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 likes | 280 Views
英国近代钢铁技术在东亚的传播: 以中国青溪铁厂和日本釜石铁厂为例 British Iron and steel technology’s transfer in early modern East Asia: The Case of Qingxi iron works, China and Kamaishi iron works, Japan. 方一兵 FANG Yibing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E N D
英国近代钢铁技术在东亚的传播:以中国青溪铁厂和日本釜石铁厂为例British Iron and steel technology’s transfer in early modern East Asia: The Case of Qingxi iron works, China and Kamaishi iron works, Japan 方一兵 FANG Yibing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英国技术在中国的初次传播: 贵州青溪铁厂的建设与失败(1885-1890)
青溪铁厂的筹设始于1885年,从筹设、选址、购置机器、聘雇人员到正式出铁,历时约5年。铁厂的设立与贵州巡抚潘霨密切相关。 潘霨(1815-1894),江苏吴县人。字伟如,号韡园。因医术高明,进京为奕福晋治病愈而进入仕途。先后任天津府知府、山东省登莱青道道台、浙江盐运史、山东盐运史、山东按察使、福建布政使、1874年随沈宝桢赴台湾帮办海防事宜,后升任湖北、江西巡抚等职。1885年署理贵州巡抚,1886年实授。 光绪十二年三月十九日设立贵州矿务总局
选址与购置机器 光绪十二年底,潘霨通过云贵总督岑毓英奏请调派潘露来黔兼办贵州矿务。此前潘露已来到贵州考察,选定在青溪、小江口安设厂局,并会商购办机器事务。 潘露(1827-1890) 字敬如,潘霨的胞弟。曾任广东批验所大使,1873年(同治十二年) 参与筹建广东军装机器局,1874-75年经办广州火药局。在兵器制造上独出心裁,多与西法暗合,深得广东人的推祟,洋匠自愧不如。两江总督左宗棠认为他是“天赋异能”,于1883年(光绪九年)将他调到江苏,任江南制造局和金陵制造局总办,令他先制造崇宝沙、宝山、吴沁口、白茅沙等处炮台用炮。1884年秋他随左宗棠赴福州前线,腊月间奉命制造自制水雷。
选址与购置机器 1886年下半年,当了解到上海没有现成的设备可购时,潘霨决定派人到英国考察并购置设备。 徐庆沅(约1854-?),字芝生,长洲人。曾为候选通判,约1886年(或1887年)被潘霨任命为炼铁总局帮办,受潘露的调度。大约在同年,与翻译祁祖彝被派往英国学习铁厂设备运营与管理等。1896年,徐到汉阳铁厂制钢股任职,表现出很好的业务水平。 祁祖彝(1863-?),字听轩,江苏上海人(太原人,出生于上海)。1874年第三批大清留美幼童,赴美时12岁。前后居洋十年,入耶鲁大学。回国后在江南制造局习机器。约于1886年受潘霨委任,与徐庆沅一起赴英国学习。
选址与购置机器 潘志俊(1857-1919)原名志定,号子静。是贵州巡抚潘霨的次子。苏州府学附监生,光绪二年中顺天乡试举人。署山东登莱青胶兵备道兼东海关监督,直隶候补道,署直隶交涉使。1884年至85年为内阁中书,赴朝鲜办理“甲申政变”善后事宜。光绪十二年(1886年)二月十三日随刘瑞芬起程出使英国,三月二十五日抵英国伦敦,被刘瑞芬委任为驻英三等参赞,光绪十五年(1889年)四月刘瑞芬卸任出使大臣,潘志俊也跟随回国。 “潘志俊在英为黔购炼铁机炉,亲往各厂考较颇精。据称要岁出铁十万吨,钢轨七万吨,须用熔矿大炉六座,别色炼钢炉四座,他项机器称是,约价三百万金。” ——光绪十五年(1889)十一月初八日,直隶总督李鸿章致盛宣怀电
领导者 贵州巡抚潘霨 洋务派督抚 兄弟 父子 候选道潘露 (总理贵州机器矿务总局) 洋务企业官员, 熟悉洋务知识 总运作和决策者 上下属 叔侄 铁厂帮办 徐庆沅 驻英三等参赞 潘志俊 受过西方教育或游历过西方的洋务知识分子 技术学习者,设备经办人 翻译祁祖彝 选址与购置机器
这是一个由洋务派督抚、洋务企业官员和洋务知识分子构成的关系网,这一关系网自上而下组成了技术引进的决策体系,但这一决策体系中尚无一人是真正掌握钢铁技术的。 • 这是一个完全由中国人构成的决策体系。这是青溪铁厂与其后的汉阳铁厂以及同时期的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等企业有所不同之处。 • 由于史料所限,我们尚无法确切知道铁厂为何选择英国为设备引进国,以及三人在英国考察期间有关设备购置决策的信息来自何处。但显而易见的是,对于中国方面来说,这是极具偶然性的信息接收过程。
Tees-side Engine Company , Middlesbrough Ingham & sons , Wortley, Leeds Tees-side Engine Company 50英尺高的高炉一座,一吨的炼钢炉(贝塞麦转炉)两座,14座搅炼炉(据潘霨致张之洞电,为8座),轧条机、轧板机以及其它辅助设备。 Ingham & sons
徐庆沅、祁祖彝、吕柏在青溪铁厂 吕柏绘铁厂高炉
“燃料则需要从更远一点的地方运来。大部分采用的是无烟煤以及一小部分烟煤,烟煤通过最原始的方式被加工成焦炭,这些大杂烩便是高炉的燃料来源。……另外人们还经常使用木炭加入燃料混合物中”“燃料则需要从更远一点的地方运来。大部分采用的是无烟煤以及一小部分烟煤,烟煤通过最原始的方式被加工成焦炭,这些大杂烩便是高炉的燃料来源。……另外人们还经常使用木炭加入燃料混合物中” “在此情况下,铁水和炉灶“凝塞炉窍”,铁水不能畅出,导致了高炉爆炸一次又一次的发生。铁石和炉渣直接接触高压喷射的冷却水,使得高炉内部火花四溅,直接引发爆炸。当地的人们将这一系列的爆炸看作是家乡龙神降下的惩罚,出于恐惧,他们四散逃开,等待着龙神的愤怒平息下来。之后很长时间,一直没有人敢靠近所谓“愤怒的龙神”,直到1896年才有人敢去对高炉进行清理。” 潘露因心力交瘁,于光绪十六年七月十六日病故 ,青溪铁厂的高炉也由此停工。 光绪十六年十一月候补知府曾彦铨到黔接办铁厂,但终未能使铁厂高炉重新开炉,青溪铁厂于1893年完全停产,曾彦铨于1895年被革职。
1890年开始建设的汉阳铁厂,所引进的设备来自英国同一企业。1890年开始建设的汉阳铁厂,所引进的设备来自英国同一企业。 徐庆沅于1896年来到汉阳铁厂制钢车间任职 。1904年徐庆沅父子随汉阳铁厂总办李维格赴英美考察,为汉阳铁厂购置第二期设备。
英国钢铁技术在日本的初次传播: 官营釜石铁厂的建设
1868年,明治维新运动爆发 1870年10月,明治政府设“工部省”,接管了幕府和各藩留下的矿山、兵工厂、冶炼厂等企业。雇用西方地质学者和采矿工程师去勘探日本各地的金属矿产资源 。 Godfrey(1841-?),英国地质学者,于1871年9月至1877年6月任明治政府的首席地质学家和采矿工程师(Chief geologist and mining engineer),1872年夏到日本北部的釜石矿山所在的陆中海岸地区考察,向明治政府报告了釜石有蕴藏丰富的铁矿石的情况。 The most important deposits of it are found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Nippon in the province of Rikuchu. —— Godfrey “The Geology of Japan”
1874年2月,工部大臣山尾庸三和伊藤博文向议会和财政部提交了建设铁厂的计划书.如果将该计划书与1972年Godfrey的报告相比较,有理由认为三尾的计划是在参考了Godfrey的报告基础上完成的。1874年2月,工部大臣山尾庸三和伊藤博文向议会和财政部提交了建设铁厂的计划书.如果将该计划书与1972年Godfrey的报告相比较,有理由认为三尾的计划是在参考了Godfrey的报告基础上完成的。 1874年5月,工部省设釜石支厅,将桥野(Hashino)、大桥(Ohashi)、佐比内(Sahinai)和栗林(Kuribayashi)矿山国有化,任命大岛高任和另一名技术人员为负责人 山尾庸三(1837-1917),是日本明治时期著名的政治家。1863年作为著名的长州五杰之一,与伊藤博文一起秘密前往英国留学,山尾庸三在格拉斯哥半工半读。1868年回国,曾任工部大臣、法制局长官,创建了东京大学工学院前身,并担任日本工学会会长36年。
铁厂的选址与规划 1874年春夏之交,Bianchi与大岛高任一起继续在该地区考察,为新铁厂寻找合适的地址。这期间,两人对于选址问题产生了很大的分歧。 Bianchi:设在交通便利靠近水源和原料地的玲子地区。两座较大的高效的冶铁高炉,一条使用蒸汽机驱动的火车运矿铁路,一座轧钢厂。 大岛高任:设在三面环山的地区,避免严寒和风暴。建设5座相对较小的与之前的釜石高炉相类似的高炉,铁矿石的运输采用用马拉的轨道车 。 Louis Bianchi(1836-?),1856年十月至1859年就读于Freiberg Mining Academy,在Freiberg,Bianchi系统学习了分析化学、采矿、钢铁冶炼和焊接,去日本之前,他在学界有着很好的地位。1874与明治政府签约成为日本政府的矿冶外籍顾问。
设计与设备的购置 实际上,日本政府将铁厂的设计委托给了一名英国咨询工程师(Consulting engineer)David Forbes。 木炭高炉两座,炉高57英尺,炉腔内径10英尺,每周产生铁75-80吨。炼熟铁的设备,以及轧制铁板、铁轨、和铁条的机器,汽锤等加工设备。 Teesdale Iron Woks ,Stockton-on-Tees Knott Mill Works ,Manchester David Forbes (1828-1876),1844年入爱丁堡大学,师从著名的化学家Dr. George Wilson。1846年,在John Percy的冶金实验室工作,后长期为伯明翰的一家冶镍公司Evans & Haskins工作。1864-1876年,他长期以咨询工程师为职。
除了Bianchi之外,高炉的建设工程由来自Stockton-on-Tees的英国铁厂管理者William H. B. Casley和日本人山田淳庵( Yamada Jun’an) 具体负责。 1877年3月当Bianchi与明治政府的合约到期时,他选择了离开。 1878年初Casley向山尾庸三提出终止与日本的合约,回到英国。 釜石铁厂的建设于1880年完工。1880年9月10日,铁厂的一座高炉开始点火运行,三天后开始出铁。 山田君安曾就读于伦敦矿业学院的冶金系(London Mining College),之后在南威尔士的Bleavanon 矿区工作,回到日本之后便被派往釜石铁厂工作。
工部省大臣伊藤博文 工部省副大臣山尾庸三 领导者 明治政府的首席地质学家和采矿工程师 J.G.H.Godfrey 技术顾问 明治政府采矿与冶金外籍顾问 Louis Bianchi 英国咨询工程师 David Forbes 工部省釜石支厅 大岛高任 技术指导与设计者 技术人员山田淳庵 英国工程师 William H. B. Casley 技术实施
1880年12月9日一场火灾烧毁了位于小川(Kogawa)的釜石铁厂最主要的木炭生产设备,12月15日,高炉因燃料短缺而停工。 1882年三月,釜石铁厂高炉第二次开工,至少有一座高炉被改作用焦炭为燃料,因煤炭含沥青,具有很高的可燃性,极易在炉内变成更轻的粉末,从而阻塞炉口,使得出铁量逐渐下降。最终导致原料凝结成块。高炉在运作了196天后再次停工。 “英国工程师被告知釜石铁矿蕴藏丰富,并且周围木材资源充足,因此他们为釜石铁厂设计了大型的木炭高炉。……经过调查,我发现传说中釜石铁矿石蕴藏丰富的说法不实,首先,能找到的矿藏真实储量大约130,000吨,而其中的一半是在悬崖下,开采和运输都非常困难。即使我们能成功开采,也不可能盈利。此外,两年内釜石周围所有的木材资源将被耗尽。”——伊藤弥治郎(Ito Yajiro) 釜石铁厂英式高炉
1885年商人田中长卫兵仅以57000元的价格买下了釜石铁厂的几乎所有设施(铁路除外),于1887年7月设立了釜石铁山田中铁厂。 明治24年(1891年)釜石铁厂小高炉情况 1893年,田中聘请东京帝国大学工程系教授Noro Kageyoshi(野吕景义)为技术顾问,Komura Koroku(香村小錄)为总工程师,对原有的两座大高炉进行改造, 1895年8月成功地将燃料由木炭改作焦炭,日本的炼铁业从此进入了更为现代化的焦炭冶炼时期。
结论与问题 1、关于最初的决策与技术选择: 日本:”Civilization” building;中国:开发本土资源,杜外耗。英国:19世纪中后期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钢铁生产国 2、关于技术失败: 19世纪生铁冶炼与高炉的设计,更多地建立在“试错”的基础上。(trial and error), 与矿石、燃料和其它环境因素关系很大,经验很重要。青溪和釜石高炉的失败不能单方面地归为技术选择的错误或缺乏技术能力。 3、关于两国钢铁技术后来的发展: 青溪铁厂的失败和釜石的成功 技术依赖与放弃,再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