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 likes | 487 Views
三门峡市2004年高考备考会. 理 综 生 物. 三门峡市教研室 郑素萍. 高考生物命题分析与备考策略. 理解能力 推理能力 五种能力 设计和完成实验能力 获取知识的能力 分析综合能力. 高考生物命题分析与备考策略. 一.理科综合高考试题分析. 1. 对《考试说明》的调整表现为: 能力考查上更加注重体现 理科特点 知识考查上体现了新的教学大纲的 联系性和过渡性
E N D
三门峡市2004年高考备考会 理 综 生 物 三门峡市教研室 郑素萍
高考生物命题分析与备考策略 理解能力 推理能力 五种能力 设计和完成实验能力 获取知识的能力 分析综合能力
高考生物命题分析与备考策略 一.理科综合高考试题分析 1. 对《考试说明》的调整表现为: 能力考查上更加注重体现理科特点 知识考查上体现了新的教学大纲的联系性和过渡性 题型上更加合理发挥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测试功能 试卷结构上增加了透明度 试题难度上保持了稳定性 总体上体现了“稳中求改,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指导思想。
2. 对教学理念的改变具体表现为: 培养目标:精英型人才 通识型人才 教和学目标:系统的认识 掌握综合应用能力 教和学的内容: 课本中的理论知识 紧密联系实际 教和学的重点:关注问题的结论 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和学的方法:封闭式教学 开放式教学 3. 高考改革重点: 目标:突出能力和素质的考查 命题范围:遵循教学大纲,但又不拘泥于教学大纲,依据考试说明。 命题变化:知识立意 能力立意
4。高考改革的过程 • 各类试题的比例 (比如:应用型和能力型题目 ) • 2000年 76/260 =29.2% • 2001年 201/300=67.7% • 2002年 178/300=59.3% • 2003年 146/300=48.1% • 学科内与学科间综合试题 • 2000年 31道:学科内25道 跨学科6道 • 2001年 31道:学科内27道 跨学科4道 • 2002年 30道:学科内27道 跨学科3道 • 2003年 34道:学科内32道 跨学科2道
涉及定量的试题。 注重定量的理性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的考查。60/% 2000年 114分 43.8% 2001年 208分 69.3% 2002年 186分 60.2% 2003年 202分 67.0% 2003年《考试说明》,增加了一个子目标:定量描述自然科学的现象和规律,体现了定量的理性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是以分析综合能力为依托。
实验试题 • 3—5道 其中选择题1—2道,非选择题3道 60分左右。 2001年 70分/300 生8分化42分 物20分 23.3% 2002年 60分/300 生15分化28分 物17分 20% 2003年 57分/300 生20分化22分 物15分 19% 说明:实验题来源于课本实验的改编,以学科内综合的形式出现,但试题的深入高于教材,以设计和完成实验能力的考查为主导思想,入门容易,深入难。
图表和实物模型试题 • 2000年 生2 幅 化1 幅 物9 幅 共12 幅 • 2001年 生6 幅 化4 幅 物9 幅 共19 幅 • 2002年 生4 幅 化4 幅 物8 幅 共16 幅 • 试题的难度和编排顺序 • 2001年 0.51 生0.59 化0.58 物0.31 • 2002年 0.60 生0.75 化0.71 物0.47 • 2003年 0.54 生0.52 化0.55 物0.52
试卷结构、题型和题量 • 题型、题量和分数 •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 第Ⅰ卷 22题 130分 24题 144分 20题120分 24题 132分 • 第Ⅱ卷 9题 130分 7题 156分 10题180分 10题 168分 • 全 卷 31题 260分 31题 300分 30题300分 34题 300分 • 各学科分数 • 2001年 生79分 化111分 物110分 • 2002年 生75分 化110分 物115分 • 2003年 生80分 化110分 物110分
二、理科综合命题形式 • 1、试题的考查目标分类 • 说明性试题模式: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 解释性试题模式:回答“为什么”的问题 • 探究性试题模式:面对未知事件“怎么做” • 2、试题结构分类 • 拼盘式question 1 • 并列式:素材 question 2 • question 3 • 递进式:学科内综合命题的主要形式 • 问题 第一层次 第二层次 第三层次
整合式: 知识 1 • 素材 知识 2 解决问题 • 知识 3 三、答卷中反映的问题 1、基础知识掌握不牢 如生物28(2)粮食储藏过程中,有时会发生粮堆湿度增大现象,这是因为——。 2、表达能力差 以答案中的汉字字数而言,2000年为164个字,2001,2002,2003年分别为371,634,819个字。
3、思维能力欠佳,缺乏思维的完整性、灵活性、敏捷性。3、思维能力欠佳,缺乏思维的完整性、灵活性、敏捷性。 4、心理素质有待培养和加强 四、备考策略 (一)紧扣考纲,明确考点,把握目标 (二)构建完整的生物学知识网络 例如: (1)化学元素→化合物(包括生物大分子)→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生物个体→生物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环境保护
(2)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遗传信息mRNA→蛋白质→性状→生物的特异性和多样性 (3)生殖→有性生殖→减数分裂→DNA复制→准确复制→遗传(→发生差错→变异)→生物进化→(选择)→生物多样性和适应性 (三)、围绕能力,进行联系性 、对比性复习,归纳概括,总结规律。 1、能力要求 2、联系性复习
例如:(1)生物基本特征之间的联系 (2)细胞膜成分、结构、功能及运动性、选择透过性之间的相互关系 (3)设计或分析“酶”的实验(条件对酶活性的影响、专一性等) (4)水的污染和节水灌溉 (5)矿质元素的吸收和呼吸作用的关系;温度、氧气、载体种类和数量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和影响 (6)光合作用原理与农业增产措施
(7)生物生殖、发育与遗传和变异的联系 (8)生殖与进化的联系 (9)呼吸作用的原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粮食和水果的贮存) (10)人工高效农业生态系统的建立和原理分析 3、对比性复习 例如:(1)应激性与反射、应激性与适应性、应激性与遗传
(2)蛋白质与核酸的结构层次与多样性、特异性 (3)动物与植物有丝分裂的比较 (4)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比较 (5)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以及两者之间综合的有关分析和计算 (6)细胞内染色体类型及其遗传特点 (7)生态因素与非生态因素 4、归纳概括、总结规律
例如:(1)细胞分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各时期染色体、DNA、染色单体的变化规律例如:(1)细胞分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各时期染色体、DNA、染色单体的变化规律 (2)细胞分裂图形判断 (3)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的适用条件 (4)染色体组和染色组数目的判断 (5)生物几倍体的判断 (6)遗传病或性状遗传方式的分析和判断 (7)生态系统内各成分相互关系和食物链上能量传递规律及计算
(四)精析典型题,掌握解题思路和技巧 1、文字信息迁移题 根据信息迁移题的特点,一般这类题型的命题意图是:从能力立意(决定考查那些知识和原理)→创设情境(提供材料)→确定设问(提出要考生回答的问题)。其解题方法为:阅读→审题→找出问题的实质→联系相关的学科知识→写出完整答案。 例1 1977年,科学家在深海中的火山口周围发现热泉。热泉喷出的海水温度超过300℃,并且富含硫化氢和硫酸盐。令人惊奇的是,在
这样的海水中,竟发现大量的硫细菌。这些硫细菌通过氧化硫化物和还原二氧化碳来制造有机物,在热泉口还发现多种无脊椎动物,如这样的海水中,竟发现大量的硫细菌。这些硫细菌通过氧化硫化物和还原二氧化碳来制造有机物,在热泉口还发现多种无脊椎动物,如 大海蛤、蟹、管水母、没有口也没有消化道的管居环节动物等。近20年来,人们不断在深海发现这样的热泉生态系统。有些科学家认为热泉口的环境与地球上早期生命所处的环境类似。请根据以上材料回答: (1)上述硫细菌的同化作用类型是——————。 (2)与一般的生态系统相比,深海热泉生态系统有哪些特殊之处? (3)研究热泉生态系统有哪些意义?
特别点评:这是一道典型的文字信息迁移题,考查考生对生态系统知识的理解应用和分析能力。背景材料并不是课本的,体现了高考“既遵循大纲,又不拘泥于大纲”的命题原则 。解题的关键是分析背景材料,找出其所描述生态系统的成分和结构以及和一般生态系统不同的特点,然后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根据其独特之处来寻求研究的意义所在。 2、图象图表信息迁移题
生物体内的生理过程往往随着时间、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这些规律往往通过曲线的形式表达出来,以曲线、图表为载体,可考查学生将图表转换成文字表达,或把文字转生物体内的生理过程往往随着时间、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这些规律往往通过曲线的形式表达出来,以曲线、图表为载体,可考查学生将图表转换成文字表达,或把文字转 换成图表表达,甚至图表间的转换能力。这类试题能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判断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等多种能力,而且有较好的区分度,所以一直是高考命题的热点和重点。 例2.植物的新陈代谢受外部环境因子(如光、温度)和内部因子(如激素)的影响,研究内、外因子对植物生命活动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右图表示野外松树(阳生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与光照强度的关系。其中的纵坐标表示松树整体表现出的吸收 CO2 和释放 CO2 量的状况。 请分析回答: (1)当光照强度为 b 时,光合作用强度如何? (2) 光照强度为 a 时,光合作用吸收 CO2 的量等于呼吸作用放出 CO2 的量。如果白天光照强度较长时期为 a ,植物能不能正常生长?为什么? (3)如将该曲线改绘为人参(阴生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与光照强度关系的曲线,b 点的位置应如何移动,为什么?
3、数据处理型试题 在新高考生物试题中常出现用数学计算的方法研究生物新陈代谢过程中物质或能量的变化规律;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生动而直观地表达细胞分裂、生长发育、生态系统中种间关系和种群数量变化;用概率计算预期遗传发生的结果;微生物生长曲线中的相关的计算等等。 例3.将100ml酵母溶液放在适宜的温度下培养,并于不同时间内等量均匀取样4次,分别测定样品中酵母菌的数量的数量和PH值,结果如下表:
样品 酵母菌数量(个/mm3) PH值 1 1210 4.8 2 820 5.4 3 1210 3.7 4 1000 5.0 (1)表中样品的取样先后顺序是:——。 (2)对酵母菌而言,100ml该培养液的环境负荷量为——。 (3)若第五次均匀取样时,样品中的酵母菌数量为760个/mm3,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是——-。(4)根据达尔文学说,酵母菌数量不能无限增长的原因是:————。 4、概念原理整合应用题
在中学生物教材中,主要介绍了主动运输原理、渗透吸水原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原理、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数量的变化规律、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中碱基互补配对规律、遗传基本定律、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原理、现代进化理论、细胞质遗传、免疫理论等等,这些内容是历年来高考命题的主要考查点。 例4.昆虫学家用人工诱变的方法使昆虫产生基因突变,导致酯酶活性升高,该酶可催化分解有机磷农药。近年来已将控制酯酶活性合成的基因分离出来,通过生物工程技术将它导入细菌体内,并与细菌内的DNA分子结合起来。经过这样处理的细菌仍能分裂繁殖。根据上述资料回答:
(1)人工诱变在生产实践中已取得广泛应用,因为它能提高———,通过人工选择获得————。(1)人工诱变在生产实践中已取得广泛应用,因为它能提高———,通过人工选择获得————。 (2)酯酶的化学本质是—————,基因控制酯酶的合成要经过—————和—————两个过程。 (3)通过生物工程产生的细菌,其后代同样能分泌酯酶,这是由于——————, (4)请你说出一项上述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 。 特别点评:用生物学基本原理来分析研究现代生命科学前沿课题是新高考的方向。其解题思路一般为:阅读情景材料→理解:材料筛选→思维整合:确定概念原理→联系材料:组织答案。
5、反向论证型 此类试题以教材知识为背景,要求学生针对“某一观点、某一实验、某一研究成果进行讨论与评价,作科学的论证”。 例5.近几十年来,生命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成果层出不穷,生物学的观点不断更新或面临挑战或得到补充。 资料一:80年代,美国生物学家奥尔特曼和切赫研究和发现了的RNA催化功能,由此他俩获得了1989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资料二:1996年英国曼延的“疯牛病”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引起疯牛病的病原体是一种能致病的蛋白质,它不含核酸,我们称之为朊病毒,美国生物学家普鲁辛
纳就是由于研究软病毒做出了卓越贡献,而获得1997年度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研究朊病毒发现,朊病毒的复制倍增并不是为以核酸为模板,而是以朊病毒自身为模板的。纳就是由于研究软病毒做出了卓越贡献,而获得1997年度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研究朊病毒发现,朊病毒的复制倍增并不是为以核酸为模板,而是以朊病毒自身为模板的。 资料三:1997年英国的克隆羊“多利”的诞生轰动了全球。克隆羊“多利”是英国的维尔穆特博士领导的科研小组将高度分化的成年绵羊乳腺细胞核移植到去核的卵细胞中获得成功。 根据你所了解的生物学知识,上述的三则资料内容对哪些原有的生物学观点提出了挑战或补充或完善?请用简短的文字加以说明。 特别点评:解此类题时,一般的解题思路是首先要简要阐述前人实验的依据、过程及结论,然后再将题给资料与背景知识相比较,概括出自己的论据、论点,并得出自己的结论。
6.实验分析与解释类题 研究历年来的高考题中的实验题和得分率表明:对实验原理的理解能力、实验条件的控制和对实验结果的归纳、总结能力是主要的设问角度且又是考生的弱点所在 。 例6.某同学在做“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的过程中,进行了大胆创新,分别采用0.3g/ml 蔗糖溶液、0.5g/ml蔗糖溶液、1mol/LKNO3溶液和1mol/l醋酸溶液制作了四组临时装片,并用显微镜随时观察。发现前三组在2-3分钟后发生了部分质壁分离,5分钟后质壁分离现象明显,而第4组无质壁分离现象发生。 对前三组在观察到明显的质壁分离现象后,再过5分钟观察,防第1、2组无变化,而第3组却发生了自动复原现象。然后对前2组装片滴加清水,用显微镜观察,发现第1组4-5分钟后复原,而第2组无变化,不能发生复原。
请分析各组装片发生变化的原因。 特别点评:。训练这方面的能力,要求学生对每一个实验都要弄清楚实验的目的、原理,熟悉实验器材,掌握实验方法和步骤,既要重视实验结果,更应该重视对结果的分析;能正确处理数据,对结果整理与计算,得出正确结论,能处理非预期现象。 7.实验设计与评价 所谓实验设计,就是要求学生设计实验原理,选择实验器材,安排实验步骤,设计数据处理的方法及分析实验现象。包括设计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步骤、设计实验改进方法等。主要考查学生是否理解实验原理和学会分析实验结果,是否具有灵活运用实验知识的能力,是否具有在不同情境下迁移知识的能力。
例7. 为验证“镁是植物生活的必需元素”,三位同学进行了实验设计,下列是实验的基本思路。请分别指出三个实验思路能否达到实验目的,为什么?再写出你的设计思路。 (1)实验一:取生长状况一致的大豆幼苗,用符合实验要求的容器进行培养。对照组容器内只盛有蒸馏水,实验组盛有用蒸馏水配制的镁盐溶液。两组置于相同的适宜条件下培养,并对溶液通气,观察比较两组植物的生长发育情况。 (2)实验二:取生长状况一致的大豆幼苗,栽培在盛有砂性土壤的容器中(砂性土壤肥力均匀,容器符合实验要求),对照组浇以蒸馏水,实验组浇以蒸馏水配制的镁盐溶液,两组置于相同的适宜条件下培养,观察比较两组植物的生长发育情况。
(3)实验三:取生长状况一致的大豆幼苗,栽培在盛有破性土壤的容器中(砂性土壤肥力均匀,容器符合实验要求),对照组浇以含有植物必需的各种元素的完全营养液,实验组浇以不含镁离子的完全营养液,两组置于相同的适宜条件下培养,观察比较两组植物的生长发育情况。(3)实验三:取生长状况一致的大豆幼苗,栽培在盛有破性土壤的容器中(砂性土壤肥力均匀,容器符合实验要求),对照组浇以含有植物必需的各种元素的完全营养液,实验组浇以不含镁离子的完全营养液,两组置于相同的适宜条件下培养,观察比较两组植物的生长发育情况。 (4)下面由你进行实验设计,请写出你的设计思路。 特别点评:设计一个实验,一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了解题目要求 (2)分析实验原理(3)确定实验器材(4)设置实验步骤(5)预期结果和分析。进行实验程序设计时,应遵循一些基本原则,如单因子变量原则;平行重复原则;设置对照原则 。 8.条件讨论分析型
例8.根据已学过的知识,不考虑人工修剪和使用药剂,请设计出不同方法来培育图示的植物盆景,并说明原理。例8.根据已学过的知识,不考虑人工修剪和使用药剂,请设计出不同方法来培育图示的植物盆景,并说明原理。 特别点评:这种类型的试题题目给出了部分条件及确定的结论,要求学生深入认识题中的内部联系,写出能得到结论的有用条件。这类试题常以基础知识为背景设计而成,主要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归纳推理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 9.生命科学前沿开放题 这类命题,通常以信息给予题形式出现。试题提供较为详细的背景材料,然后提出一系列问题,要求考生结合所给信息和自己掌握的知识,独立解决所提问题。
例9:200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三位科学家。这三位科学家发现了调控细胞周期的一系列基因,以及相关的酶和蛋白质。这项工作对肿瘤研究等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请回答下列问题:例9:200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三位科学家。这三位科学家发现了调控细胞周期的一系列基因,以及相关的酶和蛋白质。这项工作对肿瘤研究等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请回答下列问题: (1)同种生物不同类型细胞之间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有差异。蛙胚卵裂期动物半球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比植物半球细胞的____________。 (2)测定某种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长短时,通常需要考虑温度素。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 (3)有人称恶性肿瘤为细胞周期病,其根据是调控细胞周期的基因发生____________,导致细胞周期失控,癌细胞无限增殖。
(4)治疗恶性肿瘤的途径之一,是用药物抑制____________的合成,从而将癌细胞的细胞周期阻断在分裂间期。如用药物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则癌细胞的细胞周期将阻断在____________期。(4)治疗恶性肿瘤的途径之一,是用药物抑制____________的合成,从而将癌细胞的细胞周期阻断在分裂间期。如用药物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则癌细胞的细胞周期将阻断在____________期。 特别点评:新高考注重能力考查,试题背景常以前沿的生命科学为材料,具有能力的开放性。近几年高考试题涉及的生命科学的前沿领域有:人类基因组计划、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干细胞研究、纳米材料、爱滋病、癌症、克隆技术、生态农业、当年的诺贝尔生理医学奖中的生物学知识等等。读懂前沿素材所表达的生物学内涵是解答前沿开放题的前提,具有开放性思维是答题的关键。
联系电话 :2652905 邮箱: smxzsp@eyo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