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8

Mapping our Milky Way

Mapping our Milky Way. 目录. 太阳附近 三角视差;光度函数和质量函数 银河系中的恒星 运动距离;分光视差;星团距离;红外观测 银河系转动 银河系转动曲线;盘中气体;中心气体;引力透镜. 一、太阳附近. 三角视差(几百 parsecs ); 光度函数和质量函数. 1.1 、三角视差. 秒差距 (pc) 1AU=150Mkm≈8.3lmin 1 弧度 =. 问题:确定三角视差,至少测量三次其相对位置?. 距离模数:. 尘埃吸收散射. Hipparcos, 100pc 内 X 轴 Color B-V ;Y 轴 M V

jewel
Download Presentation

Mapping our Milky Way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Mapping our Milky Way

  2. 目录 • 太阳附近 • 三角视差;光度函数和质量函数 • 银河系中的恒星 • 运动距离;分光视差;星团距离;红外观测 • 银河系转动 • 银河系转动曲线;盘中气体;中心气体;引力透镜

  3. 一、太阳附近 • 三角视差(几百parsecs ); • 光度函数和质量函数

  4. 1.1、三角视差 • 秒差距 (pc) 1AU=150Mkm≈8.3lmin 1弧度= 问题:确定三角视差,至少测量三次其相对位置?

  5. 距离模数: 尘埃吸收散射 • Hipparcos, 100pc 内 • X 轴Color B-V ;Y轴MV • 太阳B-V~0.63 • MV<- 3 亮星少;暗星不一定 • 主序宽度:亮星(比太阳亮)由于年龄不同;暗星由于金属丰度不同。 • 红巨星;(1,1)红聚团;Hertzsprung gap(> );白矮星;贫金属亚矮星(一半以上未观测到)。

  6. 1.2、光度函数和质量函数 • Hipparcos mv<8 • 如,太阳Mv=4.83,只可观测到距离模数<8- 4.83=3.17(d=43pc) • ( 中的恒星数) (能观测到这些恒星的体积 ) • 结果:

  7. ⑴、恒星数目为纵坐标… • 测光度函数的不定性: • 光度函数的暗端难定;暗星难观测。 • 光度函数的亮端难定;亮星少,但不能简单地增加观测体积来增加亮星数目,因为恒星不是空间均匀分布的。 • 密近双星错认为亮星。 光度函数和质量函数

  8. 光度函数得:暗星数目远远超过亮星数目

  9. ⑵、V-band光度密度为纵坐标… • 几乎所有光来自较亮的星:A,F主序星和K巨星。 • 少数亮星,如O,B主序和超巨星,比太阳以下所有暗星贡献的光都多。 • 所以,星系总光度主要取决于它近期是否有大质量星形成。 光度函数和质量函数

  10. ⑶、主序星总质量为纵坐标… • 主序星LV Lbol mass。 • 红巨星总质量贡献很小。 • 几乎所有质量来自K,M矮星。 • 发光最多的星总质量很小。 • 平均主序星质光比≈0.9;所有星≈0.7;再加上所有白矮星和星际气体≤2。 • 整个银河系质光比(≥10)比太阳附近大的多。 光度函数和质量函数

  11. 初始光度函数 • 恒星演化模型+现在光度函数=初始光度函数 • :形成时,主序上,光度在 内的恒星的数目 • 小质量星的 与现在的光度函数很接近。 • 假设整个历史上SFR是一常数, 现在主序星的光度函数,一颗MV的星在主序上的年龄是 则: 光度函数和质量函数

  12. 问题2.4 • 若,恒星形成率指数衰减,观测的 一定,则 比公式中的大? • 对比太阳老的星的 有何影响? 光度函数和质量函数

  13. 初始质量函数 • :形成时,质量在 内的恒星的数目。 • 太阳附近: ——Salpeter IMF • 大质量星比小质量星形成的少,但还没有现在表现的差距明显。 光度函数和质量函数 目录

  14. 二、银河系中的恒星 • 运动测距离; • 分光视差—恒星的分布; • 星团距离—星团的性质和分布; • 红外观测

  15. 2.1、运动距离(统计视差) • 视向速度Vr :多普勒位移 • 切向速度: • 假设: 得距离 • 如,水脉泽:测Sagittatius B2(north)得d=7.1±1.5kpc 本动自行

  16. 由超新星时间延迟测距: • 超新星1987A,在爆发后85天观测到窄发射线,其由周围冷气体发出,400天后,谱线强度最大。 • A点延迟时间: • B点延迟时间: • 半径: • 再知道角大小,可得距离 • 由此测的距离(LMC): 52±3kpc A r i B 运动距离(统计视差)

  17. 2.2、分光视差(盘的垂直结构) • 恒星谱线的强度与其光度有关。 • 分光视差测距不确定性: • 主序星光度为10% ,距离5% • K巨星光度变化>0.5mag,距离>25% • 测光视差 • 颜色 光度 距离 • 要求:颜色对光度变化敏感;改正星际尘埃影响。 • 垂直方向 • 尘埃少 • 某光谱型S的恒星密度 盘标长 盘标高

  18. 问题2.8 • 证:半径R处,S型星的面密度 • 若光度相等为 L(S),面亮度 且hR和hz为常数时,证:盘的总光度为 • 银河系在V- band的 , hR=3kpc,证:R=8kpc处的面亮度~18 分光视差(盘的垂直结构)

  19. z R φ GC

  20. (c) Velocity Ellipsoid • Definition:Ellipsoid of velocity dispersions for a Schwarzchildstellar population (1907) with multivariate gaussian velocities, defined by: • the dispersions (1 , 2 , 3 ) along the (v1 ,v2 ,v3 ) principal axis

  21. 标高和速度 • Galactic component hz σRσφσz < vy> • (pc) (km/s) (km/s) (km/s) (km/s) • H1 gas near the Sun 130 ≈5 ≈7 tiny • Local CO ,H2 gas 65 4 tiny • Disk stars:Z>Zsun/4 • τ<3Gyr ≈250 30 21 16 -11 • 3<τ<6Gyr ≈ 300 36 25 19 -9 • 6<τ<10Gyr ≈ 350 38 25 24 -16 • τ>10Gyr 62 52 37 -21 • Thick disk • [Fe/H] > - 0.8 ~1500 52 37 40 -35 • Halo stars near Sun • [Fe/H] < -1.6 ≥1 kpc ~150 ~100 ~100 -210 • Halo stars at 2.5R0 few kpc 80-100 130-150 130-150 -220

  22. 垂直分布结论(1): • K矮星标高约300-350pc • A矮星标高<200pc • 太阳附近中性氢<150pc • 附近分子云约60-70pc • 年龄越老可能运动的更快,速度弥散越大:旋臂上的巨分子云、恒星和气体的引力影响它径向运动和垂直速度,垂直运动越快,离开盘面的时间越长,标高越大。 • 年龄越老,标高越大。 分光视差(盘的垂直结构)

  23. 垂直分布结论(2): • 速度弥散越大的星群非对称流 越大。 • 在盘面500pc内的恒星大部分属于薄盘,hz≈300pc • 在500pc~5kpc内大部分属于厚盘,hz≈1500pc 分光视差(盘的垂直结构)

  24. 厚盘:太阳附近1-2%的恒星,面密度只是薄盘的5-10%,光度贡献更小,质光比更大,金属度小(1/10-1/4,薄盘1/4-1),z方向速度弥散>40km/s,可到1-2kpc高,可能由星系并合形成。厚盘:太阳附近1-2%的恒星,面密度只是薄盘的5-10%,光度贡献更小,质光比更大,金属度小(1/10-1/4,薄盘1/4-1),z方向速度弥散>40km/s,可到1-2kpc高,可能由星系并合形成。 • 古德带:太阳在一个年轻恒星组成的特殊环或盘里,过MV<3亮星密集区所作的大圆与银道面交角约20°。这些恒星有相似的轨道—移动星群。氢气云形成相似的环,由距我们150pc处以1-2km/s的速度向外膨胀。 分光视差(盘的垂直结构)

  25. Heating of a galactic disk by a merger of a high density small satellite. N-body simulations by Quinn et al. (1993, ApJ) Actually, more recently, Huang & Calberg (1997) found that low density satellites with mass < 20% seem to generate tilted disks instead of thick disks.

  26. 问题2.9 • 模型天空A区(85pc<d<95pc)B区(95pc<d<105pc)C区(105pc<d<115pc)分布G型星,若均匀分布,B区10颗星,A、C各多少? • 若光度变化0.3mag,由Monte Carlo方法定各星的光度。观测此天空,极限视星等9.8,得到的平均绝对星等与实际的不同?平均距离?若光度相等,怎样? • 同样光谱型,贫金属的暗,由Monte Carlo方法定各星的金属丰度。极限视星等9.7,A与C那个更富? 分光视差(盘的垂直结构)

  27. 2.3、星团测距 • 星团:星数超过10个以上的恒星群。根据形状、星数和空间分布的情况分为疏散星团(银河星团)和球状星团。 • 星团中的恒星距离、年龄、金属丰度相同。 • 如: • Pleiades :mv<5蓝巨星;小质量 星尚未到主序,部分仍被尘埃包围 • 用(m-M)0=5.6、100Myr、金属度 为1的等龄线拟和;光谱型为B85 质量、为5M⊙的星正在离开主序 • 在团中心几乎1/3的星属于 双星或 多星系统,被看成一个更亮的星 • 这种测距离和年龄的方法要求考虑星际尘埃的影响。

  28. 疏散星团的性质: • 如,Pleiades,Hyades。 • 恒星数可达几百。 • 光度在100-30000L⊙之间。 • 极少数团的中心密度可达100。 • 直径1.5—15pc,大部分在2—6pc(核半径)。 • 恒星有小的随机速度~1km/s,质光比M/L~1。 • 疏散星团经常被气体和尘埃包围,分布在盘附近:只能观测到太阳附近5kpc内的星团。 • 目前测到的星团只有5%年龄大于1Gyr,大部分小于300Myr。 不准确:质量分层,团边缘处的很多暗星 2.3、星团测距

  29. 因为星团中大部分光产生于亮星,所以由星团的颜色或积分光度可粗略得到年龄:因为星团中大部分光产生于亮星,所以由星团的颜色或积分光度可粗略得到年龄: • 如,Pleiades B-V=-0.05与它最亮星的颜色接近,这些星仍在主序上;大质量星死后,主要光度来自红巨星,颜色更红。 • 可用附近星团的观测和恒星演化理论,得到星团颜色与其年龄、金属度的关系。 2.3、星团测距

  30. 疏散星团的分布: • 古德带外,大部分已知的,小于300Myr的疏散星团在距银河系盘面50pc内。 • 像薄盘里的年老星一样,较老星团有较大的标高:hz≈375pc,老于1Gyr的星团主要在外盘,因为外盘的引力较弱,较不易瓦解。 • 较年轻星团均匀的分布在银心附近,其恒星质量更大、数目更小,更易瓦解。穿过旋臂时被瓦解。 • 现在的老疏散星团很可能是大星团的幸存者。 • 疏散星团的金属丰度: • 在相同年龄处,金属度弥散很大:银河系增丰不对称-银河边缘(大半径处)比内部增丰慢。 外盘:R>R0 中盘:3kpc<R<R0 中央盘:R<3kpc 2.3、星团测距

  31. 球状星团的性质: • 如,ωCentauri,47 Tucanae • 包含星数几千-几百万,团心聚度很高。 • 大部分直径在40—150pc之间(潮汐半径)。 • 球状星团是银河系中最老的:大于几Gyr(极贫星团可达12-15Gyr)。 • 富金属团的金属度为1/3-1/10;贫金属1/100。 • 年轻、富金属的团的水平分支会在较红处,且主序和巨分支也更红。 • 天琴RR变星:水平分支中的低质量星,其亮度和半径有规律的变化(周期大约为半天),光度大约都在50L⊙—测距。 2.3、星团测距

  32. 球状星团的分布及运动: • 很多球状星团分布在高银纬处,受尘埃盘影响很小。 • 富金属团离星系盘更近,可能是厚盘的一部分,大约比贫金属团年轻2-4Gyr,贫金属团围银心球状分布。 • 我们向银心方向看到的团比反银心方向的多—太阳离银心几kpc—7.5kpc<R0<8.5kpc。 • 大多数贫金属星团非圆轨道运动;穿入银河系,但大部分时间在较高处;轨道几乎随机倾斜—整个团绕银心非盘状转动。 • 富金属团转动的轨道很像厚盘恒星。 2.3、星团测距

  33. 贫金属晕: • 包括贫金属球状星团和晕星(贫金属,甚至一些小于 z⊙)。 • 贫金属球状星团和晕星最远距银心100kpc。 • 大部分晕星和贫金属球状星团一样老—可能是已经瓦解的球状星团成员,或是被外引力拖出团的星。 • 离银心远的球状星团可能有相当少的成员(Palomar 15),或其成员缓慢延伸分布出去,即大半径(NGC 2419)。 2.3、星团测距

  34. 最常用的描述晕分布的方法: • 先,猜光度函数和盘、核、晕的恒星数密度分布 • 然后,用MC方法计算,在特定天区,给定视星等范围内,每个光谱型,能看到多少恒星 • 再,调整猜想值,直到与观测一致 2.3、星团测距

  35. 晕的分布: • 太阳附近0.15%为晕星;晕星密度∝ ;晕星总质量 M⊙,远小于盘或核球质量。 • 几乎所有蓝星为晕星;几乎所有红星为薄盘星 中间为厚盘星。 盘星:B-V=0.4,d~60kpc B-V=1.5,d~1kpc 晕星:B-V=0.4,d~20kpc B-V=1.5,d~400kpc 2.3、星团测距

  36. 晕有些扁平(比银核圆),晕外层比内层圆。 • 晕本身没有或有很小的转动。 • 其中的球状星团甚至可能与盘星转向相反。 • 有些人认为,外层晕是被银河系捕获、拉碎的卫星星系的残骸。 • ,不会进入银河系很深:被捕获的卫星星系之前绕银河系近圆运动。 • 晕中很可能有“移动星群”:可能是被瓦解的卫星星系的团。 彼此分开,但轨道相同 2.3、星团测距

  37. 2.4、红外图像 • 银盘有尘埃 最好用红外观测盘星密度随半径变化,及核球。 • 红外结果: • 薄、厚盘2kpc<hR<4kpc; • Rmax≈15kpc外,盘星密度迅速下降为0。

  38. 核球区: • 扁核:梨形,几乎占银河总光度的20%;其中大部分光来自~1kpc内。 • 可能有中心棒,由中心伸到2-3kpc,l>0一边更大(因为更接近我们)。 • Sbc或Sc星系(棒不太强),一些人认为SAB。 • 虽然银心距越小晕的恒星密度越大,但,银核不是简单的晕的高密中心:虽然核星有几Gyr老,但非贫金属—最小为太阳的一半,一些达3倍。 • 核比内层晕更扁;转动方向与盘一样,平均转速为100km/s(比盘小),随机运动大。

  39. 在距银心150pc处,可见一个SFR很高的巨大高密的星团—Sagittarius B2;其附近有三个年轻星团,每星团有几个很大质量的星。 • 银河中心处,有热密分子云环(核分子环),半径为7pc,部分地围绕非热射电源:Sagittarius A*。 • Sagittarius A*在银河的恒星核(半质量半径0.5pc)中心0.04pc以内。气体以 M⊙/yr 速度连续落入。 • 因尘埃影响,可见光波段看不到此核;波长太长,热尘埃辐射强过星光。

  40. 观测的恒星核中恒星的运动,得到核质量分布—峰值 ,距中心2-3pc处降为一半,总质量为 • 从质量和形状看,此中心星团(恒星核)像大质量球状星团,但它仍用落入的气体形成恒星。 • 在核中心是致密的物体,可能是质量为 黑洞 • 在巨旋涡星系中,恒星核心很常见,它们是这些系统中的最密区。 目录

  41. 3.1、测银河旋转曲线 • 假设圆轨道,恒星视向速度: Vr =V cosα-V0 sinl =R0 sinl (V/R-V0/R0) • 若盘刚体转动,Vr=0;实际上,随R增大,角速度V/R减小。 • 当恒星或气体离太阳很近时, R≈R0-d cosl,则 • 其中,A为Oort常数,14.8±0.8km/s/kpc V0 S l d l R0 P V α R T α GC

  42. Vr =V cosα-V0 sinl=R0 sinl (V/R-V0/R0) • 0°< l <90°, R<R0 Vr为正; R>R0 Vr为负 90°< l <180°, R>R0 Vr为负 180°< l <270°, R>R0 Vr为正 270°< l <360°,R<R0 Vr为负; R>R0 Vr为正 3.1、测银河旋转曲线

  43. 问题 • 设,气体非圆轨道运动,径向向外速度U(R,l),太阳附近为U0,证:P点视向速度 • 若,气体圆轨道,U0>0,则l=180°处非零;给定半径处的极值由l=90°和l=270°移向哪里? 3.1、测银河旋转曲线

  44. 同样,P点相对太阳的切向速度: Vt=V sinα-V0 cosl =R0 cosl (V/R-V0/R0)-V×d/R • 太阳附近时, • 其中,B=-12.4±0.6km/s/kpc • Oort常数A,B表示局部剪切和盘的角动量梯度。 3.1、测银河旋转曲线

  45. 若测出恒星距离d和Vr,可得V(R)—银河旋转曲线。若测出恒星距离d和Vr,可得V(R)—银河旋转曲线。 • 用21cm射电观测氢原子气体,但需求其距离。 • 在内盘,可用切点方法求距离,再得旋转曲线:因角速度随R增大而变小,所以在0<l<90内,沿某方向看时,视向速度在切点T处最大。 • 因旋臂能轻易改变穿过它的气体的速度10-20km/s—如果切点在旋臂附近时,由此法得到的某R处的速度会与平均轨道速度不同。 3.1、测银河旋转曲线

  46. 外盘:先用分光或测光视差得年轻星的距离,其速度由其周围气体的发射线位移测得。外盘:先用分光或测光视差得年轻星的距离,其速度由其周围气体的发射线位移测得。 • 虽然恒星距离没有很好的确定,但足以说明:旋转曲线没有下降很多,可能甚至上升。 • 对于旋转系统: 其中,M—M⊙,R —pc,V—km/s,G= • 因V(R)不下降,所以银河系质量随半径线性增加,甚至到太阳外很远、有很少恒星的地方—暗晕中的暗物质。 3.1、测银河旋转曲线

  47. 3.2、银盘中的气体 • 由Vr=R0 sinl (V/R-V0/R0),测视向速度(中性氢或分子气体发射的射电波段的谱线);若再知V(R),可得,气体距离、银河系中气体分布。 • 不确定性:中性氢在内盘光厚,CO几乎一直光厚,需改正;设密度比H2/CO与太阳附近相同,得H2分布。 • 结果:

  48. 较大尺度的结果: • 中性氢大概4—8× M⊙;分子气体大概为其一半 。 • 几乎所有分子气体在太阳圈以内,峰值在4kpc处,向内密度下降(几百pc内除外)。 • 中性氢盘也有中心空洞;大半径处,比分子气体和恒星伸的更远。 • 太阳附近CO大部分分布在盘面50pc内;中性氢是其两倍。 • 离中心越远,气体盘越厚。 • 在太阳半径外,盘开始翘起:l=90附近向上弯,l=270附近向下。 • 大部分快速云正以超过100km/s的速度落向盘面。一部分是盘先抛出的;另一部分来自河外。 3.2、银盘中的气体

  49. 银河旋臂: • 因为高密气体和年轻星聚集在旋臂上,所以,观测CO和年轻大质量星周围的HⅡ区发射线,可得银河系旋臂。 • 太阳在人马臂外边缘,倾角大约10°(Sbc或Sc星系)。 • 在太阳外,可见猎户臂的子臂;再向外2kpc是英仙臂。 3.2、银盘中的气体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