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6

經濟社會學 Block, Chap.2

經濟社會學 Block, Chap.2. 新古典經濟學. 新 古典經濟學的 方法論兩 兩 個 重要的 基石: 第一個基石 是 「將 經濟 視為一個在分析上與社會分離的獨立 領域 」 , 因此可以完全以它自己的內在邏輯來瞭解 。 (p80) 第二個關鍵基礎是「個人理性行動以追求最大效用 (utilities) 」的預設。. 新古典 經濟學 的均衡想法.

lola
Download Presentation

經濟社會學 Block, Chap.2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經濟社會學Block, Chap.2

  2. 新古典經濟學 • 新古典經濟學的方法論兩 • 兩個重要的基石:第一個基石是「將經濟視為一個在分析上與社會分離的獨立領域」,因此可以完全以它自己的內在邏輯來瞭解。(p80) • 第二個關鍵基礎是「個人理性行動以追求最大效用(utilities)」的預設。

  3. 新古典經濟學的均衡想法 • 因為所有的商品(包括勞動與資本)都可以被一心一意要將效用極大化的行動者放在競爭市場中買賣,所以價格變動會使供給與需求達到均衡;透過價格機制加以協調的無數交易,結果會達到一種總體的均衡狀態,在此狀態下的所有資源將以現實中最高效率的方式被利用。(p81) • 當研究到外在因素的衝擊時,經濟學者盡量拖延任何有關偏離理性行為的探索,直到他們能成功地確認經濟行動者「理論上應該」要如何行動。

  4. 市場自律的想法 • 經濟社會學的傳統挑戰一個觀念,即認為經濟是一個在分析上與社會分離的領域,而且也有其本身的內在動力。與這個觀念相反,我們認為社會、政治與文化因素不斷地塑造與影響經濟交易。

  5. 偏好 • 偏好是固定不變的。 • 事實是:偏好的改變通常包含著策略面向的考量,個人小心謹慎地調整他們的偏好,以取得相對於他人的優勢。 • Conspicuous consumption的理論

  6. 資本與勞工的交易 • 依據新古典傳統而從事研究的經濟學家有時會堅持,資本家雇用勞工與工人倒過來雇用資本家,兩者間沒有什麼差別。 • 價格是競爭市場所決定的,資本家沒有先天的優勢(工人沒有先天的劣勢??)

  7. 經濟人的理性 • 動機的決定:個人或組織的各種不同的動機,宗教的、政治的、美學的… • 經濟人模型本身就是一種社會制度安排的結果。 • 「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這個術語來描繪人類行為「意圖理性,但卻處處受限」的特徵。(p85)

  8. 在「囚犯的兩難賽局」裡,囚犯根據自我利益的理性追求,通常會導致非意圖的或實際上不理性的結果。在「囚犯的兩難賽局」裡,囚犯根據自我利益的理性追求,通常會導致非意圖的或實際上不理性的結果。

  9. the police does not have sufficient proof in order to have them convicted. • The two prisoners are isolated from each other, • the police visit each of them and offer a deal: the one who offers evidence against the other one will be freed. • If none of them accepts the offer, they are in fact cooperating against the police, and both of them will get only a small punishment because of lack of proof. They both gain.

  10. However, if one of them betrays the other one, by confessing to the police, the defector will gain more, since he is freed; the one who remained silent, on the other hand, will receive the full punishment, since he did not help the police, and there is sufficient proof. • If both betray, both will be punished, but less severely than if they had refused to talk. • The dilemma resides in the fact that each prisoner has a choice between only two options, but cannot make a good decision without knowing what the other one will do.

  11. 將經濟給「自然化」(naturalize)的趨勢-把具有特殊歷史與脈絡的經濟安排當成是沒有時間性的產物,而且僅僅是出於稀有資源有效利用的功能需求。將經濟給「自然化」(naturalize)的趨勢-把具有特殊歷史與脈絡的經濟安排當成是沒有時間性的產物,而且僅僅是出於稀有資源有效利用的功能需求。 • 自我利益的追求是發生在一個持續進行中(ongoing)的關係的脈絡時,參與者就能可能發展出就結果而言是理性的策略。 • 決策的脈絡:Granovetter

  12. 唯經濟論的謬誤 • 「唯經濟論的謬誤」(economistic fallacy)的特徵;這種謬誤是出於一種信念,認為追求效率或更高利潤的經濟考量是決定社會演化的主要動力。(P88) • 無法由所謂的經濟必需性來預測其實際的社會制度安排(social arrangements)。 • 總之,經濟必需性並不具有決定性。(P89)

  13. 關於「干預」的想法 • 對市場調控或現存的經濟誘因進行所謂的「干預」,將會造成可怕的後果。 • 這樣的主張之所以取得說服力,是因為它無視於經濟行為的文化脈絡,因而將經濟給自然化(naturalize)的結果。 • 人類之間的社會關係就成為一種類似商品與商品間關係的虛幻形式。 • 這種思考傾向使得改變既有的制度安排更為困難,因為人們忘記了:經濟制度是一種可以被不同方式再創造的社會產物。

  14. 「背景條件」的問題 • 就是將焦點擺在那些塑造社會行動的「背景條件」。(p92) • Ceteris paribus • 一旦這些背景條件開始改變,它們將徹底地撼動了所有假定它們不變的分析。

  15. 「背景條件」的例子 • 當婦女在家從事無酬勞動的意願降低後,這些簡化的勞動市場模型就變得亂了陣腳。 • 不同的勞動法律體系對勞工與雇主之間相對權力有著重要的影響。 • 對未來的預期形塑了諸如投資程度(level of investment)等總體經濟學的變數。 • 諸如我們如何將特定的成本計算到哪個範疇,乃取決於當時實際上倚賴的會計規則。看起來似乎是客觀的經濟事實本身其實是受制於特定會計慣例(accounting convention)的形塑。(p94-95)

  16. 經濟社會學的起源 • 20世紀初期: 放棄研究經濟現象 • 「撿食剩菜」 • 1960年的變化: Barrington Moore; • 女性主義; • 左派社會學 經濟學亦影響了一些經濟社會學的取向 • Gary Becker: 建立了微觀的行動基礎,以分析大規模的社會結構與社會過程(p100)

  17. Polanyi的經濟社會學 • 經濟(economic)的兩層意義(p102) • 1、形式定義:有效利用稀有資源以創造最大的效用 • 2、實質定義:透過人類與環境的交互過程來滿足物質需求

  18. Question • 極大化的效用的前提; • 人類社會安排受到親屬、宗教、文化措施的影響,與稀少資源的有效利用無關 • 干預是有害或必要-自由放任運動vs反制自由的保護性運動。後者不是外在的,是資本主義不可或缺的。

  19. 歷史上的例子 • 濟貧法對工時的限制 • 將市場競爭導向技術創新,而非延長工時 • 成年男性成為主要工作者;婦女與兒童工人退出勞力市場

  20. 市場自律的問題 • 微觀經濟選擇上最大的自由,結果是整体(宏觀)的理性;不需要國家干預 • 任何經濟体包含三個層面(p105) • 微觀經濟選擇,由市場來組織;但沒有市場的地方(如蘇聯),仍有選擇(不同邏輯的選擇?) • 國家行動:規範契約、財產權、 • 社會管制:規範系統對價格機制做出限制,工作團体的影響

  21. Henry Hzalitt<一課經濟學>(1996) • 「動用公用資金興建住宅,供低收入戶居住。用課稅方式,將錢從高所得的家庭拿走,強迫他們補貼低收入家庭,讓後者以相同的租金或比更低的租金,住的更好」 • 「政府從個人與企業課稅,把錢集中花國家的某一個地方,使那裏變的相對富裕。這一來,其他的地方變的相對較窮」 • 「公共工程愈浪費,運用的人力成本愈高,提供更多就業機會的目標愈能達成」

  22. P106 • 理性與高效率:三個層次的搭配 • 沒有一体適用的康莊大道(自由市場或計畫經濟) • 微觀經濟選擇、社會管制與政府行動之間的相互關係進行謹慎分析

  23. 後工業社會的特殊背景 • 生產函數:勞動與資本、原料與能量->產品。這個函數忽略太多的社會組織與社會關係因素。(p107) • 偏好的轉移 • 新技術的改變 • 新的社會關係:管理醫師、住院醫師、護士;醫院與其他組織的關係網絡->醫療品質與效率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