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0 likes | 714 Views
香港人權監察教育慈善基金 2012 年 3 月 20 日. 社會公義與香港社會運動. 有甚麼情況會令你覺得有不公義存在? 當不公義存在時,你會有甚麼感覺?你會有甚麼行動?. 圖片 : Leo Wirth 所製銅像 , Citizen of the World. 講座大綱. 圖片: Seek Social Justice.jpg. 認識社會公義 基本概念 以人權框架探討社會公義 香港的情況 爭取社會公義的手法 香港的社會行動. 認識社會公義:基本概念. 社會公義是一個複雜的哲學問題 社會公義的討論層面: 人與人之間、不同利益團體之間的矛盾和衝突
E N D
香港人權監察教育慈善基金 2012年3月20日 社會公義與香港社會運動
有甚麼情況會令你覺得有不公義存在? • 當不公義存在時,你會有甚麼感覺?你會有甚麼行動? 圖片: Leo Wirth 所製銅像, Citizen of the World
講座大綱 圖片:Seek Social Justice.jpg • 認識社會公義 • 基本概念 • 以人權框架探討社會公義 • 香港的情況 • 爭取社會公義的手法 • 香港的社會行動
認識社會公義:基本概念 • 社會公義是一個複雜的哲學問題 • 社會公義的討論層面: • 人與人之間、不同利益團體之間的矛盾和衝突 • 社會對物質及非物質的分配或缺少 • 物質:經濟層面,如糧食、收入、資產等 • 非物質:面對壓迫 (oppression) 及支配 (domination),公民權利不平等、文化上不受尊重等 • 人權框架可作為達至社會公義的方向
認識社會公義:基本概念 • 亞里士多德 (Aristotle) 看社會公義: • 一視同仁 • 對於相同的給予相同的對待 • 對於不同的按比例給予不同的對待 • 甚麼是「相同」,甚麼是「不同」?應該按甚麼的「相同」給予「相同的對待」?
認識社會公義:基本概念 • 在物質的分配層面上,社會公義有三個考慮: • 需要 (needs) • 生活基本所需 • 財產權 (property rights) • 擁有、繼承、轉讓 • 值得/應受性 (merits) • 按每個人的能力、付出等作分配
認識社會公義:基本概念 • 三項原則:互相補足 & 互有衝突 需要 物質分配只按需要,不考慮其他原則? 公義 可以不斷累積財富,無視其他人的基本需要及付出? 財產權 賞罰 沒有工作能力的,是否不獲得任何分配?
認識社會公義:基本概念 • 例子:復建居屋 (簡化例子) 住屋作為基本需要 需要 公義 政府需要徵收財產,作為興建居屋的費用 獲分配居屋者是否值得有政府資助? 財產權 賞罰
認識社會公義:基本概念 • 哲學家看政府財產再分配政策 • Robert Nozick • 自由主義 • 一個人的不幸、際遇等是運氣問題,其他人對此無責任 • 重視財產權,剝奪財產需要財產擁有人的同意 • 認為稅收不公義,因為其強迫性,無得到財產擁有人的同意,違反財產權 • 慈善而非稅收協助低下階層
認識社會公義:基本概念 • John Rawls • 平等自由主義 • 自由原則 • 公平與機會均等 • 差異原則 • 一個人的能力及態度等是天賦,他們未有為此而付出 • 認為財產再分配可保障最低下階層的人有最基本的保障,重視「最低限度的正義」
認識社會公義:基本概念 • 社會公義的第四項原則: • 平等機會 (equal opportunities) • 無理歧視 • 「人人有資格享受本宣言所載的一切權利和自由,不分種族、膚色、性別、語言、宗教、政治或其他見解、國籍或社會出身、財產、出生或其他身分等任何區別。」 - 《世界人權宣言》 • 同一起跑線上起跑: • 基本醫療 • 免費教育
認識社會公義:基本概念 • 社會公義討論分配及缺少問題: • 物質:財產、糧食 • 非物質:公民權利、文化生活等 • 投票權 • 言論自由 • 文化生活 • 分配原則有衝突時,如何處理? • 以更廣濶的人權框架探討公義
認識社會公義:人權框架 圖片來源:http://www.hrea.org • 人權原則: • 天賦人權 • 普世價值 • 人人平等 • 尊重 • 發展權 • 不可分割 • 法律保障 • 人權框架為達至社會 公義提供基本原則
認識社會公義:人權框架 圖片來源:馬龍@蘋果日報 • 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 • 人人平等 • 人身安全及身體自由 • 私隱權 • 遷徙往來之權利 • 免受奴隸 • 遷徙往來的自由 • 結婚和組織家庭的權利等 • 參與公共生活權:思想自由、言論 表達自由、示威集會自由以及選舉權等 • 免於酷刑或殘忍、不人道或侮辱性的待遇或刑罰 • 有權在其他國家尋求和享受庇護以避免逼害 • 基本權利被侵害時有權獲得有效補救
認識社會公義:人權框架 • 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 • 財產權 • 住屋權 • 合理生活水平權 • 自由選擇工作權 • 享受公平與良好工作條件權 • 參與工會權 • 享受社會保障權 • 受教育權 • 參與文化生活 • 享科研文藝成果 • 文化發展權等
認識社會公義:人權框架 • 經濟發展權先於公民和政治權? • 預設衝突,並非必然,落入政治與經濟民生二分 • 政治與經濟民生息息相關:官商勾結政治制度剝削政治權利,同時亦侵犯經濟發展權;經濟不平等導致人民未能有實質民主政治參與。 • 經濟發展權與公民和政治權利應不可分割,同樣重要 • 住屋權不僅是有尊嚴、和平及安全的居所,亦包括謀生權利、維持文化和生活方式和表達的權利,亦與言論自由、結社自由以至獲取資訊和參與公共決策權緊密扣連 • 須釐清誰的經濟發展,誰是得益者。國家經濟發展未必等同市民的經濟權
認識社會公義:人權框架 • 分配原則的取捨 • 滿足個人基本需要為最優先原則 • 政府的角色: • 保障基本人權,包括公民和政治權利、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 • 滿足個人基本需要 • 執行反歧視法例,確保平等機會,符合真正需要 • 提供基本教育及醫療等
認識社會公義:國際關注 • Simon Maxwell (2008) 探討「全球社會公義」的5 個看法 • 關注面:包括聯合國千禧年目標(The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的收入、健康、教育及其他許多社會公義價值,例如自由、平等 • 核心:權利,特別是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 • 對「社會最低限度」的保證 • 對分配議題的重視 • 國際間的相互問責性
認識社會公義:小結 • 社會公義是探討社會之間的衝突及矛盾 • 人權框架為達至社會公義提供基本原則: • 保障公民權及政治生活參與 • 經濟上有平等機會,不受無理歧視,貧苦大眾受最低限度保障 • 人人有自我發展的權利
認識社會公義:香港情況 香港施行核心國際人權公約
認識社會公義:香港情況 • 參與公共事務及投票的權利 (聯合國《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25條) • 凡屬公民,無分第二條所列之任何區別,不受無理限制,均應有權利及機會: • (子) 直接或經由自由選擇之代表參與政事; • (丑) 在真正、定期之選舉中投票及被選。選舉權必須普及而平等,選舉應以無記名投票法行之,以保證選民意志之自由表現; • (寅) 以一般平等之條件,服本國公職。
認識社會公義:香港情況 • 特首選舉: • 1200人的選舉委員會 • 只有30 多萬人投票選出 • 立法會選舉:
認識社會公義:香港情況 • 立法會選舉
認識社會公義:香港情況 • 政治權利上的不平等 • 特首選舉及功能組別制度有利於商界、老闆及專業人士: • 少數在職人士有雙重投票權 • 容許大財團以子公司名義登記為選民,1人多票 • 立法會分組點票制度,阻撓有利民生議案 • 與商界關係密切,容易造成傾斜
認識社會公義:香港情況 • 貧窮與貧富懸殊 • 社會服務聯會分析2011年上半年數據: • 以住戶收入中位數一半為貧窮界線 • 有近120萬人生活於貧窮家庭 • 19萬,即全港23%的兒童生活在貧窮家庭 • 青年貧窮人數有16萬,比起2001年升幅超過兩成 • 29萬,即33.4% 長者生活在貧窮住戶 • 在職貧窮情況嚴重
認識社會公義:香港情況 • 香港的貧富懸殊是發達地區之最 資料來源:聯合國《人類發展報告2007/2008》
認識社會公義:香港情況 資料來源:政府統計處,1982,1992,2002,2006
爭取社會公義 • 《美國獨立宣言》 • 「任何苦難,只要是尚能忍受,人類都寧願容忍,而無意為了本身的權益便廢除他們久已習慣了的政府」 • 「當追逐同一目標的一連串濫用職權和強取豪奪發生,證明政府企圖把人民置於專制統治之下時,那麼人民就有權利,也有義務推翻這個政府,並為他們未來的安全建立新的保障」
爭取社會公義:香港行動 • 高鐵及菜園村 • 背景 • 政府建議斥資669億港元興建高鐵香港段,避免被內地邊緣化,達至未來的經濟效益 • 菜園村被收地,居民痛失家園 • 不理民間方案,堅持以西九作為總站 • 行動 • 網上宣傳及倡議 (拍片、改圖) • 苦行 • 立法會外集會 • 菜園村巡守隊
爭取社會公義:既定程序 圖片來源:Yahoo • 通過既定的程序和制度 • 選舉 • 投訴 • 向政府部門或立法會遞交意見書 • 報章投稿 • 司法覆核 • 運用憲法與公民的權利,表達意見 • 遊行 • 示威 • 集會
爭取社會公義:香港行動 圖片來源:大紀元時報 • 2003年23條立法 • 背景 • 《基本法》23條 • 立法建議違反公民權利及政治權利 • 政府執意硬闖 • 行動 • 回應政府諮詢 • 立法會公眾會議 • 論壇、電台節目 • 7.1 大遊行 • 7.9 包圍立法會 圖片來源:東方日報
爭取社會公義:其他策略 • 以上手法都未能爭取公義時… • 公民抗命 • 直接行動 圖片來源:3251966602_cdb267be8d.jpg
爭取社會公義:公民抗命 • 露莎.柏斯的故事 • 50年代的美國,不同種族人士仍然未有平等的權利,仍有很多的種族隔離政策,例如黑白居民不能同餐廳進食,不能同車廂共坐,連洗手間也得分開等 • 蒙哥馬利鎮的巴士服務是公營的,而黑人只准坐於後排,還得隨時讓座給白人 • 柏斯太太上車後就在車廂中間坐下來,及後車長便要把她趕去後排,把位子讓給剛上車的白人乘客 • 她決定不再緘默,她冒著被拘捕的危險,堅定而冷靜地拒絕車長的要求,結果她被關進了監獄
爭取社會公義:公民抗命 • 露莎.柏斯的故事 圖片來源:apMLC15_ROSA_PARKS_0TV25.jpg 圖片來源:http://sunnynash.wordpress.com/2011/03/16/rosa-parks-montgomery-bus-boycott-jim-crow/
爭取社會公義:公民抗命 • 「公義」和「不公義」之間的角力 • 1955年12月,蒙哥馬利鎮的黑人居民開始杯葛當地的巴士服務,運動以和平、非暴力的手段進行 • 杯葛運動得到鎮內差不多所有黑人居民的支持,並持續了381日,引起全國以致世界各地傳媒的關注 • 1956年,美國最高法院終於下令禁止所有在公共運輸系統上實施的種族隔離政策 • 造就了1960年代著名的,以『公民抗命』為手段的《美國黑人民權運動》
爭取社會公義:公民抗命 • 定義: • 一種公開爭取、抗爭的形式 • 經過理性思考和分析後所作的決定,不為一時的意氣或一己利益而行動 • 用和平非暴力的手段,故意觸及一些不公義的法例 • 願意接受懲罰的代價 圖片來源:蘋果日報
爭取社會公義:公民抗命 • 目的: • 為達至公義 • 當法律有違公義,就不應該盲從法律,與政府同流合污 • 突出法例不合理的地方,喚醒人性中的良知,引起公眾及輿論的支持 • 最終希望令政府修訂不公義的法律,使到法律能夠更大限度地保障民主社會賦予個人的權利
爭取社會公義:公民抗命 • 甚麼時候公民抗命? • 保守觀點 • 所有法律,包括不公義的,都要遵守 • 要爭取修改法例,只能透過合法的途徑 • 激烈觀點 • 法律不公義,公民應該對不義之法公民抗命,無需理會其他合法途徑 • 中間路線 • 法律有其權威性,不希望公民輕易違法,故面對不公義法律,要在所有合法途徑都失效以後,才可以公民抗命
香港的社會行動 • 學聯拒絕「申請」遊行 • 背景 • 《公安條例》 • 1997年恢復「申請」制度 • 30人以上遊行及50人以上集會,須於活動前7天向警方申請 • 警方有權對遊行施加限制,甚至反對遊行的申請 • 示威及遊行為基本的公民權利,亦受《基本法》保障 • 「申請」制度違反基本權利
爭取社會公義:香港行動 • 行動 • 學聯舉辦遊行,均不會向警方申請,只會事前通知有關安排 • 集會現場,警方會對遊行作出警告 • 學聯學生曾被控非法集會 • 1999年「學聯七子」被捕:「協助組織及參與未獲批准的集會 」 • 政府不作起訴,而學聯的抗爭仍然持續 • 最近政府多次以「協助組織及參與未獲批准的集會 」拘捕甚至起訴示威者
爭取社會公義:香港行動 圖片來源:大紀元時報
爭取社會公義:直接行動 • 理念及特色 • 直接,無透過任何代表 • 自發和自主,作為生活的預演 • 動力來自擺脫及衝破制度,以中斷社會運作為策略 • 反新自由主義
爭取社會公義:直接行動 圖片來源:互聯網 • 組織特色 • 不同的聯繫小組 • 大型會議 • 建立共識 • 行動特色 • 非暴力 • 界線在具體情境中常有爭議 • 一般指不主動襲擊或傷害任何人 • 與執法人員的肢體碰撞是難免甚至必須 • 行動先於分析
爭取社會公義:香港行動 • 2011年財政預算案 • 背景: • 最初建議注資強積金戶口,引起社會不滿 • 多項派糖措施,只屬短期政策,無助改善貧富懸殊、打倒地產霸權 • 後來取消注資強積金戶口,改為派6000港元,但無助改善預算案的本質
爭取社會公義:香港行動 • 行動: • 3月6日遊行,晚上部分群眾不願離開,不希望每次遊行完結就離開,這對政府不會構成壓力 • 佔據馬路,用意希望癱瘓社會運作,喚醒公眾良知,給予政府壓力 • 警方曾出動胡椒噴霧清場,期間有小童被噴 • 超過100名示威者被捕,4人最終被起訴
爭取社會公義:香港行動 圖片來源:獨立媒體 圖片來源:東方日報
爭取社會公義:香港行動 • 2011年反金融霸權 • 背景 • 香港貧富懸殊嚴重 • 資本主義/新自由主義造成不公 • 地產/金融霸權,小市民生活受剝削 • 響應紐約「佔領華爾街運動」
爭取社會公義:香港行動 • 行動 • 反金融霸權遊行、論壇 • 文宣工作 • 佔領中環 • 體驗無資本主義的生活模式 • 帶來物資建立社區 • 參與者加入不同工作小組,各司其職: • 清潔、煮食、文宣 • 共同決策,取得共識 • 希望喚醒群眾共同對抗
爭取社會公義:香港行動 圖片來源:東方日報 圖片來源:蘋果日報 圖片來源:東方日報
爭取社會公義:政府應如何看待社會行動? • 政府內部管治出現問題,未能讓社會的民怨透過正常渠道反映,示威者就冒險挑戰法律,進行公民抗命 • 真正為市民的政府,應該聆聽抗命者的訴求,及時修正失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