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k likes | 1.22k Views
第二章 血 液.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运动对血量的影响 第三节 运动对血细胞的影响 第四节 运动对血红蛋白的影响 第五节 运动对血液凝固和纤溶能 力的影响(自学). 摘要 :血液在机体物质运输、机能调节、免疫和体温维持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章将系统介绍血液的组成成分、血液的生理功能和理化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就运动对血液系统的影响进行探讨. 第一节 概述. 一、血液的组成. (一)血细胞和血浆. 上层:血浆
E N D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运动对血量的影响 • 第三节 运动对血细胞的影响 • 第四节 运动对血红蛋白的影响 • 第五节 运动对血液凝固和纤溶能 力的影响(自学)
摘要:血液在机体物质运输、机能调节、免疫和体温维持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章将系统介绍血液的组成成分、血液的生理功能和理化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就运动对血液系统的影响进行探讨摘要:血液在机体物质运输、机能调节、免疫和体温维持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章将系统介绍血液的组成成分、血液的生理功能和理化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就运动对血液系统的影响进行探讨
一、血液的组成 (一)血细胞和血浆 上层:血浆 红细胞 下层:血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红细胞比容:指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红细胞比容:指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正常值: 男子40~50%;女子37~48%
血浆和血清的区别: 流出体外的血液如不加抗凝剂和其他处理,几分钟后就会凝固成胶冻血块称之为血清。它和血浆的主要区别在于血浆含纤维蛋白原,而血清不含,它含有固体的纤维蛋白
(二)血液与体液 1.体液:指人体内的水分和溶解于水中的各种物质。
2.组成 血浆(占5%)细胞外液(占20%) 组织间液(占15%) 细胞内液(占40%)
二、内环境 (一)概念 内环境是指细胞生活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养料、O2 外环境 血液 组织液 细胞 (内环境) CO2、产物
(二)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生理意义 1、概念 由于人体内的多种调节机理,使内环境中的理化因素的变动不超出正常生理范围,以保持动态平衡,称为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性或自稳态。
2、意义 ①新陈代谢的酶促反应要有严格的相对恒定的理化条件 ②渗透压的改变直接影响到细胞内外的水平衡,影响物质交换及化学变化。 ③细胞外液离子浓度的相对恒定细胞才能保持正常的兴奋性。
三、血液的功能 (一)维持内环境相对恒定 ①维持水、氧、营养物质含量 ②维持渗透压、酸碱度、体温和血液有形成分的相对稳定
(二)运输作用 ①将呼吸器官吸入的氧和消化器官吸收的营养物质运到身体各处,供组织细胞代谢 ②将全身各组织细胞的代谢产物CO2、H2O尿素等运到肾、皮肤等排出体外
(三)调节机能 ①将内分泌的激素运到周身,是神经-体液调节的媒介 ②通过血管舒缩活动,将深部产热器官产生的热运到体表散发,调节人体温度
(四)防御和保护作用 ①防御和净化作用,白细胞起细胞防御即对侵入人体的微生物和体内的坏死组织都有吞噬分解作用,称细胞防御。 ②血浆中含有多种免疫物质如抗菌素、溶菌素等抗体,它能对抗或消灭外来细菌和毒素等抗原,使人体免于疾病的传染 ③血小板还可加速凝血和止血,防止继续出血。
(一)颜色和比重 四、血液的理化特性
血红蛋白—红色,其含量决定血液的颜色 • 动脉血含氧多---呈鲜红色 • 静脉血含氧小---呈暗红色 • 毛细血管血液---近似鲜红色 • 血浆、血清含胆红质---呈淡黄色 • 全血比重---1.050~1.060,主要取决于红细胞的数量和血浆蛋白含量
(二)粘滞性 • 正常血液的粘滞性为4~5(相当于水的倍数),主要取决于红细胞的数量和血浆蛋白含量,血浆为1.6~2.4。 • 血液粘滞性对血流速度和血压有影响。红细胞增加,血液粘滞性和血流阻力增加,这些将导致血流速度下降,血压下降
(三)血液渗透压(血浆渗透压) 1.概念 (1)渗透:指水分子通过半透膜向溶液扩散的现象。
(2)渗透压:指溶液促使膜外水分子向内渗透的力量。(2)渗透压:指溶液促使膜外水分子向内渗透的力量。 取决于: 溶质分子或颗粒的数量
2.组成 (1)晶体渗透压 (2)胶体渗透压
(1)晶体渗透压 由晶体物质所产生的渗透压 晶体物质: NaCl、NaHCO3、G、尿素
(2)胶体渗透压 由胶体物质所产生的渗透压 胶体物质: 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
3.意义 (1)胶体渗透压能维持机体内血液量及水平衡。 (2)晶体渗透压能维持红细胞的正常形态。
4.等渗溶液 (1)概念 • 以血浆正常渗透压为标准,与血浆正常渗透压很相似的溶液为等渗溶液,如0.9%Nacl、5%葡萄糖溶液等。
高于血浆正常渗透压的溶液称高渗溶液,如25%葡萄糖溶液GS;高于血浆正常渗透压的溶液称高渗溶液,如25%葡萄糖溶液GS; • 低于血浆正常渗透压的溶液称低渗溶液,如0.4% Nacl即生理盐水。
(2)低渗溶液中,水分进入红细胞过多,造成红细胞解体,血红蛋白补释放,这一现象称红细胞溶解,简称溶血。(2)低渗溶液中,水分进入红细胞过多,造成红细胞解体,血红蛋白补释放,这一现象称红细胞溶解,简称溶血。 • 红细胞对低渗溶液抵抗力减小,表示脆性增大;反之脆性减小。
(四)酸碱度 1.概念: 指血液的酸性和碱性的程度。 正常值:7.35~7.45 平均值:7.40 最大耐受范围:6.9~7.8
2.血液中的缓冲物质 (1)血浆中 NaHCO3/H2CO3 Na-Pr/H-Pr Na2HPO4/NaH2PO4
(2)红细胞中 KHCO3/H2CO3 K-Hb/Hb • 最重要的缓冲对: NaHCO3/H2CO3 =20/1
(3)对酸碱物质的缓冲 当酸性物质进入血浆: H+ + NaHCO3 Na+ + H2CO3 H2O + CO2
当碱性物质进入血浆: OH- + H2CO3 HCO3- + H2O
3.PH值与运动能力 • 碱贮备: 血液中缓冲酸性物质的主要成分是NaHCO3,常以每100ml血浆中碳酸氢钠的含量表示碱贮备量。 正常值: 一般人: 50 %~70% 有训练者:高出10%
一、血量 循环血量:4/5 贮存血量:1/5 (一)概念 指存在于循环系统中的全部血液容量。7-8%
(二)组成 • 循环血量:安静状态下,大部分血量都在心血管中迅速流动,这部分血量称~,占血量的4/5 • 贮存血量:人体还有一部分血量潴留在肝、肺、腹腔静脉以及皮下静脉丛等处,其流动缓慢,血浆较少,红C较多,称~,其血量约占体重1%,血量的1/5。
二、 运动时血容量的变化 • 血容量即人体循环血量的总量。包括血浆容量和血细胞容量
1、一次性运动对血容量的影响 • 取决于运动的强度、持续时间、项目特点、环境温度及湿度、热适应和训练水平等。
2、短时间大强度运动 • 血容量↑ 血浆容量↑ • 血细胞容量↑(较明显) • 原因: • (1)储存血被动员→血容量↑ • (2)血液相对浓缩→血细胞容量↑
3、长时间的耐力运动 血细胞容量无显著变化由于出汗量增加,血浆容量减少 血容量的改变主要由血浆水分转移决定
一、运动对红细胞的影响 (一)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1.形态--红色、无核、双凹圆形,边缘较厚,中央较薄,直径约6~9微米。具有可塑性变形的特性,即在血流的推动下通过狭窄的毛细血管时发生变形,回到大血管时又恢复原形
2.数量 成年男子: 450~550万个/mm3 成年女子: 380~460万个/mm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