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0 likes | 986 Views
身体背腹扁平,故称 扁形动物 。 约 20000 多种,包括 涡虫 、 吸虫 和 绦虫 。 动物进化史上的一次飞跃。. 第六章 扁形动物门 (Platyhelminthes). 一、两侧对称 (bilateral symmetry): 从本门动物开始,身体获得了两侧对称。 意义: 使动物有了背腹、前后之分,背面起保护作用,腹面负责运动和摄食。. 促使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向前集中,运动由不定向变成了定向。 左右对称的身体,使动物既适于水中游泳,又适于水底爬行,从而为动物过渡到陆地上爬行打下了基础。 使动物能够主动寻找食物、躲避敌害,对外界环境的反应也更迅速、准确。.
E N D
身体背腹扁平,故称扁形动物。 约20000多种,包括涡虫、吸虫和绦虫。 动物进化史上的一次飞跃。 第六章 扁形动物门 (Platyhelminthes)
一、两侧对称(bilateral symmetry): 从本门动物开始,身体获得了两侧对称。 意义: 使动物有了背腹、前后之分,背面起保护作用,腹面负责运动和摄食。 促使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向前集中,运动由不定向变成了定向。 左右对称的身体,使动物既适于水中游泳,又适于水底爬行,从而为动物过渡到陆地上爬行打下了基础。 使动物能够主动寻找食物、躲避敌害,对外界环境的反应也更迅速、准确。 第一节 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在内外胚层之间增添了一层中胚层。中胚层与腔肠动物的中胶层有本质的区别。在内外胚层之间增添了一层中胚层。中胚层与腔肠动物的中胶层有本质的区别。 中胚层形成的意义: 极大地减轻了内外胚层的负担,引起了一系列组织、器官、系统的分化,为动物结构的复杂化提供了条件,使扁形动物在身体结构上达到了器官、系统的水平。 由于中胚层分化出了肌肉,大大增强了机体的运动,提高了动物主动摄食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促进了机体的新陈代谢速度。 代谢产物的增多,又促进了排泄系统的形成。同时,神经系统、感觉器官更加发达,并进一步向前集中。 二、中胚层产生(mesoderm):
即原肾管(protonephridium),由身体两侧的外胚层内陷形成。即原肾管(protonephridium),由身体两侧的外胚层内陷形成。 三、出现了原始的排泄器官:
出现了原始的中枢神经系统—— 梯式神经系统。神经细胞不完全集中在“脑”中,也分散在神经索中,所以说是原始的。 四、神经系统:
出现了生殖导管,即输卵管(oviduct)和输精管(vas deferens)。 五、生殖系统:
本门动物营自由生活或寄生生活。分 3 个纲。 一、涡虫纲(Turbellaria): 个体大小不一,5 mm-50 cm。 虫体腹面常覆以纤毛,多数海生,少数淡水生。常分4目。 第二节 扁形动物的分类
(一) 无肠目(Acoela): 无肠道(只有一囊状管,是一团来自内胚层的细胞),是最原始的涡虫。 生活在浅海岸的砂石中,体长约 2 mm。如旋涡虫。 (二) 单肠目(Rhabdocoelida): 肠道无分支。如中口涡虫。 生活在淡水池塘及浅海。 无肠目 单肠目
(三) 三肠目 (Tricladida): 肠道3分支,1支向前,2支向后,每支上各有许多分支。 生活在淡水或海水。如真涡虫。 (四) 多肠目 (Polycladida): 肠道有复杂的分支。 全部海生。如平角涡虫。 三肠目 多肠目
真涡虫(Dugesia): 2cm左右,似柳叶,淡水生。 1、外部形态:有一对眼点,一对耳突;口位于腹面近体后1/3处,后方为生殖孔,无肛门,腹面密生纤毛。 现以真涡虫为例说明涡虫纲的主要特征:
2、皮肤肌肉囊: 表皮细胞、基膜、肌肉层紧贴在一起,构成了皮肤肌肉囊(体壁)。 表皮细胞内含杆状体,能排出体外,在水中形成粘液,使虫体在粘液上爬行。 除肠道外,体内被实质组织填充(由中胚层形成,有贮存营养的功能。
表皮细胞(柱状) 基膜(非细胞结构) 肌肉层 皮肤肌肉囊 (体壁) 环肌 纵肌 (中胚层形成)
有口无肛门,属不完全消化系统。 口位于腹面中部稍后,咽鞘能从口中伸出捕食。 肠分 3 支主干,主干有分支,小支末端封闭。不能消化的食物仍从口排出。 3、消化系统:
无呼吸系统,通过体表吸收水中的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无呼吸系统,通过体表吸收水中的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 4、呼吸:
原肾管。基本单位是焰细胞,中空,内有一束纤毛摆动,似火焰,故称焰细胞。原肾管。基本单位是焰细胞,中空,内有一束纤毛摆动,似火焰,故称焰细胞。 焰细胞收集体内废物,经分支小管,排泄总管、背部的排泄孔排出体外。 5、排泄系统:
头部有一对脑神经节,由此发出的 2 条腹神经索通向体后,并有横向神经相连,构成了梯式神经系统。 6、神经系统:
雌雄同体,异体受精。生殖孔位于口的后方。体内有精巢和输精管,也有卵巢和输卵管。雌雄同体,异体受精。生殖孔位于口的后方。体内有精巢和输精管,也有卵巢和输卵管。 7、生殖与再生:
有性生殖: 两虫腹面贴合,交换精子,将对方的精子暂时贮存在受精囊内,当卵巢排卵时,从囊内放出与卵结合。
无性生殖: 多见。常从咽部断裂,发育成两个个体。 若将涡虫切成数段,每一段都能形成新的个体。 长期饥饿时,体内的组织器官(除神经)可作为营养被吸收。一旦获得食物,被消化的组织还可复原。
约3000多种,全部寄生生活。内寄生多(脊椎动物体内);外寄生少(鱼类、两栖类体表)。约3000多种,全部寄生生活。内寄生多(脊椎动物体内);外寄生少(鱼类、两栖类体表)。 由于长期适应寄生生活,在形态和生理上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二、吸虫纲 (Trematoda):
1、体表的纤毛、杆状体消失。 2、感觉器官退化(无眼)。 3、出现了强有力的吸盘,能固着于寄主体上。 4、消化道趋于退化(只有口、咽、食道、肠)。 5、内寄生种类营厌氧呼吸。 6、生殖系统发达。 7、生活史趋于复杂,内寄生种类常有2-3个寄主。 吸虫的主要变化:
寄生于人、狗、猫的肝脏胆管内。全国分布。 (一) 主要特征: 长10-25 mm。具口吸盘和腹吸盘(前端和前端1/5处腹面)。 虫体后1/3处有 2 个树枝状睾丸(精巢),故名。 例:华枝睾吸虫(Clomorchis sinensis):
1、体壁: 由于寄生,与涡虫的体壁不同。 皮层细胞之间界限消失,无核,只是一层细胞质,内仅含线粒体。这种组织称合胞体(含基膜) 皮层细胞本体下沉到实质中,由细胞质的突起与表皮细胞质层融合在一起。 好处: 有利于抵抗寄主消化酶的作用。 有利于呼吸。 有利于废物排泄。 有利于胞饮作用。
口:位于口吸盘的中央。 咽:球形,内含肌肉。 食道:二肠支的汇合部分。 肠管:食道后分出的二条支管(盲管),无肛门。 主要取食人肝脏的胆管上皮细胞。 2、消化系统:
由于内寄生,环境周围没有氧,所以进行厌氧呼吸,即依靠无氧酵解自身贮存的糖原来获得能量。由于内寄生,环境周围没有氧,所以进行厌氧呼吸,即依靠无氧酵解自身贮存的糖原来获得能量。 3、呼吸系统:
与涡虫相似(原肾管)废物经焰细胞,、排泄管、排泄囊、排泄孔排出。与涡虫相似(原肾管)废物经焰细胞,、排泄管、排泄囊、排泄孔排出。 5、神经系统: 梯式神经系统(与涡虫相似) 4、排泄系统:
(1) 雄性生殖器官: 精巢1 对,精子由输精小管(输出管)汇合到输精管、储精囊,经雄性生殖孔到体外。 (2) 雌雄生殖系统: 卵巢位于精巢之前,经输卵管与弯曲状子宫相连,开口于雌性生殖孔。 6、生殖系统:雌雄同体。
自体受精:精子从雄性生殖孔出来、由自身雌性生殖孔进去,经子宫,到达受精囊。自体受精:精子从雄性生殖孔出来、由自身雌性生殖孔进去,经子宫,到达受精囊。 异体受精:两虫交配,一个个体通过雌性生殖孔接受另一个体的精子,暂存于受精囊 精子和卵子常在输卵管中结合。
受精卵排出——人胆管——小肠——肛门——体外。受精卵排出——人胆管——小肠——肛门——体外。 虫卵——入水——第一中间寄主吞噬(各种沼螺等)。 卵在沼螺的体内孵化出毛蚴、胞蚴、雷蚴、尾蚴。 尾蚴离开螺体进入水中,再寄生到第二中间寄主(某些淡水鱼或虾) 的肌肉中,脱去尾部形成囊蚴。囊蚴是感染期,人吃了含囊蚴的鱼虾就会被感染。 (二)生活史:
囊蚴进入人的十二指肠内,囊壁被消化掉,幼虫脱出,最终进入人的胆管,一个月后变成成虫。人是华枝睾吸虫的终寄主。囊蚴进入人的十二指肠内,囊壁被消化掉,幼虫脱出,最终进入人的胆管,一个月后变成成虫。人是华枝睾吸虫的终寄主。 防治:不生吃或半生吃淡水鱼虾。
1、单殖亚纲(Monogenea): 外寄生(鱼、两爬类的体表),不更换寄主。 无口吸盘,体后有带钩的附着器。 如三代虫:寄生于鱼的鳃和表皮。 (三)吸虫纲分类:可分3个亚纲:
2、盾腹亚纲(Aspidogastrea): 内寄生(鱼和爬行类体内),寄主 1-2个。 附着器很大,占据整个腹面,吸盘上有纵横肌肉,将吸盘分割成许多小格。 如盾腹吸虫。
3、腹殖亚纲(Digenea): 内寄生,需 2 个以上寄主。包括许多人体寄生虫。 附着器官包括一个口吸盘和一个腹吸盘。 如华枝睾吸虫、姜片虫、日本血吸虫等。
成虫寄生于人、家畜的小肠内。 (一)外部形态: 虫体由一头节、颈部和多数体节组成。 头节:膨大成球杆状,上有吸附器官。 三、绦虫纲(Cestoidea)
颈部:头后面的一部分,细小,后面的节片均由此产生。颈部:头后面的一部分,细小,后面的节片均由此产生。 节片:颈部以后的体节,由前向后逐渐变宽。可分为幼节片、成熟节片和孕(卵)节片。 孕卵节片
1、无口腔,消化系统完全退化,体表多微毛,有利于营养吸收。1、无口腔,消化系统完全退化,体表多微毛,有利于营养吸收。 2、排泄器官为原肾管。 3、神经系统不发达,无感觉器官。 4、多为雌雄同体,自体受精,每一体节都有一套完整的雌雄生殖系统,生殖能力极强。 (二)内部构造:
1、猪带绦虫(Taenia solium): 成虫寄生于人的肠道内。幼虫寄生在猪肌肉中。 头节4个吸盘,顶部有小钩;体长2-8米。 生活史: 孕卵节脱落,随粪便排出人体。 虫卵被猪吞噬进入小肠,变成六钩幼虫;刺破血管,随血液到达肌肉,发育成囊尾蚴。囊尾蚴乳白色,比米粒稍大,这种含有囊尾蚴的猪肉称“米猪肉”。 人食用后,被感染。 (三)重要种类:
寄生在人体:吸取营养,分泌毒素引起腹泻。寄生在人脑引起癫痫、昏迷,寄生在眼部可引起视力障碍。寄生在人体:吸取营养,分泌毒素引起腹泻。寄生在人脑引起癫痫、昏迷,寄生在眼部可引起视力障碍。 新鲜猪肉中的囊尾蚴 分离的囊尾蚴
2、牛带绦虫(Taeniarhynchus saginatus): 体长5-12米,头节球形,有4个吸盘,顶部无小钩。 成虫寄生于人的小肠内,中间寄主是牛。 生活史同上。 头节
两侧对称。 三胚层(出现了中胚层)。 无体腔(消化道和体壁之间无空腔)。 有口无肛门。 身体出现了器官和系统。 体壁由表皮和肌肉层共同组成皮肤肌肉囊。 梯式神经系统。 排泄系统为原肾型(焰细胞)。 出现了生殖导管 没有呼吸和循环系统。 扁形动物门特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