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9

姓名:冯克珍 单位:建设路小学 日期: 2006 年 9 月 1 日

幸福家庭伴我成长. 姓名:冯克珍 单位:建设路小学 日期: 2006 年 9 月 1 日. 幸福家庭对孩子成长的作用是什么?. 1 、 我与家人是怎样相处的? 2 、 我怎样表达对他们的爱?我能为家做什么? 3 、幸福家庭的标准是什么? 4 、幸福家庭对孩子成才有什么影响? 5 、 单亲家庭的社会问题有那些?. 我的研究方法:. 1 、从我 的家庭生活中体验 “ 温馨幸福” , 在体验中感受道德冲突,实现自我教育。 2 、 到网上搜索有关幸福家庭方面的资料。 3 、通过对比知道温馨家庭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

Download Presentation

姓名:冯克珍 单位:建设路小学 日期: 2006 年 9 月 1 日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幸福家庭伴我成长 姓名:冯克珍 单位:建设路小学 日期:2006年9月1日

  2. 幸福家庭对孩子成长的作用是什么? 1、 我与家人是怎样相处的? 2、 我怎样表达对他们的爱?我能为家做什么? 3、幸福家庭的标准是什么? 4、幸福家庭对孩子成才有什么影响? 5、单亲家庭的社会问题有那些?

  3. 我的研究方法: 1、从我 的家庭生活中体验 “ 温馨幸福”,在体验中感受道德冲突,实现自我教育。 2、 到网上搜索有关幸福家庭方面的资料。 3、通过对比知道温馨家庭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

  4. 我的家庭生活

  5. 我爱爸爸妈妈 向同学介绍自己的家庭,介绍家庭的成员,了解父母的劳动为社会与家庭带来的贡献。在介绍自己家庭的同时再深入了解祖国这个大家庭,了解大家庭的成员,了解大家庭的经济发展情况,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做才能使小家庭更幸福,使祖国这个大家庭更和谐美满 。

  6. 帮助妈妈做家务   做家务每个人都做过,我虽然在家里 是“小皇帝”,但是,我不能因此而不自立自 强,于是,我很卖劲的干,将来面对社会 时可以更方便的照顾自己。        现在,妈妈病了,我上学都是晚上回家,爸爸是教师,上午也不能回家。妈妈也很孤独。不过,现在爸爸可以回家了,上午能照顾妈妈;我呢,便在晚上爸爸走的时间里照顾妈妈。 我的成长日记

  7. 幸福家庭的标准是什么? (1)归属感: 一天工作过后,生理上的疲劳可以通过休息得到消除,心理上的疲劳,则需得到家庭成员的慰藉,有人共享欢乐、有人分担痛苦;一切的思绪、郁闷,都可以向亲人倾诉、表达,从而恢复心理的平衡,焕发起奋斗精神。当然归属感并不一定要朝夕相处、日夜厮守才能得到体现。有了自己的家,即使牵挂,也是幸福的牵挂。虽然,人各一方,但一封信、一个电话,也能给人以温暖和满足。 (2)支持感:家庭支持是最主要的社会性支持力量。美满幸福的家庭,顺利时能够帮人更加奋发向上,困难时能给人以勇气和力量,病痛灾难时能给你以关怀和照顾。 (3)舒畅感:人们都把家庭比做幸福的港湾,美好的家庭还应该充满舒畅的感觉,它不仅是物质上的满足感,更主要的是从精神上体验到家庭的幸福温馨。物质利益不是家庭和谐和幸福的根本;而心灵上的亲近、气氛的融和、民主平等的共同生活,才会感到家庭舒畅。

  8. 家教案例(一)——孟母三迁 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伟大的大学问家孟子。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9. 家教案例(二)——郭沫若所受的家庭教育 这是郭沫若获得的第一次诗教,使他从小就从母亲那里受到了诗的熏陶。幼小的郭沫若对这样的诗句大概似懂非懂,然而读起来朗朗上口,也许这就是他头脑中最早的诗境。  郭沫若从小就很聪明,记性很好。比他大四五岁的哥哥,晚上在家里读《易经》、《书经》,像符咒一样莫名其妙的文句,总是念不熟,但他在灯下一边游戏,一边听哥哥读几遍,就能背诵了。他的聪明,博得了母亲的喜爱,母亲还教他背诵《翩翩少年郎》的诗:翩翩少年郎,骑马上学堂。  先生嫌我小,肚内有文章。  这首诗,培养和激起了郭沫若读书的兴趣,使郭沫若对上学读书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后来郭沫若曾经说过:“在一生中,特别是在幼年时代,影响我最深的,当然要算是我的母亲”,“我之所以倾向于诗歌和文艺,首先给予我以决定性影响的,就是我的母亲”。  母亲不仅是向他播下文学种子的最早启蒙者,而且还培养了他的正义感和同情心。母亲是一位受过重重磨难的女性,用郭沫若后来的话说,“她的一生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受难的历史”。在郭沫若儿时,母亲常常向他谈起这些,使他多少知道一些民间的疾苦,对社会底层人民产生了同情心理。几十年后,郭沫若写过这样的话:“农夫耕耘时常唱秧歌,我觉得好听。撑船的人和拉纤的人发出钦乃的声音,我佩服他们有力气,冬天不怕冷。牧牛童子横骑在水牛背上吹芦笛,我觉得他们好玩而水牛可怕。”  早年生活的种种感触,对文学家的思想和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诗人写诗,常常是触景生情,而诗人的某种感情往往会同自身的生活积累相撞击、相吻合,便会对诗人的情愫发生作用。家乡炭巢里的烧炭工人墨黑的身躯、苍白的脸就给他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家乡船工号子的声音时刻在他耳畔回响。  在郭沫若成长的过程中,劳动者的形象是时时活跃着的。对劳动人民的这种感情,是他后来写出一系列优秀诗作的重要的思想营养。这里,当然离不开母亲对他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10. 家教案例(三)——邓颖超之母教女之道 邓颖超(1904—1992),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 邓颖超同志的母亲姓杨名振德,又名梦醒,1875年生于湖南长沙,很小就随家人到了广西。14岁的时候父母相继去世。她没有兄弟姐妹,是个独生女。小小年纪就独立办理了双亲的丧事。29岁的时候她嫁到邓家。第二年,她生下一女,取名邓文淑,这就是后来为人所尊敬的邓颖超。  邓颖超三四岁时,父亲被陷害充军新疆,不久就去世了。杨氏夫人没有被飞来的横祸所压倒,更没有乞求别人的怜悯和救济,而是依靠自己的劳动,去闯谋生之路。1910年,她在天津育婴堂任医生,后到北方著名进步人士陈翼龙主办的一所平民小学任教员。9岁的邓颖超也在这所学校读书。杨振德在这里精心研读了许多宣传新思想、新文化的书籍,思想觉悟有很大提高。  邓颖超把母亲作为自己第一个学习的楷模,在母亲的影响、教育和熏陶下,少年邓颖超忧国忧民,思想非常激进。1919年5月4日,五四反帝爱国运动首先在北京爆发。第二天消息传到天津,这时正在天津北洋直隶第一女子师范读书的邓颖超(她是该校学生会主席,被同学们尊称为“老学长”,其实她才15岁),立即和同学们一起议论这件大事。她很快和郭隆真、刘清杨等联合各界妇女成立了女子爱国同志会。邓颖超担任了同志会的会长。她慷慨陈词,诉说反动政府卖国外交失败的经过,揭露卖国贼的罪行。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周恩来、邓颖超同志参加了长征,杨振德留了下来。1935年4月,敌人逮捕了杨振德。在敌人的监狱里、法庭上,杨振德表现了一个革命者的高贵气节和政治操守。国民党反动派让她写信给女儿、女婿,让她们脱离共产党。她除了回答敌人“父母管不了儿女之事”以外,还严厉斥责说:“我不干这卑鄙的勾当!思想自由,我哪能劝他们投降呢?如果你们要因此而加罪于我的话,请杀头好了!”

  11. 家教案例—(四)——好演员与艺术家的区别 侯宝林(1917—1993),我国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著名的相声艺术大师,人称“中国的卓别林”。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了轻俏简捷、庄谐并重的艺术风格,他曾受聘为北京大学的教授,担任过中国曲协副主席,为祖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侯宝林在相声界自成一家,在家庭教育方面,也有一套成功的经验。他的大儿子侯耀华是影视界的明星。小儿子侯耀文是相声界的后起之秀,1985年曾被评为“十大笑星之一”。兄弟俊才,自然融进了侯宝林的许多心血。 耀文在相声艺术上日渐长进,侯宝林看在眼里,喜在心上,但他知道,儿子离一个成熟的艺术家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有一年中秋节晚会,著名演员王铁成朗诵了一首词,作为节目主持人的侯耀文称赞道:“您这诗朗诵得太好了。”第二天,老侯一见耀文便说:“你为什么不能好好学点东西?一个搞艺术的人,对诗和词都搞不清楚。不丢人吗?”耀文一听,知道自己错了,低着头不吱声,父亲抓住时机继续说:“耀文,你既当了演员,就要做个像样的,做有所贡献的演员,要不负这个称号呀!”接着,侯宝林加重了语气:“首先要做个书架子,书架上要摆满书,当然摆书不是为了装样子。而是为了长学识、增见地,丰富思考,发展艺术!书少总免不了技穷!”父亲说得句句在理,以后,耀文迷上了书,他读天文地理,读文史哲医,读艺术理论……许多年后,耀文回忆起父亲的教诲,不无感慨地说:“实际上,现在的确不少相声已经技穷。技穷就成了黔驴了,只摆样子,不为人所需要,名声与其作品、表演水平大大地不平衡了,有的自甘落后。更有人以各种庸俗和低级趣味的东西换取廉价的笑。这不是让人又痛心、又忧虑吗?”有次侯宝林问儿子:“你是想当个名演员、好演员,还是想当个艺术家呢?”  “这两者有什么区别?”耀文不解地问。  “过去当个名演员十分难,现在可容易多了。说个好段子,一下子就传遍全国,那无线电一天播三遍,连着播一个月,就可以出名了。更何况还有那电视,连演员的眉眼也都瞧得见。可是,你们到底懂多少相声?我干了一辈子,越干越觉得这门艺术高深。你千万不可沾沾自喜,有点儿名后,要争取当个好演员,从创作到表演,说、学、逗、唱,都得有一套,最后要争取做个艺术家,有自己的风情、流派,有自己的相声理论,一句话,你不能止步不前。”“要争取做个艺术家。”耀文明白了父亲的话。“对!你要奋发努力,外国人写中国相声的论文拿了博士学位的已经好几位了,但我们国内还很少有人系统地研究它。你们该琢磨着怎么干点我们这一辈子没人干过、没干成的事儿。”攀登相声艺术的最高峰,争取做个艺术家,标准是够高的,但耀文牢记父亲的教诲,努力向这个目标进军。

  12. 单亲家庭的社会问题——案例 有人说,单亲子女等于问题小孩,这也许是社会上的一种偏见的说法,可从我班上的三个小 孩来说,却似乎也有一定的正确性。杨娟(化名),已是个十四岁的女孩了,在她六岁的时候,父母就分开了,母亲在一个漆黑的夜晚离开了家,她和姐姐与父亲过,首先日子也凑合着过得下去,可在她十岁那年,父亲因生活的困苦,精神的压抑最终也远走他乡,可怜姐妹二人日子更加艰难,也就在这时,小娟开始变得不可理喻,喜欢搞恶作剧,同学之间开始闹不团结,成绩也一天天的下降,作文里头也时常流露出困惑和不满,有一次竟然公然与老师顶嘴,更令人不解的是,晚习以后竟然与班内的几个男生在一起抽烟……面对这些,我曾找她谈过多次话,一句句,一声声,后来她道出了内心苦恼:与其这样让她活着,还不如当初生下来的时候把她摔死!我恨他们,真的恨他们,我永远也不可能原谅他们!这就是她真心的独白,单亲家庭扼杀的不只是一个少女的成长,更多的是灵魂深处那颗受伤的童心!我不知道小娟以后的人生是否能够顺利,但我真的期望她一路走好! 小雪(化名),如她的名字一样,一个冰雪聪明的女孩子,也就是前面我提到的向我哭诉的学生,她从小能说会道,人见人爱。但有一天母亲想改变家里的现状,就来到了广东这个令人神往又迷离的地方打工,首先还能安心工作,给家里也是经常问候和绵绵的温情!可好景不长,都市的繁华最终拴住了她的心,一年以后,她开始忘却了家中的一切,也包括曾经让她快慰的小雪。这些对于小雪来说,不亚于晴天霹雳,她精神开始变得恍惚,上课不能集中注意力,性格也慢慢地孤僻了,以至后来就发生了前面所说的一切。又一个单亲家庭的牺牲品! 小军军(化名),一个惹人喜爱的小男孩,却因父母的离婚过早地背上了生活的重压,虽然母亲给了她无尽的母爱,可毕竟是不完全的,母亲给她的关心,在他的眼中,也只是碍事的沙子,就这样,他开始堕落,吸烟,赌博,打架……作为孩子的父亲,你就不会扪心自问你有多残忍?如果你稍为大方一点,你收获的也许就是满怀的希望!现实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事实,我们不得不沉思。北京的一位记者报道:在动物园里,一个10岁的小孩把一瓶硫酸全部拨到一只小熊的身上,究其原因,这个孩子是一个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也是单亲家庭中的另类!据有关资料表明:单亲家庭中孩子的犯罪率是健全家庭中孩子犯罪率的四倍多。其次,这些孩子性格上的好胜心可能会发生扭曲,利己欲、消费早熟心理会恶性膨胀,这样就会慢慢地走上犯罪的边境。再次,道德水准失调,守法心理结构不健全。

  13. 家庭问题对孩子的影响 纵观我市近年来的青少年犯罪案件,大多数犯罪人都属于性格孤僻、性情冷漠,其中一大部分生长在困难家庭或离异家庭。   日前,记者在市法院采访时了解到,从民庭抚养纠纷案件审理情况看,一些离异夫妻“抛弃”的子女出现在刑庭被告席上。   法院曾审理过类似的抚养纠纷案件:父母离异后,判归父亲的8岁儿子小松和母亲的关系十分密切,总闹着和妈妈一直生活,父亲因此起诉要求变更抚养关系。庭审中,妈妈要求把孩子居住的房子给她,遭到爸爸的拒绝。“我养不了孩子,我没地方住。”“我也养不了,孩子只听他妈的,不听我的。”法官再三做工作,孩子的眼泪流个不停,但其父母依然无动于衷,表情漠然。   在类似案件的审理中,这一场景并不少见。不少父母在离婚后对子女的态度非常自私,或视孩子为自己的私有财产,强迫孩子无条件爱自己而恨对方;或视孩子为向对方索要财物的砝码,以抚养孩子的名义不断要钱要物;或视孩子为折磨对方的工具,你要我偏不给,你不要我偏塞给你……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亲情是孩子最需要、最依赖的感情。得不到亲情、得不到关爱的孩子是很难对社会、对他人有感情的。这样的孩子一旦长大,自然会遭遇各种问题,会变成什么样,确实令人担心。据法官王伟宁介绍,青少年刑事案件犯罪人有共同之处:冷酷,存在人格不健全问题,易走极端,甚至仇视社会。法官呼吁:预防青少年犯罪,应从社会、学校、家庭这“三点一线”入手。离异家长为自己的私利,对孩子你争我抢或互相推脱,常对孩子讲述别人的种种不是;孩子遇到困难时,无情讽刺挖苦等等不妥的处理方式,极易导致孩子性格出现不健康因素。据了解,14岁至16岁青少年犯罪人中有80%在作案前已辍学,是“双差生”。有些学校为了升学率,让这些“双差生”退学。一旦没有了学校和家庭的约束,这些学生极易被拉下水。因此,学校不仅应重视升学率,还应重视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尤其是对单亲家庭的学生给予更多关注和关爱。   从事多年教学一线工作的刘葳老师认为,青少年犯罪呈上升趋势究其原因纵然很多,但家庭问题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它已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家庭是塑造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基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教育和影响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无法替代的,为让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所有的家长都要为孩子营造文明健康的家庭环境,为孩子提供有效的家庭教育。一旦发生婚姻危机,千万不能危及孩子,一定要妥善处理好孩子的抚养与监护,不能推诿责任,不能限制孩子与父母任何一方的亲近和接触,让孩子尽可能远离心灵的伤害。

  14. 家庭心理环境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第一个社会,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心理环境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气氛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在气氛紧张、父母关系不和谐的家庭里,父亲和母亲常常是烦恼不安、性情暴躁、言语粗鲁,对长辈缺少孝敬甚至虐待。 对于还没有独立生活能力、完全依赖父母的儿童来讲,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容易情绪紧张。孩子长期处在这种情绪中,又缺少温暖和关爱,容易使孩子形成孤僻、自私、玩世不恭等不良品质,对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2、父母的教育观念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父母的教育观念对儿童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因素主要有以下两种:(1)严厉管教论。持这种观点的父母往往要求孩子必须一切听从家长,信奉“棒头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等传统观念。其实,长期处在父母高压政策下的孩子易形成幼稚、依赖、神经质的心理,他们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较差,有些幼儿可能变得更加依赖无主,有些则可能变得更加反抗、暴烈。(2)自然成熟论。持这种观点的父母对孩子往往是放任自流概不过问的教养态度。这种忽略型家庭中儿童就会因为得不到关心、得不到父爱与母爱而产生孤独感,逐渐形成富于攻击、冷酷、自我甚至放荡的不良品质,常常会有情绪不安、反复无常、容易触怒、对周围的事物漠不关心的心态。 3、家庭情感沟通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情感沟通是家庭心理环境重要的组成部分。不良的沟通对孩子人格的形成与发展不利。   (1)指责埋怨型沟通。指责埋怨型沟通使家庭问题往往在相互指责和埋怨中不了了之,问题最终并未真正解决。家庭未了结事件越多,家庭生活越是沉闷或紧张甚至危机四伏。这是一种很具破坏功能的家庭沟通模式,被指责者要不逆来顺受,要不逆反、攻击性强。(2)迁就讨好型沟通。迁就讨好型沟通的家庭,缺乏一种家庭成员之间真挚的爱,而且会养成一些依赖而又固执、软弱而又任性等不良人格特点。孩子在这种迁就讨好型沟通模式中,更容易形成的是任性,只要父母迁就自己,自己却很少迁就父母。(3)唠叨罗嗦型沟通。唠叨罗嗦型沟通主要表现在母亲以及一些过于琐碎的父亲身上。一般情况下,这样的父母不太关心别人真正的情感,自己被许多意义不大的琐事缠绕,给孩子最大的感觉是唠叨、烦人。这种沟而不通的表现是表面上双方都在说话,而且可能持续较长时间,但信息根本没有交流,反而会造成孩子出现逆反和抵触的心理。

  15. 希特勒的疯狂性格与家庭教育 不知道今天的德国是否还回避这样一个事实:要是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不被虐待,不在暴力威胁下灌输盲目服从,也许就没有希特勒及其追随者,因此也就没有数百万人惨遭屠戮。战后愿意思考的人们可能依然会对此感到茫然,想不通为什么一个疯人设计了一个死亡机器,而后有成千上万的人成为那架机器的驱动力。   希特勒无疑是谋命数百万的罪魁祸首、制造毁灭和疯狂的天才。然而他并非生来就是这样的禽兽。并不是像有人想像的那样,希特勒是魔鬼送他来世;也不是至今仍然有人相信得那样,他是上天降之于德国来“维护秩序”,铺设高速公路,拯救德国的经济危机。他自然也不是生来就具备“毁灭之动力”,因为根本就不存在这样一回事。我们的生物本能是活下去,而不是毁灭之。人类的自毁倾向不是命中注定的,生而继承的品性无所谓好,也无所谓坏;人的品格是在一生的历程中朔造成形的,其走向取决于人生经历,尤其是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经历。当然,成人后的自我选择也至关重要。 希特勒和其他儿童没有什么两样,生来也都是天真无邪。但是,他跟那个时期的许许多多的儿童一样,被其父母按毁灭性的方式养育,最终自己也成为害人魔王。在上世纪交接的德国,“养育子女”的过程像是打造毁灭机器。孩子生活在一个“看不见的童年集中营”里。时至今日,我们还不愿坦诚相对哪个“集中营”的本来面目。希特勒就是哪个“童年集中营”里的生还者。活下去的本能让受虐待的儿童暗自吞食所经受的虐待、剥夺和极端困扰,因为孩童的生物机体无法应对那样的巨大痛楚。只有当他们长大成人后,才有可能用其他途径来消化这些积累起来的情感损伤。如果他们没有这样做,那么,曾经被用来救命的自我抑制就会转换为毁人、毁己的力量。暴君希特勒、斯大林们在当政期间,其内心被压抑的复仇妄想引发了难以言表的残忍。不过,这种现象只存在于人类社会,而不见于其他动物王国。因为,动物的幼仔不会被其父母强制剥夺天性而训练成为“驯服”的动物,只有人类有这种自毁的行为。根据纳粹分子的回忆报(还有越战志愿兵报告),这些人潜意识里的暴力倾向无一不和其童年经历有关。他们小时候均被强制绝对服从,均被无端蔑视。我还从没有见过如此记载完整的报告。这些报告清楚地表明,对孩童心理谋杀会导致的恶果——先是产生集体盲目,然后就是希特勒那样的屠杀人类的成功。纳粹元首希特勒曾经告诉他的秘书说,他经常遭受其父的殴打。有一次,他终于可以忍住哭泣,也不再感到疼痛了,他甚至能清楚地记得他父亲那次一共给了他三十二个拳头。就这样,童年希特勒学会了彻底忘记疼痛;学会了压抑自己孤立无助的情感;也懂得隐藏心中的绝望。换句话说,通过否认自己的真实感受,希特勒把自己变成了行使暴力,蔑视人类的设计大师。希特勒因此成为一个品性原始、不能感受他人情感的人。他被内心深处潜伏的怨恨和复仇驱动,一波接一波地实施毫无人性的毁灭计划。在数百万人被其谋杀后,希特勒那些受虐待的情感依然阴魂不散。澳斯切林记载说希特勒常在夜间惊叫,并伴有含混不清的数数行为。我想这可以追朔到他小时被其父殴打时的记数经历。 希特勒并不是法西斯主义的创始人,他不过是发现了它而已。在他时代的前前后后,在所有那些獨裁專制的国度里,都可以找到和他类似的暴君。从他的法西斯主义性格里,可以明白无误地看到其童年经历的阴影。

  16. 分析一: 古今名人受家庭教育的影响

  17. 世界名人受家庭教育的影响 分析二:

  18. 研究的结论: 1、家庭是儿童成长的第一个社会,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 2、古今中外的名人都有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3、单亲家庭的子女教育问题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总之,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作为学生,我们既要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又要学会料理自己的生活,尽量少给父母添麻烦,关心家庭生活,愿意分担家务,有一定的家庭责任感。

  19. 资料来源: 教案参考:http://www.soabc.net/images/upload/2006/02/16/104830.doc 图片资料:http://www.fotosearch.cn/bananastock/domestic-bliss/BNS110/ 课程资源:幸福家庭—— http://www.chinafamily.com.cn/JK/zt/wz1.asp?id=867 感恩父母——http://www.cctv.com/kids/20051208/100857.shtml 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 http://www.edu999.com/News/58/481/2006520945531.html 家庭问题对孩子的影响—— http://www.hld.gov.cn/new/20/20041213081950.html 单亲家庭 (案例)—— http://www.ywtd.com.cn/act/scrap/combotitle.asp?id=12319 家教案例(一)——孟母三迁http://www.edupark.cn/bencandy.php?fid=27&id=1753 中国古今教育故事—— http://lianzai.china.com/books/html/1723/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