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0

工作进展 -- X 射线双星的空间分布

工作进展 -- X 射线双星的空间分布. 左兆宇 南京大学天文系 指导老师:李向东教授. 高质量 X 射线双星. 年轻星族 年龄小于 年 伴星是早光谱型 (O,B) 且 M >10 M ⊙ X 射线脉冲星,没有 X 射线暴 星风吸积 吸积时标 : 年. 可见:从超新星爆发到处于 X 射线阶段,经历时间比 较短 。. 低质量 X 射线双星. 年老星族 年龄大于 年 伴星是晚光谱型 (A 或更晚 ), i.e. M <1.2 M ⊙ 只有少许脉冲星,经常有 X 射线暴 洛希瓣吸积

kyne
Download Presentation

工作进展 -- X 射线双星的空间分布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工作进展--X射线双星的空间分布 左兆宇 南京大学天文系 指导老师:李向东教授

  2. 高质量X射线双星 • 年轻星族 • 年龄小于 年 • 伴星是早光谱型(O,B) 且M>10M⊙ • X射线脉冲星,没有X射线暴 • 星风吸积 • 吸积时标 : 年 可见:从超新星爆发到处于X射线阶段,经历时间比较短。

  3. 低质量X射线双星 • 年老星族 • 年龄大于 年 • 伴星是晚光谱型(A或更晚), i.e.M<1.2M⊙ • 只有少许脉冲星,经常有X射线暴 • 洛希瓣吸积 • 吸积时标 : 年 可见:从超新星爆发到处于X射线阶段,经历时间相对较长。

  4. 主要工作进展 • 考察数目随弥散速度 的变化关系。 • 对程序的随机序列进行修正,比较不同随机序列下,X射线双星空间分布差异。 • 分别计算HMXBs和LMXBs的数目及空间分布,作出其光度分布函数,并与观测资料比较,对参数进行修正。 • 分别计算持续源与暂现源数目及分布情况,并与观测资料比较,对参数进行修正。

  5. if(kw.ne.13.and.kw_leap.eq.13) t_kick=bcm(j,1) if(kw.eq.13.and.kw_leap.eq.13.and.(kw2.ge.0.and.kw2.le.9).and. & kw.ne.15.and.kw2.ne.15.and.bcm(j,15).ge.3.and. & bcm(j,25).gt.0..and.bcm(j,26).ge.0..and.bcm(j,26).lt.1.0)then Lx1=(G*bcm(j,4)*(bcm(j,11)) & *Msun**(2d0))/(10**bcm(j,6)*Rsun*3.15) leap_Lx1=(G*bcm(j+1,4)*(bcm(j+1,11)) & *Msun**(2d0))/(10**bcm(j+1,6)*Rsun*3.15) L_crit=Lsun*10**(1.62+1.07*(log10(bcm(j,24)*yearhr))) p_Lcrit=Lsun*10**(1.62+1.07*(log10(bcm(j+1,24)*yearhr))) L_EDD=1.3d+38*bcm(j,4) if(Lx1.gt.L_crit)then if(Lx1.gt.Lstandard.and.leap_Lx1.gt.p_Lcrit & .and.leap_Lx1.gt.Lstandard)then Lx=Lx1 dlife=bcm(j+1,1)-bcm(j,1) number_rj=delta_rj*dlife sum_number=sum_number+number_rj else Lx=0 endif else Lx=L_EDD if(Lx.gt.Lstandard)then dlife=bcm(j+1,1)-bcm(j,1) number_rj=delta_rj*dlife*0.01 sum_number=sum_number+number_rj else Lx=0 endif endif 程序简介(以NS-XRBs为例)

  6. 数目对 的依赖关系

  7. 可见:随着 的增加,数目有减少的趋势(似乎)。 原因?

  8. 可见:在Sigma从190->245km/s变化,数目减少,但在265km/s处却明显增大。可以看出,Sigma在[230,265]范围X射线双星分布比较类似。可见:在Sigma从190->245km/s变化,数目减少,但在265km/s处却明显增大。可以看出,Sigma在[230,265]范围X射线双星分布比较类似。

  9. 不同随机序列下X射线双星空间分布比较

  10. HMXBs的空间分布及光度分布函数

  11. HMXBs的空间分布及光度分布函数

  12. 观测资料

  13. HMXBs的空间分布及光度分布函数---持续源

  14. HMXBs的空间分布及光度分布函数---暂现源

  15. 光度分布函数

  16. 观测资料

  17. LMXBs的空间分布及光度分布函数---持续源

  18. 光度分布函数

  19. 光度分布函数

  20. 光度函数分段拟合

  21. 光度分布函数与观测的比较

  22. 数目比较 • LMXBs:计算结果Lx>10^37erg/s:1260 其中持续源:Lg(Lx)[37,38]:232; Lg(Lx)[38,39] :28 HMXBs:计算结果Lx>10^37erg/s:45 其中持续源: Lg(Lx)[37,38] :3;Lg(Lx)[38,39] :2 但计算的暂现源Lg(Lx)[37,38] :0; Lg(Lx)[38,39] :37; Lg(Lx)[39,40]:0 即全部集中在Lg(Lx)[38,39] . 需要改正。

  23. 主要结论 • Sigma从190->245km/s变化,数目减少,但在265km/s处却明显增大。Sigma在[230,265]范围X射线双星分布比较类似。 • 在不同随机序列下,X射线双星空间分布并不完全相同,但比较R-NUM,z-NUM可知,它们有相似的分布。 • HMXBs的空间分布:大多分布在银盘及附近。与观测比较,光度函数延伸到更高光度范围。(数目太少) • LMXBs:光度函数没有明显的阶段。 • 数目比较:暂现源占多数,这与观测相符。

  24. 尚待完善 • 数目问题 • 对于暂现源,由于计算结果表明其光度大都集中在10^38erg/s,其光度计算公式为Lx=Ledd~M1有关,所以应该对形成黑洞质量部分程序进行修正。 • 计算中忽略了贡献数小于0.005的双星系统,应该考虑。

  25. 谢谢!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