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44

彭國雄醫生 香港中文大學 . 保健處主任 2005 年 4 月 22 日

彭國雄醫生 香港中文大學 . 保健處主任 2005 年 4 月 22 日. 認識傳染病. 香港流行性傳染病 的演變歷史. 鼠疫 (1895 – 1929). 天花症 (1980) 霍亂 (60 年代 ) 瘧疾 ( 二次大戰前, 40 年代 ) 肺結核 (50 年代高死亡率 ). 近數十年來,隨著市民生活質素的提高及衞生環境的不斷改善,傳染病對本港市民的影響較以往小。 不過,由於傳染病可導致疫症爆發,加上新的傳染病不時出現,市民對傳染病的認識及預防仍然是非常重要。. 近年各種傳染病在社區出現 :. 禽流感 非典型肺炎 ( 沙士 )

Download Presentation

彭國雄醫生 香港中文大學 . 保健處主任 2005 年 4 月 22 日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彭國雄醫生香港中文大學.保健處主任2005 年 4 月 22 日 認識傳染病

  2. 香港流行性傳染病的演變歷史

  3. 鼠疫 (1895 – 1929) • 天花症 (1980) • 霍亂 (60 年代) • 瘧疾 (二次大戰前,40年代) • 肺結核 (50 年代高死亡率)

  4. 近數十年來,隨著市民生活質素的提高及衞生環境的不斷改善,傳染病對本港市民的影響較以往小。近數十年來,隨著市民生活質素的提高及衞生環境的不斷改善,傳染病對本港市民的影響較以往小。 • 不過,由於傳染病可導致疫症爆發,加上新的傳染病不時出現,市民對傳染病的認識及預防仍然是非常重要。

  5. 近年各種傳染病在社區出現: • 禽流感 • 非典型肺炎 (沙士) • 乙型腦炎 • 腦膜炎 • 鸚鵡熱 • 血吸蟲病

  6. 2000至2004年三十種須呈報的傳染病中,較常見的五種包括:2000至2004年三十種須呈報的傳染病中,較常見的五種包括: • 水痘 (每年 10,000 宗以上) • 結核病 (每年 6,000 宗以上) • 食物中毒 (每年 2,000-3,000 宗) • 病毒性肝炎 (每年 300 宗以上) • 杆菌性痢疾 (每年 100-300 宗) 於社區及醫院發生而不須呈報的傳染病並沒有準確的統計數字,當中有不少疾病是非常重要及經常發生的,如中耳炎、肺炎、尿道炎等。

  7. 香港重要的傳染病 • 就數字及嚴重性作考慮,以下三種傳染病於香港較為重要: - 肺結核 - 愛滋病 - 經性接觸傳染之疾病 • 因公共衛生、專業知識及資源的考慮,以上疾病需由特別的診所及職員處理。

  8. 肺 結 核 • 於 1900 年代,香港每十萬人便有 200 多人死於肺病。抗戰時期,情況更為嚴重。 • 隨著環境改善、1952 年開始為新生嬰兒注射BCG 疫苗、有效藥物及醫療服務機制之引進,及廣泛的宣傳教育等,死亡率大幅降至 2004 年的 3.4 人(每十萬人計算)。 • 現今每十萬人發病率是 90 至 100 人。

  9. 肺 結 核 • 近年,香港及隣近國家之肺結核報病率保持不變,主要是因為人口老化及肺結核近年並沒有廣泛流傳。 • 人口老化驅使人體抗禦能力減弱,並加速疾病之形成。 • 因肺結核近年沒有廣泛流傳,再度病發之病例比首次病發之病例較多。

  10. 愛 滋 病 • 感染源於 HIV 病毒,由性接觸、血液、母嬰傳播或吸毒得病。 (因輸血而受感染之機會近乎零。自 2001 年推行產前愛滋病病毒抗體普及測試,至今並無母嬰感染個案呈報。) • 約 50% 受感染人士會於十年內演變為愛滋病患者。愛滋病人常有肺囊蟲肺炎、肺結核或真菌感染等症狀。 • 於 2004 年,本港共錄得 2,457 宗 HIV 個案,而由 1985 年起計,總共有 703 宗 AIDS 個案。

  11. 新出現之傳染病及舊傳染病之重臨 • 現有的微生物經演變而導致新傳染病之出現。 • 某些已存在的傳染病擴散到新的地區或社群。 • 生態環境的轉變而產生以往未曾認知的傳染病。 • 由抗藥力導致舊傳染病之重臨及擴散。

  12. 傳染病的出現或重臨之原因 • 人口之增長、遷移及分佈密度 • 國際貿易及旅遊日漸 • 人口老化及醫療科技的進步 (i) 免疫能力減弱 (ii) 微生物及細菌適應力增強 • 環境及氣候之轉變

  13. 傳染病對公眾健康構成威脅的因素: • 人與動物及人與人之間的頻繁接觸 • 傳染病從首先爆發的地區擴散到其他地方 • 疾病的嚴重性 • 預防及控制傳染病爆發的能力 • 治療疾病的能力

  14. 自1973年以來發現的病原體 • 1973 - 輪狀病毒 (Rotavirus) - 嬰兒腹瀉 • 1977 - 退伍軍人桿菌 (Legionella pneumophilia) - 此菌可經飛沫傳染,即由空氣中之小氣泡顆粒傳播, 亦可透過飲用受污染之水而致病。 - 可引發急性細菌性疾病。 • 1982 - 大腸桿菌 E. coli O157:H7 - 出血性結腸炎、肚瀉、嘔吐、脫水、腎功能衰退等。 - 預防方法包括避免接觸動物的大腸與肉,把食物徹底 煮熟。

  15. 1983 - 人體免疫力缺陷病毒 (HIV) - 愛滋病 • 1983 - 幽門螺旋桿菌 (Helicobacter pylori) - 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 • 1992 - 霍亂弧菌0139 (Vibrio cholerae O139) - 霍亂疫症 - 於1992在印度發生霍亂,並發現新的致病 病菌,迅速蔓延至鄰國。

  16. 1996 - 人類瘋牛症 / 非典型克雅二氏症 (Variant CJD) - TSE致病因子引起。 - 瘋牛症的起因是由於一批得到搔羊症的羊被作成 飼料營養添加劑,用來餵養牛隻而造成的。 - 人類進食病牛的腦、肉或內臟,便會受到感染。 - 腦神經系統病狀,以致死亡。 • 1997 -禽流感病毒 甲型 H5N1 (Avian Influenza) - 流行性感冒 • 2003 –沙士 (SARS) –非典型肺炎

  17. 傳染病之重臨 一些已不再威脅公眾健康的傳染病再度重臨及擴散。

  18. 傳染病重臨的例子  霍亂 白喉 腦膜炎 肺結核

  19. 傳染病是什麼 傳染病是指一些可傳播並使人受感染的疾病 :  多種病原體透過不同的途徑侵入人體所引致。  病原體在體內繁殖或產生毒素,並對正常細胞及其功能造成破壞,嚴重時甚至引致死亡。

  20. 傳染性病原體 微生物: • 有些微生物是必需存在人體內 (如耳、鼻、喉、腸臟、皮膚等) 以保持健康身體。 • 有些則可導致傳染病。

  21. 微生物需要食物、水份及在溫暖的地方生存。 • 當有害的微生物侵入人體,並找到適當的環境後,便會大量繁殖及產生毒素, 人體便會發生各種疾病的症狀。

  22. 微生物導致傳染病的產生取決於:  傳播途徑 人體的免疫系統 具侵略性的微生物之數量

  23. 傳染性病原體 可導致傳染病的微生物:  細菌 病毒 真菌 原蟲/寄生蟲

  24. 細 菌 (Bacteria) • 按形態可分為球菌、桿菌和螺旋體菌。 • 例子: 葡萄球菌、桿菌性痢疾、霍亂弧菌 • 有些細菌能分泌傷害細胞的毒素,或影響/改變細胞的功能,引起身體功能的紊亂。細菌也能直接損傷或殺害細胞。

  25. 病 毒 (Viruses) • 比細菌還小的病原體。 • 當病毒進入細胞後,有些會殺死受襲的細胞,又或透過改變細胞的功能使其失去控制,淪為腫瘤細胞。

  26. 真 菌 (Fungi) • 黴 (Mould),例如:足癬真菌酵母 (Yeast),例如:念珠菌(陰道發炎) • 常駐在人體的口、鼻及女性生殖道等部份 • 當人體抵抗力衰弱時,或正常寄居於人體的細菌(作用為保護身體)減少時(例如使用抗生素),便會容易被真菌入侵。

  27. 寄 生 蟲 (Parasites) • 原蟲 (Protozoa) 單細胞生物,例如:亞米巴蟲 - 痢 疾 • 節足動物 (Arthropods),例如:疥蟲 - 疥 瘡 • 通常寄生於比本身大得多的生物體內,繼而繁殖。 • 有些寄生蟲可被肉眼察覺,如蛔蟲等。

  28. 傳染病的四種傳播途徑 1. 直接傳播:  身體接觸 飛沫傳播 –噴嚏、咳嗽(通常傳播範圍侷限於一米內)

  29. 直接傳播傳染病例 • 身體接觸 • 例子 : 疥瘡、水豆、手足口病 • 飛沬傳播 • 例子 : 流行性感冒、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

  30. 2. 間接傳播  經污染物件傳播 Vehicle-borne如玩具、手帕、衣服、水、食物、血液等 • 經病媒傳播 (如昆蟲) Vector-borne(病源體可能在昆蟲體內繁殖) - 機械性 :爬行或飛行昆蟲- 生物作用 : 叮咬

  31. 間接傳播傳染病例 • 接觸被污染物件 • 例子 : 頭蝨、結膜炎(紅眼症) • 進食受污染食物 • 例子 : 食物中毒、霍亂、桿菌性痢疾、甲型肝炎、病毒性腸胃炎 • 昆蟲等將病原體散播 • 例子 : 登革熱、瘧疾(蚊傳播)、腸道傳染病(蒼蠅、老鼠傳播)

  32. 3.空氣傳播 • 含染病媒介之噴霧粒子通常影響呼吸管道。 • 粒子或許會長時間懸浮於空氣中。 • 粒子可能是飛沫或是塵埃。

  33. 空氣傳播傳染病例 • 身體吸入附有病原體的空氣 • 例子 : 肺結核

  34. 4. 其他途徑 • 血液 / 體液傳染過程 : 通過輸血、紋身、穿耳或性行為傳播 • 先天傳染過程 : 病原體由母體進入胎內,使胎兒受到感染

  35. 其他途徑傳染病例 • 血液 / 體液傳染 • 例子 : 乙型肝炎、愛滋病、性病 • 先天傳染 • 例子 : 先天性梅毒、先天性德國麻疹綜合症

  36. 傳染源 • 指病原體可賴以生存、寄居和繁殖的環境。 • 包括人類、禽畜、昆蟲、泥土等。 • 病原體必須倚靠傳染源作為基地,伺機感染人類。

  37. 免疫力 人體表皮擁有對抗微生物侵襲的防禦能力,阻止微生物進到人體組織內,並會將已進入人體組織內之微生物剷除,以防疾病產生。 • 身體表面、皮膚及粘膜的屏障 • 分泌物,如胃液內含的抗菌物質 • 內臟的活動,如腸臟蠕動、尿液排泄、支氣管呼吸、咳嗽及嘔吐等

  38. 免疫力 • 細菌入侵身體時,體內的一種白血球 (B 形淋巴胞) 會產生抗體以抵抗細菌,使病者痊癒。 抗體是由特別的蛋白質所構成。

  39. 天然免疫(Natural Immunity) • 以往曾受微生物感染致病,繼而產生對抗該疾病的抗體,稱為天然免疫。 • 有些抗體會產生終生免疫之能力,有些則只產生短暫的免疫力。 • 經常與少量病菌接觸亦可產生抗體。

  40. 人工免疫(Acquired Immunity)  接種疫苗使體內產生抗體。  將某些具有免疫力人士的含抗體血清或淋巴細胞注射至他人體內。

  41. 初生嬰兒的免疫力較弱,雖然如此,由於他們在出生前從母體接收了抗體,並於出生身後從毋乳中吸取抗體,因此,他們於出生後數月內,體內存有免疫力以抵抗疾病。初生嬰兒的免疫力較弱,雖然如此,由於他們在出生前從母體接收了抗體,並於出生身後從毋乳中吸取抗體,因此,他們於出生後數月內,體內存有免疫力以抵抗疾病。

  42. 疫苗注射 免疫有效期大致分為三類: • 終生免疫: 如麻疹、腮腺炎。 • 維持多年: 如白喉、小兒麻痺症。 • 維持數月: 如傷寒、霍亂。

  43. 衛生署為嬰兒及小孩提供免疫注射計劃,包括:衛生署為嬰兒及小孩提供免疫注射計劃,包括: • 卡介苗 • 小兒痲痺劑 • 白喉、百日咳及破傷風混合疫苗 • 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 乙型肝炎疫苗 • 麻疹 • 流行性腮腺炎 • 德國麻疹混合疫苗 • 其他

  44. 常見的傳染病 1. 呼吸管道系統感染2. 蚊蟲傳播的疾病3. 腸胃疾病

  45. 呼吸管道系統感染 • 上呼吸道系統包括鼻、鼻竇、咽喉、氣管及上支氣管 • 下方則包括支氣管頁、肺及胸膜 • 病原體多是病毒或細菌

  46. 流行性感冒

  47. 流行性感冒是什麼? • 一種由感冒病毒引發及傳染性甚高的呼吸道感染。 • 病毒分為甲、乙和丙類 (A、B、C)。丙類只產生輕微病狀,甚或無病狀。甲類和乙類產生流感,而甲類更可引至流感大爆發。

  48. 病毒表面含二種不同蛋白質: - “H”血球凝集素 (Haemagglutinin) - “N”神經氨酸 (Neuraminidase) • 感染人類的病毒是 H1N1 及 H3N2 , 而禽鳥是 H5N1。 • 病毒命名會因發現地區之不同而用地區作分類。 • 甲型 H1N1 新喀里多尼亞型 甲型 H3N2 福建型 乙型上海型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