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1

第 3 课 走向世界大战

第 3 课 走向世界大战. 不需要的战争! “( The Unnecessary War ) 从来没有一次战争比这次战争更容易加以制止的了,假如当初我们采取 共同的措施 来保障我们的安全的话,这个灾难也许不会降临在我们头上。 —— 丘吉尔. 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 含义. 英、法、美对法西斯侵略行为 姑息、纵容 , 牺牲弱小国家和民族利益 , 以维护自身的利益 , 同时企图 祸水东引 的政策。. 实质. 避战自保 , 祸水东引. 原因.

jin-flowers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 3 课 走向世界大战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3课 走向世界大战 不需要的战争!“(The Unnecessary War) 从来没有一次战争比这次战争更容易加以制止的了,假如当初我们采取共同的措施来保障我们的安全的话,这个灾难也许不会降临在我们头上。 ——丘吉尔

  2. 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 含义 英、法、美对法西斯侵略行为姑息、纵容,牺牲弱小国家和民族利益,以维护自身的利益,同时企图祸水东引的政策。 实质 避战自保,祸水东引

  3. 原因 材料一英法尽管为一战的主要战胜国,但其经济地位和军事地位仍因战争受到巨大的削弱,这种状况使得英法统治集团的部分人士不敢同德、意、日侵略扩张政策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而是试图通过满足侵略者部分贪欲的方法来维持自己的既得利益,战后英法两国国内政治也极为复杂。 英法经济军事地位的削弱,存在畏战情绪 材料二《凡尔赛和约》对德国规定了颇为苛刻的条件,这不仅引起了德国方面的不满,而且在英法两国相当一部分居民中造成了一种负罪感。它们对战后德国出现的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采取了一种理解的态度,对30年代德国的违约行动采取了一种容忍的立场。 一战后对德国的过分惩罚,使英法产生一定负罪感

  4. 材料三:一战充分显示了现代战争的残酷性,它导致了大量伤亡,严重破坏了人民正常生活。因此战后出现了不惜一切代价避免战争的和平主义思潮。还有经济危机使英法政局动荡,内阁更替,很难实行坚定和连续的政策。希特勒竭力造成似乎唯苏联方是德国敌人的假象,英法相信这点。材料三:一战充分显示了现代战争的残酷性,它导致了大量伤亡,严重破坏了人民正常生活。因此战后出现了不惜一切代价避免战争的和平主义思潮。还有经济危机使英法政局动荡,内阁更替,很难实行坚定和连续的政策。希特勒竭力造成似乎唯苏联方是德国敌人的假象,英法相信这点。 忙于应付国内经济危机,无暇顾及,和平主义思潮盛行

  5. 材料四绥靖者在很大程度上是顽固的反共产主义者,他们相信通过支持德国重新获得其原有的军事和经济实力,他们就会建起一座阻遏苏联共产主义西进的前哨堡垒。材料四绥靖者在很大程度上是顽固的反共产主义者,他们相信通过支持德国重新获得其原有的军事和经济实力,他们就会建起一座阻遏苏联共产主义西进的前哨堡垒。 希特勒制造了一种只有共产国际和苏联才是敌人的假象。 材料五由于时机尚不成熟,法西斯国家不愿意过早刺激英法美等国,又感到苏联和共产国际是它们进行侵略的巨大障碍,这样,“反共”就成了他们结盟的最好招牌。 对苏联社义的仇视和对弱小民族国家利益的蔑视

  6. 美国实行“中立政策”原因 (1)忙于恢复经济;  (2)孤立主义传统思潮,竭力避免卷入欧洲战事;  (3)外交需要:阻止法西斯,压制英法,遏制苏联,利用三股力量互相牵制削弱。

  7. 表现 ⑴ 纵容日本侵略中国 (偏袒日本) (名不副实“经济制裁”) ⑵ 纵容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 ⑶ 纵容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 (“不干涉”和“中立”) ⑷ 德国破坏《凡尔赛和约》,英法没有抗议 ⑸ 制造慕尼黑阴谋 绥靖政策达到顶峰 绥靖政策在战时的延续 ⑹ “奇怪战争”、“静坐战”

  8. 莱 茵 茵 区 河 德 国 柏林 德    国 捷 克 斯 洛 克 伐 维也纳 奥 地 利 意 大 利

  9. 慕尼黑阴谋 ----祭坛上的牺牲品 张伯伦 绥靖政策的顶峰 希特勒 墨索里尼 达拉第

  10. 图为在慕尼黑会议上的张伯伦和希特勒 我们对一个在强大邻邦压境下的小国不论抱有多大同情,但总不能仅仅为了它而不顾一切地使大不列颠帝国卷入一场战争。如果我们不得不进行战斗的话,那也必须为了比这更为重大的问题。 —张伯伦(英国首相)

  11. 结合张伯伦(英国首相)的谈话回答问题: ①材料中“强大邻邦”和“小国”分别指的是谁? 德国、捷克斯洛伐克 ②为避免卷入战争,张伯伦是怎么做的? 在没有捷克代表参加的情况下,强行割让苏台德地区给德国法西斯 ③与之前对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的绥靖政策相比有什么变化? “制裁” “不干涉” 公开出卖 ④为什么说慕尼黑阴谋是绥靖政策的顶峰? 在从幕后走到前台,抛开当事国,公开地把捷送到法西斯铁蹄之下,这是大国强权主义和绥靖政策的集中体现.

  12. 经济发达 材料1捷克斯洛伐克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国力排在第七位,并在意大利之上,绝非弱国。 材料2德军在捷克斯洛伐克可布置43个师,而捷当时有45个师,近百万人。 材料3捷同法国有着同盟关系,有着训练有素的军队和重要的军事工业,还有防御德国的坚固工事,这些工事正好设置在苏台德区。 根据材料1、2、3,概括德国侵略捷克斯洛伐克的原因? 军力较强 战略地位重要

  13. 莱 茵 德 茵 台 区 苏 区 捷 克 克 伐 河 洛 斯 德 国 柏林 德    国 布拉格 慕尼黑 维也纳 奥 地 利 意 大 利

  14. ADOIF·HITLER 1936 别担心,他是一位素食主义者 讽刺了英法的绥靖政策 希特勒说:“没有问题的,你知道有些狗是只会吠而不会咬人的吗?”墨索里尼回答道:“我知道,你知道,但那只狗知不知道?” 漫画:希特勒、墨索里尼与狗 绥靖政策是一项损人不利己的政策,绥靖政策的推行者最终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15. 希特勒用鲜血重新粉刷地球 危害 ⑴助长了法西斯的气焰,增强了法西斯的实力,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⑵英法忽视了战争的准备,导致战争初期受到严重损失 ⑶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 ⑷不利于反法西斯国家力量团结对敌

  16. 这幅漫画寓意着什么?分析两者成为 “伴侣”的原因。为什么说两者结合是”荒唐“的? 希特勒和斯大林:荒唐的伴侣(漫画)

  17. 三、集体安全的落空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1、背景: (1)英法和苏联建立集体安全努力失败; (2)德国为避免两线作战,需要苏联中立; (4)苏联为寻求避战自保,以赢得时间。 2、签订:1939年8月,苏、德 3、内容:

  18.   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出席的苏共书记斯大林与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  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出席的苏共书记斯大林与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

  19. 4、影响: (1)对苏联:   避免首先卷入战争,赢得备战时间;粉碎西方大国“祸水东引”的阴谋; (2)对德国:   避免东西两线作战,解除后顾之忧,加速二战的爆发。

  20. 阅读材料与思考: 法西斯国家的实力远不像西方国家想象的那样强大。希特勒承认:“进入莱茵兰以后的48小时,是我一生中神经最紧张的时刻。”墨索里尼承认:如果国联“把经济制裁扩大到石油上,我就不得不在一周内从埃塞俄比亚撤退”。  20世纪30年代的反法西斯斗争为什么没能阻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一些反法西斯国家国小力弱,未能制止法西斯的侵略。  (2)西方大国执行绥靖政策,纵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   (3)国际上未能形成反法西斯的统一力量去遏制法西斯发动世界大战的阴谋。

  21. 纵容 苏联 签定《苏德互不侵犯约》 德国 英法 慕尼黑会 议 祸水东引 牺牲 不信任英法,构筑集体安全失败 走向世界大战知识结构 捷克斯洛伐克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