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 likes | 375 Views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1. 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固有的矛盾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 (德国随着其经济军事实力的迅速增长,强烈要求从英法美战胜国手中夺取殖民地和市场,争夺欧洲和世界霸权;意大利和日本不满意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分赃结果,企图建立地区霸权。) 2. 历史原因:德、日对“凡 --- 华”体系的仇视. 3. 直接原因: 1929 年~ 1933 年经济危机,加速了德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和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法西斯势力是战争制造者。. 4. 其他原因: A. 一些大国为了自身的利益而采取的绥靖政策,或中立自保政策,也加速了大战的爆发。
E N D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1.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固有的矛盾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 (德国随着其经济军事实力的迅速增长,强烈要求从英法美战胜国手中夺取殖民地和市场,争夺欧洲和世界霸权;意大利和日本不满意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分赃结果,企图建立地区霸权。) 2.历史原因:德、日对“凡---华”体系的仇视 3.直接原因:1929年~1933年经济危机,加速了德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和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法西斯势力是战争制造者。 4.其他原因: A.一些大国为了自身的利益而采取的绥靖政策,或中立自保政策,也加速了大战的爆发。 B.世界各国人民虽然也进行了反法西斯战争,但没有配合起来,不能制止战争的爆发,从而使局部战争走向了世界大战。
一、慕尼黑阴谋 1、德国吞并奥地利 希特勒进入奥地利首都维也纳
波 兰 捷 克 斯 洛 伐 克 第二年控制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 2、德国吞并苏台德区和捷克斯洛伐克 1938年9月英、法、德、意通过慕尼黑协定强行把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
德国 斯洛伐克 莱茵区 东普鲁士 捷克 奥地利 苏台德区 萨尔区
慕尼黑阴谋 背景:德国对捷领土要求;英法企图牺牲小国,祸水东引。 简况:1938年9月,英、法、德、意,在无捷方代表情况下,强行割让苏台德地区给德国。 实质:绥靖政策的顶峰。 影响: 1.德国更加肆无忌惮,侵吞全捷 2.增强了德国实力,加速了侵略扩张步伐 3.苏联更不信任英法,与德国签定《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小 结:绥靖政策的表现及其恶果?
德国 英 法 苏 联 1939年8月23日,苏联与纳粹德国签署互不侵犯条约。 3、《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纵容) (签订条约) 慕 尼 黑 会 议 (祸水 东引) (牺牲) 捷克斯洛伐克 (不信任英法,构筑集体安全失败。)
对《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评价 1.《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使德国发动战争时免除两线作战解除了后顾之忧;苏联也避免了首先卷入战争,赢得了备战的时间,给英法祸水东引的阴谋以沉重打击。 2.苏德签订条约使祸水西指,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3.该条约附属的秘密议定书,规定苏联和德国法西斯划分势力范围,瓜分第三国领土,苏联把波罗的海沿岸国家。波兰一些地区、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等列为占领对象,是苏联大国沙文主义的体现,与帝国主义的强权政治无别。
波 兰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西线形势 1、德国突然袭击波兰 1939年9月1日,德国对波兰发动了突然袭击。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德军越过边境,侵入波兰
占领波兰后德国为何停止了向东进攻? 2、“奇怪战争”和波兰速亡 德法边境“静坐战争”
苏 联 3、苏联建立“东方战线” 苏联趁德军侵入波兰之际,从1939年9月到1940年8月,开始向西扩展疆域,建立了一条从波罗的海到黑海的“东方战线”。 占领波兰东部大部领土 从芬兰割得一部分土地 将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三国并入苏联 占领罗马尼亚的比萨比亚等地
敦刻尔克撤退 4、德国西线进攻和敦克尔刻撤退 1940年4、5月 挪威 挪威 挪威 挪威 挪威 挪威 在敦刻尔克被德军俘虏的英国士兵 丹 麦 丹 麦 丹 麦 丹 麦 丹 麦 丹 麦 丹 麦 荷兰 荷兰 荷兰 荷兰 荷兰 荷兰 荷兰 敦刻尔克 比利时 比利时 比利时 比利时 比利时 比利时 比利时 卢森堡 卢森堡 卢森堡 卢森堡 卢森堡 卢森堡 卢森堡 马奇诺防线
色当 诺曼底 巴黎 斯特拉斯堡 法 国 维希 日内瓦 根据停战条款德国占领区域 以戴高乐将军为首的一批爱国者流亡英国,组织“自由法国”运动,坚持抗德斗争。 马赛 1940年6月14日,德军进入巴黎。 5、法国沦陷 1940年6月17日战线
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我可以用一个词来答复: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无论多么恐怖也要争取胜利;也要去争取胜利;因为没有胜利,就不能生存。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我可以用一个词来答复: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无论多么恐怖也要争取胜利;也要去争取胜利;因为没有胜利,就不能生存。 ——1940年5月丘吉尔在英国下议院的演说 遭空袭的伦敦街道 6、英国抗战 1940年7—10月,德军对英国发动了猛烈的空袭和潜艇战,企图迫使英国屈服。
比利时 丹麦 荷兰 德国 英 国 卢森堡 挪威 苏 联 波 兰 国 法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 1、德国突然袭击苏联 1940年4、5月间 绕过马奇诺防线 1940年6月 建立东方阵线 1939、9月突袭波兰,二战爆发 扩张疆域 1941年6月22日,德军突袭苏联 1939、9月对德宣战
罗马尼亚 德国 意大利 保加利亚 匈牙利
1941年10月莫斯科保卫战开始 芬 兰 列宁格勒 苏 联 莫斯科 波 兰 斯大林格勒 罗马尼亚 黑 海 保加尼亚 2、莫斯科保卫战 1941年6月到11月,德军占领了苏联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控制了苏联大约百分之四十的人口以及大部分工业区。 1941年夏,白俄罗斯地区一栋房子被德军击中燃烧
亚 洲各 国 3、日美矛盾的激化 1940年 确 立 “大东亚共荣圈”计划 增 加 援 助 严重损害了英美 这一地区的利益 限制乃至禁止向日本出口战略物资
1941年12月7日6时,日军第一波飞机183架起飞,从瓦胡岛西部进入,7时55分开始攻击。美军发现大批飞机抵临,误认为是己方飞机,未予重视。7时15分 ,日军第二波飞机171架起飞,从瓦胡岛东部入,8时55分开始攻击。整个袭击持续约两小时,只遇到轻微抵抗。日军以损失飞机29架、潜艇1艘和特种潜艇5艘的微小代价,击毁击伤美国太平洋舰队停泊在港内的全部8艘战列舰和10余艘其他主要舰只,击毁美机232架,毙伤美军3681人。日军在太平洋上掌握了制海制空权.最大教训在于对战争的危险估计不足、疏于戒备。日军袭击成功的主要原因是计划周密,准备充分,采取了有效的战役伪装和隐蔽措施,选定了适当的航线和突击时机。 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世界各国人民 一九四0年正式结成军事同盟 日 本 德 国 意 大 利 四、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 一九四二年初二十六国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 一九四一年八月发表《大西洋公约》
英国敦克尔克大撤退1940年5月26日~6月4日,英法联军在德军围攻下从法国敦克尔克港撤往英国的战略退却。在1940年法国战局中,德军于5月20日进抵英吉利海峡,切断法国北部和比利时境内英、法、比、荷盟军与索姆河以南法军主力的联系。英法联军虽多次实施反突击,均因兵力不足、行动时间不一、缺乏空中支援和统一指挥而未能奏效,约40万英法联军处于三面被围之势,被迫陆续退缩到敦克尔克地区。24日,希特勒出于保存装甲部队实力等原因,命令从侧后包围联军的德“A”集团军群停止前进,把围歼任务交给空军和从正面进攻的“B”集团军群,从而贻误战机。26日,英国政府下令执行代号为“发电机”的撤退计划,任命多佛尔港司令B.H.拉姆齐海军上将为撤退行动总指挥。英国、法国、比利时和荷兰共派出各种舰船861艘,其中包括渔船、客轮、游艇和救生艇等小型船只。撤退开始后,德军加强地面进攻,并从空中和海上攻击英法运输船队。英法联军顽强抗击,在英空军掩护下经九昼夜奋战,将33.8万余人(其中法军12.3万人)撤至英国。6月4日,德军占领敦克尔克,4万余名法军被俘。此役,盟军损失惨重:英军丧失全部重装备、物资50万吨、舰船243艘,其中驱逐舰6艘被击沉、19艘受伤,成了英国士兵心中永远的痛。英国敦克尔克大撤退1940年5月26日~6月4日,英法联军在德军围攻下从法国敦克尔克港撤往英国的战略退却。在1940年法国战局中,德军于5月20日进抵英吉利海峡,切断法国北部和比利时境内英、法、比、荷盟军与索姆河以南法军主力的联系。英法联军虽多次实施反突击,均因兵力不足、行动时间不一、缺乏空中支援和统一指挥而未能奏效,约40万英法联军处于三面被围之势,被迫陆续退缩到敦克尔克地区。24日,希特勒出于保存装甲部队实力等原因,命令从侧后包围联军的德“A”集团军群停止前进,把围歼任务交给空军和从正面进攻的“B”集团军群,从而贻误战机。26日,英国政府下令执行代号为“发电机”的撤退计划,任命多佛尔港司令B.H.拉姆齐海军上将为撤退行动总指挥。英国、法国、比利时和荷兰共派出各种舰船861艘,其中包括渔船、客轮、游艇和救生艇等小型船只。撤退开始后,德军加强地面进攻,并从空中和海上攻击英法运输船队。英法联军顽强抗击,在英空军掩护下经九昼夜奋战,将33.8万余人(其中法军12.3万人)撤至英国。6月4日,德军占领敦克尔克,4万余名法军被俘。此役,盟军损失惨重:英军丧失全部重装备、物资50万吨、舰船243艘,其中驱逐舰6艘被击沉、19艘受伤,成了英国士兵心中永远的痛。
盟军敦克尔克大撤退 为掩护撤退 盟军空军在敦刻尔克血战 盟军敦刻尔克大撤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