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 likes | 565 Views
教育制度辨析. The Analysis of the Systems of Education. 組員表. 台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 第 63 屆 119 班 第一組. 前言. Scheffler 在 95 年省查教育人之理念時,針對四種主要批評加以探討: 教育人之理念過於保守。 教育人之理念過於菁英。 教育人之理念忽略了女性之經驗。 教育人之理念忽略了多元文化之經驗。 近年來,台灣的教育界中吵的沸沸揚揚,有的主張人文主義教育,有的主張精粹主義教育,但究竟教育的目的為何 ? 以及 什麼是人文主義教育 ? 什麼是精粹主義教育 ? 本章將簡單介紹之
E N D
教育制度辨析 The Analysis of the Systems of Education
組員表 • 台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 第63屆 119班 第一組
前言 Scheffler在95年省查教育人之理念時,針對四種主要批評加以探討: • 教育人之理念過於保守。 • 教育人之理念過於菁英。 • 教育人之理念忽略了女性之經驗。 • 教育人之理念忽略了多元文化之經驗。 近年來,台灣的教育界中吵的沸沸揚揚,有的主張人文主義教育,有的主張精粹主義教育,但究竟教育的目的為何? 以及 什麼是人文主義教育? 什麼是精粹主義教育?本章將簡單介紹之 - 組長.杜庭宇
教育的目的 • 教育使一個人發現自己是誰,及發現做人的義務。 - 馬士洛 Original Photography by Ping, at CTES
教育精粹主義 Academic elitism
教育精粹主義.初生 • 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反對進步主義之風盛行,在哈佛大學中一群評論家,認為需要阻止進步主義的發展和滋長。 • 代表人物 • 柏格萊(Willian C. Bagley) • 坎德爾(Isaac L.Kandel) • 李寇佛(H. S. Rickover) • 赫欽斯(Robert M. Hutchins) • 產生背景 • 反對進步主義的教育。 • 對美國教育水準普遍低落。 • 蘇聯科技領先的刺激。 R.M. Hutchins, President of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29~1945).
教育精粹主義概況 • 所謂”精粹”者,是指文化中的精華具有不變性、精緻性、延續性和價值性的特性。 • 又稱精英主義、教育本質主義 (Essentialism)。 • 教育精粹主義(簡稱為精粹主義)信仰一個高度競爭性的教育環境中,只有高學術地位人士才能擁有針對某些事務發言或行為的權利。反之亦然。 • 精粹主義同時信仰只有由頂尖院校之畢業人士才具有能力獲得經濟與政治權利。 • 教育精粹主義常被視為資本主義之副產品。 • 反對者批評此主義使少數高教育水準的人掌控(dominate)了大多的政治權力 (寡頭政治)。 - Ref. English Wikipedia “Academic elitism”
精粹主義下的教育觀 • 精粹主義對教育有三種看法 • 從理想主義而言,教育是啟迪性的歷程。 • 從唯實主義而言,教育是傳遞社會文化的歷程。 • 若從生長的觀點而言,精粹主義以為教育最高的理想是培養智慧與精神的成長。 • 精粹主義對教育的主張有下列四項: • 強調成人的訓練可以指導正在發展中的青年能明智的使用自由。 • 主張學校採用有組織、有計劃的課程,而對任何學生所做的教育計劃都是經過成人選擇的教材。 • 強調社會興趣與需要至上。 • 教育的目的是依照民主政治的理想增進一般人民的福祉。
精粹主義的教育方式 • 學習是透過用功與非自願的奮勉所產生的結果。 • 教育的動力是老師而非學生自己。 • 教師的權威 • 要使學生吸收以學科為中心的知識。 • 殖民式教育 • 社會傳統經驗比個人經驗重要。 • 課程的價值 • 採用傳統官能心理學的教學方法。 • 學校應使用傳統官能心理學的教學方法,不支持「做中學」的方法 。
精粹主義實例驗證 • 新加坡式教育 – 精粹與殖民教育的極致。 • 影片欣賞:小孩不笨(1’31”, YouTube) • 編朱:「看完後會有一種『愛台灣』的心情。」 • 新加坡的 教育體系。 • 小學必修課程:母語。 • 包括華文、馬來文以及坦米爾語。 • 日式教育制度與台類似(6+3+3+4)。 • 高等教育:地獄、戰爭般的。(其實很像?!) • 信奉精粹主義 • 所有學生有能力學習知識,學生的努力、堅持不懈、自律能力及非學術上的能力是決定學生的學業成就。 - Ref. Chinese Wikipedia “Academic elitism”
人文主義 Humanism
人文主義教育的特性 • 人本主義 • 古典主義 • 人文主義教育思想吸收了許多古人的見解,但這種古典主義絕非純粹的“復古”,實則含有古為今用、托古改制的內涵。 • 世俗性 • 宗教性 • 幾乎所有的人文主義教育家都信仰上帝,他們雖然抨擊天主教會的弊端,但不反對宗教更不打算消滅宗教。 • 貴族性 • 這是由文藝復興運動的性質(並非大眾運動)所決定的,人文主義教育的對象主要是上層子弟,目的是培養上層人物如君主、侍臣、紳士等。
人文主義教育的核心理念 • 主張以人為價值主體,每個人均有發展潛能。 • 只要教育得法,知識、理性、品德、能力,即可逐步發展。 • 目的在培養一個獨立自主、慎謀能斷的道德人。 • 主張以人為價值主體,每個人均有發展潛能。 • 重視人在自然中的地位,強調人的稟賦及能力,相信人能作最好的選擇。 • 以「人為本位」的思想,反映人的尊嚴、人的自主性、自由性和人的智性。
人文主義教育施行方式 • 強調個別化教學,使每個人的潛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 在知識教學之外,很注重情意的教學,特別是感性訓練 • 重視價值教學與道德判斷能力的培養 • 鼓勵學生親愛合作,協助學生自我認識 • 強調開放而非權威專制式的教學氣氛 • 人文主義的教學方法側重在經驗的學習,情意的發展,創造力的啟發。 • 人文主義注重自我概念與個別差異,學習方法是讓學生自我發現,避免給學生壓力,強調在團體互動及社會情境中促進自我實現。
人文主義教育實例驗證 • 芬蘭式教育 – 人文及人本教育。 • 短片欣賞:公共電視-「國家的遠見」智慧與財富的基礎 芬蘭篇(1’03”, YouTube) • 芬蘭的 教育體系(國中小合一:基礎學校” peruskoulu”) • 芬蘭家庭視大學入學為人生重要一環 • “Furthermore, matriculation is an important and formal family event, like christening, confirmation, wedding, and funeral.” • 特殊的教育福利 • 綜合學校:免費午餐.書籍.健康照護.免學雜費. (交通不便者)車馬費全額補助 • 進階教育(Secondary):書籍及學用品收費。 - Ref. English Wikipedia “Education in Finland”
我們打算把自己放在哪裡 那…臺灣呢?
臺灣教育簡史 • 1630s,荷蘭人在今台南之西拉雅族新港社教授新港文書。 • 1661年,陳永華於今台南建孔廟「全台首學」。 • 1683年,施琅進軍台灣,建「西定坊書院」是為義學。 • 1704年,建立第一所漢人傳統「書院」。其後年間又增多所。各地亦有以科舉教育為主之教育機構。 • 1895年日本殖民臺灣。於芝山岩設臺灣第一所西式教育場所及第一所小學。1910年訂定6年制公學校為義務教育。 • 1923年設台中師範(高等教育),1928年設台北帝國大學。 • 1968年設立九年國民義務教育,國民學校改為國民小學。 • 2000年廢除高中聯考,2003年廢除大專聯考。 • 2004年國中小九年一貫課程正式實施。
臺灣教育概況 • 1968年起實施九年國民教育 • 95%以上的國中畢業生會選擇進入三年學制的高級中等學校或高級職業學校繼續升學 • 172所大學院校提供高等教育,153所大學院校設有研究所 • 臺灣共有20所國立普通大學,3所國立藝術大學,1所國立體育大學,1所市立體育學院,32所私立普通大學,3所私立管理學院,一般體系大學一共60所 • 3所國立師範大學,5所國立教育大學,師範體系大學共8所 • 10所國立科技大學,28所私立科技大學,7所國立技術學院,34所私立技術學院,3所國立專科學校,12所私立專科學校,技職體系大學共94所 • 2001年度中華民國中央政府預算中,有16%的經費運用於教育方面。
組長大人想說… 導致台灣教育為人詬病的原因(自行分析的) • 聯考本身並不是問題,它是一種合理且必須的考試 • (芬蘭也有聯考,普通高中生必須參加國家資格測驗) • (編朱:“ylioppilastutkinto”,大學入學測驗) • 但考試內容繁多的話會出現一些教育上問題 • 而繁多的內容將會導致學生沒有時間吸收課外知識、與發掘自我的興趣 • 因為不這樣就會讀不完書、考不好試了 • 所以漸漸的學生變成了被動學習者,對學習沒有了樂趣,生活裡就缺乏熱情與快樂的想法 - 組長.杜庭宇
比較表三:數據比較 - Ref. CIA, The World Fact Book (2008)
在這一切之後 我們又要從哪裡開始?
教育.不光是知識 • Intelligence plus character – that is the goal of real education.(智慧加上品格才是教育真正的目標) • Martin Luther King, Jr. (1929 – 1968) Original Photography by Ping, in CK
結語 教育,百年大計也。 臺灣人從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裡走了出來。藍天,龍曾經飛揚;地平,有過紅朝陽;如今,青天白日正迎風飄蕩。三個政權,三段共同記憶。你還記得些什麼嗎? 三百年科舉確立了國人以考試為教學目的的思維,日式殖民教育造就台灣以工商生產為上的精粹價值指標,而如今…我不知道。因為我們正悠游其中。 每一分每一秒,你我都在時光的河中創造歷史。人文,亦或精粹?莎士比亞說:“To be, or not to be, — that is the question: —”。 捫心自問,你想要給你自己 –又或你的子子孫孫怎麼樣的教育?又或是怎麼樣的人生? 歷史的舵,就在你的手中。 - 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