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 likes | 635 Views
急性心肌梗死 (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 ). 【 概念 】 由于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出现严重持久的缺血而发生的心肌坏死。 临床特点: 持久剧烈胸痛、血清心肌酶升高、心电图系列演变。 常伴有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甚至猝死。. 【 病因和发病机制 】. 一、基本病因: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个别为冠状动脉痉挛、炎症、先天性畸形、栓塞 )→严重狭窄。 1 、 冠脉内血栓形成、斑块破裂、斑块出血、血管痉挛→ 冠脉闭塞
E N D
急性心肌梗死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
【概念】 由于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出现严重持久的缺血而发生的心肌坏死。临床特点:持久剧烈胸痛、血清心肌酶升高、心电图系列演变。常伴有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甚至猝死。
一、基本病因: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个别为冠状动脉痉挛、炎症、先天性畸形、栓塞)→严重狭窄。 1、冠脉内血栓形成、斑块破裂、斑块出血、血管痉挛→ 冠脉闭塞 2、休克、出血、严重心律失常→心排血量↓→冠状动脉灌注↓; 3、BP↑→心脏后负荷↑+儿茶酚胺↑→心肌需氧量↑(冠脉灌注相对↓); →严重持久心肌缺血(>1h)→心肌梗死 二、诱因:饱餐、睡眠、大便。
【病理】 一、冠状动脉病变 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前间隔、前壁、下侧壁和前乳头 肌 梗死。 回旋支→高侧壁、膈面、左房梗死。 主干→广泛前壁心肌梗死。 右冠状动脉:下壁(膈面)、后壁梗死、右室梗死
二、组织学改变 • 冠脉闭塞: • 20~30min → 心肌开始坏死 • 1~12h → 心肌凝固性坏死 • 1~2 w → 开始吸收、纤维化 • 6~8 w → 瘢痕愈合(OMI或愈合性心梗)
三、大体解剖分类 有Q波性心肌梗死(透壁性心肌梗死):梗死累及室壁全层,可波及心包膜; 无Q波性心肌梗死(NQMI):小灶性心肌梗死、 心内膜下心肌梗死(<室壁1/2)。
【临床表现】 一、先兆表现 1、新发生的心绞痛或原有心绞痛加重恶化,硝酸甘油疗效差; 2、伴有恶心、呕吐、大汗、血压下降、心律失常、心衰; 3、明显的心电图ST-T改变;
二、症状 1、胸痛: 典型:持续时间长(数h~数d),含化硝酸甘油无效; 不典型:上腹部、下颌、颈背部、牙痛; 无痛型:开始即表现为心衰、休克表现。常见于老年 人、糖尿病病人。 2、全身症状:发热、头晕、乏力。 3、胃肠道症状:
4、心律失常:各种心律失常 ① 室性心律失常 ② 窦性心动过速 ③ 缓慢心律失常 5、心力衰竭: ① 急性左心衰竭: ② 急性右心衰竭:
6、低血压和休克: 低血压:血压偏低,无微循环障碍; 休克:①SBP<80mmHg; ②脉搏细快、面色苍白、皮肤湿冷、大汗; ③烦躁不安、神志迟钝、甚至晕厥; ④尿量↓(<20ml/h);
【体征】 1、心界:正常或轻中度扩大; 2、心率:多数增快,少数减慢; 3、心律:整齐或不齐(心律失常); 4、S1↓、S3、S4或奔马律; 5、心尖部SM; 6、心包摩擦音: 7、并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或)心原性休克时出现相应的体征。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一、心电图 1、特征性改变: ① 病理性Q波; ② ST段弓背向上抬高; ③ T波倒置。
2、动态演变: 数h内:T波高尖; 数h后:ST与T波融合形成弓背向上抬高; 数h~数天:病理性Q波; 数天~2周:ST段降至基线,T波双向或倒置,继之加深; 数周~数月:T波倒置或直立。
3、定位诊断 。前间壁:V1、V2、V3 。局限前壁:(V3)、V4、(V5) 。前侧壁:V5、V6、V7 。高侧壁:I、avL 。广泛前壁:V1~V5,也可波及I、aVL 。下壁:II、III、avF 。后壁:V7、V8、V9
4、无Q波心肌梗死:特点: ①ST压低≥0.1mV,T波倒置,持续1~2天以上; ② 无病理性Q波; ③ 心肌酶改变。
二、.血清心肌酶: 升高时间 高峰时间 降至正常 肌酸磷酸肌酶(CPK) 6h 24h 2~3d 谷草转氨酶(GOT) 6~12h 1~2d 3~6d 乳酸脱氢酶(LDH) 8~10h 2~3d 1~2w
同功酶: CPK—MM、MB、BB , MB特异性最高。 LDH—LDH1~5,LDH1特异性最高。 正常:LDH2>LDH1, 心梗时:LDH1>LDH2 肌钙蛋白T、血清肌凝蛋白轻链亦是反应AMI的 指标。
三、放射性核素检查 1、放射性核素心肌显像: 201TL,99mTc-MIBI→坏死心肌不显像。 2、放射性核素心腔造影: 显示心室局部和整体射血分数、室壁运动、舒 张功能及有无室壁瘤。
四、超声心动图: 室壁运动、左室功能、室壁瘤、附壁血栓。 五、其他检查 WBC↑;血沉↑:病后1~2天出现,持续1~3 周。
【诊断】 1、持续性胸痛+特征性心电图改变+心肌酶改变 2、无Q波心肌梗死: ① 胸痛; ②ST压低≥0.1mV,T波倒置,持续1~2天以上; ③ 无病理性Q波; ④ 心肌酶改变。
3、泵衰竭的Killip分级法: 由心肌梗死引起的心力衰竭和心原性休克称为泵衰竭。 I 级:无明显心力衰竭: II 级:左心衰竭: III 级:急性肺水肿; IV 级:心原性休克。
【鉴别诊断】 1、心绞痛: 2、急性心包炎: 3、急性肺动脉栓塞: 4、急腹症: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胆石症、急性胃穿孔等; 5、主动脉夹层分离:
【并发症】 1、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 2、心脏破裂: ⑴ 心室游离壁破裂: ⑵ 心室间隔穿孔: 3、栓塞:
4、室壁瘤(膨胀瘤): ① 心界增大; ②ST段持续性抬高; ③ 易发生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栓塞、心绞痛; ④ 超声、放射性核素、心室造影有助于诊断。 5、心肌梗死后综合征:
【治疗】 一、监护和一般治疗: 1、监护: 2、休息:体力和精神。 3、吸氧: 4、饮食: 5、大小便通畅:
二.止痛: 1、哌替啶:50~100 mg,im; 吗啡:5~10 mg,ih。 2、安定:5~10 mg,im 或 iv。 3、硝酸甘油(0.3~0.6mg)、硝酸异山梨醇(5~10mg)含化或静脉滴注。 4、中药:冠心苏合丸、速效救心丸等含化或口服。
三.再灌注心肌: 1、溶栓疗法: (1)适应证: ① 持续性胸痛>30min; ② 相邻2个或3个以上导联ST段抬高>2mm; ③ 发病<6h; ④ 年龄<70岁。
(2)溶栓药物 ① 尿激酶 ② 链激酶 ③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3)方法: ① 静脉内溶栓; ② 冠状动脉内溶栓: (4)禁忌证: ① 年龄>70岁; ② 有出血倾向;
2、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3、冠状动脉搭桥术:
四、治疗心律失常: 1、缓慢型心律失常: ① 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654-2、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等; ② 人工心脏起搏:二度II型以上的房室传导阻滞等。
2、快速型心律失常: ① 室早或室速: 利多卡因50~100mg, iv , 10min后可重复使用,总量<300mg; 控制后以1~3mg/min速度静脉滴注。 ② 室速、心室颤动、扑动:直流电转复(300ws)。 ③室上性快速型心律失常: 洋地黄、维拉帕米等治疗;无效者,同步直流电复律;
五、治疗心原性休克: 1、适当补充血容量: ① 临床血容量不足或中性静脉压(CVP)肺楔嵌压(PCWP)低; ② 采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或葡萄糖液静脉滴注。 2、应用升压药物; ① 血容量补足,血压仍低,周围血管张力不足者; ② 常用多巴胺、多巴酚丁胺、间羟胺静脉滴注。
3、血管扩张剂: ① 经上述治疗无效,PCWP高、周围血管显著收缩者; ② 可试用硝普钠、硝酸甘油、酚妥拉明静脉滴注。 4、其他: ① 纠正酸中毒、电解质紊乱,避免脑缺血,保护肾功能; ② 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术:辅助循环以行进一步治疗。
六、治疗心力衰竭:主要是左心衰竭; 1、血管扩张剂;硝酸甘油、硝普钠; 2、利尿剂;速尿10~40mg, 静脉注射。 3、非洋地黄类强心剂:多巴酚丁胺、米力农; 4、洋地黄;在AMI的前24小时尽量避免使用。 5、吗啡或哌替啶(度冷丁):合并急性左心衰、肺水 肿时应用;
七、.治疗右室梗死: 1、慎用利尿剂和血管扩张剂; 2、根据左心功能状态补充血容量。
八、常用药物: ⒈β阻滞剂:防止梗死扩大、再梗死、改善预后; ⒉ 钙拮抗剂: ⒊ ACE-I: ⒋ 极化液(GIK): ①10%GS500ml+RI 8~12u+10%KCl10ml, 1次/d,7~14d; ② 提供心肌热能量、稳定细胞膜、提高室颤阈;
5、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50~300mg/d),抑制TXA2生成;5、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50~300mg/d),抑制TXA2生成; 6、抗凝治疗:肝素(配合溶栓治疗及预防栓塞并发症)。 7、促进心肌代谢的药物:维生素C、B6,辅酶A,细胞色素C,肌苷等。 8、低分子右旋糖酐:减低红细胞聚积,降低血液粘度。
九、并发症治疗: ⒈ 栓塞:抗凝、抗血小板聚集; ⒉ 室壁瘤:出现心衰、心律失常时,手术; ⒊ 心肌梗死后综合征:糖皮质激素、阿司匹林; ⒋ 心脏破裂: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