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0 likes | 1.24k Views
第六章 重量分析法 Gravimetry. 6.1 重量分析法概述 6.2 沉淀的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6.3 沉淀的类型和沉淀的形成过程 6.4 影响沉淀纯度的主要因素 6.5 沉淀条件的选择 6.6 有机沉淀剂. 第六章 重量分析法 Gravimetry. 思考题 1 重量分析法的误差来源 ? 2 重量分析法的不完善之处? 3 用何种手段提高重量分析法的分析速度?. 6.1 重量分析法概述. 1 重量分析法的分类和特点 2 沉淀重量法的过程和对沉淀的要求 3 重量分析法结果的计算.
E N D
第六章 重量分析法Gravimetry 6.1 重量分析法概述 6.2 沉淀的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6.3 沉淀的类型和沉淀的形成过程 6.4 影响沉淀纯度的主要因素 6.5 沉淀条件的选择 6.6 有机沉淀剂
第六章 重量分析法Gravimetry 思考题 1 重量分析法的误差来源? 2 重量分析法的不完善之处? 3 用何种手段提高重量分析法的分析速度?
6.1 重量分析法概述 1 重量分析法的分类和特点 2 沉淀重量法的过程和对沉淀的要求 3 重量分析法结果的计算
6.1 重量分析法概述 1 重量分析法的分类和特点 * 定义 在重量分析中,先用适当的方法将 被测组分与试样中的其他组分分离后, 转化为一定的称量形式,然后称重,由 称得的物质的质量计算该组分的含量。 根据被测组分与其他组分分离方法的不 同,有三种重量分析法。
6.1 重量分析法概述 * 重量分析法分类 (1)沉淀法 Precipitation method 沉淀法是重量分析法中的主要方法。被测组分以微溶化合物的形式沉淀出来,再将沉淀过滤、洗涤、烘干或灼烧,最后称重并计算其含量。
6.1 重量分析法概述 (2)气化法(又称为挥发法) Gasification method 利用物质的挥发性质,通过加热或其他方法使试样中待测组分挥发逸出,然后根据试样质量的减少计算该组分的含量;或当该组分逸出时,选择适当吸收剂将它吸收,然后根据吸收剂质量的增加计算该组分的含量。
6.1 重量分析法概述 (3)电解法 Electrogravimetry method 利用电解原理,用电子作沉淀剂使金属离子在电极上还原析出,然后称量,求得其含量。
6.1 重量分析法概述 * 特点 (1)成熟的经典法,无标样分析法,用于仲裁分析。 (2) 用于常量组分的测定,准确度高,相对误差在0.1% - 0.2% 之间。 (3)耗时多、周期长,操作烦琐。 (4)常量的硅、硫、镍等元素的精确测定仍采用重量法。
6.1 重量分析法概述 2 沉淀重量法的过程和对沉淀的要求 * 分析过程 过滤 800℃ SO42- + BaCl2→ BaSO4 ----→ ---→ BaSO4 洗涤 灼烧 过滤 1100℃ Mg2++(NH4)2HPO4→ MgNH4PO4·6H2O --→ --→ Mg2P2O7 洗涤 灼烧 试液 沉淀剂 沉淀形 称量形
6.1 重量分析法概述 Sample + precipitant ↓ Aging Precipitation form ↓ Filtration,washing,ignition Weighing form ↓ Drying,constant weight Weighing ↓ Gravimetric factor (F) Calculation result
6.1 重量分析法概述 * 对沉淀形的要求 (1)沉淀的溶解度必须很小,保证被测组分沉淀完全。 (2)沉淀易于过滤和洗涤。希望尽量获得粗大的晶形沉淀。无定形沉淀,应掌握好沉淀条件,改善沉淀的性质。 (3)沉淀纯度高,避免玷污。 (4)沉淀易转化为称量形式。
6.1 重量分析法概述 * 对称量形的要求 (1)有确定的化学组成,定量计算的依 (2) 稳定,不受空气中水、CO2和O2等影响。 (3)摩尔质量要大,待测组分在称量形式中含量要小,以减小称量的相对误差,提高测定的准确度。 例如:0.1000g Al3+ Al3+ + NH3 → Al(OH)3 → Al2O3 0.1888g Al3++ 8-羟基喹啉→(C9H6NO)3Al 1.704g
6.1 重量分析法概述 3 重量分析法结果的计算 (例6) Gravimetric factor - F 在重量分析中,多数情况下获得的称量形式与待测组分的形式不同,待测组分的摩尔质量与称量形式的摩尔质量之比称为换算因数(又称重量分析因素),以F表示。 称量形式的质量m,试样的质量ms,及换算因素F,被测组分的质量分数w:
6.2 沉淀的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1 溶解度、溶度积和条件溶度积 2 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 (1)同离子效应 (2)盐效应 (3)酸效应 (4)络合效应 (5)其他影响
6.2 沉淀的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1 溶解度、溶度积和条件溶度积 溶解度 -solubility 溶度积 — solubility product 条件溶度积:conditinonalsolubility product • 沉淀的溶解损失是重量分析法误差的重要来源之一,因此必须了解各种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
6.2 沉淀的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MA(固)== MA(水)== M+ + A- 固有溶解度或分子溶解度:αMA(水)= S0 (Intrinsic solubility): 溶解度: S = S0 + [M+]= S0 + [A-] 活度积:K0sp=αM+·αΑ-=γM+[M+]·γΑ-[A-]=γM+γΑ- Ksp 溶度积:Ksp=[M+][A-]= K0sp/γM+γΑ-
6.2 沉淀的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2 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 (1) 同离子效应-Common ion effect 组成沉淀晶体的离子称为构晶离子,当沉淀反应达到平衡后,向溶液中加入含有某一构晶离子的试剂或溶液,则沉淀的溶解度减少,称为同离子效应。在重量分析法中,常加入过量的沉淀剂,降低沉淀的溶解度。
6.2 沉淀的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例如,25℃时,BaSO4在水中的溶解度: S = [Ba2+]=[SO42-] = (1.1×10-10)1/2 = 1.0 × 10-5 mol/L 若沉淀平衡时, 溶液中[SO42-]=0.10mol/L 则 S = Ksp/[SO42-] = 1.1 × 10 –9 mol/L 一般沉淀剂以过量50%-100%为宜; 对非挥发性沉淀剂,一般过量20%-30%为宜。
6.2 沉淀的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2) 盐效应-Salting effect (例1) 在KNO3、NaNO3等强电解质存在时,沉淀的溶解度比在纯水中的大,这种加入强电解质而增大沉淀溶解度的现象,称为盐效应。 高价离子的活度系数受离子强度的影响较大,构晶离子的电荷越高,对溶解度的影响越大。一般由盐效应引起沉淀溶解度的增加不是很大,与其它化学因素相比,影响要小得多,常可以忽略。
6.2 沉淀的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3)酸效应- Acidic effect 溶液酸度对沉淀溶解度的影响. 对于二元弱酸H2A形成的盐MA: S = (Ksp/δA)1/2 例:当H2SO4浓度大于4.5 mol/L时,由于生成了HSO4-而使PbSO4的溶解度迅速增大。
6.2 沉淀的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例2、例3、例4、例5) 例如 CaC2O4的溶解度 * pH = 4.00时, δC2O4= 0.39 S = 7.2×10-5 mol/L *pH = 2.00时, δC2O4= 0.0054 S = 6.1×10-4 mol/L *pH = 3.00时,δC2O4= 0.058, C C2O4=0.010mol/L, Ksp = [Ca2+][C2O42-]= S×δC2O4 ×C C2O4 S = 3.4×10-6 mol/L (同离子效应+酸效应)
6.2 沉淀的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4)络合效应- Complexing effect • 若溶液中存在有能与构晶离子生成可溶性络合物的络合剂, 则反应向沉淀溶解的方向进行,影响沉淀的完全程度,这种影响称为络合效应. (例5) • 络合剂的浓度越大,生成的络合物越稳定,沉淀的溶解度越大.
6.2 沉淀的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例如: 在pH = 4.0时, δC2O4= 0.39; αY(H)=108.6 CC2O42-= 0.2 mol/L, [Y’] = 0.01mol/L 求PbC2O4的溶解度: αPb(Y) =1 + [Y]·KPbY = 1 + [Y’]·KPbY/αY(H) = 107.4 Ksp = [Pb2+][C2O42-]=S·CC2O42-·δC2O4/αPb(Y) S= 0.05 mol/L 在此条件下无沉淀产生.
6.2 沉淀的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5)其它影响因素 * 温度-Temperature 沉淀的溶解反应, 绝大多数是吸热反应, 沉淀的溶解度一般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对于在热溶液中溶解度大的沉淀,在室温下过滤、洗涤,例如 MgNH4PO4;无定形沉淀(如Fe2O3·nH2O)的溶解度小,冷却后难于过滤洗涤,要趁热过滤洗涤。
6.2 沉淀的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 溶剂-Solvent 大多数无机盐沉淀在水中的溶解度比在有机溶剂中大一些。 例如:PbSO4 S=45 mg / L (水) S=2.3 mg / L (30%乙醇水 溶液)
6.2 沉淀的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 沉淀颗粒- Diameter of particle 同一种沉淀,晶体颗粒大,溶解度小; 晶体颗粒小,溶解度大. 通常采用陈化获得大颗粒的沉淀. 例如: SrSO4沉淀 大颗粒 S = 6.2×10-4 mol/L 0.05μm S = 6.7×10-4 mol/L 增大8% 0.01μm S = 9.3×10-4 mol/L 增大50%
6.2 沉淀的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 胶体溶液-Colloid solution 胶体颗粒很小,容易透过滤纸而引起损失,因此要避免形成胶体溶液.常采用加热或加入大量电解质措施. * 沉淀的形态-Form and structure 初生成时,“亚稳态”的溶解度大,放置后, “稳定态”的溶解度小. 例如 “亚稳态”α-CoS Ksp=4×10-20 “稳定态”β-CoS Ksp=7.9×10-24
6.3 沉淀的类型和沉淀的形成过程 1 沉淀的类型 2 沉淀的形成过程
6.3 沉淀的类型和沉淀的形成过程 1 沉淀的类型 生成的沉淀类型,首先取决于沉淀的性质,其次与沉淀形成的条件、沉淀后的处理有密切的关系。在重量分析法中,最好能获得晶形沉淀。 晶形沉淀 - Crystalline precipitate 无定形沉淀- Amorphous precipitate 凝乳状沉淀- Curdy precipitate
6.3 沉淀的类型和沉淀的形成过程 几种类型沉淀的比较 特点 晶形沉淀 凝乳状沉淀 无定形沉淀 直径 0.1-1μm 0.02-0.1μm 小于0.02μm 结构 规则,紧密 疏松,无规则 溶解度 较大 较小 纯度 高 含大量水 处理 易过滤,洗涤 不易过滤,洗涤 示例 BaSO4 AgCl Fe2O3·nH2O Ksp 1.1×10-5 3.2×10-10 1.9×10-10
凝聚 成核作用 无定型 沉 淀 构晶 离子 长大过程 晶核 沉淀 颗粒 晶形 沉淀 成长,定向排列 6.3 沉淀的类型和沉淀的形成过程 2 沉淀的形成过程 沉淀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过程,有关这方面的理论都是定性的解释或经验公式的描述, 很不成熟. 沉淀的形成过程如下:
6.3 沉淀的类型和沉淀的形成过程 * 晶核形成速度小于晶核成长速度,则获得较大沉淀颗粒,且能定向地排列成为晶形沉淀;若晶核生成极快, 则形成大量细小微晶, 只能凝聚起来得到细小的胶状沉淀. * 均相成核: 构晶离子在过饱和溶液中,通过离子的缔合作用,自发形成晶核。占优势时形成无定形沉淀。 *异相成核:溶液中混有的固体微粒,在沉淀过程中起着晶种的作用,诱导沉淀的形成。占优势形成晶形沉淀。
6.3 沉淀的类型和沉淀的形成过程 * 分散度-晶核形成速度-沉淀生成的初始速度可以用槐氏(Von Weimarn)的经验公式表示: 分散度 =K ×(CQ-S)/S CQ:沉淀剂加入瞬间沉淀物质的浓度; S: 晶核的溶解度; (CQ-S): 过饱和度,引起沉淀作用的动力; (CQ-S)/S:相对过饱和度; K:为常数,与沉淀性质、介质及温度等有关。
6.3 沉淀的类型和沉淀的形成过程 * 相对过饱和度越小,则晶核形成速度越慢,能得到大颗粒沉淀。各种沉淀都有一个能大批自发产生晶核的相对过饱和极限值,称为临界值。 * 控制相对过饱和度在临界值以下,沉淀以异相成核为主,得到大颗粒沉淀。超过临界值后,沉淀以均相成核为主,得到小颗粒沉淀。 例如 沉淀 临界值 (表5) BaSO4 1000 CaC2O4 ·H2O 31 AgCl 5.5
6.4 影响沉淀纯度的主要因素 1 共沉淀 Coprecipitation 2 继沉淀(后沉淀) Postprecipitation 3 减少沉淀玷污的方法
6.4 影响沉淀纯度的主要因素 1 共沉淀 Coprecipitation * 当一种沉淀从溶液中析出时,溶液中某些可溶的组分同生成的沉淀一起析出混杂于沉淀之中,这种现象称为共沉淀现象。 共沉淀现象使沉淀玷污,这是重量分析法误差的主要来源之一。 例如 以BaCl2为沉淀剂测定SO42-时,试液中Fe3+会以Fe2(SO4)3的形式夹杂在BaSO4沉淀中一起析出,给分析结果带来误差。
6.4 影响沉淀纯度的主要因素 * 共沉淀现象的分类 吸附共沉淀- Adsorption coprecipitation 包藏(吸留和包夹)-Occlusion and inclusion 混晶或固溶体 -Mixed crystal coprecipitation
6.4 影响沉淀纯度的主要因素 * 吸附共沉淀:由于沉淀表面上离子电荷的不 完全等衡,使沉淀吸附溶液中的杂质离子现象。
6.4 影响沉淀纯度的主要因素 →吸附原则:表面吸附是有选择性的。 (1)第一吸附层首先吸附过量的构晶离子。此外,那些与构晶离子半径相似、电荷相同的离子。 例如 BaSO4)SO42-)Pb2+ (2)第二吸附层的抗衡离子: 能与构晶离子生成微溶或离解度很小的化合物,优 先被吸附。 例 BaSO4)SO42-)Ca2+ (Ca2+和Mg2+) BaSO4)Ba2+)NO3-(Cl-和NO3-) 离子的价数越高,浓度越大,越易被吸附。 例 BaSO4)SO42-)Fe3+ (Fe3+和Na+)
6.4 影响沉淀纯度的主要因素 → 吸附量与下列因素有关: (1)沉淀的总表面积越大吸附量越大。同质量的沉淀,沉淀颗粒越小则比表面积越大,吸附杂质量越大。故晶形沉淀吸附杂质量少,无定形沉淀表面吸附严重。 (2)溶液中杂质浓度越大,吸附越严重。 (3)与溶液温度有关。吸附是放热过程,升 高溶液的温度,可以减少杂质的吸附。 * 减少措施:吸附是发生在沉淀的表面,洗涤沉淀是减少吸附杂质的有效方法。
6.4 影响沉淀纯度的主要因素 * 包藏(吸留和包夹):在沉淀过程中,由于沉淀生成太快,吸附的杂质离子来不及离开沉淀表面就被随后生成的沉淀所覆盖,使得杂质或母液被包藏在沉淀内部,引起共沉淀。包藏过程符合吸附规则。 包藏是在结晶内部,不能用洗涤方法除去,可通过陈化或重结晶的方法予以减少。
6.4 影响沉淀纯度的主要因素 * 混晶或固溶体: →若溶液中杂质离子与沉淀构晶离子的半径相近、晶体结构相似时,形成混晶共沉淀。 例 BaSO4-PbSO4;AgCl-AgBr;BaSO4-KMnO4 →减少或消除混晶生成的最好方法,是将杂质事先分离除去。 →共沉淀的量只与杂质的含量及体系的平衡常数大小有关,改变沉淀条件和加强沉淀后的处理和洗涤、陈化,甚至再沉淀都没有很大的效果。
6.4 影响沉淀纯度的主要因素 2 继沉淀(后沉淀) Postprecipitation 一种本来难于析出沉淀的物质,或是形 成稳定的过饱和溶液而不能单独沉淀的物 质,在另一种组分沉淀之后被“诱导”而随 后也沉淀下来的现象,且它们沉淀的量随 放置的时间而加多。 例 CaC2O4)C2O42-)Mg2+)C2O42- CuS)S2-)Zn2+)S2-
6.4 影响沉淀纯度的主要因素 继沉淀与共沉淀现象的区别: (1)继沉淀引入杂质的量,随沉淀在试液中放置时间增加而增加,而共沉淀量受放置时间影响小。 (2)不论杂质是在沉淀之前就存在的,还是沉淀后加入的,继沉淀引入杂质的量基本上一致。 (3)温度升高,继沉淀现象更为严重。 (4)继沉淀引入杂质的量,有时比共沉淀严重得多。 在重量分析法中,共沉淀和继沉淀是消极因素,而在痕量组分富集分离中,确是一种积极因素。
6.4 影响沉淀纯度的主要因素 3 减少沉淀玷污的方法 (1)选择适当的分析步骤。 (2)选择合适沉淀剂。如选择有机沉淀剂。 (3)改变杂质的存在形式。 (4)改善沉淀条件。包括溶液浓度、酸度、试剂加入次序和速度、陈化等。(见表) (5)再沉淀:将得到的沉淀过滤后溶解,再进行第二次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