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k likes | 2.44k Views
默劇 PANTOMIME. 組長 : 吳芳維 組員 : 吳欣樺、李岱蓉、張沛瑜、張家軒、陳鈺凱、陳彥辰、曾秉謙、黃仕涵、楊知玫、楊庭綺. 目錄. 默劇介紹 默劇源起和演變 默劇代表人物: 1. 霍達昭 2. 馬歇 · 馬叟 3. 卓別林 延伸討論 組員心得. 查理 ‧ 卓別林. 活動紀錄 組員工作分配 學習問答 資料來源 老師講評. 查理 ‧ 卓別林. 默劇的源起. 默劇的源起可追溯到 遠古希臘時代 ,有一種戴著面具的單人表演形式叫做「 Pantomimus 」,不過當時的表演不一定要無聲。.
E N D
默劇PANTOMIME 組長:吳芳維 組員:吳欣樺、李岱蓉、張沛瑜、張家軒、陳鈺凱、陳彥辰、曾秉謙、黃仕涵、楊知玫、楊庭綺
目錄 • 默劇介紹 • 默劇源起和演變 • 默劇代表人物: 1.霍達昭 2.馬歇·馬叟 3.卓別林 • 延伸討論 • 組員心得 查理‧卓別林
活動紀錄 • 組員工作分配 • 學習問答 • 資料來源 • 老師講評 查理‧卓別林
默劇的源起 默劇的源起可追溯到遠古希臘時代,有一種戴著面具的單人表演形式叫做「Pantomimus」,不過當時的表演不一定要無聲。 《Paris, je t‘aime 巴黎,我愛你》劇照
中世紀初,義大利開始流行「專業喜劇」由流浪的專業演員帶動的民間戲劇風潮。這些專業演員,用肢體即興表演各種逗趣的動作,來吸引觀眾。這種以逗樂觀眾為主要目的的小丑戲,在十六世紀隨著這些四處流浪的演員,也來到法國和英國,成為各種節慶,不可或缺的表演之一。
現代默劇逐漸脫離原始耍寶性質的丑劇,轉入嚴肅的題材,有別於傳統,即興、短小的滑稽默劇,被稱為無聲戲劇,這類默劇敘事性強、主題明確、具有真實感。默劇演變至今,已經發展出許多基礎的身體動作技巧。 《Paris, je t‘aime 巴黎,我愛你》劇照
默劇介紹 默劇可以簡單地被視為不使用口語對白的表演藝術,其表達形式是一些經過純化和具有象徵意義的動作。身體語言,就是默劇的最大特色。 梁靜茹「我們就到這」MV劇照
默劇中3種模仿模式: 1 .狀況中的模仿—模仿一個事件的發生。例如拉繩子,摸牆壁等。 2.舞蹈中的模仿—在舞蹈動作中,模仿事件的發生。例如「垂死的天鵝」 3.單純的模仿—與戲劇或是舞蹈無任何關連,單純的利用身體述說事件本身,不存在任何固定的形體作為模仿的對象。
霍達昭(1948-) • 香港最早發展默劇藝術表演家之一、畫家、兒童美術導師。 • 1985年獲得英國文化協會助學金資助,前赴倫敦進修默劇。 • 1987年與藝穗會合作成立藝穗默劇實驗室,推動香港默劇。
同年演出默劇與芭蕾舞結合的《浮生六記》得到很好的評價,它不單為本地默劇帶來興奮,更給本地默劇路向帶出新啓示,即默劇向東方的造形與意念探索。 1995年加入雪梨話劇社。
他是法國猶太裔。他的猶太家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其間被迫逃到法國南部利摩日。他是法國猶太裔。他的猶太家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其間被迫逃到法國南部利摩日。 1947年創作「畢普先生」而聞名全世界。身著水手裝與喇叭褲且面容憔悴,頭帶別花的絲質大禮帽,象徵著人生脆弱一面的模樣(類似卓別林的流浪漢夏爾洛)。 馬叟其自成一格的默劇演出,被公認為無人能出其右。他靜默的肢體動作,包含經典的牢籠(The Cage)。 馬歇·馬叟(1923-2007)
馬叟更在電影裡展現自己多樣的才藝。 • 在First Class裡他同時扮演17個不同的角色 • 在電影Shanks裡,他結合了自己的默劇藝術 ,飾演一個又聾又啞的木偶操縱者角色 • 在《太空英雌巴巴麗娜》他則展現了自己語言的天分,飾演Professor Ping這個瘋狂科學家的角色 • 在Mel Brooks的電影「Silent Movie」裡則客串演出自己,馬叟是此劇唯一有用台詞演出的演員。
卓別林(1889~1977) • 卓別林是一位英國喜劇演員及反戰人士,後來也成為一名非常出色的導演,他在1918年創建了自己的好萊塢公司,並創造了許多不朽的傑作 • 他奠定了現代喜劇電影的基礎,與巴斯特·基頓、哈羅德·勞埃德並稱為「世界三大喜劇演員」。 • 卓別林戴著圓頂硬禮帽和禮服的模樣幾乎成了喜劇電影的重要代表,往後不少藝人都以他的方式表演。
卓別林最出色的角色是一個外貌流浪漢,內心則一幅紳士氣度、穿着一件窄小的禮服、特大的褲子和鞋、戴着一頂圓頂硬禮帽、手持一根竹拐杖、留着一撇小鬍子的夏爾洛。卓別林最出色的角色是一個外貌流浪漢,內心則一幅紳士氣度、穿着一件窄小的禮服、特大的褲子和鞋、戴着一頂圓頂硬禮帽、手持一根竹拐杖、留着一撇小鬍子的夏爾洛。 • 在無聲電影時期卓別林自己編寫、導演、表演和發行他自己的電影。 • 主要作品: 1915-流浪漢(The Tramp) 1918-夏爾洛從軍記(Shoulder Arms) 1925-淘金記(The Gold Rush) 1931-城市之光(City Lights) 1936-摩登時代(Modern Times)
穿着一件窄小的禮服、戴着一頂圓頂硬禮帽的夏爾洛穿着一件窄小的禮服、戴着一頂圓頂硬禮帽的夏爾洛 《摩登時代》劇照 大獨裁者
他似乎笑得很燦爛 卓别林經典劇目-《城市之光》 當卓别林在欧洲旅行期間,美國司法當局决绝他再次入境,並以拘留相威
默劇的秘密 • 我們可以在很多地方看到默劇的痕跡,在京戲、能劇、印地安人的狼舞、古典芭蕾等,我們都能看到默劇動作的身影。作為一門模仿的藝術,默劇幾乎與所有的表演藝術一同誕生,因為演員要扮演可能的角色,而這些角色又與世界有接觸,因此在有限的舞台上,適當的模仿就發生了。 古典芭蕾 印地安人的狼舞 京戲
一個簡單的推門動作,暗示了房間的存在,丟水飄的動作讓我們知道前面有一片汪洋存在,所以默劇是一門製造幻覺的藝術,而它與現場舞台表演的需求有相當大的關聯。
電影不需要默劇,因為寫實的畫面說明了一切,舞台需與默劇為友,因為動作可以說明一切。 簡單的說,我們可以把默劇定義為利用動作來暗示存在的藝術。拉繩子、摸鏡子等經典的默劇動作,都是用動作來暗示實物存在。
不過我們別忘了,動作是否能喚起我們的想像,關鍵還是在於我們在生活中是否作過或看過真實的類似動作,是我們自己的體驗替默劇填上意義。試想一個古代的中國人如何能了解用刀叉切牛排的默劇動作,默劇是有一定的文化意義,它需要一定程度的背景知識,雖然它一直試圖突破這一點。所以能劇用抖扇來表現風,對東方來說很自然,對西方人來說就詩意的不得了。
一般人對於默劇印象,似乎就是塗著白臉的馬歇馬索式古典默劇,其實是在十九世紀上半葉的時候出現,而最大的貢獻者是法國的GaspardDeburau他將默劇演出提昇為一門獨立的藝術。
本來默劇只代表戲劇演出的某一類動作,或是在串場時出現的橋段。當然,默劇在古羅馬時代是相當受到歡迎,不過每一個時代都會屬於它的時代藝術,藝術形式本來就在不斷消長。我們可以在《天堂的小孩》(Les Enfants du Paradis)這部以Deburau的一生傳奇作為故事背景的電影中,看到默劇在十九世紀的樣貌。
主觀默劇發展後來影響很大,他們注重肢體的想像,而非默劇的動作技藝傳承。像另一位Jacques Lecoq,他算是馬歇馬索、Barrault、Decroux的同輩,也是出自Copeau門下(他的老師是Copeau的女婿,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師徒制的影響),Lecoq對肢體劇場(physical theatre)的影響很大。 Barrault Jacques Lecoq
這一派的現代默劇已經超越傳統默劇,發展出各式各樣令人驚喜的演出團體,例如瑞士的Mummenschanz,他們可以將三個捲筒衛生紙掛在頭上的黑色面具上,然後將掛成一張臉的樣子(兩隻眼睛,一個嘴巴)。當戲開始演出,到其中某一段,例如爭吵的時候,其中一位會用力拉代表眼睛的兩筒衛生紙,於是觀眾看白色衛生紙像是眼淚般源源不絕地不斷流下。這一派的現代默劇已經超越傳統默劇,發展出各式各樣令人驚喜的演出團體,例如瑞士的Mummenschanz,他們可以將三個捲筒衛生紙掛在頭上的黑色面具上,然後將掛成一張臉的樣子(兩隻眼睛,一個嘴巴)。當戲開始演出,到其中某一段,例如爭吵的時候,其中一位會用力拉代表眼睛的兩筒衛生紙,於是觀眾看白色衛生紙像是眼淚般源源不絕地不斷流下。
延伸討論 工業革命:又稱產業革命,工業革命是以機器取代人力,以大規模工廠化生產取代個體工場手工生產的一場生產與科技革命。由於機器的發明及運用成為了,因此稱這個時代為「機器時代」 大量工廠的成立,使得資方剝削工人,並使貧富差距擴大,工人悲慘的生活及工作環境也逐漸為人重視,許多的慈善機構於是成立,主張以社會福利制度改善窮人生活,也免費提供糧食及住所。
工人階級在歐洲一些國家,通過與資方的有限的鬥爭以及恰當的妥協,而不是馬克思主義學說鼓勵的徹底鬥爭與破壞,為自己爭取到了更多的利益,同時對社會經濟的破壞也不那麼大。改善了自己的生活環境,也有了後來歐洲社會的穩定進步。工人階級在歐洲一些國家,通過與資方的有限的鬥爭以及恰當的妥協,而不是馬克思主義學說鼓勵的徹底鬥爭與破壞,為自己爭取到了更多的利益,同時對社會經濟的破壞也不那麼大。改善了自己的生活環境,也有了後來歐洲社會的穩定進步。 蒸汽火車的發明
由於資本主義的周期性經濟危機,也由於當時沒有任何政府提供的保障,許多工人遇到經濟危機失業後食不果腹。在正常的經濟環境裡,生產環境也十分惡劣收入也很微薄,這些有限的社會福利並沒有多大程度上改善工人的狀況,由此導致資產階級與工人階級的對立。由於工業革命,產生大量的工人。由於資本主義的周期性經濟危機,也由於當時沒有任何政府提供的保障,許多工人遇到經濟危機失業後食不果腹。在正常的經濟環境裡,生產環境也十分惡劣收入也很微薄,這些有限的社會福利並沒有多大程度上改善工人的狀況,由此導致資產階級與工人階級的對立。由於工業革命,產生大量的工人。
組員心得 吳欣樺 我們這組選的題材是卓別林,在製作過程中,我了解很多有關卓別林的事,他的穿著、長相都令我印象深刻,而且他的戲劇都非常有趣,其中他的著名代表作「摩登時代」 ,描述一位很善良的流浪漢,在工廠內受到很多不平等及不公平的待遇,他幫助了另一為貧窮的孤女,並且兩人一起勇敢面對殘酷的現實。
影片當中處處可以看見歡笑及喜劇的趣味和人道的關懷。把當時的社會情境都表現得淋漓盡致,可以說是一部配合天時、地利及人和的好電影。影片當中處處可以看見歡笑及喜劇的趣味和人道的關懷。把當時的社會情境都表現得淋漓盡致,可以說是一部配合天時、地利及人和的好電影。 一直迄今,仍舊呈現著美國舊時的文化發展 。雖然卓別林早期的處境不好,但這些挫折卻讓他自己往後的發展慢慢邁向成功的道路 ,卓別林—真是一位不可思議的人。
李岱蓉 「摩登時代」傳達了資本主義 社會以產能優先、崇拜金錢、機器(價格)優於人性(價值)的觀念。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地方是卓別林在試用工人自動吃飯機時的窘態,真的超好笑,整齣劇我只笑這個地方,不過其實還滿可憐的,他倍受折磨的畫面,硬生生刻劃出機器(價格)優於人性(價值)的諷刺,也很直接地表達了基層人物的辛酸與悲哀。
最後卓別林選擇與孤女一起浪跡天涯,這在當時的社會規則似乎是背離的,因為當時的社會規則是統一機械化、沒有人性、個人主體性的,但那並不適合具有表演細胞的喜劇天才卓別林。最後卓別林選擇與孤女一起浪跡天涯,這在當時的社會規則似乎是背離的,因為當時的社會規則是統一機械化、沒有人性、個人主體性的,但那並不適合具有表演細胞的喜劇天才卓別林。
張沛瑜 默劇無法透過演出當中聽到真正的聲音,但卻能從劇中人物的各種肢體動作中幻想他所想表達的音色、語氣、聲調。一登上舞台的卓別林,總是能夠使出渾身解數的,把詼諧有趣的快樂氣氛傳達給每位台下看戲的觀眾們。每次都能把觀眾逗得捧腹大笑,讓他們忘掉了所有的煩憂。
在沒有聲音只有影像的情況下,以誇張的動作及表情,安撫沉悶的心靈。雖然有聲光的電影可以讓人因那些效果而震撼著,可是沒有聲光效果的電影給觀眾帶來的卻是另一種不一樣的感受。真正能夠深入內心的片子不一定要有著華麗的爆炸場面,像卓別林這樣的影片也是能夠打入人心的。在沒有聲音只有影像的情況下,以誇張的動作及表情,安撫沉悶的心靈。雖然有聲光的電影可以讓人因那些效果而震撼著,可是沒有聲光效果的電影給觀眾帶來的卻是另一種不一樣的感受。真正能夠深入內心的片子不一定要有著華麗的爆炸場面,像卓別林這樣的影片也是能夠打入人心的。
張家軒 摩登時代雖說是喜劇,但其內容卻有很深的意涵,目的是在嘲諷當時人們的心態和政府的政策,看了這部影片之後,讓人回味無窮。我真的很敬佩卓別林,用巧妙的手法表達他對當時社會的不滿,他在片中演出的手法雖然在我們眼中看似滑稽,但卻表示當時社會確實有很多不合理的制度和價值觀,原來從事戲劇有關的行業也可以對國家、對社會有所貢獻。
陳彥辰 摩登時代在笑聲中反映了現實的黑暗以及不合理的社會制度,資本主義國家的殘酷和資本家無止盡的壓榨,使人民無法生存,而工人們更是被剝奪吃飯的時間,靠著吃飯的機器讓吃飯的時候也能夠持續的工作,而目的是讓人能夠擁有更多的時間來工作、賺錢。
讓我知道人如果只為了工作而忽視掉其他 的東西,就只是一個機器人而已。在監獄 裡的犯人,失去了一切的自由,但不用擔 心會失業、飢餓,而擁有工作的人,雖然 能維持生計,不過也只是那些資本家賺錢 的機器、工具而已。
陳鈺凱 一開始從羊群一直到機械工人,反諷了當時的社會,像是當時查理·卓別林所飾演的工廠工人,換班之後身體還是持續著轉螺絲的動作,連他在與人的互動上面,看到鈕釦也很想去轉動它,最後他甚至發瘋了。
摩登時代呈現的都是機械時代帶來的負面影響, 用幽默的方式敘述悲哀的故事,其中有一段是查理·卓別林曚著眼睛溜冰,他完全不知道他溜在深淵的邊緣,隨時有掉下去的危險,但憑著運氣他溜的很順,這隱含著人們在發展科技,享受科技同時,眼睛也是被矇著,看不到近在身旁的危機.
曾秉謙 看完了卓別林的默劇以後,我發現原來不一定要有很好笑的台詞才能夠是部好看的電影,運用肢體語言展現出來的幽默一點都不輸給用一般言語所表達的 有時候,我們可以看得出他的戲劇、幽默。
偶爾帶著嘲諷 ,像是用自己在影射著甚麼一樣,像是在工廠中,就訴說著工業革命後,大資本家對工人的苛刻 工人的困苦,而卓別林所做出的一切滑稽、無厘頭的事,難免讓人聯想到是苦中作樂的悲哀,但是他以樂觀的態度面對一切,就像說著那些工人說需要的,卻極度缺乏的部分,一切都是用幽默的方式諷刺著工業革命的無奈
黃仕涵 還記得在國一表演藝術課老師介紹默劇時,我第一次欣賞卓別林的《摩登時代》。當時的我懵懂無知,完全不了解卓別林想傳達的想法。藉由這次讀書會,我擁有了更深入了解卓別林的機會。《摩登時代》是流浪漢夏爾洛系列的最後一部作品,流浪漢夏爾洛系列描寫社會底層人們的普通生活,小人物反抗社會和反對軍國主義,鞭撻美國社會的浮華假像。
默劇是一種很難了解的戲劇,然而卓別林以喜劇的方式反諷大人物和小人物的差別。年幼的我們即使看不懂,也會一直笑。因此我很欣賞卓別林這位默劇搞笑大師。默劇是一種很難了解的戲劇,然而卓別林以喜劇的方式反諷大人物和小人物的差別。年幼的我們即使看不懂,也會一直笑。因此我很欣賞卓別林這位默劇搞笑大師。
默劇的讀書心得報告其實不是非常容易完成。巨觀默劇,它帶給人們歡樂默劇的讀書心得報告其實不是非常容易完成。巨觀默劇,它帶給人們歡樂 ,觀眾因為它而露出微笑。細觀默劇 ,其實它只是反映了社會上頻頻出現的現實面。默劇的演員讓我感觸最深 。默劇的演員就好比當今演藝圈內的諧星,諧星使人發笑,但他們背後所承受或曾承受的痛苦卻是我們從表面上看不到的。默劇演員努力用自己來帶給人們歡笑,但沒有人真正在乎他們表演默劇的初衷和動機。惟有藉著這次的讀書會報告,我才有機會更加了解這些在默劇背後不為人知的秘密 。 楊知玫
默劇是一種很難了解的戲劇,然而卓別林以喜劇的方式反諷大人物和小人物的差別。年幼的我們即使看不懂,也會一直笑。因此我很欣賞卓別林這位默劇搞笑大師。默劇是一種很難了解的戲劇,然而卓別林以喜劇的方式反諷大人物和小人物的差別。年幼的我們即使看不懂,也會一直笑。因此我很欣賞卓別林這位默劇搞笑大師。
楊庭綺 第一次接觸到默劇是在國二的表演藝術課時,老師那時放了卓別林的摩登時代給我們欣賞,那時我就覺得默劇真是神奇,我們不用聽到演員之間的對話、對話螢幕,就能藉由演員們之間的肢體動作、臉部表情大略得知他們所想要表達的情感。 另外就是摩登時代裡的主角卓別林了,他在電影裡那詼諧滑稽的肢體動作及豐富的臉部表情再加上他個人特色的小鬍子、寬寬鬆鬆的褲子及又大又不合腳的皮鞋,真的令人印象深刻。
當時我只是粗略的了解一下默劇的特色,剛好藉著這次的讀書會報告讓我認識到除了卓別林以外的默劇大師們,像馬歇馬叟-他在1947年創作「畢普先生」(Bip)聞名了全世界。畢普是個白臉小丑,總是穿著條紋工作服,並戴著老舊的高高圓筒帽,既象徵著人生脆弱一面的模樣,也展現馬歇馬叟的另一個面向。當時我只是粗略的了解一下默劇的特色,剛好藉著這次的讀書會報告讓我認識到除了卓別林以外的默劇大師們,像馬歇馬叟-他在1947年創作「畢普先生」(Bip)聞名了全世界。畢普是個白臉小丑,總是穿著條紋工作服,並戴著老舊的高高圓筒帽,既象徵著人生脆弱一面的模樣,也展現馬歇馬叟的另一個面向。
還有現代默劇之父艾田德庫 (EtienneDecroux)與他的學生尚路易巴赫(Jean-Louis Barrault)等各位大師們的作品特色及其風格,更另我震驚的是,一直以來我總以為默劇是啞劇,但原來啞劇可以是默劇,但默劇並不一定是啞劇,因為啞劇是沒有對白、不說話的、否定了語言的功能;而默劇可以有對白也可以沒對白…還有原來默劇早在文藝復興時期就已初登場了呢!
在現代生活中大家所重視的都是視覺上與聽覺上的感受,比較喜歡直接式的接受訊息而不願另外去猜測演員們所想表達的情感,就如表達同樣的一句話:「你/妳長的好帥/好漂亮!」 直接說的話只要短短的一句話,但如果是用默劇的方式呈現,又該怎麼表達呢?!
吳芳維 在做這個報告之前,原本對默劇是興趣缺缺的,總認為沒有音樂與對話的配合,單單只靠肢體語言,真的有辦法打動人心嗎?再加上查出來的資料也不是挺吸引人的,那時的我就在想默劇是否真的那麼具有藝術價值?又有多少人願意去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