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 likes | 406 Views
學習的快樂 — 走向對話 心得分享 ( 第 19 、 20 章 ). 報告人 : 吳 望如 教育部藝術教育委員 新北市集美國小校長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兼任講師 新北市國教輔導團藝術與人文領域召集人 台灣藏書票協會理事長. 壹 、前言. 一、學習的快樂,早在經營 米倉國小 的這七年,就已 獲得證實 。 二、學習快樂的孩子是能主動學習的。 三 、學習不僅限在「課本」上 ,包含 在「學校建築」 、「 空間」、「場所」、「活動」、「社區」、「 季節 」 …… 上。 四、 佐藤 學 再一次 點出學習的 重點~凡事 都應從 教育學的 立場出發。
E N D
學習的快樂—走向對話心得分享 (第19、20章) 報告人:吳望如 教育部藝術教育委員 新北市集美國小校長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兼任講師 新北市國教輔導團藝術與人文領域召集人 台灣藏書票協會理事長
壹、前言 • 一、學習的快樂,早在經營米倉國小的這七年,就已獲得證實。 • 二、學習快樂的孩子是能主動學習的。 • 三、學習不僅限在「課本」上,包含在「學校建築」、「空間」、「場所」、「活動」、「社區」、「季節」……上。 • 四、佐藤學再一次點出學習的重點~凡事都應從教育學的立場出發。 • 五、19、20兩章,從「學校建築的評價軸」與「教育、春夏秋冬」談起。
貳、學校建築的評價軸 • 一、以往的學校建築是「無機的」、「生硬的」、「缺乏色彩的」、「喪失人文情懷的」。 • 二、由於「功能主義」,讓學校建築僵化。 • 三、佐藤學提出今後建構學校建築應有的思維: (一)所謂學校是怎樣的一種場所 (二)一起棲息在教學的基礎中,處於何等位置。 (三)活動的廣度與深度的建構 (四)空間的柔軟性應受到尊重 (五)社區共同體加以設計
四、上述五個評價軸的基本觀點 (一)學校的概念—學校的空間是公共空間,是擁有「公共性」的空間,它應有多樣性。 (二)一起棲息的場所—學校場所裡的師生「棲息」(學習)與「交往」(互動)要有連結關係才能凸顯其功能。 (三)活動廣度與深度—建築上的準備內部空間與外部的「銜接性」,活動空間的「求心性」與「遠心性」的保障,與極小型共同體的「多層性」。 (四)教室的柔軟性—教室內的「素材」、「材質」、「色彩」、「舒適」、「動線」都是柔軟性的表現。 (五)社區的溝通—讓社區居民樂於親近學校(ex:不要圍牆…等)
五、未來的期待 (一)要進行學校建築案例研究 (二)要了解學校建築的教育行政的研究 • 六、新北的案例 (一)龍埔國小—綠建築 (二)新市國小—生態美學 (三)米倉國小—空間魔法師 (四)集美國小—開放空間
七、教育‧春夏秋冬—從四季去探討日本的改變七、教育‧春夏秋冬—從四季去探討日本的改變 春:(一) 入學式—一年級的新生「亮點」不在「匹卡匹卡」,而在於他們準備探索「未知的世界」 (二)像竹子般的柔韌—竹子中空,虛心代表要培養虛心向學的孩童學習竹子的軟中帶硬。 夏:(三)探索教師的暑假—休息是教師自我調適的途徑,每個教師要找到休息與調適的方法。 (四)空地的回憶—從空地的消失去探索孩子活動空間的改變。
七、教育‧春夏秋冬—從四季去探討日本的改變七、教育‧春夏秋冬—從四季去探討日本的改變 秋:(五)運動會素描—運動會的代表意義 (六)讀書之秋—體會閱讀的重要 冬:(七)煤球爐之火—煤球爐消失的背後意義 (八)周而復始的季節—喪失季節感,將失去所有的感動力
參、結語 • 一、他山之石可以攻錯,知己知彼百暫不殆。 • 二、學校、社區、家長、學生、教師、形成了學習共同體。 • 三、讓學校成為社區的「教育」、「文化」、「經濟」、「美學」…等中心。 • 四、帶孩子學習,要了解每件事的脈絡,以及注重失去的東西。 • 五、教師要能覺察教育的「感受」、「感動」與教材之間的關係。 教育該是享受『學習的快樂』 而非『快樂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