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 likes | 442 Views
第一組 人文學資源 報告日期: 2011 年 3 月 8 日. 組員 : 徐 清 498100012 馮家華 498100024 鄭惠溱 498100048 翁 郁 涵 498100062 符興智 498100529 李 韻 萱 497100027. 人文學的學術專書瀕臨滅亡了嗎?. 文學學術作品引用文獻之模式. 前言 - 符興智. 學術出版的重要危機效應是出版與購買人文方面的學術專書明顯下降。圖書館收藏有關人文專書方面持續縮小,人文學者在執行和出版他們的研究中清楚的面對到困難的挑戰。. 介紹.
E N D
第一組人文學資源報告日期:2011年3月8日 組員: 徐清498100012 馮家華498100024 鄭惠溱498100048 翁郁涵498100062 符興智498100529 李韻萱497100027
人文學的學術專書瀕臨滅亡了嗎? 文學學術作品引用文獻之模式
前言-符興智 • 學術出版的重要危機效應是出版與購買人文方面的學術專書明顯下降。圖書館收藏有關人文專書方面持續縮小,人文學者在執行和出版他們的研究中清楚的面對到困難的挑戰。
介紹 • 期刊的價格為何以及數量在最近的二十年對於科學技術和醫療領域以指數的方式規律增加,抑制了圖書館的預算。而另一個對於危機重大的影響則是”人文學學術性專書的瀕死”
儘管盡力的提供著名的科學和技術部門的系列出版物,以及購買電子資源,但圖書館的提供購買各領域資源的資金卻越來越小。 • 美國研究圖書館協會在1989年針對會員圖書館去做非期刊印刷式調查,在1985年到1989年共下降了27.76%,在1986年到1997年間下降21%。
圖書館並不能購買過多的學術性書籍以及出版者不再繼續出版 • Perrault發現在1985年和1989年之間,ARL圖書館的專題論文標題數量,在人文學科高達31.98%,相較於社會科學的28.88%以及科學的15.81%來說是較高的。
最好的方法去結束現在這種困境是發起一個文藝復興的學術文章 ,改變人文學的評鑑方法,是否可以寫兩到三篇高影響力的論文就可以算是永久教職(tenure)。幫助那些沒有辦法再寫書的人,因為寫了也沒人出版。
人文學者的特色(馮家華) • 以瀏覽做研究 • 較傾向於使用回溯性資料 • 獨立工作,比較無團隊間的合作 • 引用學術性專著,少用期刊、雜誌的文章 • 手稿和圖片為最主要的研究資源
研究案例(馮家華) • Madeline Stern :三個文學家和三個文學運動中,做為分析參考文獻。其個人作家引用專書為82.7%, 而15.1%為期刊論文;關於文學運動,78.8%是書籍而16.5%是期刊論文。 • John Cullar:結果也非常相似。在藝術專論中,60.6%為專書而23.6%為期刊論文等。 • Garfield使用藝術和人文引用文獻檢索100位被引用的作者,發現人文學者多以回溯性查找,找到例如詩人、小說家等。
Lindholm - Romantschuk和 Warner 的研究內容 • 在哲學的專著期刊中,引用的高峰在13~15年間。 • 使用”藝術與人文學引文索引”做查詢 • 共有6708筆的書目(引用文獻) • 不是隨機抽取的、非大眾化。 • 引用文獻的作品跟作者都會被計算進去 • 只限於1964年後的作品,可取得近期的作品和大部分引文。
Results 鄭惠溱
Table 1: 引用文獻 ~ 一次資料和二次資料 • 由表1可知二次資料的使用量較占58.7%較一次資料多。 • 而在一次資料中引用專著來源又較期刊論文多。
Table 2: 一次資料 ~ 資料類型 • 表2顯示主要的參考文獻來自圖書占79.39%,和學術期刊的12.24%相距甚遠。 • 期刊論文方面被引用為一次資料時,期刊來源較專著來源多。
Table 3: 二次資料 ~ 資料類型 • 表3顯示圖書的引用還是占了大多數,然而在期刊文章和圖書文章方面得引用所佔的比例則較一次資料更為顯著。
Table 4: 引用文獻之年數 • 表4得知80%的引用文獻來自31年內。 • 引用文獻年數形態,專著來源和期刊來源極為相似。
Table 9:期刊之頻繁引用 • 表9得知常被引用的核心期刊是具有代表性的。 • 引用期刊排行的前20名:美國文學、美國的卓越季刊、浪漫主義時期的研究和維多利亞時期的研究。
Table 10: 經常提到的圖書出版商 • 核心出版商被引用的書及專書論文具有代表性。 • 前20名的出版商有為從1965年之前的引用註明年代 。
Table 11: 圖書文章經常提到的出版商 • 表11顯示前10名的出版商,在圖書文章種類都有註明年代。 • 這份研究其中的8個出版商之專題論文資源,其中有6個在一項或兩者均有的兩個核心出版名冊上。
核心期刊、核心出版商 相對於作者,核心期刊、圖書和專書的出版商在該學科領域較能夠有顯著的辨識度。 圖書出版商最有影響力 316家出版商中,其中的20家出版商所出版的2230件作品,有超過一半以上都有被引用。 6.8%的期刊及6.9%的圖書出版商,大約40%出版的作品已被引用。
大學出版社的影響力— Cullars • Cullars在1992年及1998年所做的兩項研究發現,由大學出版社所出版的 美術專書—有50.6%被引用 哲學專書—有41.5%被引用 • 證明了大學出版社的優勢
大學出版社的影響力—此項研究 • 合併許多文章後發現 • 核心圖書和專書出版商裡頭有24家發行商,其中17家或70.8%是大學出版社。 • 20本核心期刊,其中9本是由7所大學出版社發行,核心圖書和專書出版商名單也有這 7所大學出版社的其中6所。 • 大學出版社扮演了主導部門,不僅核心圖書和專書出版商,還有核心期刊的出版商。 • 大學所出版的專著論文仍可說是這領域最重要的學術交流。
研究結論 • 人文學領域的學術專著並沒有瀕臨滅亡。 • 學者仍大量使用原始及二手資料。 • 電子出版品尚未被認為能取代印刷出版品。 • 大學出版社的專著論文是學術交流的重要環節。 • 人文學專著的維護強調於館藏政策評鑑的必要。 • 隨著學術出版的發展,引文分析及人文學其他方式的研究必須持續下去,以監控人文學在出版及學術上的改變。
此研究結果與先前研究之異同 • 傳統印象: 專著成為主要的溝通工具 • 相同處: 確立了第一手資料的重要性 人文學科專著的第一手和第二手資訊是非常傳統的 • 相異處: 引用文獻在這個時期並沒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其他載體的替代性 (學術性文章仍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前人認為 人文學科專論的重要性 • 本研究建議 電子資源不能代替印刷出版品 • 人文社會學者使用電子資源的態度 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