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5

第 1 節 開皇之治

目  錄. 第 1 節 開皇之治. 第 2 節 貞觀之治. 第 3 節 開元之治. 隋文帝 開皇之治 581-600 年. 唐太宗 貞觀之治 627-649 年. 唐玄宗 開元之治 713-741 年. 隋唐治世簡表. 隋文帝在革新制度方面有哪些建樹?. 罷天下諸郡 (楊)尚希見天下州郡過多,上表曰:「……竊見當今郡縣,倍多於古。或地無百里,數縣並置。或戶不滿千,二郡分領……所謂民少官多,十羊九牧……今存要去閑,併小為大,國家則不虧粟帛……」帝覽而嘉之,於是遂罷天下諸郡。 ──《隋書‧楊尚希傳》. 語譯:

grady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 1 節 開皇之治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目  錄 第 1 節 開皇之治 第 2 節 貞觀之治 第 3 節 開元之治

  2. 隋文帝 開皇之治 581-600 年 唐太宗 貞觀之治 627-649 年 唐玄宗 開元之治 713-741 年 隋唐治世簡表

  3. 隋文帝在革新制度方面有哪些建樹? 罷天下諸郡 (楊)尚希見天下州郡過多,上表曰:「……竊見當今郡縣,倍多於古。或地無百里,數縣並置。或戶不滿千,二郡分領……所謂民少官多,十羊九牧……今存要去閑,併小為大,國家則不虧粟帛……」帝覽而嘉之,於是遂罷天下諸郡。 ──《隋書‧楊尚希傳》 語譯: 那時楊尚希看到全國州郡數目太多,於是上奏隋文帝:「……臣認為,現在郡縣數目遠多於古代,以致有些州郡範圍小得不足百里,數個縣並立一地。或是當地戶口不足一千,卻由兩郡分治……所民少官多,十頭羊卻有九名牧人……若能保存重要的,裁撤閑置的,並合併小的州郡,國家財政就不會浪費……」文帝閱後甚為嘉許,就下令省併州郡。 隋文帝下令省併地方州郡,帶來甚麼好處? 第 1 節 開皇之治 • 開皇年間的文治武功 • 1. 革新制度,注重吏治 • 中央設五省六曹,地方省併為州縣二級

  4. 隋文帝在革新制度方面有哪些建樹? 第 1 節 開皇之治 • 開皇年間的文治武功 • 1. 革新制度,注重吏治 • 改良北周府兵制度,農民服役兵農合一 • 以考試選任官吏,任人準則以學問為先 • 地方長官每年到中央述職,廢除他們自任僚屬的權力 隋代武士俑(左)及騎兵俑(右)

  5. 課戶大增 是時,山東承齊俗,機巧姦偽,避役惰遊者十六七。四方疲人,或詐老詐小,現免租賦。高祖(文帝)令州縣大索貌閱,戶口不實者,正長遠配……於是計帳進四十四萬三千丁,新附一百六十四萬一千五百口。 ──《隋書‧食貨志》 語譯: 當時山東地區承襲北齊時的風氣,慣於弄虛作假,逃避稅役者十之六七。很多人為沉重稅役所苦,都謊報年齡,詐稱年紀老邁或者年幼,以逃避賦稅及力役。文帝下令州縣官吏根據戶籍記錄,對戶口成員體貌逐一核對,若發現有虛報,地方官員令將發配處分。……結果增加人丁達四十四萬三千,重新歸入名冊的戶口則有一百六十四萬一千五百個。 經過人口調查及整理、戶口大增,這對國家有甚麼好處? 第 1 節 開皇之治 • 2. 發展經濟,整理財政 • 實行「大索貌閱」清查戶口 • 開皇年間的文治武功 • 行「輸籍法」重新釐定稅額

  6. 隋文帝推行了怎樣的倉儲政策?目的是甚麼? 留意倉窖設置在甚麼地方。 第 1 節 開皇之治 • 開皇年間的文治武功 • 2. 發展經濟,整理財政 • 設置官倉貯存糧食,鄉間設立義倉以備荒年 隋代建設圖

  7. 第 1 節 開皇之治 • 2. 發展經濟,整理財政 • 沿用北周均田制度,寬減徭役,與民休養生息 • 開皇年間的文治武功 • 3. 多方建設,計慮長遠 • 長安受戰亂破壞,規模亦小,遂另建大興城作首都 • 修葺長城,鞏固邊防

  8. 運河與國運的關係 運河對於第二次大一統帝國的貢獻,既然連繫軍事政治重心的北方與經濟重心的南方,以便因凝結為一個堅強牢固的整體而發生偉大的力量……當運河能夠充分發揮它的連繫南方作用的時候,這帝國……國運興隆,反之,運河因受到阻礙而不能充分發揮……這個帝國……國運衰微。 ──全漢昇:《唐宋帝國與運河》 第 1 節 開皇之治 • 開鑿廣通渠便利漕運,南方物資可直抵京師 • 3. 多方建設,計慮長遠 • 開皇年間的文治武功

  9. 從地圖中所見,隋代開鑿運河有何作用? 1. 找出運河的位置。 2. 留意隋代還有哪幾項大型建設。 第 1 節 開皇之治 • 3. 多方建設,計慮長遠 • 開皇年間的文治武功 隋代建設圖

  10. 第 1 節 開皇之治 • 開皇年間的文治武功 • 4. 保存國粹,振興文教 • 牛弘撰修制訂「新禮」,取法南朝制定雅樂 • 收集天下遺書,鼓勵民間獻書,重抄殘經,加以校訂 • 5. 降服突厥,安定北邊 • 軍事進攻與政治瓦解配合,啟民可汗入朝稱臣 隋五牙戰船復原模型

  11. 1. 找出隋都大興的位置。 2. 留意隋朝北邊的外族。 第 1 節 開皇之治 • 開皇年間的文治武功 • 5. 降服突厥,安定北邊 隋代疆域圖

  12. 在隋文帝的統治下,國家 一片昇平。 第 1 節 開皇之治 • 興革效果顯著,政治局面穩定 • 政制比較妥善,為後世所沿襲 • 人口大幅增長,社會經濟繁榮 • 致力提倡文教,傳統文化弘揚 • 開皇之治的影響 隋文帝祈雨壁畫

  13. 隋代速亡,隋文帝應負上甚麼責任? 文帝貶殺大臣,造成甚麼後果? 功臣凋零 其草創元勳及有功諸將,誅夷罪退,罕有存者。 ──《隋書‧文帝本紀》 語譯: 隋代的一眾開國功臣,很多都被隋文帝誅殺和因罪罷官,罕有能夠留下。 第 1 節 開皇之治 • 隋文帝的過失 • 被貶殺的大臣包括劉昉、鄭譯、賀若弼等,以致晚年輔弼無人 • 1. 貶殺大臣 • 2. 苛察嚴刑 • 以嚴刑對付貪官污吏 • 盜邊糧一升以上者處死,盜一錢以上者棄市,知情不報者亦處死

  14. 隋代速亡,隋文帝應負上甚麼責任? 第 1 節 開皇之治 • 隋文帝的過失 • 偏聽偏信,廢太子楊勇,改立楊廣 • 3. 偏信易儲 楊廣假意向皇后哭訴

  15. 唐太宗如何改革隋制,使臻於完善? 唐代的三省制有甚麼特色? 第 2 節 貞觀之治 • 貞觀年間的文治武功 • 改善隋代的五省六曹制,明確釐定三省職權,並設「政事堂」以提升效率 • 1. 健全制度,修明政治 三省制運作示意圖

  16. 唐太宗如何改革隋制,使臻於完善? 唐太宗確立科舉制,使此制度成為唐代選拔官員的主要途徑。 第 2 節 貞觀之治 • 貞觀年間的文治武功 • 確立科舉制,修明政治 • 健全制度,修明政治 唐太宗巡視科舉考試意想圖

  17. 唐太宗如何改革隋制,使臻於完善? 第 2 節 貞觀之治 • 貞觀年間的文治武功 • 改良隋代府兵制度,兵農合一 • 健全制度,修明政治 排隊待命往首都宿衛的府兵

  18. 唐太宗如何改革隋制,使臻於完善? 長孫無忌 尚書右僕射 房玄齡 尚書左僕射 唐太宗的用人態度,為國家帶來甚麼影響? 杜如晦 尚書右僕射 魏徵 尚書右僕射 王珪 諫議大夫 尉遲敬德 大將軍 李勣 兵部尚書 褚遂良 中書令 李靖 尚書右僕射 第 2 節 貞觀之治 • 貞觀年間的文治武功 • 健全制度,修明政治 • 知人善任,用人唯才,不問出身

  19. 唐太宗如何改革隋制,使臻於完善? 後人對唐太宗有何評價? 英主之範 聽斷不惑,從善如流,千載可稱,一人而已! ──《舊唐書‧太宗本紀》 語譯: 聽從勸諫不受煽惑,從善如流,千百年來可以受此稱讚的,只有唐太宗一人罷了。 第 2 節 貞觀之治 • 貞觀年間的文治武功 • 廣開言路,擴大諫官職權 • 健全制度,修明政治 魏徵

  20. 唐太宗如何改革隋制,使臻於完善? 第 2 節 貞觀之治 • 貞觀年間的文治武功 • 派「黜陟大使」巡查全國,寫刺史政績於屏風,作升降機之根據 • 健全制度,修明政治 唐太宗寫刺史成績於屏風之上

  21. 租庸調制背後「為民制產」的精神,為人民帶來甚麼益處? 提高生產力 第一、在其輕徭薄賦的精神……租庸調制的第二優點,則為稅收項目之列舉分明……更要重的一點,租庸調制的後面,連帶的是一個為民制產的精神。 ──錢穆:《國史大綱》 第 2 節 貞觀之治 • 2. 平抑門第,匡正時弊 • 命高士廉等修《氏族志》,著重立德、立言、立功,以本朝功臣代替世冑,以科舉取代門第 • 貞觀年間的文治武功 • 發展經濟,關注民生 • 吸取隋朝速亡教訓,力糾缺失,恤民利民 • 行均田制、租庸調制,鼓勵生產,恢復和發展經濟

  22. 按租庸調制規定,不產絹麻的地區,可以折銀繳納。 第 2 節 貞觀之治 • 發展經濟,關注民生 • 貞觀年間的文治武功 庸調銀餅

  23. 第 2 節 貞觀之治 • 4. 弘揚學術,昌明文教 • 從「文學館」延聘學士,設「弘文館」討論治道 • 貞觀年間的文治武功 • 大興國學,以名儒任教,四方外族子弟來華學習 • 令孔穎達等編訂《五經正義》、房玄齡和魏徵等監修《晉書》、《隋書》等,建立官修史書的制度 敦煌壁畫描繪的唐代學堂

  24. 唐太宗被尊為「天可汗」,你認為是否只因 唐的兵力強盛?還是有其他原因? 第 2 節 貞觀之治 • 貞觀年間的文治武功 • 安定邊境,恩威並用 • 派兵主動出擊東突厥,解除東突厥的威脅 唐太宗與突厥可汗於渭水便橋上結盟

  25. 唐太宗被尊為「天可汗」,你認為是否只因 唐的兵力強盛?還是有其他原因? 1. 找出唐代邊境民族的位置。 2. 留意唐代疆域所及之處。 第 2 節 貞觀之治 • 貞觀年間的文治武功 唐代疆域圖

  26. 唐太宗被尊為「天可汗」,你認為是否只因 唐的兵力強盛?還是有其他原因? 第 2 節 貞觀之治 • 貞觀年間的文治武功 • 安定邊境,恩威並用 • 先後降服東突厥、吐蕃、回紇、契丹、薛延陀等,四夷賓服,尊太宗為「天可汗」 唐客使圖

  27. 唐太宗被尊為「天可汗」,你認為是否只因 唐的兵力強盛?還是有其他原因? 第 2 節 貞觀之治 • 貞觀年間的文治武功 • 安定邊境,恩威並用 • 唐太宗嘗言:「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 唐太宗接見吐蕃使者時的情景

  28. 第 2 節 貞觀之治 • 貞觀年間的文治武功 隋文帝刷新了各種制度,為唐以後歷代所沿襲,包括中央五省六曹制、地方州縣二級制、科舉制、府兵制、均田制等。 唐太宗上承隋代及唐建國以來的制度,加以改善,各種制度如三省六部制、科舉制、府兵制、均田制、租庸調制等更加完備。 隋文帝推行均田制,減輕租調徭役,恢復和發展了農業生產。同時,核查全國戶籍,擴大納稅網;設置倉窖,儲存糧食,惠及後世。 唐太宗在武德年間已開始實施的均田制和租庸調制的基礎上,注意輕徭薄賦,不奪農時,使得農業生產不斷發展。 貞觀之治與開皇之治比較表

  29. 兩個治世有何相同之處? 第 2 節 貞觀之治 • 貞觀年間的文治武功 隋文帝鼓勵獻書,整理圖籍;制訂新禮雅樂,推行全國。 唐太宗開設弘文館,徵集圖書;命人撰定《五經正義》,統一南北經學;設置史館,開官修史書風氣。 隋文帝派兵擊敗突厥,又用計離間,終使突厥分裂,最後降服稱臣。 唐太宗派兵大破東突厥,消除東突厥的威脅。 貞觀之治與開皇之治比較表

  30. 第 2 節 貞觀之治 • 社會經濟繁榮,奠定唐代基業 • 史載貞觀四年,全國被判死刑者僅 29 人;米價每斗三、四錢,外戶不閉,路不拾遺 • 制度更趨完備,多為歷代師法 • 外人來華留學,文化傳遍東亞 • 四夷賓服大唐,國威遠播四方 • 貞觀之治的影響

  31. 第 2 節 貞觀之治 • 貞觀之治的影響 日本人往中國的入境證 唐太宗把文成公主給吐蕃國王,以示友好 日本往來中國的海船

  32. 你認為發動「玄武門之變」的唐太宗,稱得上 是賢明君主嗎? 第 2 節 貞觀之治 • 唐太宗的過失 • 1. 發動兵變奪太子位,開啟李氏骨肉相殘先例 玄武門之變意想圖

  33. 第 2 節 貞觀之治 • 唐太宗的過失 • 執意東征高麗,無功而回耗費龐大 • 3. 晚年逐漸由儉入奢,玩樂興建花費甚鉅

  34. 賢相輔佐 唐三百年,輔弼者不為少,獨前稱房、杜,後稱姚、宋。 ──《新唐書‧姚崇宋璟傳》 語譯: 唐代國祚接近三百年,其中輔弼皇帝理政的人才不少,但歷史最為稱譽的,只有唐太宗時的房玄齡、杜如晦,及唐玄宗時的姚崇、宋璟。 第 3 節 開元之治 • 開元年間的文治武功 • 革新政制,整肅政風 • 任用賢相,綱紀肅然 姚崇 宋璟

  35. 第 3 節 開元之治 • 京官與地方官互調,加強歷練消除隔膜 • 革新政制,整肅政風 • 開元年間的文治武功 • 置採訪使考查政績,嚴加甄別裁撤冗員 • 發展經濟,開源節流 • 銳意革除前朝頹風,提倡節儉上行下效 • 清查戶籍檢核田畝,稅收大增國庫充盈 • 淘汰僧尼禁營寺院,防止富戶逃避賦役 • 招撫流亡興修水利,獎勵農桑促進經濟 張九齡

  36. 玄宗為甚麼要尊崇儒術? 第 3 節 開元之治 • 開元年間的文治武功 • 弘揚儒術,提倡文教 • 尊崇儒術修訂禮制,延聘名儒講經論學 • 設「集賢院」搜求遺書,鼓勵寫作文風大盛 唐玄宗所書《石台孝經》

  37. 唐代兵制的變化,與唐代國運的盛衰有甚麼關係?唐代兵制的變化,與唐代國運的盛衰有甚麼關係? 唐代兵制三變 唐有天下二百餘年,而兵之大勢三變,其始盛時有府兵,府兵後廢而為彍騎,彍騎又廢而方鎮之兵盛矣。 ──《新唐書‧兵志》 語譯: 唐代國祚二百多年,期間兵制有三次重大變化,最初國勢強盛時設立府兵制,府兵制沒落後改為彍騎,後來彍騎也廢弛,邊鎮軍力則日益強盛。 第 3 節 開元之治 • 加強邊防,改革兵制 • 沿邊重地設立兵鎮,節度使管轄保衛國土 • 募兵制取代府兵制,「彍騎」宿衛京師 • 開元年間的文治武功

  38. 唐玄宗怎樣實施邊防與兵制方面的改革? 留意兵鎮分佈的位置,想想這些兵鎮與當時邊境局勢的關係。 第 3 節 開元之治 • 開元年間的文治武功 唐代兵鎮位置圖

  39. 第 3 節 開元之治 • 開元年間的文治武功 唐太宗任用能謀善斷的房玄齡、杜如晦和直言敢諫的魏徵,以及善於用兵的李靖、李勣等,均是將相之選。 唐玄宗任用明敏剛直的姚崇、宋璟,以及務實的張九齡等,也是一代賢相。 唐太宗改革各項制度,如採取三省合議制,確立科舉制,強化府兵制,實施均田制和租庸調制等,使各種制度臻於完善,行之有效。 唐玄宗改革各項制度,如京官與地方官互相調劑輪任,推行節度使制,改徵兵制為募兵制等,使各項制度更能因應時勢的需求。 開元之治與貞觀之治比較表

  40. 從比較表中,可見太宗和玄宗有怎樣相近的性格? 第 3 節 開元之治 • 開元年間的文治武功 唐太宗留心吏治,經常派大臣巡視地方,考察吏治情況;並將各州刺史的名字寫在宮#屏風上,注明其功過,作為獎懲依據。 唐玄宗整頓吏治,在地方各道置採訪使,督導州、縣政務;同時,裁撤冗員,嚴格推行官吏的考選辦法,使吏稱其職。 唐太宗救恤災民,紓解民困;又輕徭薄賦,興修水利,鼓勵生產。 唐玄宗清查戶口,整理稅制;並興修水利,獎勵農桑。 唐玄宗修訂《五禮》,頒為「開元禮」;延聘名儒入宮侍讀,談論經學。又設置集賢書院,搜集整理圖書;提倡文學,鼓勵寫詩作文。 唐太宗開設弘文館,徵集圖書;擴充國子監,增加生員。同時,統一「五經」的注疏,建立官修史書的制度。 開元之治與貞觀之治比較表

  41. 開元盛世的景象是怎樣的? 開元盛世的景象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 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杜甫:《憶昔》(節錄) 語譯: 回憶昔日開元年間全盛時期的繁華景象,那時候即使是小城邑也像萬戶般富裕;米粟多得像白色脂油般湧溢出來,公家及私人的倉庫皆儲得滿滿的,國內道路都無盜賊,不必等待吉日才動身遠行,販賣齊魯綢緞的商人絡繹於途,男的務農,女的採桑,沒有人失去生計。 第 3 節 開元之治 • 開元之治的影響 • 政治昌明,國勢隆盛 • 墾田增加,府庫充盈

  42. 開元盛世的景象是怎樣的? 西市是長安的商業貿易中心,共有二百二十個行業的度舖,商人多在這裡進行買賣,盡顯唐朝的繁榮景象。 第 3 節 開元之治 • 開元之治的影響 • 經濟繁榮,社會承平 長安西市圖

  43. 人民苦於兵役 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 縱有健婦把鋤犂,禾生隴畝無東西。 況復秦兵耐苦戰,被驅不異犬與雞。 ──杜甫:《兵車行》(節錄) 語譯: 您沒有聽說華山以東二百個州嗎?那裏千萬的村莊長滿了荊棘和枸杞。即使有能幹的婦女會耕種,田地裏的農作物也亂糟糟不整齊。再說關西大漢能征善戰,因此被驅來趕去作戰,和狗與雞沒分別。 第 3 節 開元之治 • 1. 耽於逸樂,荒怠政事 • 2. 重用佞臣,國事日非 • 3. 用兵頻繁,徭役增加 • 唐玄宗的過失

  44. 第 3 節 開元之治 • 1. 耽於逸樂,荒怠政事 • 2. 重用佞臣,國事日非 • 3. 用兵頻繁,徭役增加 • 唐玄宗的過失 兵車行詩意圖

  45. 本 課 題 完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