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0 likes | 635 Views
議題探究工作坊. 「為新高中通識教育作準備:提升初中學生探究能力的校本發展計劃」 講員 ︰ 布森祖博士 01-11-08. 議題 ︰ 議題探究是否有效的通識教育學習策略?. 探究問題 ︰ 甚麼是議題探究? 議題探究對通識教育有何重要? 議題探究如何在初中的課程內實施? 議題探究在設計及推行上遇到什麼主要的問題?問題在哪裡? 如何面對這些問題?有甚麼方法有效處理這些問題?. X1. 中國語文. X2. 英國語文. 通識教育科探討的議題. X3. 數學科. 其他 學習經歷. 高中通識教育. 擴展看事物的角度. 連繫不同學科的知識和概念. 探討不能
E N D
議題探究工作坊 「為新高中通識教育作準備:提升初中學生探究能力的校本發展計劃」 講員︰布森祖博士 01-11-08
議題︰議題探究是否有效的通識教育學習策略?議題︰議題探究是否有效的通識教育學習策略? 探究問題︰ • 甚麼是議題探究? • 議題探究對通識教育有何重要? • 議題探究如何在初中的課程內實施? • 議題探究在設計及推行上遇到什麼主要的問題?問題在哪裡? • 如何面對這些問題?有甚麼方法有效處理這些問題?
X1 中國語文 X2 英國語文 通識教育科探討的議題 X3 數學科 其他 學習經歷 高中通識教育 擴展看事物的角度 連繫不同學科的知識和概念 探討不能 被某單一學 科涵蓋的議題 建構知識 課程發展議會與香港考試及評核局 - 新高中課程核心及選修科目架構建議http://www.emb.gov.hk/FileManager/TC/Content_4036/liberal_c.pdf
通識教育的議題探究 • 通識教育科旨在透過探究各類議題以擴闊學生的知識基礎,加強學生對社會的觸覺。 (課程發展議會與香港考試及評核局,2007、頁1) • 採用議題探究的學與教方法,鼓勵學生獨立學習以追求知識,並對新的事物特開放的態度。透過探究與本課程主題相關的議題,學生可學習找出不同主題和學科之間的聯繫,以及了解知識的複雜內涵和組織 (課程發展議會與香港考試及評核局,2007、頁3)
通識教育的學與教 4.1.2 透過議題探究建構知識 • 通識教育科的知識建構過程,涉及課程的三個組成的元素,即知識、共通能力及價值觀和態度。 • …得自各學科的「內容」知識,包括了事實、概念與觀點,有助深入理解通識教育科所涉及的複雜議題,也成為進一步汲取資訊和建構新知識的基礎。 (課程發展議會與香港考試及評核局,2007、頁65)
通識教育的議題探究 • 採納議題探究模式,並且以該模式為選擇課程內容和教學法的取向 • 通識教育科的學與教,以探究一系列經常出現的當代議題為中心 • 應幫助學生理解這些議題的多變、複雜和具爭議性的本質 • 在探究議題的過程中,學生可引入自己的個人經驗,並接觸一手資料 • 學生應學習從多角度審視議題和資料以及評鑑不同的觀點 (課程發展議會與香港考試及評核局,2007、頁69)
知識的學習 通識教育的「知識的觀念」︰ 在知識型社會裏,知識以不同形式存在於各種情境中。一方面,各種學科的既有知識能幫助人們加深對現今世界的了解;另一方面,知識是靈動多變的、可以按情境理解、具多學科性質,並由個人和社群建構而成。因此,學習者可以透過聆聽授課、閱讀及模仿等活動汲取知識,亦可以從自我反思及體驗中學習,或是通過與其他人的互動、協作和對話建構知識。 (課程發展議會與香港考試及評核局,2007,p.65)
議題探究在通識教育上的重要性 • 針對一些具迫切性的、真實的社會問題,引發學生對社會的關注 • 議題的探究提供有意義的學習經驗,引導學生思考可行的、經深思熟慮的、和有充份理據的解決方案,幫助提昇學生對社會的認識,並引發相應的公民行動 • 連繫學習與生活 • 體會社會的不斷轉變和多元的觀點 • 促進探究、解難及決策能力的發展
議題為本的學習模式 議題為本的學習 Issues-centered approach • 是以社會問題作為研習焦點的一種教學方法 • 問題都是具爭議性的,能引發反思的 • 探索是開放的,問題的答案並沒有對與錯之分 • 目的是要訓練學生能就社會問題提出可辯證而又有理據的答案 (Evans, 1992) • 議題為本教學法最終目標是幫助學生建立能力、識見,積極參與社會,推動社會的轉變 (Alquist, 1990, 引用於Evans, Newmann and Saxe, 1993)
掌握知識以辨別 可行的方法和作推測 價值探究 反思的公民 問題/疑難 社會探究 價值澄清 • 下決定 • 辨別可行途徑 • 推測各種途徑引致的後果 • 排列各途徑的優先次序 反思的公民行動 Banks, 1990
反思的公民 • 針對社會的急速轉變,Banks(1990)提倡培養反思的公民 • 反思的公民,是一個能夠理性地面對任何問題的個人 • 基本的能力包括 • 掌握涉及問題的有關知識 • 檢視和澄清個人在這方面的價值取向 • 基於最新的資訊/認識,推論不同的解決方案 • 根據個人的獨立判斷,衡量及篩選不同的方案,作出他認為最恰當的決定 • 付諸實踐
個案問題分析 • 問題的呈現︰須就有關的社會、政治及組織境況作詳細描述 • 問題的展示︰多利用故事的形式展示 • 問題的探索︰須設計具體、真實的任務,任務愈具意義,愈能引發積極的參與 • 問題的掌握︰腦圖的運用 • 解難方案的推論︰兼容不同學科的視角 • 解難方案的論證與支持︰搜集多樣化以至互相矛盾的論據,辨悉論據背後不同的假設 Cognitive Flexibility Theory(Spiro & Jehng, 1990)
議題為本的研習架構 • 界定問題(同時考慮社會價值) • 列出各種可能的做法/解決方案 • 收集並詮釋相關的資料 • 根據資料分析結果,選擇最佳的做法/方案 • 按照決定,試驗有關的做法/方案 • 評價結果,修訂做法/方案 Chilcoat and Ligon (2004)
問題為本學習 (Fogarty, 1997, p.3) 提供學習境況,引導學生 • meet the problem 辨別疑難/問題 • define the problem 界定疑難/問題 • gather the facts 搜集資料 • generate questions 擬定問題 • make hypotheses 建立假設 • rephrase the problem 重訂疑難/ 問題 • generate alternative solutions 推論不同的解決方案 • present the solutions, preferably with justifications 展示解決方案、提供支持論據
解難學習的過程通常包括 IDEAL (Bransford and Srein, 1993) • 辨別問題Identifying potential problems • 界定和展示問題Defining and representing the problem • 探索可行的策略Exploring possible strategies • 實施設定的策略Acting on those strategies • 評估和回顧策略的推行和效能Looking back and evaluating the effects of those activities
從理念到實踐︰議題探究在初中課程內實施的問題?從理念到實踐︰議題探究在初中課程內實施的問題? • 甚麼是(以學生為本)的「議題探究」? • 怎樣建立共識,訂立團隊的方針? • 中三的課程設計如何能聚焦在新高中通識教育科的重點上,如有關的概念及價值觀? • 怎樣更有效地提高中一至中三級課程的縱向及橫向融通程度? • 怎樣結合及運用既有的專長,推動校本的通識教育課程發展? • 怎樣找對到探究的重點和方向?
從理念到實踐︰議題探究在初中課程內實施的問題?從理念到實踐︰議題探究在初中課程內實施的問題? • 怎樣設計教學策略︰協助教師(及學生)適應實踐議題探究法及準備專題研習? • 怎樣調適課本/其他材料以切合議題探究及問題為本學與教? • 如何設計能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的工作紙? • 怎樣選擇教師和學生皆適用的參考書(中文及英文)? • 怎樣應用小組研習策略達致議題探究的果效? • 如何設計及運用工作紙、課業及學習活動, 以貫徹探究學習的精神,促進學生探究能力的發展?
從理念到實踐︰議題探究在初中課程內實施的問題?從理念到實踐︰議題探究在初中課程內實施的問題? • 怎樣培養學生閱讀及文字表達的能力? • 怎樣培養學生建立自己言之成理的觀點, 貫通不同學科的知識? • 怎樣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 • 怎樣在議題探究的過程上把學習與評估整合? • 如何幫助學生辨別議題的爭議性和不同的探究視角? • 怎樣個人對不同意見的包容和敏覺度? • 如何判別不同的觀點,理性地下決定?
議題的選擇 • 可以是過去、現在及將來的問題 • 具爭議性的問題 • 問題的爭議源自對問題的不同理解、採用不同的視角、不同的觀念、而導致對解決方案有不同的看法 • 問題沒有一個「正確」的答案,但可能有一些暫時較可取的解決方法 • 答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的論述通常是建基於答案提供者的價值取向、經驗、知識背景‥等
主題 Vs 議題 • 主題 = 議題 • 主題並不能為老師和學生指出研習的方向,主題缺乏清晰的焦點,有可能令教師在選取教材時,內容變得紛雜、冗長而無條理 (Onosko and Swenson, 1993)
疑難/ 問題的不同層次 結構性 完整 鬆散 • 日常生活中的疑難/問題多是未經整理的,因此多是結構欠完整的 • 這些疑難/問題亦多是跨學科的、可預測性較低的、有多種解決的方法和途徑、須要訂立多重的準則來評估不同解決方案 • 解決問題多涉及學習者的價值判斷、個人的觀點及信念,和後設認知及論證的能力
疑難/ 問題的不同層次 複雜性 複雜 簡單 • 疑難/問題的複雜性取決於涉及的相關議題、影響和變項的多寡、它們的穩定性及相互的連繫 • 複雜性愈高難度愈高、愈欠完整結構的疑難/問題愈複雜,但有例外的情況
疑難/ 問題的不同層次 穩定性 • 極穩定 極波動 • 與複雜性成正比 境況的獨特性/ 抽象性 具體的境況 抽象的境況 • 解難活動必須在相關的具體問題境況中推展,應是範疇和境況關聯的 domain and context specific
研習的意義 學習的意義 • 聯繫有關的主題/單元 • 促進對有關主題的理解 • 深化及應用在有關單元/主題的所學 社會的意義 • 是有關當代社會關注的問題 • 對社會帶來重大影響的問題 • 與青少年有密切關係的問題 個人的意義 • 是個人的興趣、關注項目 • 與個人的性向、強項、發展的方向有密切的關係
研究的可行性 • 問題有適切的探究範疇和闊度 • 問題的探究深度恰當 • 個人有足夠的能力及充足的理解進行探究 • 探究者能接觸有關的資料來源 • 問題提供多角度的探索空間
研究題目的編訂 • 運用準確的詞彙,展示相關的概念和理念 • 能突顯探究方向和焦點 • 具體說明探究的範圍 • 文句簡潔、流暢,意義完整、易明 • 具吸引力
如何進行議題探究? • 不同的層次 • 不同的模式 • 資料的搜集、整理、分析 • 價值判斷的能力 • 學習經驗的總結、學習成果的歸納及展示 • 學習的評估、伸延及深化
議題研習的不同層次 • 引發對社會的關注 • 提昇對社會的理解 • 促進共通能力的發展,如閱讀、批判性思維、評鑑、綜合、溝通、協作等能力 • 建立及澄清對相關問題及現象的價值觀 • 辨別價值的矛盾和衝突,提高對不意見的敏感度和包容性 • 發展決策能力,推動公民參與
不同的研習模式 • 價值培育模式 • 價值澄清模式 • 價值分析模式 • 解難學習模式 • 決策學習 • 專題研習 • 實地研習 • 全方位學習/行動學習
資料的搜集、整理及分析 • 不同的資料來源 • 多樣化的搜集資料方法 • 有系統及具邏輯的整理方法 • 清晰的分析架構 • 具創意的聯想
紅灣半島發展計劃 兩難的決定 重視土地資源 提昇社會經濟效益 全面環保計劃
需要辨別及理解的觀點︰ • 土地資源的錯配 臨海黃金地段只應興建豪宅? • 私樓的應有水平 居屋與私樓在設計和質素上應有哪些分 別? • 提昇社會效益 拆卸紅灣半島能提昇哪方面的社會效 益? • 全面環保計劃 以最全面的環保計劃來製造廢物?
價值澄清模式 態度或價值的建立,是一個過程;必須經歷三個步驟: • 選擇:1. 自由地 2. 有不同的事物可供選擇 3. 對有關的後果有仔細的思量 • 珍惜:1. 對選擇的決定感到滿意 2. 願意公開地確認個人的選擇 • 行動:1. 根據選擇作出行動 2. 重複地採取同樣的行動模式
價值澄清問題示例 • 發展商提出一些什麼理據,支持他們拆卸紅灣半島? • 你認為這些理據是否合理?拆卸這7幢大樓對本港社會帶來一些什麼影響? • 你是否支持拆卸這個屋苑?你的理由何在? • 發展商如按照現時的計劃拆卸這個全新的屋苑,你會採取一些什麼行動?
價值澄清模式的議題探究 • 澄清相關問題的價值觀和態度 • 發展獨立的價值判斷能力 • 強化理性的探究態度 • 促進對社會的關注
思考問題︰ 如何幫助學生面對日益複雜的問題,發展他們的決策能力?
價值分析學習活動 如何引導學生出適當的行動 • 清楚辨識價值衝突何在 • 有關資料的探討 • 提問有關可行的途徑 • 提問各種途徑可能引致的後果 • 提問各項預測的證據 • 引導作出判斷,選出最佳的途徑並解釋選擇的原因
價值分析學習活動 • 如何評估選擇的後果? • 可幫助學生訂立準則 • 道德的 • 法制的 • 美感的 • 生態的 • 經濟的 • 健康的和安全的
價值兩難學習活動設計 • 主題/生活事件/社會議題 • 突顯兩難處境的具體資料 • 呈現價值的衝突和矛盾 • 討論問題 理解事件的概況、辨別矛盾和 衝突、分析不同方案的利弊、 反思相關的價值取向、下決定
通識教育有關多角度思維的論述 4.3.1議題探究及多角度思維 按照定義,一個議題會涉及不同價值和利益的觀點。如果對相關的事實和現象的理解不足,或者欠缺合適的概念作出分析,便不可能對不同的立場作出持平的評鑑。探究議題不應上於勾畫出分歧和了解爭論;教師應引導學生按理據作出判斷,以求改善社會福祉,或聯繫不同的角度作出最合適的或持平的決定,而並非單單抱持負面的「批判」態度。 (課程發展議會與香港考試及評核局,2007,頁69-70)
思考問題︰ 甚麼是「持平」的評價、 「持平」的決定? 怎樣才能達致 「持平」的決定? 單單抱持負面的「批判」態度有甚麼問題? 最合適的決定應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