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5

中国国际企业的国际化战略之三

中国国际企业的国际化战略之三. —— 企业国际化的行业突破口,即企业国际化的产品定位. 上节课小结. 国际企业的管理策略包括两个大的方面: 国际企业的宏观管理,或称之为对外管理,包括国际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国际企业的外部环境分析、国际企业的战略管理、国际企业的营销管理、国际企业的冲突管理、国际企业的跨国兼并等; 国际企业的微观管理,或称之为内部管理,包括国际企业的组织结构管理、国际企业的内部转移价格管理、国际企业的生产管理、国际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国际企业的财务管理等。

orsin
Download Presentation

中国国际企业的国际化战略之三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中国国际企业的国际化战略之三 ——企业国际化的行业突破口,即企业国际化的产品定位

  2. 上节课小结 • 国际企业的管理策略包括两个大的方面: • 国际企业的宏观管理,或称之为对外管理,包括国际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国际企业的外部环境分析、国际企业的战略管理、国际企业的营销管理、国际企业的冲突管理、国际企业的跨国兼并等; • 国际企业的微观管理,或称之为内部管理,包括国际企业的组织结构管理、国际企业的内部转移价格管理、国际企业的生产管理、国际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国际企业的财务管理等。 • 国际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包括国际化的活动方式选择、企业国际化的步骤或市场扩张的路线选择、国际化的行业突破口、国际化的区位选择、国际化的经营方式选择等。

  3. 企业的国际化进程一般会经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国内经营转向不规则地出口活动;第二个阶段,通过代理商出口商品;第三个阶段,建立海外销售子公司;第四个阶段,从事海外生产和制造。企业的国际化进程一般会经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国内经营转向不规则地出口活动;第二个阶段,通过代理商出口商品;第三个阶段,建立海外销售子公司;第四个阶段,从事海外生产和制造。 • 但并不是每个企业都必须经历上述四个阶段,有的企业跳跃了前三个阶段,直接从国内经营跳跃到从事海外生产和制造阶段【发达国家实力雄厚的大企业通常采取了这种方式】;有的企业跳跃了中间两个阶段,从国内经营转向出口贸易,然后转向从事海外生产和制造阶段【韩国、新加坡等“小国”的实力较雄厚的大企业通常采用这种方式】。

  4. “大国经济”与“小国经济”相区别的指标:1、国内市场价格变动对整个世界市场价格变动的影响 ;2、该国在某一代表性时期内在世界贸易中所占份额的大小。目前排名前四位的是欧盟、美国、日本和加拿大。这四个实体是典型的大国经济。 • 国际化都有四个主要的决定因素:即政府的决策、国际环境、国内条件、企业自身资源及决策。 • 三个外在因素促使韩国企业从贸易转为直接对外投资: • 政府大力扶持——推动力量; • 跳跃贸易壁垒——直接动机; • 回避国内原材料、工人工资的上涨(这是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动机的补充)——直接动机。 • 外在因素是韩国企业对外投资的主要推动力,生存的动机决定了韩国企业对外投资是被动型的。这是小国跨国公司与大国跨国公司的主要区别之一。

  5. 与韩国模式相比,发达国家企业国际化模式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其对外投资的动机是绝对优势向全球的扩张。因此发达国家的企业对外投资是顺其自然的、主动的。外在因素对发达国家企业的国际化的推动作用只是次要的。与韩国模式相比,发达国家企业国际化模式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其对外投资的动机是绝对优势向全球的扩张。因此发达国家的企业对外投资是顺其自然的、主动的。外在因素对发达国家企业的国际化的推动作用只是次要的。 • 韩国企业市场扩张的路线为:本地区市场→全国市场和海外市场并举; • 发达国家实现市场扩张的路线为:本地区市场→其它区域市场→全国市场→海外市场→全球市场。 •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实情况与韩国的对外投资相比,存在四大不同之处:首先,两国从事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不同。韩国主要是私有企业,而中国主要是国有企业。其次,中国目前进行对外投资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和国内条件与韩国开始快速发展时期的国内外环境不一样。第三,两国进行对外投资的动机不同,一个是为了在艰苦的国内外环境中求生存,而另一个则是为了实现国际化。第四,两国的规模不同,一个是小国,而另一个则是具有庞大内部市场的大国。

  6. 中国目前对外直接投资的现实情况与发达国家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情况对比,存在五大不同之处:一是动机不同,一个是为了实现国际化目标,而另一个则是为了实现“全球美国化”或“全球日本化”;二是绝对优势不同,一个没有绝对优势,而另一个则具有绝对优势;三是两国所处国际环境不同,一个是相对有利,而另一个在当时则是绝对有利;四是国内条件不同,一个没有产品上的绝对优势,而另一个则有。五是两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一个是发展中国家,而另一个则是发达国家。中国目前对外直接投资的现实情况与发达国家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情况对比,存在五大不同之处:一是动机不同,一个是为了实现国际化目标,而另一个则是为了实现“全球美国化”或“全球日本化”;二是绝对优势不同,一个没有绝对优势,而另一个则具有绝对优势;三是两国所处国际环境不同,一个是相对有利,而另一个在当时则是绝对有利;四是国内条件不同,一个没有产品上的绝对优势,而另一个则有。五是两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一个是发展中国家,而另一个则是发达国家。 • 中国企业应吸收这两种战略模式的成功经验,但同时也应该依据国内外市场情况来建立具有自己特色的对外投资战略。也就是说,在“走出去”战略决定中国应该由哪个产业、哪种生产要素、哪种企业等应率先“走出去”时应完全由市场来决定,而不应该由政府或哪种模式来决定。政府要做的事情就是给企业提供支持和中介服务,比如,加快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完善的海外直接投资监督体制;培训和资助中国企业尤其是私人企业进行设备和技术的更新改造;为中国企业提供优惠贷款、优惠的投资所得税税率、投资信息和投资渠道等。中国企业的“走出去”战略应该是一种以国际化为目标的“市场导向、政府推动型”的对外投资战略。

  7. 企业国际化战略之三——跨国投资的行业定位 • 企业的跨国投资应以优势产业、行业为依托。但究竟什么样的产业、行业可以被归入优势产业、优势行业之列?对于优势产业、行业的认定,应该从两个层次入手:一个是作为中国国民经济发展主要依托的一般意义上的优势产业,另一个是作为中国经济国际化或“走出去”战略所依托的产业、行业。

  8. 一般意义上的优势产业、行业的认定,应该同时考虑三个因素:(1)中国的要素禀赋决定的潜在的比较优势;(2)中国产业发展业已形成的竞争优势;(3)中国经济作为转型经济的特点。如若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可以用以下三个指标为基本依据,分析与认定我国的优势产业与优势行业:一般意义上的优势产业、行业的认定,应该同时考虑三个因素:(1)中国的要素禀赋决定的潜在的比较优势;(2)中国产业发展业已形成的竞争优势;(3)中国经济作为转型经济的特点。如若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可以用以下三个指标为基本依据,分析与认定我国的优势产业与优势行业: • 其一是产业相对规模。可以以该产业在全国所有产业中所占规模及重要性来判断。因为“走出去”的大政策由国家有关部门掌握,具体产业、行业的相对规模,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国家政策的“倾斜”力度。 • 其二是产业要素要求与中国要素禀赋特点的一致性。因为国家要素禀赋是优势产业得以立足的基本依托,在竞争性市场中,只有按照要素禀赋条件构建的产业,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比较优势。

  9. 其三是产业体制转型进程,尤其是微观体制转型进程。由于中国经济处在转型过程中,无论就国家宏观经济来说,还是就中国的微观经济或产业、行业而言,其竞争力(尤其是国际竞争力)无疑与体制转型存在密切的正相关关系。其三是产业体制转型进程,尤其是微观体制转型进程。由于中国经济处在转型过程中,无论就国家宏观经济来说,还是就中国的微观经济或产业、行业而言,其竞争力(尤其是国际竞争力)无疑与体制转型存在密切的正相关关系。 • 按照上述三个指标,对于目前我国的优势产业,可以从两个层次上来判断。 • 第一个层次是大产业层次,即三次产业层次。分析表明,在三大产业中,我国的二产(制造业和建筑业,包括机械、家电、轻工、服装、纺织、对外工程承包等)优势最为明显。 • 其标志是: • 相对规模大。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我国的二产在三次产业中处于优势地位。

  10. 【按当年价格计算的产值构成变动比例(=(本年度该产业的总值—上年该次产业的总值)/上年该次产业的总值)衡量,1994年,第二次产业占48.5%,远大于第一次产业(占18.8%)和第三次产业(占32.7%);从国内生产总值的三次产业构成(=本年该次产业的总值/本年三次产业总值之和*100%)看,1996年,第一产业占20.4%,第二产业占49.5%,第三产业占30.1%;1997年,这个比例分别为18.7%、49.2%、32.1%;1999年,这个比例分别为11.8%、54.1%和34.1%,第二次产业在我国三次产业中的优势地位是无容置疑的。另一个方面,从三次产业对国内GDP增长的贡献(=本年该次产业的增长率/GDP的年增长率 *100%) 看,1997年,第一产业为0.63%,第二产业为5.82%,第三产业为2.34%。“二产”创造的GDP增加值,高于其他两次产业】。

  11. 二是二产(制造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和世界制造业中的地位【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到1998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26353亿元,居世界第四位。制造业是各国国民经济最重要的支柱产业。在工业化国家,约有四分之一的人口从事制造业,约70%~80%的物质财富来自制造业。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核心和工业化的原动力,我国制造业工业总值约占全国GDP的42.5%】。   二是二产(制造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和世界制造业中的地位【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到1998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26353亿元,居世界第四位。制造业是各国国民经济最重要的支柱产业。在工业化国家,约有四分之一的人口从事制造业,约70%~80%的物质财富来自制造业。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核心和工业化的原动力,我国制造业工业总值约占全国GDP的42.5%】。    2、要素要求与我国要素禀赋完全一致。我国制造业大量生产的产品,属于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其产品的营销,则依赖于遍布全国各地的经营型人才。【按照我国三次产业的就业构成变动分析,第一次产业就业所占比重呈大幅度下降趋势,由1978年的70.5%降低到1997年的47.55%,下降幅度为22.95个百分点。第二次产业的就业比重则呈稳中有升之势,由17.4%上升为1997年的30.47%,提高了13.07个百分点,第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则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由1978年的12.1%上升为1997年的21.98%,提高了9.88个百分点。这种变动趋势总体来说符合我国要素禀赋】。

  12. 第二个层次是行业层次,主要是第二产业内部的行业层次。对于“二产”内部的行业,可以从两种产业类别上分别进行分析:第二个层次是行业层次,主要是第二产业内部的行业层次。对于“二产”内部的行业,可以从两种产业类别上分别进行分析: 1、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类别。我国产业重头在于机械、家电、轻工、服装、纺织等传统产业,但90年代以来,以计算机、信息产品为代表的IT产业、以医药中间体为代表的新兴医药产业异军突起【1998年新产品产值达5361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7.9%。新产品产值中电子计算机达43.4%,日用电器33.7%,通信设备制造业21.1%。我国的新兴产业发展主要有三大特征:(1)增长速度最快。1990年,我国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不变价格)为668亿元,到1999年该行业总产值达8189亿元,平均每年递增32.1%,远远高于同时期全部工业年均增长14.2%的速度。在工业经济40个大类行业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是发展速度最快的行业。其中,电子计算机和交换设备制造业表现更为突出。1999年与1990年相比,电子计算机及外部设备生产年平均增长54.6%,在整个电子及通信设备中所占比重由4.4%上升了18.1%;交换设备制造业年均增长52.3%,所占比重由2.4%上升为8.6%。

  13. 2000年,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继续了增长明显领先的格局,生产增速高于全国20个百分点以上,仍高居工业各行业首位;(2)产出和销售总规模跃居工业各行业之首。1999年,电子及通信产品制造业总产出为5831亿元,实现销售额为5573亿元,超过了纺织、化工、冶金、电力等传统产业,产出和销售总量列工业各行业首位,成为工业经济的第一支柱。而1990年该行业在工业各行业中的排位仅为第9位。生产规模的迅速扩大,使其在全部工业中的比重由1990年的3.1%上升为1999年的8%。今年前10个月,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实现销售额5564亿元,超出列行业第二位的电力工业321亿元,占工业比重进一步上升为8.5%;2000年,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继续了增长明显领先的格局,生产增速高于全国20个百分点以上,仍高居工业各行业首位;(2)产出和销售总规模跃居工业各行业之首。1999年,电子及通信产品制造业总产出为5831亿元,实现销售额为5573亿元,超过了纺织、化工、冶金、电力等传统产业,产出和销售总量列工业各行业首位,成为工业经济的第一支柱。而1990年该行业在工业各行业中的排位仅为第9位。生产规模的迅速扩大,使其在全部工业中的比重由1990年的3.1%上升为1999年的8%。今年前10个月,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实现销售额5564亿元,超出列行业第二位的电力工业321亿元,占工业比重进一步上升为8.5%;

  14. (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由于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快速成长,对整个工业增长的贡献明显提高。据测算,1999年在工业增长8.9%中,电子及通信产品约拉动1.8个百分点,贡献率为19%,远远超过了其他行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2000年,电子及通信产品制造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达到21.4%,拉动全国工业增长2.5个百分点;(4)行业盈利状况位居前列。1999年,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307.5亿元,占全部工业利润的13.4%,成为工业行业第一利润大户,并首次超过了电力行业(305.2亿元)盈利额,而且,由于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技术进步快、更新快、大部分产品价格呈下降趋势】。(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由于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快速成长,对整个工业增长的贡献明显提高。据测算,1999年在工业增长8.9%中,电子及通信产品约拉动1.8个百分点,贡献率为19%,远远超过了其他行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2000年,电子及通信产品制造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达到21.4%,拉动全国工业增长2.5个百分点;(4)行业盈利状况位居前列。1999年,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307.5亿元,占全部工业利润的13.4%,成为工业行业第一利润大户,并首次超过了电力行业(305.2亿元)盈利额,而且,由于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技术进步快、更新快、大部分产品价格呈下降趋势】。

  15. 与传统产业相比,新兴产业的优势至少有三:其一是体制新,尤其是内部管理制度科学;其二是经营者、从业者素质较高;其三是与国际市场存在天然的联系。 2、传统制造业行业内部类别。应该同时考虑前述三个指标。其中关于行业的相对规模,应该借助一个数据:传统行业中的内部行业产值在全国所有行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可以分别按照“全部工业”口径和“国有及规模以上”口径计算】。要素要求与国家要素禀赋的一致性,主要应考虑是否属于劳动密集型及营销人才密集型行业;而企业制度转型,主要应考虑围绕产权明晰的企业制度改革进程。 如若按照相对规模指标衡量,则我国制造业中的优势行业,当不少于以下12个(见表3-3):

  16. 表3-3 我国主要制造业行业的相对规模(2000年) 行业 占全国工业总产值比重(%) 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 8.98 专用设备制造业 2.45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8.03 化纤制造业 1.92 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 7.00 食品制造业 1.32 电气机械、器材制造 5.18 造纸及纸制品 1.35 纺织业 4.98 金属制品业 1.32 普通机械制造 3.18 医药制造业 2.24 饮料制造业 2.49 塑料制品业 1.11

  17. 注释:*上述比率所依据数据仅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统计数据。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注释:*上述比率所依据数据仅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统计数据。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除了上述制造业行业而外,在“三产”内部,我国,尤其是广东、浙江等地的商业服务有一定优势【截止1999年6月末,我国现货商品交易市场总数达55997个,营业总面积为32972.4万平方米,市场摊位总量为1273.6万个,已出租摊位数量为919个,摊位出租率为72.2%。按1998年末全国总人口计算,平均每2.23万人拥有一个商品交易市场,每102人拥有一个市场摊位。截止1999年6月末,全国商品交易市场总成交额达11246.8亿元。从市场的地区分布看,东部沿海及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市场的辐射功能相对于其他地区更为强大和密集。据调查,1999年6月末,东部沿海12个地区拥有商品交易市场26167个,上半年实现市场成交总额7742亿元,分别占全国同期市场总数的46.7%和市场成交总额的61.2%。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商品交易市场已经基本形成了以大中城市为中心、遍布城乡、多层次、多门类的市场体系】。1998年以来我国在境外开办专业市场的经历表明,在发展中国家,我国以专业市场形式的海外投资是可行的。

  18. 按照要素要求分析,上述二产中的12个制造业行业和三产中的商品批发业,全部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其中制造业与商品批发业关系密切,制造业所制造的绝大多数产品,都是通过专业批发市场销售出去的。而专业市场的营销网络极为分散,对于商业经营型人才的需求较大。这些,都是与我国的要素禀赋相一致的。至于体制改革进程,所有这些行业的改革,都位居其他行业前茅,属于我国目前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按照要素要求分析,上述二产中的12个制造业行业和三产中的商品批发业,全部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其中制造业与商品批发业关系密切,制造业所制造的绝大多数产品,都是通过专业批发市场销售出去的。而专业市场的营销网络极为分散,对于商业经营型人才的需求较大。这些,都是与我国的要素禀赋相一致的。至于体制改革进程,所有这些行业的改革,都位居其他行业前茅,属于我国目前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 但是,必须认识到,具有竞争优势的行业并非全部适合“走出去”,还必须找到产业和行业的突破口。就跨国投资、经营来说,究竟何种产业有条件率先走出境外,则值得进一步分析。国际经济学实证研究揭示,一国或一个地区之国际直接投资,可以从两类产业率先突破:一类是本国即将失去比较优势的“边际产业”,另一类是本国具有垄断优势的强势产业。据认为,1970年代以来的日本、1980年代以来亚洲“四小”,在外向投资方面率先推出的产业,大多属于本国(地区)的“边际产业”,而欧美发达国家在对外投资方面,则大多选择垄断性产业。前一种选择的好处是,可以借助外向投资扩大出口,因此被叫做“顺贸易型投资”;后一种选择的好处是,可以借助海外投资继续保持本国在技术、全球市场上的优势地位,但在短期内要冒贸易替代风险,引致贸易逆差,因此被称为“逆贸易型”或贸易替代型投资。

  19. 上述两种选择,都不大适合于我国的现实,因为作为劳动力资源丰裕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在国际上占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往往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而劳密型产业在我国国内尚未发展到“边际”地步;另一方面,我国迄今尚未有真正意义上的“垄断优势”产业,后一种选择无从谈起。因此,作为我国外向投资突破口的“优势产业”(行业)的选择,既不应拘泥于理论推断,也不应停留在简单摹仿日本与东亚新兴工业化经济(NIES)当初的做法,而应该立足于中国产业现实,另辟溪径。上述两种选择,都不大适合于我国的现实,因为作为劳动力资源丰裕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在国际上占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往往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而劳密型产业在我国国内尚未发展到“边际”地步;另一方面,我国迄今尚未有真正意义上的“垄断优势”产业,后一种选择无从谈起。因此,作为我国外向投资突破口的“优势产业”(行业)的选择,既不应拘泥于理论推断,也不应停留在简单摹仿日本与东亚新兴工业化经济(NIES)当初的做法,而应该立足于中国产业现实,另辟溪径。 我国产业的现实在于:优势产业大多属于劳密型产业,这与我国劳动要素禀赋完全一致。但这些产业需要的其他要素——原材料、技术设备等等,都不同程度地依赖国外。而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国内市场空间趋于狭窄、国内竞争趋于激烈。因此,我国产业“走出去”,首先应以获取市场和非劳动要素为出发点。基于上述现实考虑,我国率先“走出去”优势产业的选择,还应该考虑以下三个因素:

  20. 其一是产业对外依存状况及前景,包括迄止目前的“走出去”进程。因为作为进行跨国投资经营的前导性产业,其产品销售市场或投入要素市场应该与国际市场有较为密切的联系。而迄今为止的“走出去”实践,则与该产业率先“走出去”的可行性直接相关。其一是产业对外依存状况及前景,包括迄止目前的“走出去”进程。因为作为进行跨国投资经营的前导性产业,其产品销售市场或投入要素市场应该与国际市场有较为密切的联系。而迄今为止的“走出去”实践,则与该产业率先“走出去”的可行性直接相关。 其二是产业国际竞争力。关于竞争力,可以用一些现成的指标,包括产业产品竞争力系数、产业经济效益等等。 其三是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国内空间。主要应看该产业是否属于国内过剩产业。 以上述三个因素为依据来分析,在制造业(行业),我国目前最有资格“走出去”的行业,在传统产业中,至少有八个(参表3-3)。依次为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纺织业、普通机械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纤制造业。

  21. 三因素综合测算我国企业“走出去”优势行业 测算指标 :即同时具备下列三大指标的行业为首选行业。 1、行业对外依存度:外贸依存度(按照进出口额占产业(行业)销售额比重判断,若该比重大于外贸依存度(进出口额/GDP·100%),就可视为“强”,否则则视为“弱”;其中若产品、要素同时依赖国际市场,则用M/X表示,若仅仅产品依赖国际市场,则用X表示)、有无外向投资(Y表示有,na.表示无官方资料反映)。 2、 行业国际竞争力:典型商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计算公式为:(Xi-Mi)/(Xi+Mi),其中,Xi、MI分别为i产品的出口、进口总额) 3、 国内发展空间:市场瓶颈、要素瓶颈(市场瓶颈按照国家经贸委等部门公布的全国主要商品供求状况及国家产业政策限制扩张行业判断。凡是面临下述三种情况中任何一种的产业,都归入市场瓶颈大的产业:1.面临行业限产局面;2.主要产品国内市场饱和;3.行业严重开工不足。 要素瓶颈主要根据该产业非劳动要素国内供求状况判断。)

  22. 综合测算我国“走出去”制造业优势行业 1、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强X/M 、 Y、运输设备、1、小、中 2、纺织业、服装业:强X/M、Y、纺织品、服装、1、大、中 3、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强X/M、Y、化学原料及制品、1、中、中 4、饮料制造业:强X、Y、饮料、1—0.92、大、小 5、普通机械制造业:强M、Na.、手用或机用工具、0.97、大、中 6、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强X、Y、小家电、照明装置、0.96、大、中

  23. 上述几大产业中,服装、纺织业彼此作为上、下游产业,相互依托,对外依存度最大、产品国际竞争力较强【目前我国棉纱、棉布、丝织品、针织品、毛织物、服装、化纤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呢绒产量居世界第二位。早在1995年,纺织品出口量就折合纤维360万吨左右,占全球出口总量的19.8%,出口额379亿美元,占全球纺织品总额的13%,均居世界首位。目前中国占全球纺织品和服装年交易总额的1/8,约500亿美元,大约占全球市场份额的13%—15%左右,同时占中国出口商品总量的30%左右,可见我国纺织品在国际市场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而国内市场趋于饱和,存在严重的市场瓶颈【仅2000年一年,就需要完成拆毁立缫机25000台,棉纺压锭31万锭的计划压锭任务】。可以作为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首选产业。

  24. 应重点发展的产业如下: 1.海运服务业我国是海运大国,现从事国际海运的企业有310家,船舶1600多艘,2000多万载重吨,吨位占世界第7位。由于我国造船能力和相关技术不断增强,在世界贸易日益扩大的情况下,发展国际航运服务尚有很大发展潜力。 2.旅游业进入90年代,我国国际旅游业发展迅速,从1994年起,已进入世界十大国际旅游国的行列。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1999年我国接待入境旅游者已突破727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4.7%,其中外国旅游者达843万人次,旅游外汇收突破141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2831亿元人民币,都比上年有明显增长。我国山川秀丽,历史人文景观丰富,旅游资源占有优势,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景点(区)就有23处。在“十五”期间,如进一步加强景区的基础设施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管理和服务质量,我国无疑会由旅游资源大国成为亚洲旅游大国。

  25. 3.国际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服务业 改革开放22年来,我国对外工程承包服务,从零开始,由最初的4家公司发展到现在的1400多家,其中30家已进入全球最大的225家国际承包商行列,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从1998年起,每年对外签订的承包合同突破100亿美元大关,在外劳务人员近40万人。1999年中国治金建设集团中标美国钢铁厂项目,进入美国本土,实现零的突破。由于我国工程技术门类齐全,已能承揽包括航空、航天和和平利用原子能等高新科技领域的种类工程设计和建设项目,在当前全球建设投资额已超过3.6万亿美元的巨大国际工程承包市场里,如果我国能进一步把内部力量联合起来,政府在信贷和风险保障等方面给予有力支持,并进一步增益和提高各类专业人员的素质,加强国际住处交流,则必将大大增强我国企业在国际承包市场的竞争力。

  26. 4.信息服务业 大力推进社会信息化,发展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使全社会能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提高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应用程度,是当前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举措。在知识经济中,信息产业已成为决定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为一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提供服务,并产生重大影响。我国政府重视信息产业的发展,1993年就提出了“金桥”系列工程,大大推动了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目前已有15万多家企业从事信息产业的硬、软件生产、销售用服务。但毕竟因我国起步晚,与发达国家在信息网络、数据库等方面的技术水平,还有较大的差距。我国现有的信息业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缺乏分工协作,专业技术人才缺乏且流失严重。为提高我国工业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促使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必须大力提高信息技术水平。随着我国即将进入WTO,抓住我国参加《信息技术协议》(ITA)的机遇,通过引进竞争机制,进一步发展我国信息产业,努力提高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水平。此外,在积极发展我国服务业的同时,还必须大力鼓励我国的服务企业走向世界,“走出去”是为了跟上世界经济的发展步伐和我国服务业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通过在海外的直接投资,包括商贸和金融等服务企业,可及时获取国际市场的信息,还可得到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利于我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也有利于我国整个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

  27. 中国企业国际化概况 • 国际化步骤:有的企业跳过了第三个阶段,在经历了国内经营→出口→设海外代理后,在海外建立生产子公司;还有的企业则完全按国内经营→出口→设海外代理→建海外销售子公司→建海外生产公司的国际化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 。 • 采取这两种步骤的原因:因为中国企业的资金能力、投资经验、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都有限,它们不得不首先通过贸易的方式逐渐积累资金、投资经验和管理能力,因此这种国际化步骤是典型的“市场导向型的渐进式国际化模式”。

  28. 实证:如果考察我国的海尔集团、万向集团、杉杉集团、华为、科龙、格兰仕、森达、健力宝、东方集团等企业近些年跨国投资的实践,可以发现,我国企业成功的海外投资,大体上也遵循了这两种顺序。因此,专家学者们基本认为我国比较适合采取这种较渐进的国际化方式,这种方式是在经过数个成功的步骤后,才建海外子公司,投资的时间虽然可能长一些,但因为有了积累过程而使得成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实证:如果考察我国的海尔集团、万向集团、杉杉集团、华为、科龙、格兰仕、森达、健力宝、东方集团等企业近些年跨国投资的实践,可以发现,我国企业成功的海外投资,大体上也遵循了这两种顺序。因此,专家学者们基本认为我国比较适合采取这种较渐进的国际化方式,这种方式是在经过数个成功的步骤后,才建海外子公司,投资的时间虽然可能长一些,但因为有了积累过程而使得成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 现实:然而客观地来分析,目前中国制造业企业与海外的联系,多数尚处在第一阶段,即不规则地出口商品,少数企业进入了第二个阶段,即通过比较固定的代理商销售产品,只有极少数企业进入第三个阶段,即直接建立海外销售机构,通过销售公司销售自己的产品,提供售后服务,而进入第四个阶段的制造业企业属凤毛麟角,目前真正归入此类企业的,可能只有海尔集团、万向集团等几家企业

  29. 【客观地说,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真正进入第四阶段的步伐较缓慢。据美国标准普尔公司的测算,1998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达6490亿美元,比1997年增加38.7%;1999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额达8,650亿美元,2000年更高达约1万亿美元。而我国1990-1998年对外直接投资平均仅为24亿美元,仅占同期平均GDP的0.41%。而韩国、马来西亚这样的亚洲小国,这个比例分别为0.6%和2.0%,均高于我国】。【客观地说,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真正进入第四阶段的步伐较缓慢。据美国标准普尔公司的测算,1998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达6490亿美元,比1997年增加38.7%;1999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额达8,650亿美元,2000年更高达约1万亿美元。而我国1990-1998年对外直接投资平均仅为24亿美元,仅占同期平均GDP的0.41%。而韩国、马来西亚这样的亚洲小国,这个比例分别为0.6%和2.0%,均高于我国】。 • 国际化思路:按照上述实际进程,中国“走出去”战略的企业跨国投资形式,应根据国内企业国际化的不同阶段而有所取舍。其中那些尚未“走出去”或进入国际化第三阶段的企业,应进行以建立海外营销中心为突破口的投资,那些已经建立了海外营销网络的企业,则应将营销中心作为信息网络,在获得广泛信息的基础上,决定海外投资进一步拓展的领域。鉴于全球纺织品、服装市场在2005年将最终取消配额,实现自由贸易的前景,我国重头产业纺织、服装业的企业,应抢先在发达国家建立与完善营销网络,在发展中国家建立二级生产、营销中心,做好占领全球纺织品服装市场的前期准备。

  30. 案例分析:海尔的国际化战略 • 海尔小檔案成立年份:1991,前身为青岛电冰箱总厂   集团地点:中国青岛   企业类型:城市集体所有制   企业员工数目:20,000人   总资产:总11亿美元   技术源头:1984 年引进德国利勃海尔(Liebherr-Haushaltsgerate)电冰箱生产技术。现在,除了一项订于2001年到期的技术协议外,兴利勃海尔公司的联系已于1994年终止。

  31. 企业精神:“海尔精神”:敬业报国,追求卓越。 • “海尔作风”:迅速反应,马上行动。 • 所有海尔的工厂里都张贴了这两句标语。 • 最新动态:进军IT 市场,生产电脑及软件。在销售服务方面,选购电脑的顾客可从一张海尔提供的“菜单”,挑选最适合自己的型号、软件等。然后,海尔便会跟单生产。 • 发展战略的创新:名牌战略、多元化战略、国际化战略 • 国际化战略管理的关键是问题管理,通过三化的不断实施保证国际化战略创新思路的落实

  32. 海尔发展史 • 海尔集团是在1984年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成立的青岛电冰箱总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国家特大型企业。海尔集团在总裁张瑞敏提出的“名牌战略”思想指导下,通过技术开发,精细化管理、资本运营,兼并控股及国际化,使一个亏空147万元的集体小厂迅速成长为中国家电第一名牌。创业初期,只有一个产品,全厂职工不到800人,现在海尔拥有42大门类8600余规格品种的名牌产品群,职工2万多人。海尔从引进冰箱技术起步,现在依靠成熟的技术和雄厚的实力在东南亚、欧洲等地设厂,并实现成套家电技术向欧洲发达国家出口的历史性突破。

  33. 海尔集团的发展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       名牌战略阶段(1984--1991年)------名牌战略与国际化的关系:只有国内市场做大做强,才有资格谈国际化的问题 海尔用七年的时间,通过专心致志干冰箱的过程实施了名牌战略,建立了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 这一阶段海尔艰难起步并确立冰箱行业的名牌地位,其代表事件就是“砸冰箱”,通过砸掉76台有问题的冰箱砸醒职工的质量意识,树立名牌观念。   海尔84年起步时管理混乱,无优势产品,职工人心涣散,要摆脱这种局面,必须高起点切入,给企业注入生存的希望。当时的外部环境是冰箱厂蜂拥而起,但没有名牌,因此海尔决定引进世界上最先进的电冰箱生产技术,生产世界一流的冰箱,创出冰箱行业的中国名牌。1988年获得中国冰箱行业历史上第1枚国家质量金牌,标志着名牌战略初步成功。   

  34. 自1990年以来,海尔采取“先难后易”的出口战略,即首先进入发达国家建立信誉,创出牌子,然后再以高屋建瓴之势占领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取得了显著成效。以海尔产品的高质量树立了国际市场信誉,并坚持在发展中对国际市场布局进行多元化战略调整,因此创出了在国内市场稳固发展的同时,有力地开拓了国际市场的大好局面。海尔在走向国际市场时由于坚持了创中国自己的国际名牌的战略,因此,出口产品都打海尔自己的品牌,并努力通过质量、售后服务等树立海尔品牌的国际形象。另外,海尔还建立了与国际接轨的星级一条龙服务体系,设立了售后服务电话,海外的海尔用户同样可以享受到海尔星级服务。   经过艰苦努力,海尔通过质保体系国际认证、产品国际认证、检测水平国际认可取得参赛资格;海尔从引进、消化、吸收到通过合资引智,使各类产品保持了与国际同步。

  35. 多元化战略发展阶段(1992--1998年):多元化与国际化的关系——企业在竞争中取胜要靠国际化,而国际化必须要多元化 海尔用七年的时间,通过企业文化的延伸及“东方亮了再亮西方”的理念,成功的实施了多元化的扩张。   国外把家电分为3类:白色家电、黑色家电和米色家电。白色家电指可以替代人们家务劳动的产品;黑色家电可提供娱乐,像彩电、音响等;米色家电指电脑信息产品。  海尔从84年到91年做了7年冰箱,然后进入了冷柜、空调、洗衣机等白色家电领域,97年海尔从白色家电领域进入黑色家电;从现在开始海尔又进入电脑行业。   关于多元化,学术界议论很多,到底该不该多元化?应该多元化还是专业化?

  36. 广义的多元化指企业在竞争中取胜要靠国际化,而国际化必须要多元化。多元化不仅是产业的多元化,而主要指市场多元化。如可口可乐,有的经济学家说它是专业化,但有的专家则认为可口可乐应该是多元化的,因为全世界各个角落的市场都被可口可乐征服了,这就是市场多元化。再比如耐克,它的公司只有1000人,全世界的耐克鞋却不计其数,它本身并没有工厂,但却有市场。它只抓两头,一头是鞋的设计、开发,另一头是销售。归根结底,谁拥有市场资源,谁就成为最终的胜利者。   多元化的发展应是一种趋势,最关键的是在国际市场把牌子做好,海尔不一定有自己的工厂,但海尔却在逐步地拥有全世界的市场。  

  37. 国际化战略阶段(1998--) —海尔的国际化与国际化的海尔—两者之间的区别与本质联系 以创国际名牌为导向的国际化战略,通过以国际市场作为发展空间的三个三分之一的策略正在加快实施与进展。 海尔的国际化是国际化海尔的一个基础,只有先做到了海尔的国际化才能去做国际化的海尔。海尔在做海尔的国际化的时候,就是要海尔的各项工作都能达到国际标准,主要是三方面:一是质量;二是财务;三是营销。质量要达到国际标准;财务的运行指标、运行规则应该和西方财务制度一致起来;营销观念、营销网络应达到国际标准。海尔自身具备这种素质就可以进入国际市场去,所以“出口”是针对海尔的国际化而言。

  38. 国际化的海尔的目标已不再是青岛的海尔。中国的海尔也将成为整个国际化海尔的一个组成部分,还会有美国海尔、欧洲海尔、东南亚海尔等等。国际化的海尔是三位一体的海尔,即设计中心、营销中心、制造中心三位一体,最终成为一个非常有竞争力的、具备在当地融资、融智功能的本土化海尔。   选择在美国建厂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海尔自找苦吃,因为在美国建厂要求非常高,但是如果在美国市场可以成功的话,就可以取得非常宝贵的经验。另外,美国市场非常大,海尔在美国市场已经销售了几十万台,如果不设厂,就会有很大制约,如运费问题。

  39. 业绩总结: • 目前,海尔已在海外发展了62个经销商,30000多个营销点,海尔发展的目标是本世纪初进入世界500强,创出中国的世界名牌。 1997年,美国《家电》杂志公布全世界范围内增长速度最快的家电企业,海尔超过GE、西门子等世界名牌,名列榜首。 1998年3月25日,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应邀登上哈佛大学讲坛,“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的案例正式写进哈佛大学教材,标志着海尔真正走向了世界。 1998年11月30日,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在亚太地区声誉最佳的公司评比中,海尔位居第七,是唯一进入前十名的中国企业。 

  40. 1999年,美国《财富》杂志以《中国海尔的威力》为题对海尔集团所取得的业绩进行大篇幅报道。   在 ‘99《财富》论坛上海年会上海尔集团张瑞敏总裁将作为唯一一名中国家电企业家与会并发表演讲。 1999年12月7日,英国《金融时报》公布“全球30位最受尊重的企业家”排名,海尔总裁张瑞敏荣居第26位,这是中国企业家在世界范围内获得的最高声誉。   为加快企业进入世界500强的步伐,海尔“三园一校”落成,三园是海尔开发区工业园、海尔信息园、美国海尔园,一校是海尔大学校部。  1999年6月25日,江泽民视察海尔,当听了张瑞敏总裁汇报的海尔的目标是进入世界500强时,表示中国政府将极力支持。1999年,美国《财富》杂志以《中国海尔的威力》为题对海尔集团所取得的业绩进行大篇幅报道。   在 ‘99《财富》论坛上海年会上海尔集团张瑞敏总裁将作为唯一一名中国家电企业家与会并发表演讲。 1999年12月7日,英国《金融时报》公布“全球30位最受尊重的企业家”排名,海尔总裁张瑞敏荣居第26位,这是中国企业家在世界范围内获得的最高声誉。   为加快企业进入世界500强的步伐,海尔“三园一校”落成,三园是海尔开发区工业园、海尔信息园、美国海尔园,一校是海尔大学校部。  1999年6月25日,江泽民视察海尔,当听了张瑞敏总裁汇报的海尔的目标是进入世界500强时,表示中国政府将极力支持。

  41. “走出去”与“请进来”——海尔彩电国际化战略记实“走出去”与“请进来”——海尔彩电国际化战略记实 • 今年是海尔的国际化战略年。今年,海尔集团出口形势喜人,今年1-6月份实现出口额1.4亿美元,超过去年全年。作为海尔集团的支柱产品之一,海尔彩电也大力开拓海外市场,在短短三年时间的里,在国内彩电行业纷纷跳水的环境下,海尔彩电出口持续增长,截至目前已出口58个国家和地区;其中9月份出口比去年同期翻了5番。海尔彩电实施国际化战略,除了要"走出去",开拓海外市场,同时也实施"请进来",积极整合国际资源,与国际大公司建立各种技术联盟,在中国彩电市场上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

  42. 一、走出去概况:"中国造"享誉58个国家和地区一、走出去概况:"中国造"享誉58个国家和地区 • ——在全世界,海尔拥有30000多个家电经销网点,海尔的系列家电产品,与GE、PANASONIC、MIELE、BOSCH等世界名牌家电产品摆在一起;——在拉美、在澳洲、在中东,都可以看到当地消费者在一大堆世界名牌家电中购买海尔家电。以前在国外很少能看到中国产品的广告牌;现在法国巴黎所属圣万市林立的海尔广告牌与"TOSHIBA"等国际著名品牌比肩而立。就是依靠国际化战略,海尔彩电成功地走出去。

  43. 二、请进来概况:组建12个国际技术联盟 • 为了在产品技术方面保持与世界先进的水平接轨,海尔彩电先后与荷兰飞利浦、德国迈兹、日本东芝等12家国际大公司组成技术联盟,共同进行某一领域的技术开发。正是建立了这种优势互补,海尔才可以推出中国第一台全媒体全数字彩电,才可以中国第一台网络e体化"美高美"彩电,并且在100HZ、大屏幕、网络化、高清晰等超前技术上遥遥领先。

  44. 也正是建立了这种优势互补,青岛海尔工业园、青岛海尔信息园、合肥海尔工业园、黄岛开发区海尔工业园、黄岛开发区海尔国际工业园、胶州海尔国际工业园及美国海尔园及18个国际一流的实验室可以同时为海尔彩电提供技术和生产支持。人民日报对海尔国际化战略的评价:走出去方知天地宽,才能翱翔于世界;请进来才不会闭门造车,用先进的技术满足用户的需求。海尔彩电正一步一个脚印,在世界版图上标注出一幅海尔品牌的世界版图!也正是建立了这种优势互补,青岛海尔工业园、青岛海尔信息园、合肥海尔工业园、黄岛开发区海尔工业园、黄岛开发区海尔国际工业园、胶州海尔国际工业园及美国海尔园及18个国际一流的实验室可以同时为海尔彩电提供技术和生产支持。人民日报对海尔国际化战略的评价:走出去方知天地宽,才能翱翔于世界;请进来才不会闭门造车,用先进的技术满足用户的需求。海尔彩电正一步一个脚印,在世界版图上标注出一幅海尔品牌的世界版图!

  45. 解析海尔的国际化优势 海尔的企业内部资源优势:1、实物资源优势  海尔在全球范围内招标精选,比价采购原材料;建立了现代化物流中心,实现了成品零库存,原材料仅维持3天的库存量,流动资金周转速度仅为160天。在高度重视全面质量管理的前提下,产品质量目标为7个100%:包括开箱100%合格、出工位部品100%合格、上线全检部品100%合格、库存物资无损坏100%、三检执行率100%、顾客满意率100%、进货交验合格率100%等。一流的品质保证与极低的库存规模,使产品的价格质量比具有非常强的竞争优势。

  46. 1993年,海尔集团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筹措到3亿元资金,“青岛海尔”股票成为上海30家样本股之首。海尔上市后,为股东带来了持续稳定的收益。  海尔通过引入国外先进的自动化控制生产线,目前已经能够按照顾客需要进行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基本做到了JIT的适时生产。海尔集团于1992年开始,征地780亩,投资20亿元建设海尔工业园,其中包括海尔中央研究院、海尔大学在内。1993年,海尔集团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筹措到3亿元资金,“青岛海尔”股票成为上海30家样本股之首。海尔上市后,为股东带来了持续稳定的收益。  海尔通过引入国外先进的自动化控制生产线,目前已经能够按照顾客需要进行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基本做到了JIT的适时生产。海尔集团于1992年开始,征地780亩,投资20亿元建设海尔工业园,其中包括海尔中央研究院、海尔大学在内。 在科技投入方面,与科研院所及国内著名大学合作,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每年R&D的投入都在销售收入4%以上,1997年为4.8亿元,占当年销售收入的4%,1998年提高到7.8亿元,占4.6%,1999年增为10.3亿元,占到了当年销售收入的4.8%,占当年利税总额的79.2%,为海尔技术领先提供了雄厚的资金保障。建立的检测中心,获中国家用电器检测所实验室认可,由海尔检测中心出具的数据与国家权威检测机构有同等效力。

  47. 人力资源优势  海尔的人力资源中心通过面向员工的以人为本的人生设计、企业内SST市场链,激发员工求学上进,努力经营自我;海尔大学对各类员工进行岗前教育、岗中培训,提高员工素质;通过轮岗培养,提高各级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通过加强与国际著名企业的交流,提高企业国际化水平。在用人制度上,遵循“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的原则,重才干而不唯学历,在企业内部各层次建立起促进员工发奋向上,求实、创新的敦促机制。  无形资源优势  无形资源包括企业商誉、品牌、营销渠道、顾客的忠诚、企业文化、专利、特有技术和工艺、积累的学识和经验等。长期形成的无形资源的竞争优势,竞争对手是非常难以追赶和超越的,海尔集团恰恰在这一领域长期下大力培育自身优势。人力资源优势  海尔的人力资源中心通过面向员工的以人为本的人生设计、企业内SST市场链,激发员工求学上进,努力经营自我;海尔大学对各类员工进行岗前教育、岗中培训,提高员工素质;通过轮岗培养,提高各级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通过加强与国际著名企业的交流,提高企业国际化水平。在用人制度上,遵循“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的原则,重才干而不唯学历,在企业内部各层次建立起促进员工发奋向上,求实、创新的敦促机制。  无形资源优势  无形资源包括企业商誉、品牌、营销渠道、顾客的忠诚、企业文化、专利、特有技术和工艺、积累的学识和经验等。长期形成的无形资源的竞争优势,竞争对手是非常难以追赶和超越的,海尔集团恰恰在这一领域长期下大力培育自身优势。

  48. 海尔集团本着先卖信誉,后卖产品的营销理念,创出并打响了自己的品牌。在国门之内无名牌的理念下,海尔品牌走出国门,在世界各国注册海尔商标,与世界大牌抗争。为了大踏步进入国际市场,不仅率先在国内家电行业通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而且先后获德国GS、EMC,美国UL、ETL、DOE,加拿大CSA、EEV,美洲NRTL/C,澳大利亚SAA,日本S-MARK,欧盟CE,沙特SASO,俄罗斯GOST,国际GB,南非SABS,菲律宾PSB,中国CCEE,韩国安全认证等18类产品认证,其中获得了美国UL“CTDP认可”,加拿大CSA全权认证,并获欧盟EN45001实验室认证,产品可直接出口87个国家和地区。在环境保护方面,海尔通过了ISO14001国际环境管理认证。海尔集团本着先卖信誉,后卖产品的营销理念,创出并打响了自己的品牌。在国门之内无名牌的理念下,海尔品牌走出国门,在世界各国注册海尔商标,与世界大牌抗争。为了大踏步进入国际市场,不仅率先在国内家电行业通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而且先后获德国GS、EMC,美国UL、ETL、DOE,加拿大CSA、EEV,美洲NRTL/C,澳大利亚SAA,日本S-MARK,欧盟CE,沙特SASO,俄罗斯GOST,国际GB,南非SABS,菲律宾PSB,中国CCEE,韩国安全认证等18类产品认证,其中获得了美国UL“CTDP认可”,加拿大CSA全权认证,并获欧盟EN45001实验室认证,产品可直接出口87个国家和地区。在环境保护方面,海尔通过了ISO14001国际环境管理认证。

  49. 海尔人认识到,在产品质量差异日趋缩小的情况下,服务已成为市场竞争的主旋律,推出了顾客至上的三全服务:全天候24小时服务、全方位登门服务、全免费义务服务。海尔的标准化服务在国内外有口皆碑。1996年,海尔作为唯一的亚洲企业获得了美国优质服务协会颁发的“五星钻石奖”。  海尔非常重视技术创新,仅1999年就开发出582项专利技术,平均每天就有2.3项专利问世,新产品开发287项,商品化率达90%以上,当年80%的销售收入来自新产品。目前,海尔拥有各项专利达2200多项,中国洗衣机行业2/3的专利属于海尔,新产品开发已具备了超前10年的能力。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为海尔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技术支持。在海尔的产品中,直接源于顾客信息反馈,满足市场需求的技术创新层出不穷。比如“地瓜”洗衣机和小小神童洗衣机,其中小小神童洗衣机已开发到第9代产品,目前已经销售200万台。海尔人认识到,在产品质量差异日趋缩小的情况下,服务已成为市场竞争的主旋律,推出了顾客至上的三全服务:全天候24小时服务、全方位登门服务、全免费义务服务。海尔的标准化服务在国内外有口皆碑。1996年,海尔作为唯一的亚洲企业获得了美国优质服务协会颁发的“五星钻石奖”。  海尔非常重视技术创新,仅1999年就开发出582项专利技术,平均每天就有2.3项专利问世,新产品开发287项,商品化率达90%以上,当年80%的销售收入来自新产品。目前,海尔拥有各项专利达2200多项,中国洗衣机行业2/3的专利属于海尔,新产品开发已具备了超前10年的能力。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为海尔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技术支持。在海尔的产品中,直接源于顾客信息反馈,满足市场需求的技术创新层出不穷。比如“地瓜”洗衣机和小小神童洗衣机,其中小小神童洗衣机已开发到第9代产品,目前已经销售200万台。

  50. 海尔人学习了美国、日本企业推崇的创新精神与团队精神,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基础上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极其丰富的海尔文化。对于企业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错误,海尔人习惯于通过各种形式的大讨论,从主宰人们行为的思想、观念上彻底解决,杜绝同样的问题、错误再次发生。海尔文化卡上面列有:“敬业报国、追求卓越”的海尔精神;“迅速反应、马上行动”的海尔作风;“东方亮了、西方再亮”的资本运营观;“先难后易”开拓国际市场的理念;“用户永远是对的”服务观;“优秀的产品是优秀的人才干出来的”质量观;市场观念为“只有淡季的思想,没有淡季的市场”、“市场唯一不变的法则是永远在变”等,其中最突出的是在企业管理中提出的“斜坡球体论”(即海尔定律):认为企业如同斜坡上的球体,市场竞争与员工的惰性会形成下滑力,如果没有一个止动力,球体便会下滑,这个止动力就是基础管理;斜坡上的球体不会自行上升,因此需要一个向上的拉动力,企业才能发展,这个拉动力就是创新。基于这一理论,海尔创出了“OEC”(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管理模式。海尔人学习了美国、日本企业推崇的创新精神与团队精神,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基础上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极其丰富的海尔文化。对于企业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错误,海尔人习惯于通过各种形式的大讨论,从主宰人们行为的思想、观念上彻底解决,杜绝同样的问题、错误再次发生。海尔文化卡上面列有:“敬业报国、追求卓越”的海尔精神;“迅速反应、马上行动”的海尔作风;“东方亮了、西方再亮”的资本运营观;“先难后易”开拓国际市场的理念;“用户永远是对的”服务观;“优秀的产品是优秀的人才干出来的”质量观;市场观念为“只有淡季的思想,没有淡季的市场”、“市场唯一不变的法则是永远在变”等,其中最突出的是在企业管理中提出的“斜坡球体论”(即海尔定律):认为企业如同斜坡上的球体,市场竞争与员工的惰性会形成下滑力,如果没有一个止动力,球体便会下滑,这个止动力就是基础管理;斜坡上的球体不会自行上升,因此需要一个向上的拉动力,企业才能发展,这个拉动力就是创新。基于这一理论,海尔创出了“OEC”(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管理模式。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