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7

2-2

2-2. 板塊構造運動. P 40. 二十世紀地質三大學說. 1. 大陸漂移學說 2. 海底擴張學說 3. 板塊構造學說. 大陸漂移學說 韋格納. 1. 大陸形狀 --- 海岸線相符 2. 化石的分布 --- 化石的證據與原始物種相符 3. 冰川沉積物 --- 冰川的遺跡與地質構造相符 4. 地層的分布. P 40. 大陸形狀. 化石的分布. P 40. 冰川分布. 德國科學家韋格納( Alfred Wegener, 1880 ~ 1930 ) :如 陸生 生物化石的分布 、 冰川沉積物 與 地層分布 等,他綜合各種證據後,.

jaimie
Download Presentation

2-2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2-2 板塊構造運動 P 40

  2. 二十世紀地質三大學說 1.大陸漂移學說 2.海底擴張學說 3.板塊構造學說

  3. 大陸漂移學說 韋格納 1.大陸形狀---海岸線相符 2.化石的分布---化石的證據與原始物種相符 3.冰川沉積物---冰川的遺跡與地質構造相符 4.地層的分布 P 40

  4. 大陸形狀

  5. 化石的分布 P 40

  6. 冰川分布

  7. 德國科學家韋格納(Alfred Wegener, 1880~1930) :如陸生生物化石的分布、冰川沉積物與地層分布等,他綜合各種證據後,

  8. 於1912年提出大陸漂移學說,認為兩億年前,全球各大陸是聚合在一起的,稱為盤古大陸,之後逐漸分離成數塊,分別向不同方向漂移,形成目前各大洲的分布情形。於1912年提出大陸漂移學說,認為兩億年前,全球各大陸是聚合在一起的,稱為盤古大陸,之後逐漸分離成數塊,分別向不同方向漂移,形成目前各大洲的分布情形。

  9. P 41

  10. 宣告失敗 大陸漂移學說與當時認為陸塊固定不動的想法不同,而且韋格納無法解釋造成大陸漂移的動力來源,因此在當時引發很大的爭議。

  11. 拼圖尋找盤古大陸 P 41

  12. 各大洲海岸線不能完全嵌合的原因有哪些? P 41

  13. 海底擴張學說 二十世紀中期,探測洋底世界的儀器、方法不斷進步,對海洋地形與地質的了解進展迅速,科學家利用聲納偵測,發現大西洋中央附近存在高聳巨大的海底火山,且延伸進入印度洋與太平洋,總長度約七萬公里,稱為中洋脊 P 42

  14. 海底地形 聲納 探測海底地形

  15. 海底擴張學說 美國科學家海斯 認為來自地函的岩漿在中洋脊上升,於洋底噴發冷卻後,形成新的海洋地殼,之後被往兩側推擠擴張,逐漸遠離中洋脊,海洋因此不斷擴大。老的海洋地殼則在海溝處下沉進入地球內部,稱為海底擴張學說。 P 42

  16. 後來,經由鑽探全球各處的洋底岩石,發現岩石形成的年代最老不超過二億年,且愈遠離中洋脊,洋底岩石愈古老,此情形與海底擴張學說符合。後來,經由鑽探全球各處的洋底岩石,發現岩石形成的年代最老不超過二億年,且愈遠離中洋脊,洋底岩石愈古老,此情形與海底擴張學說符合。

  17. 大西洋中洋脊的海底地形圖 P 42 裂谷 C>B>A 岩石年齡ABC

  18. 海底擴張示意圖 P 42

  19. 無法解釋海底為何會擴張

  20. 板塊構造學說 P 42 1968年,科學家結合大陸漂移學說與海底擴張學說及其他新發現,提出板塊構造學說。地球表層的岩石圈並非完整無瑕,而是像破裂的蛋殼般分成好幾個大小不等的區域,各區域即稱為板塊。

  21. 科學家認為,來自地函的熱對流可以帶動板塊,使板塊在軟流圈上移動,而熱對流系統不只一處,導致每個板塊移動的方向與速率並不一致,造成板塊彼此之間的分離、推擠或錯動。科學家認為,來自地函的熱對流可以帶動板塊,使板塊在軟流圈上移動,而熱對流系統不只一處,導致每個板塊移動的方向與速率並不一致,造成板塊彼此之間的分離、推擠或錯動。

  22. P 44 全球板塊分布圖 分裂成七個主要板塊及其他小板塊

  23. 板塊構造學說 1.發現軟流圈才確定 2.由大陸漂移說、 海底擴張說歸納而成 3.岩石圈分裂成大小不等的板塊,全球主要板塊有七個,另外還有一些小板塊。

  24. 3.板塊在軟流圈之上 隨熱對流而運動 4.板塊間移動速度與方向不同 相對運動後 呈現海底擴張 大陸漂移

  25. 一個板塊可包含海洋與大陸地區。從全球地震與火山分布圖,可看出地震帶、火山分布與板塊交界帶幾乎一致,顯示火山活動、地震甚至高大的山脈,主要出現在板塊交界帶。

  26. 全球火山與地震分布示意圖 P 43

  27. 板塊邊界依板塊間彼此相對運動的方式,分為聚合性邊界、張裂性邊界及錯動性邊界三種 下降 上升 P 45

  28. 冰島地質圖 P 45 玄武岩

  29. 張裂性板塊交界帶 1.分離處受拉力(張力) 作用,形成裂谷, 岩漿由此流出, 最後形成中洋脊

  30. 張裂性板塊交界帶 2.熔岩冷卻,成為玄武岩,構成新的海洋地殼。 3.火山、淺源地震、正斷層 中洋脊

  31. 喜馬拉雅山形成示意圖 P 46 海洋生物化石 沉積岩 變質岩 花崗岩 海洋地殼

  32. P 46 隱沒帶形成示意圖 安山岩 花崗岩

  33. 聚合性板塊交界帶 板塊擠壓,發生地殼變動 (地震 ),火山 形成褶皺、逆斷層、造山運動 或海溝。

  34. 火成岩種類: 1.熔岩上升噴發至地表後凝固成為火山岩,例如安山岩。 2.熔岩若在地下深處慢慢冷卻凝固,形成深成岩,例如花崗岩。

  35. 美國 加州西岸錯動性邊界位置 P 47

  36. 錯動性邊界實景 P 47 (不屬於能力指標) 1.運動方式:錯動(沿斷層面水平移動) 2.美國聖安地列斯斷層為代表

  37. P 47 想一想 冰島:北美,歐亞 張裂 紐西蘭:太平洋,印澳 聚合 安地斯:南美洲,納茲卡 聚合 在圖2-6全球板塊分布圖中,找出冰島、紐西蘭、南美洲安地斯山脈,它們分別位於何種板塊交界帶? 屬於何種板塊邊界?

  38. 在圖2-6全球板塊分布圖中,找出日本、菲律賓、,它們分別位於何種板塊交界帶?屬於何種板塊邊界?在圖2-6全球板塊分布圖中,找出日本、菲律賓、,它們分別位於何種板塊交界帶?屬於何種板塊邊界?

  39. 回家作業 1.紫本 2-2P24-P31 2.大滿貫 焦點一 P22(1-8),P29(1-7) 3.理化講義 6-2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