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 likes | 420 Views
南台科技 大學 行銷與流通管理 研究所 專題討論 ( 二 ). ERP 吸收的研究吸收能力與環境不確定性的影響. The Assimilation of ERP : The Impact of Absorptive Capacity and Environmental Uncertainty. 報告人: NA1D0004 何瑞文 NA1D0009 吳 湘 猆 NA1D0020 林志軒. 指導教授:黃識銘 博士. 2013 年 9 月 28 日. 專業、創新、積極、心善. 周斯畏 a 洪憶華 b 張 又介 c
E N D
南台科技大學 行銷與流通管理研究所 專題討論(二) ERP 吸收的研究吸收能力與環境不確定性的影響 The Assimilation of ERP:The Impact of AbsorptiveCapacity and Environmental Uncertainty 報告人:NA1D0004何瑞文 NA1D0009吳湘猆 NA1D0020林志軒 指導教授:黃識銘 博士 2013年9月28日 專業、創新、積極、心善 周斯畏a 洪憶華b 張又介c a 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 b 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管理研究所 c 樹德科技大學行銷管理系
ERP 吸收的研究吸收能力與環境不確定性的影響 簡報大綱 壹、摘要 貳、緒論 參、研究模式發展 肆、研究方法與分析 伍、討論與結論
壹、摘要 (1/1) 摘要 有效的吸收企業資源規劃(ERP)系統,將會對組織的效能產生很大的影響。由於過去的研究大多重視ERP 的導入,很少關注到導入後,如何有效的吸收應用ERP,並且對此做一系統化的分析。 有鑑於此,本研究根據科技吸收理論發展一個整合模式並且實證,認為影響ERP 吸收同時受到外部的環境,與內部吸收能力的影響,並且分別應用組織吸收能力(ACAP)理論及組織資訊處理理論(OIPT),做為進一步發展理論模式的基礎。具體而言,組織內部的吸收能力包括潛在性吸收能力及實現性吸收能力,外部不確定性則包括了動態性與敵對性。 為了驗證理論模式的可行性,本研究透過調查分析,針對87 家已經使用ERP 的企業進行分析。大多數的假設獲得支持,研究結果顯示,動態性、敵對性對組織潛在性與實現性吸收能力皆具有正面的影響,同時前述之吸收能力對ERP 科技的吸收也有正面的影響效果。本研究的貢獻在於發展一個影響ERP 吸收的整合模式,有助於企業考量組織自身的特性與面臨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時,如何有效吸收ERP 的方法。 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是指建立在資訊技術基礎上,以系統化的管理思想,為企業決策層及員工提供決策運行手段的管理平臺。 關鍵詞:企業資源規劃、組織吸收能力、組織資訊處理理論、環境不確定性
南台科技大學 貳、緒論 (1/3) 研究動機、背景 研究架構 研究動機、背景 十分有效並確實為企業帶來競爭效益 大型企業88%導入ERP系統 未能替企業帶來預期結果 而高失敗率的主要因素是ERP 系統的複雜性,它對於組織的作業、結構及文化等都可能產生莫大的影響(Robey et al., 2002)
貳、緒論 (2/3) 研究動機、背景 研究架構 研究架構 本研究因此認為了解影響ERP 吸收的因子,對於透過ERP 提升企業競爭力頗具影響。但是由於ERP 的吸收往往涉及整個組織流程的變動(Hong and Kim, 2002),因此組織內部與外部的可能影響因子皆應考量。 內部的影響因子 外部的影響因子 由於ERP 系統建置後在組織中產生的複雜現象是企業在創新擴散模式下的一種普遍現象(Wang et al., 2006)。 過去Wheeler(2002)曾延伸這種對系統吸收與使用過程的觀點,並建議這種創新擴散的模式可能受限於企業的吸收能力。 因此本研究以組織吸收能力為主要影響ERP 吸收的內部因子,並根據Zahraand George (2002)指出「潛在性吸收能力」與「實現性吸收能力」是兩種可能影響ERP 吸收的主要因素,並以其為主要效果來探討外在環境對ERP 吸收所造成的影響。 根據「組織資訊處理理論」(organization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theory, OIPT)指出外部的影響因子為「環境不確定性」 環境不確定性因素包括「動態性」與「敵對性」(Karimi et al., 2004; Dess and Beard, 1984; Daft et al., 1988),本研究認為這二種環境不確定性因素可能是影響組織吸收能力的重要因素。
貳、緒論 (3/3) 研究動機、背景 研究架構 外部 內部
參、研究模式發展(3/3) 研究假設- 組織吸收能力 研究假設- 環境的不確定性 組織的吸收能力 由於環境的動盪與充滿不確定性,使得企業將焦點轉移到知識上,並認為知識是駕馭競爭優勢的重要因素。企業想要在如此的環境中倖存,則必須有辨識外部知識並予以吸收及運用的能力(Jansen et al., 2005),此即所謂的組織吸收能力(absorptivecapacity, ACAP)。 組織吸收能力 「潛在性吸收能力(PACAP) 知識獲得能力(acquisition) 代表能夠辨識與取得組織外部的知識 吸收的能力 (assimilation) 能有效的分析、解讀、與了 解由外部取得的資訊 知識轉換能力(transformation) 「實現性吸收能力(RACAP) 具有發展與修正常規性知識,同時能有效的與現存或新產生的知識加以結合的能力 具有重新詮釋、延伸現有知識、以及應用現有知識以便產生新知識的能力 利用的能力 (exploitation)
參、研究模式發展(3/3) 研究假設- 組織吸收能力 研究假設- 環境的不確定性 研究假設 在多變的經濟環境下,若外部的知識來源具有相當大的可用性,則影響企業吸收及利用外部知識以反應內部創新流程的動態能力將變成是一個維持競爭優勢的重要來源(Fosfuri and TribÓ, 2008)。 過去的研究顯示,組織吸收能力和創造企業的競爭優勢有很大的關係,這些結果大都被證實和實現性吸收能力有密切的關係,但潛在性吸收能力則較少被提及(Jansen et al., 2005)。在快速變動的環境中,潛在性的吸收能力提供企業策略制定的彈性選擇,而所獲得的知識雖然並不保證一定能被有效的轉換或利用,但實現性吸收能力無庸置疑的必須透過知識的獲取及吸收才能使知識有效的被利用。 假設1:潛在性吸收能力對實現性吸收能力具有正向的影響。
參、研究模式發展(3/3) 研究假設- 組織吸收能力 研究假設- 環境的不確定性 潛在性吸收能力所包括的知識獲取與吸收是指企業組織必需花費心力與時間從事定義及獲得新的外部知識,並將之吸收內化以做為日後反應於日常作業的知識認知基礎(Jansen et al., 2005)。它是一種對知識的選擇,並將之模仿與保留的一系列認知過程,因此可說是一種學習的過程(Fosfuri and TribÓ, 2008)。而在ERP 生命週期中的建置後期,為了使ERP 發揮預期的效益,ERP 使用者更必須對系統做深入的透析與瞭解,這時組織就必需發揮其潛在性吸收能力對ERP 的知識做有效的取得與吸收,才能應付接下來可能面臨的問題。因此,本研究推論潛在性吸收能力可能會增加ERP 的吸收成效。 假設2a:潛在性吸收能力對ERP 科技的吸收具有正向的影響。
參、研究模式發展(3/3) 研究假設- 組織吸收能力 研究假設- 環境的不確定性 實現性吸收能力所包括的知識轉換與利用是指對取得的新知具有洞悉理解的能力,並能將既有的知識與新獲得的知識合併,以產生出不同於以往的知識並運用於日常作業當中(Jansen et al., 2005)。 對能力使用者而言,一些新進或涉入較低的使用者可能因為不了解ERP 系統或者根深蒂固的影響而對ERP 產生抗拒心理,甚至組織的不定期變革等,這些都迫使能力使用者對ERP 系統的知識必須有深入的認知與利用才能獲得解決。因此本研究推論實現性吸收能力可能會增加ERP 的吸收成效。 假設2b:實現性吸收能力對ERP 科技的吸收具有正向的影響。 假設2b:實現性吸收能力對ERP 科技的吸收具有正向的影響。
參、研究模式發展(3/3) 研究假設- 組織吸收能力 研究假設- 環境的不確定性 環境的不確定性 使用ERP 系統的目的是提升組織資訊處理的能力以降低不確定性及模糊性所帶來的問題。過去ERP 的相關研究顯示,ERP 的導入確實會提昇組織內部處理資訊的能力,並為組織帶來效益(Gattikerand Goodhue, 2005)。 但是在導入後階段,外在環境不確定性所帶來的影響及造成的模糊性應值得做更深入探討。根據過去的文獻,本研究認為造成環境不確定性的因素可以包括「動態性」(dynamism)與「敵對性」(hostility) (Karimi et al., 2004; Dessand Beard, 1984; Daft et al., 1988)。
參、研究模式發展(3/3) 研究假設- 組織吸收能力 研究假設- 環境的不確定性 研究假設 「動態性」用來表示環境的穩定與不穩定的狀態。它牽涉到在組織所處的環境中各項要素是否是動態性(Karimi et al., 2004)。環境的迅速改變易使決策者減少對市場或環境預測的信心(Daft et al., 1988)。在如此動態的工作環境中,決策者為了應付不可預期的外部事件,必須試圖尋求整合及不斷的改善工作上的作業程序(Daft et al., 1988)以因應外在環境的變化。 當環境不確定性增加時,部門之間將需要更多的協調以解決資訊的不確定性。因此這種特殊機制所形成的組織能力-潛在性吸收能力-將對資訊做有效的獲取與吸收,以產生解決動態性環境所造成不確定性問題的資訊來源。本研究推論「動態性」的環境會促進組織潛在性的吸收能力以獲取更多的資訊。 假設3a:環境動態性對組織的潛在性吸收能力具有正向的影響。
參、研究模式發展(3/3) 研究假設- 組織吸收能力 研究假設- 環境的不確定性 企業為了能在競爭的環境下生存,當面對同業競爭者的市場行動及顧客的喜好無法預測的情況下,除了獲取必要的知識訊息之外,更必須將所獲得的資訊與原有的知識做比對,保留有用的新知,並轉換為企業創新的知識基礎,進而利用於新的產品研發或技術應用。而這也符合了知識需要不斷學習與內化(Zahra and George, 2002; Pennings and Harianto, 1992)的說法。換句話說,將之前所吸收的知識修正學習後結合企業既有的知識並加以應用(Eisenhardt and Martin, 2000; Kogutand Zander, 1992),將能創造出潛在的企業價值,減少動態環境的威脅。因此,本研究推論環境「動態性」需要組織的實現性吸收能力,以整合及改善工作的作業程序。 假設3b:環境動態性對組織的實現性吸收能力具有正向的影響。
參、研究模式發展(3/3) 研究假設- 組織吸收能力 研究假設- 環境的不確定性 「敵對性」表示組織所處任務環境的競爭激烈程度,如:價格、產品、科技、與相關所需的人力與物料資源等(Karimi et al., 2004)。企業可能面臨缺乏原料及財務等資源,而為了求生存,所以必需確保這些資源的可用性以致產生敵對或競爭的現象。 在如此敵對的環境中,決策者面對的變動頻率越高越需要對環境做更多的掃瞄及檢視以獲得較多的資訊(Maier et al., 1997),並做為制定策略的基礎(Newkirk and Lederer, 2006),而資訊或知識的獲得是企業取得外部資源以執行複雜活動的基礎(Cassiman and Veugelers, 2002),這些活動可藉由潛在性吸收能力對外部的知識或資訊做充分的獲得與吸收才能達成。本研究認為環境「敵對性」需要組織的潛在性吸收能力以對環境有充分了解,減少不確定性的產生。 假設4a:環境敵對性對組織的潛在性吸收能力具有正向的影響。
參、研究模式發展(3/3) 研究假設- 組織吸收能力 研究假設- 環境的不確定性 因此在敵對的環境下,對於競爭者的盛衰及資源競爭程度必需做全面的了解與考量,對於所獲得的資訊必需做精確的分析,並修正或結合現存的知識以做為因應敵對性環境的知識基礎。 換句話說,利用外部知識的能力是企業形成創新能力達到競爭優勢的重要因素(Pennings and Harianto, 1992),而利用ERP 的資訊將能有助於創造或取得外部資源,減少環境不確定性。因此,本研究推論,在「敵對性」的環境中,組織需要實現性吸收能力以整合組織中的各項要素,減少環境不確定性的威脅。 假設4b:環境敵對性對組織的實現性吸收能力具有正向的影響。
肆、研究方法與分析(3/3) 問卷設計與資料收集 分析方法 本研究採用樣本調查法(survey research)來進行資料的收集,假設驗證部分則採用「部分最小平方法」(partial least squares, PLS) 方法來驗證本研究所提出的理論模式(Chin, 1998) 問卷中衡量主要構面的問項中,因ERP 吸收構念包含三個子構念(廣度、寬度、深度),屬於形成性構念外,其餘皆是反射性構念,而問項皆以李克特五點尺度(5-Point Likert Scale)作為衡量尺度,其彙整內容如表1。
肆、研究方法與分析(3/3) 問卷設計與資料收集 分析方法 本研究的分析對象主要為組織中資訊部門或系統相關之使用者,且以組織為單位進行測試(組織層次,一個組織僅一位受測者),並以台灣已使用ERP 之企業為本研究的對象。其樣本選取的標準為國內使用ERP 系統、且由國內或國外ERP 軟體廠商所提供之套裝軟體的企業。 本研究資料搜集程序主要以網路問卷及紙本發放的方式進行填寫,共發放263 份問卷,經過三個月的開放填寫作業,總計共回收了129 份問卷,扣除掉填答不完整及未使用ERP 的問卷,有效問卷共87 份,有效回收率33.07%。
肆、研究方法與分析(3/3) 問卷設計與資料收集 分析方法 根據Barclay et al.(1995)的建議,只要樣本數大於80 或超過研究模式中變項個數的10 倍,即適用PLS 進行結構模式分析。本研究有效問卷87 份,總構念數6 個,因此符合PLS 的最低門檻。 本研究透過二階段的結構化方程(SEM)來進行模式的驗證(Hair et al., 1998),包括測量模式分析(measurement model)以及結構模式分析(structural model),測量模式分析主要在驗證模式的信度與效度,結構模式分析主要驗證模式的理論結構。 測量模式分析 整體而言,各變項的信度水準均超過Nunnally(1978)所建議可接受之0.7 的水準
肆、研究方法與分析(3/3) 問卷設計與資料收集 分析方法 結構模式分析 其中二個重要量測值為B值及R2值。 B值代表自變項與依變項間的相關程度,而R2值則表示解釋力。本研究以先前的相關變項為基準,用以探討結構模式的主要效果,結構模式分析結果如圖2 所示。
肆、研究方法與分析(3/3) 問卷設計與資料收集 分析方法 環境不確定性與組織吸收能力的檢驗 組織吸收能力與ERP 吸收的檢驗 組織吸收能力的驗證 ●潛在性吸收能力對ERP 的吸收具顯著正向的影( =0.171,p<0.05) ●實現性吸收能力對ERP 吸收的影響也具有顯著( =0.388,p<0.01) ●雖然潛在性吸收能力的顯著性小於實現性吸收能力,但潛在性吸收能力透過實現性吸收能力對ERP 吸收具有間接性的影響 ●環境的動態性會正向影響潛在性吸收能力( =0.155,p<0.1) ●但敵對性與潛在性吸收能力之間的關係則不顯著( =0.099,p-value 不顯 著)。 ●在對實現性吸收能力的關係上,動態性會正向影響實現性吸收能力(=0.300,p<0.01),同時也透過潛在性吸收能力間接影響實現性吸收能力 ●敵對性也正向影響實現性吸收能力( =0.119,p<0.1)。另外潛在性吸收能力對實現性吸收能力具有顯著的影響( =0.383,p<0.01) ●為了驗證組織吸收能力(潛在性吸收能力,實現性吸收能力)的中介角色是否為必需,在結構模式的分析過程中,對於環境不確定性的二個構念與ERP 吸收之間也做了關係的驗證。結果顯示,環境的動態性與敵對性對於ERP 吸收的關係並不顯著。這說明環境不確定性並無法直接影響ERP 的吸收,而是必須透過組織吸收能力的中介效果才能對ERP 吸收產生影響,因此組織吸收能力的中介角色是必要的。
肆、研究方法與分析(3/3) 問卷設計與資料收集 分析方法 在控制變項方面,ERP 組織適合對ERP 吸收的影響並不顯著,但ERP 使用時間對ERP 吸收則具有影響性( =0.234,p<0.05),結果如圖2 所示。 就整體來說,環境的動態性是影響潛在性與實現性吸收能力的主要因素,環境敵對性僅對實現性吸收能力具有明顯的影響,對潛在性吸收能力並無顯著影響。另外,動態性除了對潛在性吸收能力有直接影響外,其透過潛在性吸收能力亦對實現性吸收能力產生間接的影響,並進而影響ERP 系統的吸收。
伍、討論與結論(3/3) 討論 本研究模式主要目的是在了解企業在ERP 成功導入後,是否因環境的不確定因素而影響組織的吸收能力,進而影響ERP 導入後的科技吸收成效。我們以Zahra andGeorge(2002)的組織吸收能力理論及資訊處理觀點中環境不確定性因素為基礎,驗證「動態性」、「敵對性」等因素是否會影響組織吸收能力,以此來解釋本研究的問題。 根據以上的論述,本研究模式驗證了Zahra and George (2002)的理念,以組織吸收能力為主要效果,的確可以有效促進ERP 的吸收。由此,我們可以預測高度的「潛在性吸收能力」與「實現性吸收能力」可提升ERP 的吸收成效並產生預期的效益。 結論 以往對ERP 的研究重點大多放在如何有效的導入,但其中仍有不少的企業在導入ERP 後並未獲得預期的效益。在系統導入與獲得效益之間,企業究竟還需要做那些方面的了解或努力才能得到預期的成效,本研究所提之組織吸收能力理論不同於以往的觀點,它是一種網路驅使性的組織特質,並能敏銳的在動態市場或環境當中獲得不同於他人的競爭優勢。本研究以其探討影響ERP 吸收的相關因素而形成不同的理論模式。不同於過去的研究,本文著重在ERP 導入後和實際產生效益之間,企業所可能面臨的環境及本身能力對ERP 科技吸收所產生的影響,並了解影響ERP 吸收的相關因素,讓企業在成功導入ERP 後能重視可能面臨的問題,並能有效解決以提昇ERP 吸收成效,進而維持企業的競爭優勢。
謝謝聆聽 Q&A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