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1

苹果腐烂病 Apple canker

苹果腐烂病 Apple canker. 俗称 烂皮病 , 臭皮病 ,是我国苹果产区的一种主要 枝干 病害。 发病 轻 者削弱 树势 ,降低产量, 重 者大枝枯 死 ,甚至全树死亡,造成毁灭性损失。. 症状. 腐烂病主要为害 结果树 的枝干 ,苗木和幼树很少发病。枝干各部位都能发病,但以 主干、大枝和枝杈部 发病较多。症状有 溃疡和枝枯 两种类型,以溃疡为主。. 溃疡型. 发病 初期 病部树枝上出现红褐色病斑,水渍状,组织柔软,皮层呈湿润状,用手压之即凹陷,有酒糟味。 常烂透树皮,深达木质部,并流出 黄褐色汁液 ,病皮极易剥离。

kameko-mack
Download Presentation

苹果腐烂病 Apple canker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苹果腐烂病 Apple canker 俗称烂皮病,臭皮病,是我国苹果产区的一种主要枝干病害。 发病轻者削弱树势,降低产量,重者大枝枯死,甚至全树死亡,造成毁灭性损失。

  2. 症状 腐烂病主要为害结果树的枝干,苗木和幼树很少发病。枝干各部位都能发病,但以主干、大枝和枝杈部发病较多。症状有溃疡和枝枯两种类型,以溃疡为主。

  3. 溃疡型 • 发病初期病部树枝上出现红褐色病斑,水渍状,组织柔软,皮层呈湿润状,用手压之即凹陷,有酒糟味。 • 常烂透树皮,深达木质部,并流出黄褐色汁液,病皮极易剥离。 • 发病后期病部失水干缩,变黑褐色,其上产生黑色小粒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或子囊壳),在天气潮湿时,分生孢子吸水从孔口涌出桔黄色、卷须状的分生孢子角,再遇雨水,孢子即分散而传播.

  4. 当苹果树进入旺盛生长期后,春季发生的小溃疡斑停止扩展,并失水变干斑,多埋藏在粗皮下,而外表不宜识别,若揭开枝干的表皮可以见暗褐色至红褐色的小斑或黄褐色的干斑。当苹果树进入旺盛生长期后,春季发生的小溃疡斑停止扩展,并失水变干斑,多埋藏在粗皮下,而外表不宜识别,若揭开枝干的表皮可以见暗褐色至红褐色的小斑或黄褐色的干斑。 • 入冬后干斑开始扩展,病菌穿过木栓层,产生淡红褐色、湿润状坏死斑点,上面覆盖一层白色菌丝体,进一步扩展,形成溃疡型。 • 夏秋两季发病,多在当年的落皮层上形成表皮溃疡,症状同上。到晚秋初冬时,病菌穿透木栓层,向树皮内层扩展并联合,导致大面积树皮腐烂。

  5. 枝枯型 多发生在衰弱和2-3年生的小树枝上及果台、干桩等部位。病部迅速扩大,形状不规则,不久即包围整个枝干,枝条逐渐枯死。后期病部也出现黑色小粒点。

  6. 果实症状 苹果树腐烂病除为害枝干外,有时也侵染果实。 果实上病斑暗红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有轮纹,边缘清晰。 病组织腐烂软化,略带酒糟味。 病斑上也形成黑色小粒点(分生孢子器),散生,有时呈轮纹状排列。小粒点在潮湿的环境下,也涌出卷须状桔黄色的孢子角。

  7. 梨树腐烂病 • 主要为害主枝和侧枝,病害发生情况和苹果腐烂病相似,病疤上的小粒点一般与苹果树腐烂病相似,直径为0.5mm。同时病部凹陷,与键部分界明显,病斑颜色也较苹果上为深。 • 在发病初期,病部稍隆起,水渍状红褐色至暗褐色,以手压之,病部稍下陷并溢出红褐色汁液。病部椭圆型或不整形,组织解体,易撕裂,在腐烂过程中发出酒糟气味。

  8. 病原 Valsa mali Miyabe et Yamada子囊菌亚门,腐皮壳属;(梨上为:V.ambiens (Pers.) Fr.) 无性世代为:Cytospora mandshurica Miura (梨上为:C.carphospera Fr.)壳囊孢属

  9. 营养体 • 菌丝直径为2.0-7.5µm,初期无色,后变为墨绿色或橄榄色,有分隔,内含有很多油滴,冬季尤多。 • 在培养基上菌丝色泽与形态亦相似。 • 菌丝在病部发育到一定时期(一般为10-15天)后,在表皮下紧密结合形成一些黑色小块,渐渐长大成为圆锥形,穿破表皮,表现成为小型疣状物—外子座。

  10. 无性繁殖 • 每个子座内只生一个分生孢子器。孢子器直径为0.517-1.56mm,高为0.43-1.30mm。孢子器到成熟时形成几个腔室,形状大小悬殊,腔中各室相连,只从一个共同孔口放出孢子。孢子梗密生于孢子器内壁,分枝或不分枝,长短不一,一般在12.0-21.0µm之间,直径为1.2-2.0µm。 • 孢子器中可连续产生分生孢子,其放射孢子的能力可维持二年。 • 分生孢子单胞,腊肠形,两端圆,无色,中含油滴,尺度为3.6-6.0×1.2µm(8.5-9.0×1.5-2.0µm,陕西杨陵)。

  11. 有性繁殖 秋季在外子座下面或旁边产生内子座(病疤上所发生的大型疣状物就是内子座)。 内子座在初期也是由密集的菌丝所组成,其切面呈假薄膜组织状,其中或多或少混有寄主细胞。内子座与寄主组织之间有明显的黑色分界线(外子座也是如此)。 在内子座中生成子囊壳,每个子座中含有子囊壳3-14个,一般为4-9个。

  12. 有性繁殖 子囊壳一般球形或拟球形,直径为341-495µm,具长颈,颈长264-550µm,颈端有孔口,前述大型疣状物顶端周围的小突起,就是子囊壳的孔口。 子囊壳有外壁内壁之分,外壁由6-8层黑色厚壁细胞形成,内壁由5-6层薄膜细胞组成。

  13. 子囊由内壁上长出,密生于子囊壳的基部。子囊呈长椭圆形或纺锤形,一端稍大,顶端圆或平截,几乎无柄,尺度为21.0-30.0×6.0µm,子囊无色,顶端较下部稍圆。子囊的顶端有一孔口状的部分,子囊干后特别明显。一个子囊含8个子囊孢子排成2行或不规则形。子囊由内壁上长出,密生于子囊壳的基部。子囊呈长椭圆形或纺锤形,一端稍大,顶端圆或平截,几乎无柄,尺度为21.0-30.0×6.0µm,子囊无色,顶端较下部稍圆。子囊的顶端有一孔口状的部分,子囊干后特别明显。一个子囊含8个子囊孢子排成2行或不规则形。 • 子囊孢子也是腊肠形,无色单胞,但较分生孢子稍大为6.0-8.0×1.8µm(8.5-10.5×1.5-2.0µm,陕西杨陵)。

  14. 生物学特性 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8-32℃(其中以28-29℃最佳),而最高、最低温度范围分别为37-38℃及5-10℃; 菌丝在以麦芽糖为碳源,以天冬氨酸及硝酸钙、硝酸钠与硝酸钾等硝态氮为氮源并加有硫胺素(维生素)的营养条件下生长最好。

  15. 分生孢子萌发 最适温度为23℃左右,但在10℃下经32h的萌发率也达30%以上。 萌发时,分生孢子膨大成筒状在两端先后各长出一枝芽管。 分生孢子在蒸馏水或雨水中不能萌发,需要给予一定的补充营养,如在苹果煎汁、麦芽糖液以及蔗糖液萌发良好。

  16. 子囊孢子萌发 最适萌发温度为19℃左右。 子囊孢子虽然能在清水中萌发,但需时较长且萌发率低,如果给予上述补充营养,则可以大大促进其萌发。 在室内条件下,分散的分生孢子仅能存活2-4d,而子囊孢子的存活可长至13-20d。 在日光下暴露一天后,两种孢子均失去生活力。

  17. 寄主范围 据日本小村(1972年)研究认为,苹果腐烂病菌除为害苹果及苹果属(Malus)植物外,还可侵染梨、桃、樱桃、梅以及柳、杨等多种落叶果树与树种。 这与过去认为只能寄生苹果及苹果属植物的看法是不同的。 小村按照分类系统及病原菌形态主张将学名改为Valsa ceratospera (Tode et Fr.)Maire(与梨腐烂病菌同)。 日本斋藤泉等(1972)认为梨、苹果是同一种病菌,学名同苹果腐烂病菌。

  18. 病害循环 腐烂病菌以菌丝体、分孢子器及子囊壳在病树皮上越冬,也能在果园及其附近堆放的或遗留的病枝残体上越冬 ,成为初次侵染来源。 病菌孢子主要靠雨水传播,某些昆虫也能传播。 该病菌是一种弱寄生菌,从苹果树的冻伤、虫伤、剪锯口、日灼伤等死组织或垂死组织等伤口侵入。

  19. 潜伏侵染现象 • 病菌侵入树体后,一般不立即致病,而潜伏着,能否致病,主要决定于苹果树的抗病力。当树体或局部组织衰弱时,病菌即由潜伏状态变成致病状态。 • 侵入后,先在死亡的皮层组织上定殖,生长一段时间,然后产生有毒物质,杀死周围的组织细胞,随即菌丝向纵横扩展,如此反复进行,使皮层组织呈腐烂状。

  20. 局部增温现象 T=7.70+1.93t(气温) 树势下降 落皮层 翘起的、鳞片状的、容易脱落的褐色坏死皮层组织。 发病高峰 3-4月春季高峰 新病斑数量及扩展量占全年的70% 5-6月 静止期 7-9月 秋季高峰 花芽分化,果实迅速生长 10月以后 静止期

  21. 发病条件 树势 苹果树腐烂病菌是一种弱寄生菌,有潜伏侵染现象,并有在树势衰弱、抗病力降低时才能扩展为害和显症状的特点。因此苹果树势的强弱是病害能否发生和流行的重要因素。树势衰弱,抗病力低,发病就重;相反则发病轻。 树势与树龄、营养状况、叶部病虫害、负载量有关。 树势弱发病重的原因:愈伤能力差、落皮层形成晚、易受冻害及日灼。

  22. 伤口及苹果树本身的愈伤能力 是影响腐烂病发生和流行的关键因素。此病菌只能从伤口侵入,愈伤能力强病害发生轻。 愈伤能力的强弱又取决于营养条件和树势。凡树体营养条件好、树势强的,其愈伤能力强。 另外愈伤能力受环境影响:一般高温、高湿环境有利于伤口愈合。 总之应采取各种栽培管理措施,来增强树势和愈伤能力,提高树体抗病能力,可以减轻发病。

  23. 病菌数量 病疤不及时治疗;不及时刨除死株;果园中堆放病树病枝。

  24. 冻害 腐烂病主要发生在我国北方苹果产区,这与树体受冻害有直接关系。 凡冻害严重的年份,也是病害流行或开始上升的年份。 一般晚秋低温来的早,冬季气温过低,昼夜温差大,或春季转暖后又骤然降温等气候条件,树体都容易受冻害,发病往往严重。 • 此外冬春两季如修剪过重,伤口过多,又未及时消毒保护,或其他病虫害严重,造成早期落叶,树势严重削弱等,都有利于病害的发生。

  25. 防治方法 应贯彻以培养树势为中心,并配合以预防与及时治疗的综合措施。 壮树防病 从幼树开始,应加强肥水管理和注意防治其它病虫害等。 ……….

  26. 结果树应根据树龄、树势合理修剪,并采用疏花、疏果等措施调节和控制结果量,做到合理负载;结果树应根据树龄、树势合理修剪,并采用疏花、疏果等措施调节和控制结果量,做到合理负载; • 肥水管理上,应根据果树生长发育的要求,增加有机肥料,氮、磷、钾按比例配合施用,尤其要增施钾肥,防治偏施氮肥。据试验,结果树亩产100kg果实,需施氮0.7kg,磷0.3kg,钾0.7kg,才能达到防病壮树、丰产稳产的目的;果园要有排灌设施,防治土壤干旱和雨季积水。 • 还要做好早期落叶病,红蜘蛛以及枝干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27. 此外,秋季树干涂白涂剂防寒,对幼树更为重要。这是防止和减轻腐烂病发生的有效措施。此外,秋季树干涂白涂剂防寒,对幼树更为重要。这是防止和减轻腐烂病发生的有效措施。 涂白剂:生石灰 6kg,波美20度石硫合剂 1kg,食盐 1kg,清水 18kg,其中加入2两动物油防过早脱落。

  28. 清除病菌 1)搞好果园卫生 及时治疗病斑,及时清除死枝,及时刨除病树,及时运出病残体; 2)重刮皮5-7月,作用清除、刺激愈伤能力和不产生落皮层;注意:不过重、不涂药剂、弱树不刮、注意及时补充肥水。 3)休眠期喷药 落叶后和发芽前。 药剂:40%石硫合剂,40%福美砷、95%精品索利巴尔。

  29. 病疤刮治、割治和包泥 • 病疤刮治:本着“刮早、刮小、刮了”的原则及时进行刮治。夏秋季应重点检查新形成落皮层上的表面溃疡斑,彻底削刮干净。入冬前应普遍检查,刮治所有病疤。早春发病盛期,要勤检查,及时彻底刮治。 刮治方法:范围、茬口、涂药(10%果宝5-10倍液;30%腐烂敌30倍液;2.12%843康复剂原液。) • 割治关键技术 、涂药 • 包泥泥粘、严、厚(2㎝)、长时间(2个月)

  30. 病疤桥接

  31. 梨黑星病 Pear scab 梨黑星病又名疮痂病、黑霉病及斑点病;是梨树主要病害之一; 分布于亚洲,欧洲,北美及澳大利亚; 在我国南北方各省均有发生,尤以江淮流域气候温暖多雨的地区以及辽宁、河北、陕西、北京等种植鸭梨、白梨等高感品种的梨区,发生普遍、严重; 一般年份病叶率30-40%,严重时达95%,病果率33%-65.8%; 由于该病的流行危害,造成大量早期落叶,果实畸形或斑点,使果实产量、品质严重下降。

  32. 症状 梨黑星病能够侵染梨树所有绿色幼嫩组织,包括花序、叶片、叶柄、果柄、新梢及果实。从落花期到果实接近成熟均可危害,主要特征在病部形成明显的黑色霉斑。芽被害后鳞片茸毛较多,后期表面产生黑霉,严重时可使芽鳞开裂枯死。花序被害,花萼和花梗基部都可呈现黑色霉斑;接着叶簇基部也可发病,致使花序和叶簇(或伸长成为新梢)萎蔫枯死。叶片受害,初在叶背主、支脉之间,呈现圆形或不规则性淡黄色斑,不久背面病斑上沿主脉边缘长出黑色的霉。危害严重时,许多病斑互相愈合,整个叶片的背面布满黑色霉层。叶脉受害,常在中脉上形成长条状的黑色霉斑。叶柄受害,出现黑色椭圆形或不整形的淡黄色斑,水分及养分运输受阻,往往引起早期落叶。新梢受害,初生黑色或黑褐色椭圆形的病斑,后逐渐凹陷,表面长出黑霉。后期病部皮层裂开而呈粗皮状的疮痂。果实发病初生淡黄色圆形斑点,逐渐扩大,病部稍凹陷,上长黑霉,后病斑木拴化,坚硬,凹陷并龟裂。幼果受害后往往不能长大而早落;较大果实受侵时,因病部木质化,停止生长而形成畸形果;再大的果实发病后,形成疮痂状凹斑,并常常发生星状开裂,并有杂菌腐生.接近成熟的果实被害时,仅呈现略微凹陷的退绿小圆斑,并不长有黑色霉层,但在储运期间,病斑继续扩大并产生黑色霉层。果柄受害与叶柄相似,严重时果实停止生长或落果。

  33. 症状 侵染所有绿色柔嫩的组织,如叶、叶柄、芽、花序、新梢及一年生的枝条,以叶片和果实受害最常见。 时期 展叶到果实采收,甚至是储藏期。 特点:受害部位初期变黄,后期枯死,病部组织不腐烂,后期产生墨绿色至黑色,有时呈银灰色的霉状物。

  34. 叶片 叶肉- 叶脉-长条状的黑斑 叶柄-黑色椭圆形或不整形淡黄色斑,早期落叶。 • 果实 幼果到成果。 果柄-果实停止生长和落果 刚落花的小幼果- 霉斑,早落 稍大果 黄斑、黑霉;畸形、开裂、落果 成果 圆形凹陷斑,木栓化开裂。呈荞麦皮状,不畸形。 近成熟果 淡黄绿色斑,病斑稍凹陷,产稀疏霉层。

  35. 芽鳞片变黑,产生黑霉。轻芽-病梢;重芽-瘦弱枯死芽鳞片变黑,产生黑霉。轻芽-病梢;重芽-瘦弱枯死 • 顶芽不受害,亚顶芽最易受害,大多是叶芽。 • 病梢 病芽萌发形成病梢,新梢向上产生一层浓密的墨绿色至黑色霉状物,一直向上可扩展到叶柄和叶片基部;病梢叶片初变红,再变黄,最后干枯脱落,只留下一个黑橛。

  36. 病原 有性世代:Venturia pirina Aderh,子囊菌亚门,黑星菌属; 无性世代:Fusicladium virescens半知菌亚门,黑星孢属。

  37. 无性时期形态 分生孢子梗着生于病斑的正面和背面,呈丛生状,自寄主角皮层下伸出。孢子梗较肥短,无分支,直立或略有折曲,色泽为暗褐色; 分生孢子着生于孢子梗的顶端或中部,脱落后留有瘤状的痕迹。孢子梗的尺度各地差异很大,其范围为20-56×4-7.8µm.分生孢子淡褐色或橄榄色,纺锤形、椭圆形或卵圆形,单胞,但少数孢子在萌发前可产生一个隔膜。分生孢子大小为8.0-24.0×4.8-8.0µm (随地区、品种及生成部位而异)。

  38. 有性时期 病菌的有性时期产生假囊壳(子囊壳),假囊壳于落叶中形成。 假囊壳在叶子正面和背面均可形成,但以背面为多,常聚生成堆,每平方厘米的叶面积上可有假囊壳20枚,一张叶片上可有2000枚。 假囊壳呈心脏形、圆球形或扁球形,成熟后由嘴部突出于梨叶表皮之外,肉眼视之为针尖状黑点。

  39. 假囊壳头部肥短,黑褐色,喙口一般无刚毛。假囊壳的平均尺度为118.6×87.1µm,壳壁由2-4层胞壁加厚的细胞组成,内含内囊120-200个。假囊壳头部肥短,黑褐色,喙口一般无刚毛。假囊壳的平均尺度为118.6×87.1µm,壳壁由2-4层胞壁加厚的细胞组成,内含内囊120-200个。 子囊无色透明,聚生于假囊壳底部,呈棍棒状或圆筒形,尺度为37.1-61.8×6.2-6.9µm。每个子囊内含有8个子囊孢子。 子囊孢子淡黄色或黄褐色,双胞,上大下小(仅上部大细胞具有萌发能力),状如鞋底,尺度为11.1-13.6×3.7-5.2µm。

  40. 生物学特性 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2-30℃,以15-20℃为最适宜,5℃时-为26.3%,10℃-68.1%,>25℃后,萌发率急剧下降,在20℃-很快,2h-7.3%,在2-12h内萌发率直线上升,12h后增加不显著; 新鲜的孢子在25℃下经24h,萌发率可达95%以上。 分生孢子萌发时芽管可自顶端、侧方或中腰部分伸出,但以孢子中部萌发者居多。 干燥和较低的温度有利于分生孢子的存活。

  41. 与温度比较,水分对分生孢子萌发尤为重要,萌发要求有水滴存在,即使在相对湿度为100%时,萌发率也仅21.5%。与温度比较,水分对分生孢子萌发尤为重要,萌发要求有水滴存在,即使在相对湿度为100%时,萌发率也仅21.5%。 湿度低于95%时分生孢子不能萌发。也有报道在RH70%以上即可萌发,低于50%则不能萌发。 病菌在pH值3-9范围内均可萌发,最适PH值为5.6-6.6,当PH值升高到7时,萌发率由PH6.6时的83.7%降至37.3%。 光照对分生孢子萌发影响不大。

  42. 生理分化 日本认为有2个种:Venturia pirina和V.nashicola V.nashicola的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比Venturia pirina的小,假囊壳稍大; Venturia pirina只危害西洋梨,不危害日本梨,而V.nashicola只危害日本梨,不危害西洋梨。 罗文华等认为我国梨黑星病菌应为V.nashicola 。 我国梨黑星病菌存在生理分化,有5个不同的致病类型。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