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0 likes | 1.09k Views
《 内科护理学 》. 贫血病人的护理 anemia. 广东药学院护理学院 王瑞. 教 学 目 标. 【 掌握 】 1 .贫血的概念、临床表现; 2 .缺铁性贫血病人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人的护理评估、主要护理问题、护理措施; 3 .缺铁性贫血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 熟悉 】 1 .贫血的分类; 2 .缺铁性贫血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3 .缺铁性贫血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检查和治疗要点。 【 了解 】 缺铁性贫血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和预后。. 教学目标. 【 掌握 】 1 、贫血的概念、临床表现;
E N D
《内科护理学》 贫血病人的护理anemia 广东药学院护理学院 王瑞
教 学 目 标 【掌握】 1.贫血的概念、临床表现; 2.缺铁性贫血病人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人的护理评估、主要护理问题、护理措施; 3.缺铁性贫血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熟悉】 1.贫血的分类; 2.缺铁性贫血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3.缺铁性贫血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检查和治疗要点。 【了解】 缺铁性贫血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和预后。
教学目标 【掌握】 1、贫血的概念、临床表现; 2、缺铁性贫血病人的主要护理问题、护理措施; 3、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人的主要护理问题、护理措施; 4、缺铁性贫血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表现。 【熟悉】 1、贫血的分类; 2、缺铁性贫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3、缺铁性贫血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检查和治疗要点。
【了解】 1、骨、关节疼痛病人的护理; 2、贫血的发病机制; 3、贫血的诊断和治疗要点; 4、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5、缺铁性贫血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和预后
一、贫血概述 (一)概念 (二)贫血的病因和病机 (三)贫血的分类 (四)贫血的临床表现 (五)贫血的诊断 (六)贫血的治疗
(一)概念 贫血是指外周血液单位体积内血红蛋白量、红细胞数和/ 或红细胞压积(HCT)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同地区正常值 的低限。 • 其中以血红蛋白量最为重要,在判断是否贫血时应注意血 液稀释和浓缩的影响 • 贫血是一个症状,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是不同原因或不 同疾病所引起的一种病理状态 返回
(二)贫血的病因和病机 • 红细胞生成减少 • 造血物质的缺乏:如IDA、巨贫 • 造血功能障碍:如再障、白血病 • 红细胞破坏过多:如各种溶贫 • 红细胞丢失过多:如各种急慢性失血 返回
(三)贫血的分类 • 根据红细胞形态学分类
贫血的分类(二) • 根据病因和病机分类:
贫血的分类(三) • 按照血红蛋白的浓度分类 轻度 >90g/L 症状轻微 中度 60-90g/L 活动后感心悸气促 重度 30-59g/ 静息状态下仍感心悸气促 极重度 <30g/L 常并发贫血性心脏病 返回
(四)贫血的临床表现 • 贫血最突出和最早的症状:疲乏、无力 • 贫血最突出的体征:皮肤、粘膜苍白 • 神经系统的症状:头晕、头痛、耳鸣、记忆力下降、注意 力不集中; • 呼吸系统 • 心血管系统:心悸、气促、活动后加重 • 消化系统 • 泌尿生殖系统 • 其他:低热、感染
影响贫血症状轻重的因素:与贫血发生的 急缓、程度、人体对缺氧的耐受力、是否存 在基础疾病等有关。 返回
(五)实验室检查 • 血常规:Hb、红细胞计数;MCV、MCHC;RC(鉴别诊断、疗效的观察和评价) • 尿常规和大便常规 • 骨髓检查:涂片和活检 • 肝肾功能 • 病因相关检查
(六)贫血的诊断 • 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和 实验室检查 • 贫血诊断步骤: • 首先确定贫血是否存在 • 确定贫血的程度 • 确定贫血的类型 • 寻找贫血的原因 返回
(七)贫血的治疗 1.病因治疗:积极寻找和去除病因是治疗贫血的首 要原则 2.一般治疗:休息和饮食,吸氧 3.药物治疗: 4.对症支持治疗:输血;预防控制感染;止血。 返回 严格掌握输血指征: 急性贫血Hb<80g/L或Hct<0.24 慢性贫血疗效差、伴感染Hb<60g/L或Hct<0.20
(一)概述 (二)铁的代谢 (三)发病原因和机制 (四)临床表现 (五)治疗要点 (六)护理
(一)疾病概述 1.定义 是指由于体内贮存铁缺乏,导致血红蛋 白生成不足,红细胞生成受到障碍而引起的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返回
2.发病情况 • 贫血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 世界四大营养缺乏病之一; • 生长发育期的儿童和育龄妇女发病率较高 儿童贫血率在25%左右, 妇女贫血率在20%左右, 孕 妇的贫血率则高达35%。
(二)铁的代谢 • 铁的分布 • 铁的来源和吸收 • 铁的转运 • 铁的贮存和排泄
1.铁的分布 (1)体内总量 :男性50-55mg/kg,女性35- 40mg/kg (2)类型: • 功能状态铁 其中:血红蛋白含铁2/3; 肌红蛋白含铁15%; 各种酶含铁不超过10mg。 • 贮存铁:铁蛋白、含铁血黄素
2.铁的来源 • 内源性:衰老红细胞的破坏 • 外源性:食物(植物和肉类食物) 需要量:1-1.5mg/d 孕、乳妇:2-4mg/d • 含铁丰富的食物有:肝、瘦肉、蛋黄、豆类 海带、木耳、香菇等 • 乳类如牛奶含量最低
3、铁的吸收 • 吸收率:动物食品铁吸收率高(可达20%) 植物食品铁吸收率低(1-7%) • 吸收部位:十二指肠和空肠的上段 • 影响因素: 食物铁状态:二价铁较三价铁易吸收 胃肠功能:酸碱度 药物:VitC促进铁吸收 茶叶中的鞣酸与铁形成鳌合物,铁吸收减少75% 体内铁的储存量
4、铁的转运 • Fe2+ →经铜蓝蛋白氧化 →Fe3+ →与转铁蛋白 结合→ 与转铁蛋白受体结合(幼红细胞膜表面) →进入细胞内后铁与转铁蛋白分离 →Fe2++原卟 啉+珠蛋白 →血红蛋白 • 总铁结合力:是指血浆中转铁蛋白能结合的铁的总量 • 转铁蛋白饱和度=血清铁总铁结合力100%
5.铁的贮存 • 形式:铁蛋白、含铁血黄素 • 部位:肝、脾、骨髓等器官的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内 血浆中有少量的铁蛋白,但可以通过测定血浆铁蛋 白来了解铁的贮存情况。 • 正常男性体内贮存铁约为1000mg,女性约为300-400mg
6.铁的排泄 • 铁主要由胆汁或经粪便排出,育龄妇女主要经过 月经、妊娠、哺乳而丢失 • 正常男性每日约丢失1mg • 正常女性每日约丢失1-1.5mg,一次月经丢失 40-80ml血液,大约失铁20-40mg 返回
(三)病因和病机 (一) 需要量增加而摄入不足 1.婴幼儿、青少年、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2.饮食结构不合理;挑食、偏食;母乳喂养儿于6个月 后如不添加辅食。 (二)铁吸收不良 1.胃大部切除术后,胃酸分泌不足且食物快速进入 空肠,饶过铁吸收部位。 2.长期腹泻和呕吐、肠炎、Crohn病等 3.茶叶、咖啡、抗酸药、H2受体拮抗剂
(三)铁损失过多 慢性失血是成人缺贫最常见、最重要的原因; 老年人慢性贫血警惕胃肠道肿瘤 • 消化道:溃疡、肿瘤、钩虫病、痔疮及其他 • 月经过多:子宫肌瘤、宫内节育器 • 咯血:肺结核、肺癌、支扩等
发病机制 铁缺乏引起 血红素合成减少而发生低色素小细胞性贫血 细胞内含铁酶或铁依赖酶活性下降 • 单胺氧化酶活性下降 • 上皮蛋白质角化变性 • 胃酸分泌减少 • 运动后骨骼肌乳酸堆积增多,体力下降、疲乏 返回
(四)临床分期 根据缺铁病程,可将缺铁性贫血分为三期 1、铁减少期:缺铁隐匿期 2、无贫血的缺铁期:隐匿性缺铁 3、缺铁性贫血期
贫血的一般表现 • 特殊表现-含铁酶及铁依赖酶活性降低所致 1. 皮肤:干燥、皱缩,毛发干枯、脱落,指甲变平、 易脆,甚至反甲 2. 粘膜:口腔炎、舌炎、胃炎,严重者引起吞咽困难 3. 神经、精神系统症状:易激动、烦躁、头痛等,少 数出现异食癖:表现为喜食生米、泥土、石子等 4. 感染率升高 细胞免疫功能下降 5. 生长发育 儿童生长发育迟缓 返回
(五)实验室检查 • 1.血象 •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MCV<80fl,MCH<27pg, MCHC<32% • 成熟红细胞大小不一,中央淡染区扩大 • 网红正常或轻度增高 • 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多正常,少数减低
2.骨髓象 • 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红细胞系统增生显著, 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 • 粒系、巨核系正常; • 铁染色显示骨髓小粒铁消失,铁粒幼红细胞<15%。
3.铁缺乏的检查 • 血清铁(SI)<8.95 μmol/L(50μg/dl) • 总铁结合力(TIBC,血浆中能与铁结合的转铁蛋白) >64.44 μmol/L(360mg/dl) • 转铁蛋白饱和度(TS,血浆铁/TIBC×10%)<15% • 未饱和铁结合力(UIBC,未被结合的转铁蛋白)增高 • 血清铁蛋白(SF)<12μg/L • 红细胞内游离原卟啉(FED)>0.9 μmol/L (50μg/dl)
(六)诊断 1、缺铁(潜在性缺铁期) 仅有体内贮存铁的消耗,SF和骨髓铁明显减少,血红蛋 白及血清铁等正常,无贫血临床表现。 2、缺铁性红细胞生成 红细胞铁的摄入较正常时减少,除SF和骨髓铁明显减少 外,TS、FEP等也有异常,但血红蛋白正常 3、IDA 缺铁性红细胞生成+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4、病因诊断
(七)治疗要点 • 病因治疗:关键 • 补充铁剂 • 中医中药
补充铁剂治疗 • 目的: • 使血红蛋白恢复正常水平。 • 补充被消耗的贮存铁。 • 方法: • 进食含铁丰富的食物 • 口服铁剂(首选)如硫酸亚铁、富马酸亚铁、力蛮能、速力非 • 注射铁剂:右旋糖酐铁、可莫非、山梨醇铁
一般原则 口服为佳 慎用注射铁剂 补足贮存 防止复发
有效指标 • Ret升高,5-10d达到高峰 • 2w后Hb升高,2m达到正常 • 注意事项: • 餐后服药 • 忌与咖啡、茶、牛奶等同服 • 可加用 Vit C • Hb恢复正常后,仍需服药3-6m
1.若口服铁剂三周后仍无效,应考虑下列可能: (1)病人未按医嘱服药。 (2)诊断错误。 (3)有继续出血灶存在,损失铁量大于补铁量 (4)吸收不良。 (5)药物失效或含铁量不足。
2.注射铁剂-应慎用。 • 适应症: (1)口服铁剂有严重消化道反应无法耐受。 (2)消化道吸收障碍,如胃十二指肠切除术 后,慢性腹泻。 (3)严重消化道疾病如消化性溃疡,溃疡性 结肠炎,服用铁剂后加重病情。 (4)需迅速纠正缺铁,如妊娠晚期贫血严重 ,或需及时外科手术者。
计算公式注射用铁总需要量(mg) [需达到Hb-患者Hb] (g/L) ×体重(kg)×0.33 第一天:50mg,以后每天100mg • 注意:过敏反应 肌注部位局部刺激,需深部肌注 返回
(八)贫血病人的护理 【常用护理诊断】 • 活动无耐力 • 营养失调 低于机体需要量 • 有感染的危险 • 口腔黏膜改变 • 知识缺乏 • 潜在并发症--贫血性心脏病
营养失调 【护理措施】 • 饮食护理 • 纠正偏食的不良习惯 • 增加含铁丰富的食物 • 促进食物铁的吸收 • 加强口腔护理,增进食欲
口服铁剂的护理: • 胃肠道反应:出现恶心呕吐,胃部不适;可从 小剂量开始,饭后服用 • 避免影响铁吸收的因素:避免与牛奶、茶、咖 啡同时服用 • 液体铁剂可使牙齿染黑:可使用吸管 • 消除黑便的顾虑: • 注意补足贮存铁:Hb正常后再服用3-6月
注射铁剂的护理: • 深部肌肉注射,可促进吸收,减轻疼痛 • 强调注射技术:不在皮肤暴露部位注射;更换针 头注射;可采用“Z”型注射法或留空气注射法 • 注意不良反应:局部疼痛;面部潮红、恶心呕吐、头痛等;严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应备好肾上腺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