 2010年考查: 制气、制备有机物、沉淀洗涤、试纸使用
考点有机物结构和性质 (2010年)9.考查香兰素、阿魏酸二种物质的结构性质 (2011年)11.考查β-紫罗兰酮、中间体X、维生素A1 三种物质的结构性质。 (2012年)11.考查普伐他汀一种 物质的结构性质。 2012年考查的信息量和难度 明显下降
2010年考查: KMnO4的氧化性体现、酚羟基、羧基、羰基、醛基 和双键的性质、同分异构体问题 2011年考查: KMnO4的氧化性体现、双键、醇羟基、羰基的性质、 同分异构体问题 2012年考查: KMnO4的氧化性体现、双键、醇羟基、羧基和酯基 的性质。 三年考查点基本相同: 官能团的基本性质
2、选择题(客观题):常考点固定,切入有新意。2、选择题(客观题):常考点固定,切入有新意。 考点:化学反应和能量 (2012年)4.某反应的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如右图所示 (图中E1表示正反应的活化能,E2表示逆反应的活化能)。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B.催化剂能改变反应的焓变 C.催化剂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D.逆反应的活化能大于正反应的 活化能 虽然《2012年江苏考试说明》中没有提及“活化能” 这一概念,但《选修四》课本P34页明确有“活化能”概念, 且在P36中图片“催化剂对反应活化能的影响”,本题图片 源于教材,考查反应与能量的关系,明确导向重视教材
考点:元素化合物性质 (2012年)7.下列物质转化在给定条件下能实现的是 必修一专题三 ① 必修一专题四 ② ③ ④ ⑤ 必修一专题二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①④⑤ 必修一专题三结合氯化物溶液蒸发和盐类水解 必修一专题二和候氏制碱原理
考点离子浓度大小比较 (2012年)15.25℃,有 c(CH3COOH)+c(CH3COO-) =0.1mol·L-1的一组醋酸和醋酸钠 混合溶液,溶液中c(CH3COOH)、 c(CH3COO-)与pH值的关系如图所 示。下列有关离子浓度关系叙述正 确的是 A.pH=5.5溶液中: c(CH3COOH)>c(CH3COO-)>c(H+)>c(OH-) B.W点表示溶液中: c(Na+)+c(H+)=c(CH3COO-)+c(OH-) C.pH=3.5溶液中: c(Na+)+c(H+)-c(OH-)+c(CH3COOH)=0.1mol·L-1 D.向W点所表示溶液中通入0.05molHCl气体(溶液体积 变化可忽略):c(H+)=c(CH3COOH)+c(OH-) 识图片 辨数据 选项仍采用离子浓度大小比较、物料守恒和电荷守恒的常规方式。
2012年以识图处理数据的方式, 考查离子浓度关系大小比较、电荷平 衡和物料平衡知识点,形式与2010年 大致相同,较2011年的直接分析几种 盐溶液的离子关系增大了一定难度 2010年12题NaOH溶液滴定 CH3COOH溶液如右图 判断点①点②点③溶液的关系。 2011年14题,分析判断 NaHCO3溶液、Na2CO3溶液 NaHCO3和Na2CO3混合溶液、 CH3COONa和CH3COOH混合溶液
考点化学平衡 14.温度为T时,向2.0L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1.0 molPCl5, 反应PCl5(g) PCl3(g)+Cl2(g)经一段时间后达到平衡。 反应过程中测定的部分数据见下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在前50s的平均速率为v(PCl3)=0.0032mol·L-1·s-1 B.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升高温度,平衡时, c(PCl3)=0.11mol·L-1,则反应的△H<0 C.相同温度下,起始时向容器中充入1.0molPCl5、 0.20molPCl3和0.20molCl2,达到平衡前v(正)>v(逆) D.相同温度下,起始时向容器中充入2.0molPCl3、 2.0molCl2,达到平衡时,PCl3的转化率小于80%
2012年化学平衡考点: 主要按考试说明常规要求,考查了平均反应速率 的定量表示方法(选项A);考查了理解浓度、温度、 压强和催化剂等对化学平衡影响的一般规律(选项B); 考查了能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简单的计算(浓度商判 据)(选项C);选项D考查了成比例改变反应物或生 成物的量的平衡移动问题,这类问题的处理方法常常 转化为“压缩问题”。
3、主观题:题型恒定,表述简明。 (2012年)16.(12分)利用石灰乳和硝酸工业的尾气(含NO、NO2) 反应,既能净化尾气,又能获得应用广泛的Ca(NO2)2,其部分工 艺流程如下: 反应原理: 归中:Ca(OH)2+NO+NO2=Ca(NO2)2+H2O 歧化:2Ca(OH)2+4NO2=Ca(NO3)2+Ca(NO2)2+2H2O (1)一定条件下,NO与NO2存在下列反应:NO(g)+NO2(g) N2O3(g),其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 (2)上述工艺中采用气液逆流接触吸收(尾气从吸收塔底部进入, 石灰乳从吸收塔顶部喷淋),其目的是; 滤渣可循环利用,滤渣的主要成分是(填化学式)。 (3)该工艺需控制NO和NO2物质的量之比接近1:1。 若n(NO) :n(NO2)>1:1,则会导致; 若n(NO) :n(NO2)<1:1,则会导致。 (4)生产中溶液需保持弱碱性,在酸性溶液中Ca(NO2)2会发生分解, 产物之一是NO,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本题型为:工艺流程阅读分析题 这是以元素化合物知识为载体结合化学反应原理、 氧化还原反应、化工生产工艺、日常生活等设置的一种 题型,这种题目是学生熟悉的题型,但又是最容易失分 的题目。应该做到学以致用,而不是简单的来回重复。 今年是以硝酸工业尾气的处理为题,在题干中隐含 反应原理,让学生去分析,但问题更为集中考查化学平 衡常数表达式、化工生产中常用的逆流吸收方式的目的, 查找循环物质,第3问即可从反应方程式中很快找到正确 答案,最后巧妙地考查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和离子方程式 的书写。 这是一道成功的习题,题目难度设计梯度明显,学生 易入手,但在准确的表述时学生又最易犯错误,这正是 引导平时教学时应重点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 反应原理: 归中:Ca(OH)2+NO+NO2=Ca(NO2)2+H2O 歧化:2Ca(OH)2+4NO2=Ca(NO3)2+Ca(NO2)2+2H2O
考点:有机推断与合成 (2012年)17.(15分)化合物H是合成药物盐酸沙格雷酯的 重要中间体,其合成路线如下:
(1)化合物A的含氧官能团为和(填官能团的名称)。(1)化合物A的含氧官能团为和(填官能团的名称)。 (2)反应①→⑤中属于取代反应的是(填序号)。 (3) 写出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B的一种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I.分子含有两个苯环;II.分子有7个不同化学环境的氢; III.不能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但水解产物之一能发生此反应。 (4)实现D→E的转化中,加入化合物X能发生银镜反应,X的 结构简式。 (5)已知: 。化合物 是合成抗癌药物 美发伦的中间体,请写出以 为原料制备该化合物的合成 路线流程图(无机试剂任用)。合成路线流程图示例如下: 和 本题合成路线较2011、2010年较长,增加了一定的 阅读、整理、分析知识点的难度,但问题仍以涉及有机 官能团、有机反应类型、同分异构体推理和书写,合成 路线流程图设计与表达,重点考查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 灵活性,对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加工能力提出较高要求。
考点:综合计算 18.(12分)硫酸钠-过氧化氢加合物(xNa2SO4·yH2O2·zH2O)的组成 可通过下列实验测定: ①准确称取1.7700g样品,配制成100ml溶液A 。 ②准确量取25.00 ml溶液A,加入盐酸酸化的BaCl2溶液至沉淀 完全,过滤、洗涤、干燥至恒重,得到白色固体0.5825g 。 ③准确量取25.00 ml溶液A,加入适量稀硫酸酸化后, 用0.02000 mol·L-1KMnO4溶液滴定至终点,消耗KMnO4溶液 25.00 ml。H2O2与KMnO4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如下: 2MnO4―+5H2O2+6H+=4Mn2++8H2O+5O2↑ (1)已知室温下BaSO4的Ksp=1.1×10-10,欲使溶液中 c(SO42-)≤1.0×10-6mol·L-1,应保持溶液中c(Ba2+)≥ mol·L-1。 (2)上述滴定不加稀硫酸酸化,MnO4―被还原成MnO2,其离子 方程式为:。 (3)通过计算确定样品的组成(写出计算过程)。 本题属于物质组成分析与化学综合计算题。与2010年 20题大致相同。利用氧化还原反应滴定进行成分析,运用 元素守恒进行推理计算,兼有溶度积常计算,离子方程式 书写。第一小题是最基础的Ksp 计算,简单易得分。第二 小题继16题后再次书写氧化还原反应离子方程式,不加稀 硫酸酸化,MnO4―被还原成MnO2,是向学生的认知 (MnO4―→Mn2+)发出挑战,判断出是在碱性或中性, 即可正确书写出离子方程式。第三小题抓住元素守恒、 质量守恒、电荷守恒、极端分析等化学常用分析方法。即 可求解出正确答案。 Ksp计算 2MnO4-+3H2O2=2MnO2↓+3O2↑+2OH-+2H2O
19.(15分)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既有利于节约资源,又有利于保护环境。19.(15分)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既有利于节约资源,又有利于保护环境。 实验室利用废弃旧电池的铜帽(Zn、Cu总含量约为99%)回收铜并制 备ZnO的部分实验过程如下: (1)①铜帽溶解时加入H2O2的目的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②铜帽溶解后需将溶液中过量H2O2除去。除去H2O2的简便方法 是。 考点:实验综合题 本题以实验室利用废弃旧电池的铜帽回收铜并 制备ZnO制取和分析为背景的综合实验题,涉及元 素化合物知识、氧化还原滴定、指示剂选择、误差 分析、实验步骤、pH调节等多方面内容,考查学生 对综合实验处理能力。 (2)为确定加入锌灰(主要成分为Zn、ZnO,杂质为铁及其氧化物) 含量,实验中需测定除去H2O2后溶液中Cu2+的含量。实验操作 为:准确量取一定体积的含有Cu2+的溶液于带塞锥形瓶中,加 适量水稀释,调节pH=3~4,加入过量KI,用Na2S2O3标准溶液 滴定至终点。上述过程中的离子方程式如下: 2Cu2++4I-=2CuI(白色)↓+I2 I2+2S2O32-=2I-+S4O62-
①滴定选用的指示剂为,滴定终点观察到的现象为。①滴定选用的指示剂为,滴定终点观察到的现象为。 ②若滴定前溶液中H2O2没有除尽,所测定的Cu2+的含量将 会(填“偏高”“偏低”“不变”)。 (3)已知pH>11时Zn(OH)2能溶于NaOH溶液生成[Zn(OH)4]2-。下表 列出了几种离子生成氢氧化物沉淀pH(开始沉淀的pH按金属离子浓 度为1.0 mol·L-1计算) 实验中可选用的试剂:30% H2O2、1.0 mol·L-1HNO3、 1.0 mol·L-1NaOH。由除去铜的滤液制备ZnO的实验步骤依次为: ①;②; ③过滤;④; ⑤过滤、洗涤、干燥 ⑥900℃煅烧。
考点:化学反应原理综合 20.(14分)铝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其单质及合 金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日趋广泛。 (1)真空碳热还原-氯化法可实现由铝矿制备金属铝,其 相关的热化学方程式如下: Al2O3(s)+AlCl3(g)+3C(s)=3AlCl(g)+3CO(g) △H=a kJ·mol-1 3AlCl(g)=3Al(l)+AlCl3(g) △H=b kJ·mol-1 ①反应Al2O3(s)+3C(s)=2Al(l)+3CO(g)的 △H=kJ·mol-1(用含a、b的代数式表示)。 ②Al4C3是反应过程的中间产物。Al4C3与盐酸反应 (产物之一是含氢量最高的烃)的化学方程式。 以Al元素为线索,以新能源、新材料为背景考查 热化学方程式知识,新信息下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题目中出现的新的化学式给学生认知设置了一定障碍。 △H的计算盖斯定律可饶开化学式障碍 提示可知产物之一是甲烷,难度下降不少
(2)镁铝合金(Mg17Al12)是一种潜在的贮氢材料,可在(2)镁铝合金(Mg17Al12)是一种潜在的贮氢材料,可在 氩气保护下,将一定化学计量比的Mg、Al单质在一定 温度下熔炼获得。该合金在一定条件下完全吸氢的反 应方程式为Mg17Al12+17H2=17MgH2+12Al。得到的 混合物Y(17MgH2+12Al)在一定条件下释放出氢气。 ①熔炼制备镁铝合金(Mg17Al12)时通入氩气的目的 是。 ②在6.0mol·L-1HCl溶液中,混合物Y能完全释放出H2。 1 mol Mg17Al12完全吸氢后得到的混合物Y与上述盐酸 完全反应,释放出H2的物质的量为。 第2小题以新材料镁铝合金(Mg17Al12)为主线, ①通入 氩气的目的,通过审题易得分(防止Mg Al被空气氧化 ), ②释放出H2的物质的量应注意完全吸氢后的产物Y的组 成,即可计算出52mol,但容易出错点是漏掉17molH2, 得出错误的35mol结论。
③在0.5mol·L-1NaOH和 1.0 mol·L-1MgCl2溶液中, 混合物Y均只能部分放出氢气, 反应后残留固体物质X-射线衍 射谱图如右图所示(X-射线衍射 可用于判断某晶态物质是否存 在,不同晶态物质出现衍射峰 的衍射角不同)。在上述NaOH 溶液中,混合物Y中产生氢气的 主要物质是(填化学式)。 读图可看出产生氢气的主要物质 是Al,或从元素化合物 性质也应得出主要物质是Al 用AgO(或Ag2O2)过氧化银作电池的 阳极活性物质与用氧化银或其他氧化物 相比有很多优点。 题中化学式AgO出现,陌生度非常大, 给学生甚至老师的思维冲击很大,甚至 产生怀疑。 其实AgO/Ag电极也作出了 提示。最后正确结论 2Al+3AgO+2NaOH=2NaAlO2+3Ag+H2O (3)铝电池性能优越,Al-AgO电池 可用作水下动力电源,其原理如 右下图所示。该电池反应的化学 方程式为:。
21、A.[物质结构] 一项科学研究成果表明,铜锰氧化物(CuMn2O4)能在 常温下催化氧化空气中的一氧化碳和甲醛(HCHO)。 (1)向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Cu(NO3)2和Mn(NO3)2溶液 中加入Na2CO3溶液,所得沉淀经高温灼烧,可制得 CuMn2O4。 ①Mn2+基态的电子排布式可表示为。 ②NO3-的空间构型(用文字描述)。 (2)在铜锰氧化物的催化下,CO被氧化成CO2, HCHO被氧化成CO2和H2O。 ①根据等电子原理,CO分子的结构式为。 ②H2O分子中O原子轨道的杂化类型为。 ③1molCO2中含有的σ键数目为。 (3)向CuSO4溶液中加入过量NaOH溶液可生成 [Cu(OH)4]2-。不考虑空间构型,[Cu(OH)4]2- 的结构可用示意图表示为。 选做:选修三《物质结构》 考查学生对微粒电子排布、原子轨道杂化类型与空间构型、 等电子体原理、[Cu(OH)4]2-结构等典型知识点的掌握, 较2011年、2010年更易入手,更易得分。
五、对新高三复习的几点建议 12届的高三这一年,全省很多学校的教学策略 悄然发生了重大变化,学校以重三门为学生的“生命 线”,似两门为“辅助线”,调整了教学策略。作为高 三的化学教师面对学校、学生的重视程度的调整, 那化学课的教学也必须作出相应的变化。今年的高考 化学试卷难度下降,让学生更易上手得分,也是配合 “生命线”,当好“选修辅助线”的有力之作。 明确目标,架构网络, 注重基础,落实细节。 训练思维,强化能力, 规范书写,注意细节 。
预祝园区校2013届高三化学 高考取得优异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