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6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目标与任务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目标与任务. 肖 川 北 京 师 范 大 学. 报告的基本结构. 一、完整地理解“课程” 二、课程改革的背景 三、课程改革的目标与任务 四、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 课程的含义. 学科课程 —— 活动课程 分科课程 —— 综合课程 形式课程 —— 实质课程 显性课程 —— 隐性课程. 课程的层面. 理想的课程 文本的课程 感悟的课程 运作的课程 经验的课程. 课程的基本要素. 课程目标 课程结构 课程内容 课程实施 课程评价 课程管理. 课程观念的转变. 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ivi
Download Presentation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目标与任务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目标与任务 肖 川 北 京 师 范 大 学

  2. 报告的基本结构 • 一、完整地理解“课程” • 二、课程改革的背景 • 三、课程改革的目标与任务 • 四、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

  3. 课程的含义 • 学科课程——活动课程 • 分科课程——综合课程 • 形式课程——实质课程 • 显性课程——隐性课程

  4. 课程的层面 • 理想的课程 • 文本的课程 • 感悟的课程 • 运作的课程 • 经验的课程

  5. 课程的基本要素 • 课程目标 • 课程结构 • 课程内容 • 课程实施 • 课程评价 • 课程管理

  6. 课程观念的转变 • 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学校教育不仅要对学生的升学考试负责,更要对学生一生的生命质量负责。

  7. 新课程关注学生的和谐发展 真正的教育使得一个人易于领导与合作,而难以奴役和盘剥。

  8. 新课程倡导个性化的教育 • 我们不能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而是要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

  9. 新课程将带给学生宽松的成长环境 没有任何真正的教育可以建立在轻蔑与敌视之上,也没有任何真正的教育可以依靠惩罚与制裁来实现。

  10. 新课程着力于开发丰富的教育资源 不能把儿童的世界局限于教科书,整个世界都应该是儿童的教科书。

  11. 教学要带给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充满欢乐的课堂不见得是一个优质的课堂,但缺乏欢乐、令人枯燥乏味的课堂一定不是成功的课堂。

  12. 教学重要的是带给学生发展的机会 给予学生充分的表现自己、发现自己和发展自己的机会。 学生回馈给我们的将是难以 令人置信的惊喜

  13. 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是 学生发展方式的转变 自主、合作、创新,是新时代的精神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成长

  14. 新课程强调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当学习任务是开放的、具有挑战性时,学生会自发地表现出主动性、积极性和责任感。

  15. 新课程极力倡扬发展性的教育评价 发展性评价是良好教育不可或缺的要素,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与教师的成长,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是评价活动主动的参与者。

  16. 新课程强调评价内容与方式的多元化 长久地为了考试而学习,这种做法会逐渐消磨掉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17. 新课程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 广阔的空间 教师不仅是教学内容的研究者,教学艺术的探索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

  18. 新课程强调反思性教学的积极价值 反思帮助教师、学生和家长,理解学习、教学、课程和评估的动态过程。

  19. 早在1996年,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对1993年义务教育课程的实施状况作了全国性的调查。这次调查涉及全国9个省市的城镇、农村的16000多名学生、2000多名教师和校长,以及全国政协教科文卫委员会的大部分委员,通过调查初步摸清了我国现行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问题。早在1996年,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对1993年义务教育课程的实施状况作了全国性的调查。这次调查涉及全国9个省市的城镇、农村的16000多名学生、2000多名教师和校长,以及全国政协教科文卫委员会的大部分委员,通过调查初步摸清了我国现行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问题。

  20.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于1999年正式启动,2000年1月至6月通过申报、评审,成立了各学科课程标准研制组。2000年7月至2001年2月,各研制组在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课程标准初稿,并在内部征求意见。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于1999年正式启动,2000年1月至6月通过申报、评审,成立了各学科课程标准研制组。2000年7月至2001年2月,各研制组在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课程标准初稿,并在内部征求意见。

  21. 2001年3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在9个地区向当地教研员、优秀一线教师和专家学者征求意见,同时,向几十位大型国有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国外独资企业、民营科技企业的高层领导征求意见。在充分吸收方方面面意见的基础上,各学科课程标准进一步修改,日臻完善。2001年3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在9个地区向当地教研员、优秀一线教师和专家学者征求意见,同时,向几十位大型国有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国外独资企业、民营科技企业的高层领导征求意见。在充分吸收方方面面意见的基础上,各学科课程标准进一步修改,日臻完善。

  22. 2001年国家课程改革实验区(0.5%-0.1%) • 2002年省级课程改革实验区(10%-15%) • 2003年扩大实验范围(30%左右) • 2004-2005年全国起始年级实施新课程

  23. 本次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和任务 • 1、目标之一 •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4. 课程标准案例 • 通过统计家庭每天丢弃垃圾袋的数量,学生经历收集、处理数据的过程,体会塑料垃圾对人类生活可能产生的危害。(数学标准)

  25. 生物标准案例: • “种子萌发条件”探究活动 • 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种子萌发可能需要的条件,例如水、空气、温度、阳光、肥料、土壤等。设计实验,实际操作实验,收集实验数据和资料,分别验证种子萌发的必需条件有哪些?

  26. 2、目标之二 •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设置综合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27. 新的课程设置: • 九年一贯、整体设置义务教育课程 •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 初中阶段设分科和综合课程,由地方和学校自主选择

  28. 设置“综合实践活动” • “综合实践活动”从小学3年级起开设,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29. 3、目标之三 • 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30. 4、目标之四 • 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1. 研究性学习案例 • 研究课题: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 活动过程: • 1、学生调查:了解学校周围主要污染现象,分析污染因素。 • 2、在调查基础上,学生分成若干研究小组,确定研究项目。

  32. 如:汽车尾气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 噪声污染对动物生活的影响 • 3、小组制定研究方案,开展实验 • 4、各组间相互交流,进行评议与质询 • 5、撰写研究报告

  33. 教师可以参照下列各项对学生表现出来的能力给予评价:教师可以参照下列各项对学生表现出来的能力给予评价: • 能否根据观察或生活经验提出问题,根据问题提出假设? • 能否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探究假设的实验方案,包括设计对照实验?

  34. 能否按照实验操作的规范要求完成实验? • 能否安全地使用各种实验器具? • 能否实事求是地记录和收集实验数据? • 能否分析实验数据的相关性并得出结论? • 能否在探究活动中与他人合作和交流? • 实验材料,有步骤地进行实验?

  35. 5、目标之五 • 改变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36. 发展性评价的基本理念必须以人为出发点,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发展性评价的基本理念必须以人为出发点,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 • 即关注个体的处境与需要,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和激发人的主体精神,而不是分数和分数的准确性。

  37. 核心特点:过程性评价,主要体现在: • 1、评价主体互动化,强调评价进行中主体间的双向选择、沟通和协商,关注评价结果的效益化,即更为关注如何使评价对象最大程度地接受而不是结果本身; • 2、评价方式动态化,给予多次评价机会,重在促进评价对象的转变与发展;鼓励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中,使评价实施日常化、通俗化; • 3、评价内容多元化,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尤其是对个体独特性的“质”的考察,以及侧重对“表现”等行为层面而不只是“概念”或“认识”等认知层面的考察。

  38. 评价的积极功能: • 反馈调节 • 展示激励 • 反思总结 • 检查筛选 • 导向

  39. 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 • 学生的评价 • 道德品质 • 学习能力 • 交流与合作 • 学科学业发展

  40. 教师的评价 职业道德 了解学生,尊重学生 教学设计与实施 交流与反思

  41. 评价与反馈 • 建立促进 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 评价内容和标准多元、评价方式多样形成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计划。 建立促进教师发展的评价体系: 自评为主 校长、学生、家长多方参与 建立课程不断更新的机制: 了解课程适应性,自上而下的反馈机制,调整和修订。

  42. 评价工作程序 • 1、明确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 • 2、设计、确定评价工具; • 3、收集和分析数据与证据; • 4、明确改进要点并制定改进计划。

  43. 学生评价方法: • 成长记录袋 • 表现性评价(任务情境) • 发展契约评价 • 同伴互助评价

  44. 关于中考改革 • 文科 • 严格控制客观题,设计开放试题,不设审题障碍、淡化文体要求 • 理科 • 不出偏题、怪题和繁琐的计算 • 证明题不出人为编造的似是而非的题 • 加强对实验操作的考查

  45. 6、目标之六 •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46. 《纲要》明确指出: • 教育部制订基础教育课程发展总体规划,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制订国家课程标准,宏观指导基础教育课程实施。 •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在保证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开发适合当地需要的地方课程,并报教育部备案。 • 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可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

  47. 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 • 给教材编制提供了广阔空间 • 为教师发挥主体能动性、创造性提供了广阔空间

  48. 中小学教材的编制: • 删减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 • 增加探索和实践的内容 • 强调与社会和学生实际生活紧密联系

  49. 语文课程标准 • 重视语文教育的丰富内涵,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 增强语文课程的现代意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 尊循祖国语文教育的规律,突出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 • 根据学生语言和身心发展的特点,确定阶段目标,选择教学策略。

  50. 内容主题 • 识字与写字 • 阅读 • 写作 • 口语交际 • 综合性学习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