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0

Chapter 12

Chapter 12. 地球古今談. 12-1 地球的形狀. 美麗的水藍色行星點綴在黑色的太空中 圖 12-1 ,這樣的地球圖像深植在你我的腦海中,「 地球近似圓球狀 」更是現代人們視為理所當然的常識。在人造衛星與太空船等現代科技的協助下,我們不但可從太空直接欣賞人類居住的地球,也測量出地球的直徑約 1 萬 3000 公里。遠在 2300 年前,既無法離開地表也沒有現代科技的希臘人,早已經測量出地球的圓周長度,而且很接近現今所測得的數值。. 圖 12-1 太空中的地球,有如鑲嵌在黑色絨布上一顆圓形的藍色珠子。在現代,有了太空科技的幫助,我們才得以直接看到地球的外形。.

Download Presentation

Chapter 12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Chapter 12 地球古今談

  2. 12-1地球的形狀 • 美麗的水藍色行星點綴在黑色的太空中 圖12-1 ,這樣的地球圖像深植在你我的腦海中,「地球近似圓球狀」更是現代人們視為理所當然的常識。在人造衛星與太空船等現代科技的協助下,我們不但可從太空直接欣賞人類居住的地球,也測量出地球的直徑約1萬3000公里。遠在2300年前,既無法離開地表也沒有現代科技的希臘人,早已經測量出地球的圓周長度,而且很接近現今所測得的數值。 圖12-1 太空中的地球,有如鑲嵌在黑色絨布上一顆圓形的藍色珠子。在現代,有了太空科技的幫助,我們才得以直接看到地球的外形。

  3. 12-1地球的形狀 • 地球是平的還是圓的? • 地平說:中國古代有「天圓地方」之說,認為天空是圓的,而地表就如同棋盤一樣是方形的,周髀算經便提到:「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此即所謂「蓋天說」 圖12-2 ;後來此觀念逐漸修正,認為地表不是平面,而是圓弧形曲面,就像倒扣的盤子一般。 • 地圓說:東漢時張衡則提出「渾天說」 圖12-3 ,主張天是圓的有如蛋殼,日月星辰鑲嵌其上,而地有如蛋黃,漂浮其中。較晚發展出的「宣夜說」 圖12-4 則認為天空沒有任何形狀和範圍,除地球外的其他天體都浮在其中。

  4. 12-1地球的形狀 • 地球是平的還是圓的? • 地平說:中國古代有「天圓地方」之說,認為天空是圓的,而地表就如同棋盤一樣是方形的,周髀算經便提到:「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此即所謂「蓋天說」 圖12-2 ;後來此觀念逐漸修正,認為地表不是平面,而是圓弧形曲面,就像倒扣的盤子一般。 • 地圓說:東漢時張衡則提出「渾天說」 圖12-3 ,主張天是圓的有如蛋殼,日月星辰鑲嵌其上,而地有如蛋黃,漂浮其中。較晚發展出的「宣夜說」 圖12-4 則認為天空沒有任何形狀和範圍,除地球外的其他天體都浮在其中。

  5. 周髀算經   周髀算經是中國古代的數學書籍,其中以簡單的方法闡述日月星辰的運行規律以及天文曆法。 圖12-3 渾天說認為天和地的形狀都是圓的,天有如蛋殼,地有如蛋中的蛋黃;張衡根據渾天說製作渾天儀(又稱渾象),用以模擬天體運行 圖12-2 蓋天說:古人認為地表是方的,而天則是半圓形的球,蓋住了大地。 圖12-4 宣夜說:日月眾星,自然浮生虛空之中。

  6. 12-1地球的形狀 • 地球是平的還是圓的? • 西元前六世紀,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 580~500 B.C.) 圖12-5a 發現,在岸邊觀察由遠方海面駛來的船,總是會先看見船桅頂端、再看見帆,最後才能見到完整的船身,因而推論地球的形狀不是平的 圖12-5b、c 。 • 另一位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384~322 B.C.) 圖12-6a 則發現愈往北走,北極星的仰角愈大 圖12-6b、c ,同時他也發現月食時,地球投射在月球表面上的影子呈圓弧形 圖12-6d ,據此推測地球應為球形。 • 直到1522年,麥哲倫(Ferdinand Magellan, 1480~1521)的船隊橫跨大西洋、太平洋,由西向東環繞世界一周,才終於證實地球確實是圓的。

  7. 圖12-5 (A)畢達哥拉斯是著名數學家,他首先發現直角三角形的邊長關係,後人將此關係稱為畢氏定理;(B)如果地球的形狀是平的,觀察海面上由遠方駛來的船時,應可同時見到完整的船身;(C)事實上,觀察遠方駛來的船,會先只看到船桅頂端,因此地球的形狀應該不是平的。 A B C

  8. A D B C 圖12-6(A) 亞里斯多德是希臘著名的哲學家,也喜愛觀察動植物以及自然景象;(B)如果地球的形狀是平的,在各地看到北極星的角度皆會相同;但實際上不然,(C)在不同緯度,看到北極星的仰角不同,可見地球並非平面;(D)月食發生時,地球投射在月球上的影子呈圓弧形,可見地球的外形不是平的。

  9. 12-1地球的形狀 • 地球的大小 • 埃拉托斯特尼不但是數學、歷史、地理、天文學家,也是詩人,地表的經緯度系統是他所設計的。 •  西元前三世紀,古希臘學家埃拉托斯特尼(Eratosthenes, 276~194 B.C.) 圖12-7 利用簡單的竿影計算出地球的圓周大小。當時的人們知道夏至當天的正午時分,陽光會直射入賽伊尼城(今埃及 亞斯文)的一口深井,但埃拉托斯特尼發現他居住的亞歷山大城,陽光和立竿之間有著7.2°的夾角,再由往返兩地所需時間,得出賽伊尼城與亞歷山大城之間相距約800公里,藉此計算出地球的周長約為4萬公里,與事隔2千多年後的現代所測得的數值差距不到100公里,誤差小於0.2%。後來有科學家也運用埃拉托斯特尼的方法進行測量,以遠處的恆星代替太陽,測量出的地球直徑更接近實際值。。

  10. 計算地球的周長   埃拉托斯特尼夏至時在亞歷山大城測得陽光與立竿的夾角為7.2°,而兩地距離為800公里,占全圓周的,因此=,圓周長為4萬公里。

  11. 12-1地球的形狀 • 地球真的是「球」? • 隨著科技進步,人們開始懷疑地球是否真的是完美的圓球形。1672年,法國科學家李希爾(Jean Richer, 1630~1696)發現,在巴黎校正得非常準確的鐘擺時鐘,帶到圭亞那時卻變慢了,他推測鐘擺之所以變慢是因為該處重力較小,可能圭亞那離地球中心較遠。巴黎位在北緯48度,而圭亞那約位在南緯5度左右,因此李希爾據此推測地球是個赤道較寬、兩極間較窄的橢球體。後來經由儀器測量,證實了赤道地區的重力值確實比兩極的重力值小。 • 17世紀末,英國的牛頓(Isaac Newton, 1643~1727)和荷蘭的惠更斯(Christiaan Huygens, 1629~1695)都從力學的觀點來探討地球形狀,認為地球在自轉的作用下,因為赤道地區自轉速度最快,受到的離心力較強,也就是向外甩的力量較大,所以赤道向外突出。牛頓利用這樣的原理,計算出赤道半徑比兩極半徑多了20公里(目前測得是21公里),可知地球是兩極間比赤道略扁的橢球體。後來法國科學院派遣測量隊在南美洲祕魯和北歐 拉普蘭地區進行地表弧度測量,證明牛頓的說法正確。 •   現代則藉由地面無線電波觀測、衛星定位測量以及地面重力測量,對於地球的外形有了更精確的認識。例如利用衛星繞行地球的軌跡變化,來測量地球重力場的分布,藉此建構地球的重力模型。因為重力與質量有關,因此我們可以利用地球重力模型來推算地球的質量分布情形,進而描繪出地球的外形 圖12-8 。

  12. 重力與單擺的週期 單擺擺動的快慢(週期T)與擺長(l)和重力加速度(g)有關: ,在圭亞那的鐘擺擺動變慢(即週期變長)。在擺長不變的情況下,可知是由於重力加速度g變小了,亦即該區的重力較小。 圖12-8 (a)與正圓(紅色圖示)相較之下,地球的形狀較接近梨形(藍色圖示);(b)藉由衛星測得重力分布圖,深藍色是重力較弱的區域,深紅色是重力較強的區域,可看出重力分布極不均勻,可見地球的質量分布不均。 a b

  13. 12-2 追溯地球的起源 • 地心說與日心說 • 隨著對天體的觀察增加,人們開始猜想地球與日月星辰的關係,進而推測地球的起源。最初因為觀察到天體的東升西落,因此認為日月星辰繞著地球運行,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其中以西元二世紀托勒密(Claudius Ptolemy, 約100~170)的「地心說」(天動說) 圖12-9 為代表,但地心說無法以簡單方式解釋行星的逆行現象。 • 1543年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 1473~1543)提出「日心說」(地動說) 圖12-10 ,首度推翻以人為中心的宇宙觀,認為太陽是宇宙中心,地球與其他行星皆繞太陽運行。

  14. 行星的逆行現象   因為各行星公轉速度不同,因此從地球看去,行星在天空中會有往反方向運動的情形。但若所有行星繞地球轉,便不會有這樣的現象。

  15. 圖12-9 以地球為中心的地心說,太陽與其他行星都繞地球運轉。

  16. 圖12-10 哥白尼;以太陽為中心的日心說,地球也是行星之一,各行星繞太陽運行。

  17. 12-2 追溯地球的起源 • 太陽系和行星軌道 •   隨著觀測技術的進步以及克卜勒(Johannes Kepler, 1571~1630)與牛頓等科學家的努力,我們對太陽系的了解愈來愈多。地球、太陽和其他行星成一系統,因此要推論地球的起源,必須從太陽系的起源著手。科學家發現太陽系行星軌道的特色如下: • 1. 共向性:由天球北極向下看,太陽系所有行星都以逆時鐘方向繞太陽公轉,而太陽和大部分行星(金星與天王星除外)的自轉也是逆時鐘。 • 2. 共面性:行星軌道幾乎都在同一平面,且和太陽自轉的赤道面夾角皆小於6度。 • 3. 近圓性:除了水星之外,行星的軌道形狀都很接近圓形。   •   除此之外,還發現太陽的質量約占太陽系總質量99.86%,但自轉的速度與行星相較之下卻很慢,自轉週期在赤道地區約25天,在兩極地區約36天。

  18. 12-2 追溯地球的起源 • 太陽系起源的早期學說 •   太陽系起源的早期學說可分成三大類,分別是災變說、星雲說以及俘獲說。災變說主張行星物質來自某個偶發事件,兩個或三個恆星突然碰撞或近距離拉扯所造成;星雲說認為太陽與行星是由雲氣的旋轉收縮而形成;俘獲說則是認為太陽在經過其他星雲時,吸附周遭物質而形成。 • 1644年笛卡爾(Ren Descartes, 1596~1650)在哲學原理書中提到,宇宙物質以漩渦般的方式運動,不同大小的渦流分別形成了太陽、行星和衛星,可說是星雲說的起源。 • 1745年布封(G.L.L. Comte de Buffon 1707~1788) 圖12-11a 指出,某個大型外來物體(例如彗星)撞擊太陽表面,導致部分太陽物質飛散到太空中,因而形成了行星和衛星 圖12-11b ,此想法則是災變說的開端。 • 1755年德國的哲學家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提出,宇宙中瀰漫著由氣體和塵埃組成的星雲,密度較大的微粒逐漸吸引周遭微粒,因而質量增加,微粒也就聚集得更快,便形成了太陽。周遭的微粒受太陽吸引而繼續聚集,但在聚集過程中與其他微粒碰撞,產生旋轉的圓周運動,這些繞著太陽旋轉的微粒逐漸形成數個引力中心,於是聚集成行星圖12-12b。

  19. 12-2 追溯地球的起源 • 太陽系起源的早期學說 • 1796年法國數學家兼天文學家拉普拉斯(Pierre-Simon Laplace, 1749~1827)主張,原始太陽系是來自一團旋轉的高溫氣體,在旋轉的同時因萬有引力而不斷向內收縮,於是旋轉速度愈來愈快,赤道上的旋轉速度最快,上下兩側的物質向赤道集中,使星雲呈現扁盤狀,向外拋出物質,形成類似土星環的結構,這些環在繞日運轉時逐漸聚集成行星,而行星也以同樣的方式形成衛星 圖12-13b 。 • 康德以哲學角度提出星雲說,而拉普拉斯則是以數學和力學的觀點使其更充實,後來稱為康德 一 拉普拉斯星雲說。星雲說是最早的天體演化學說,解釋了行星軌道的共向性、共面性與近圓性。在19世紀的天文學中居於主導地位。

  20. 圖12-13 拉普拉斯;拉普拉斯以數學與力學的觀點充實星雲說。(1)原本是旋轉的高溫氣體;(2)在收縮的過程中,使轉速增加;(3)在赤道上轉速最快,成為扁盤狀;(4)陸續向外拋出一個個的環,每個環逐漸聚集形成行星;(5)形成了在固定軌道上運行的行星系統。

  21. 12-2 追溯地球的起源 • 太陽系起源的早期學說 • 但是星雲說無法解釋的一點,是太陽自轉速度太慢,並不足以拋出這些環。 • 19世紀末,開始出現新的假說,具代表性的有俘獲說和潮汐說。 • 俘獲說認為太陽在接近別的星雲時,吸引其中的物質形成行星 圖12-14 俘獲說認為太陽接近其他星雲時,將部分物質吸引而拉出,這些物質後來便形成行星。

  22. 12-2 追溯地球的起源 • 太陽系起源的早期學說 • 1900年美國地質學家張伯倫(Thomas Chrowder Chamberlain,1843~1928)和美國天文學家摩爾頓(Forest Ray Moulton,1872~1952)提出了微行星學說。認為有顆恆星以相當近的距離經過太陽,就像月球引起地球海水的潮汐一般,使太陽物質在面向恆星與背對恆星的一面都向外鼓起,進而脫離太陽表面,這些物質慢慢聚集,形成許多微行星,微行星又聚集形成行星與衛星,這個學說稱為張伯倫 一 摩爾頓潮汐說 。 • 1916年金斯(James Hopwood Jeans,1877~1946)及1918年傑弗里斯(Harold Jeffereys,1891~1989)提出的潮汐說,則是認為有個恆星近距離經過或與太陽擦撞,由太陽表面吸引出一股物質條帶 圖12-16 。這些物質因為被向外拉扯而速度增加,所以外圍行星的自轉速度才會比太陽自轉速度快。恆星由遠處逐漸靠近時,引力漸增,而後逐漸遠離時,引力又漸減,因此物質條帶呈現出兩端細,中間較寬的現象,所以太陽系內外兩側行星較小、中間行星較大。先拉出來的物質來自太陽最表面,然後逐漸向內,因為是來自太陽不同深度的物質,所以內側的類地行星和外側的類木行星成分有所差異。 • 但宇宙中恆星距離遙遠,不易有恆星碰撞,而且被拉出的物質溫度應該很高,高溫氣體不易收縮,也是問題。

  23. 圖12-15 張伯倫 一 摩爾頓潮汐說。(a)有個恆星經過太陽附近;(b)潮汐力使面對恆星與背對恆星的太陽物質向外鼓起;(c)鼓起的太陽物質脫離表面,形成微行星;(d)微行星聚集形成行星。 圖12-16 金斯和傑弗里斯的潮汐說。(a)恆星近距離通過太陽附近;(b)吸引出兩端細、中間粗的物質條帶;(c)條帶上的物質因重力收縮形成行星,兩端的行星較小,中間的行星較大。

  24. 12-2 追溯地球的起源 • 從地球本身找證據 • 在地球本身也可以找到許多關於太陽系起源的線索,例如利用地震波,我們了解地球內部的構造由內向外主要分成地核、地函和地殼三層,其密度亦由內向外漸減,據此推測,地球剛形成時雖然應是低溫狀態,但是因為隕石撞擊與內部放射性物質衰變而熔融,於是密度大的物質下沉至內部,輕的物質上浮。 • 此外,地球上的球粒隕石 也是重要線索。球粒隕石含有許多稱為「球粒」的小球形結構,因熔化會摧毀其中的球粒,故可知它們在其母小行星形成之後就未曾熔化,所以球粒隕石保留了早期太陽系的線索,藉由分析其化學成分,可以對太陽系的形成有更多的認識。

  25. 圖12-17 球粒隕石剖面,可看見許多「球粒」的結構。

  26. 12-2 追溯地球的起源 • 直接目擊恆星的形成 • 雖然我們無法親眼看到太陽系的形成,但是利用太空望遠鏡,我們仍可觀測到銀河系中許多正在形成恆星的區域 。對這些區域詳加觀測與分析,也能對太陽系的形成有進一步的了解。另外,在太陽系以外的其他恆星周遭,我們也發現了行星系統的存在,目前發現的系外行星已有數百顆之多,並且陸續增加中,研究這些系外行星,可以幫助我們更加了解太陽系行星的形成過程。 圖12-18 哈柏太空望遠鏡拍攝的恆星形成區,可以看出在瀰漫星雲中耀眼的恆星。

  27. 12-2 追溯地球的起源 • 現代的說法 • 多數科學家相信宇宙來自約137億年前的大霹靂,物質向外膨脹,某些密度較大的雲氣逐漸收縮,形成了億萬個旋轉星系,也形成了其內的恆星和行星。 • 我們的太陽系形成自一團稀薄的低溫雲氣,雲氣內包含了氣體和灰塵,主要成分是氫和氦。雲氣緩慢的旋轉形成質量集中的核心,也在周遭形成複雜的渦流。重力使巨大的雲氣收縮並且形成旋轉的盤面,中央的氣體愈來愈多且愈來愈熱 ,點燃了中心的核反應,形成太陽。 • 盤面中的微粒逐漸聚集形成愈來愈大的顆粒,成為微行星,大小相當於小行星。當微行星在太陽周遭運行時,較大的天體會吸引較小的天體而逐漸增大,掃除軌道上其他較小的物體 。 • 在靠近太陽的區域溫度較高,只有矽、鋁和鐵等物質可以結晶成固體並形成類地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往外隨著距離增加,溫度下降,於是沸點較低的物質如水、甲烷等可以成為固體(冰)。 • 在最外圍的區域,除了氫、氦和氖等氣體外,其他物質都可以成為固體並形成行星和衛星。大量氣體因為引力而圍繞在冰核周遭,形成了體積較大且密度小的類木行星,包括以氣態為主的木星、土星及以冰體為主的天王星與海王星,這些行星持續在盤面上以同方向繞行太陽 。

  28. 12-2 追溯地球的起源 • 現代的說法 • 行星帶著衛星繞太陽運行,並逐步清除軌道上的碎屑,這個過程可以藉由月球、水星與火星上保留的許多隕石坑而得知。 • 行星接下來的歷史,就和其質量大小、內部熱能以及距離太陽遠近有關,這許多因素造成了行星間的個別差異。 • 以地球為例,因為與太陽距離適中,接收到適量的太陽輻射。太陽系早期微行星碰撞時,使天體溫度上升,導致內部熔化。水星、月球等較小天體因散熱快而急遽冷卻;地球內部另有放射性物質衰變,且因為體積較大散熱慢,可以將熱能保留較久,因而有較長久的內部地質活動,例如火山和板塊運動。 • 地球早期受到大量彗星撞擊,帶來大量的水,因地球逐漸冷卻,大氣中的水氣凝結成海洋,促成生命形成 。原始大氣中的大量二氧化碳溶入水中,並與水中鈣離子結合形成碳酸鈣沉澱。植物在海洋中生成,吸收二氧化碳並釋出氧氣,之後開始有動物出現。高層氧氣受紫外線照射產生臭氧,得以隔絕陽光中的紫外線,於是部分生物登上陸地生活,漸漸形成現在的環境。 • 地球的質量恰能保有適量大氣,得以維持適宜的溫度並減少小天體與宇宙射線對地表的攻擊。因此,距離太陽遠近與質量大小,都是形成目前地球環境的主要因素。

  29. 雲氣收縮,且溫度愈來愈高,並形成旋轉盤面 近太陽處溫度較高,結合成以金屬和岩石成分為主的微行星。 雲氣外圍較低溫,除岩石和金屬外,冰也可存在。 盤面微粒聚集,形成微行星 形成以金屬和岩石為主的類地行星。 外圍微行星吸引氫、氦和氖等氣體,形成體積較大、密度較小的類木行星。 相鄰微行星彼此碰撞、結合而增大 太陽風吹離剩餘物質,太陽系形成

  30. 圖12-20 地球演變的不同時期:a.大量隕石撞擊;b.地表成熔融狀態;c.到處岩漿噴發產生大量氣體;d.大氣的阻隔減少了隕石撞擊;e.地表冷卻形成海洋且有了生物;f.高層氧氣受紫外線照射形成臭氧層,生物登上陸地生活。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