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0 likes | 946 Views
第三章 烯烃和炔烃. 烯烃:分子中含 C=C 双键。含一个双键者为单烯烃, 通式: C n H 2n ;含两个及其以上者为多烯烃。单双键交替为共轭烯 炔烃:分子中含 C≡C 叁键。 通式: C n H 2n-2 。. 一、双键和三键的结构. 烯烃的结构 : 乙烯 H 2 C=CH 2 C : sp 2 杂化 5 个 键,一个 键。 键是未参与杂化的 2p 轨道重叠而成,其重叠程度小于 键,∴ 键不如 键稳定。在化学 反应中比 键容易断裂,即化学性活泼。.
E N D
第三章 烯烃和炔烃 烯烃:分子中含 C=C 双键。含一个双键者为单烯烃, 通式: CnH 2n;含两个及其以上者为多烯烃。单双键交替为共轭烯 炔烃:分子中含 C≡C 叁键。 通式: C nH 2n-2。
一、双键和三键的结构 烯烃的结构: 乙烯 H2C=CH2 C:sp2杂化 5个 键,一个 键。 键是未参与杂化的2p轨道重叠而成,其重叠程度小于 键,∴ 键不如 键稳定。在化学 反应中比 键容易断裂,即化学性活泼。 3.1 烯烃和炔烃的分子结构结构
炔烃的结构:乙炔 H—C≡C—H C:sp杂化 3个 键,2个 键。叁键由1个 键 和 2个 键组成,∴极易断裂。在电场下易被极化而发生共价键异裂。 注:sp杂化的C原子,因其杂化轨道的S成分多于sp2杂化轨道而距核近。从而使叁键比双键键短;叁键形成键P轨道之间重叠程度及核对电子的束缚力均大于烯 烃,∴炔烃键的断裂和极化较烯烃困难。
二、几何异构 烯烃和炔烃除了像烷烃一样存在碳链异构外,还存在由于双键或三键的位置不同而引起的位置异构: CH2=CHCH2CH3 1—丁烯 CH3CH=CHCH3 2—丁烯 更重要的是,由于烯烃双键的“刚性”,使烯烃还存在顺反异构体(又叫几何异构体)
几何异构属立体异构的范畴,(即分子式相同,组成分子的原子或原子团连接的顺序也相同,但组成分子的原子或原子团在空间的排列方式不同),它是由于双键的不可旋转性而引起的。几何异构属立体异构的范畴,(即分子式相同,组成分子的原子或原子团连接的顺序也相同,但组成分子的原子或原子团在空间的排列方式不同),它是由于双键的不可旋转性而引起的。 例如: 2—丁烯 CH3CH=CHCH3有顺反异构: 顺-2-丁烯 反-2-丁烯
a≠b同时c≠d,在空间有两种不同的排列方式,从而得到两种立体异构体——顺反异构。(如何判断某一烯烃是否存在顺反异构体,请阅读教材p67)a≠b同时c≠d,在空间有两种不同的排列方式,从而得到两种立体异构体——顺反异构。(如何判断某一烯烃是否存在顺反异构体,请阅读教材p67)
CH3CH2CH2CH CH2CH2CH2CH3 CH=CH2 2 1 3.2 命名(与烷烃相似,但要照顾双键官能团,另外,超过十个碳原子时,母体名称前要加“碳”烯。) 规则: ① 选主链: 选择含不饱和键的连续最长碳链。据主链上的碳数称做某烯(炔)。 超过十个碳时称为某碳烯(炔)。同时含有双键、叁键时,将炔放在最后。 ② 编号:距双(叁)键近的一端开始。若同时含双、叁键,则使编号之和最小;若和相等,以双键为最低编号。 ③ 用阿拉伯数字标明不饱和键位置(以编号较小的不饱和碳位次为准),写在母体名称之前,用横短线连接;取代基位置、个数、名称写在最前面。 3 4 5 6 7 例题1 3—丙基—1—庚烯
CH3CH2C≡ CCHCH3 CH2CH3 CH3CH=CHC≡CH 3—戊烯—1—炔 CH3 C ≡C CH=CH2 1—戊烯—3—炔 (CH3)3C—CH2—C—CH3 = CH2 1—十六碳烯 例题2 • 2 3 4 5 • 6 7 例题3 5—甲基—3—庚炔 CH3(CH2)13 CH=CH2 5 4 3 2 1 例题4 CH3CH=CHCH=CH2 1,3—戊二 烯 例题5 5 4 3 2 1 1 2 3 4 5 CH 2=CHCH 2C≡CH 例题6 1—戊烯—4—炔 练习:命名下列化合物 CH3—CH=CH—CH2—CH3
CH2=CH— 乙烯基 CH3CH=CH— 丙烯基 CH3CH2CH=CH— 1—丁烯基 CH2=CHCH2— 烯丙基 CH3C=CH2 异丙烯基 附 :烯基命名
顺反异构体的命名: 对于简单的烯烃,双键两个C原子彼此间的相同基团 在双键的同侧用词头“顺—”;在异侧时则用词头“反—” 命名。 例: 顺—3—甲基—2—戊烯 反—3—甲基—2—戊烯
但对于结构比较复杂的烯烃,虽然存在顺反异构体,却不能采用“顺”或“反”加以区别。如:但对于结构比较复杂的烯烃,虽然存在顺反异构体,却不能采用“顺”或“反”加以区别。如: 在这种情况下,要采用Z、E命名法
若 a>b , d>e 则:(Z)- 若 a>b , d<e 则:(E)- Z、E命名:(系统命名) 命名时,先把两个双键C原子上的取代基按次序规则排列。两个C原子上“较优”取代基在双键的同侧,其构型用 Z表示,在双键的异侧则用 E表示。亦即: 例题1 (Z)—2—丁烯 (E)—2—丁烯
例题2 (E)—3—甲基—2—戊烯 (Z)—3—甲基—2—戊烯 3 4 例题3 1 2 5 6 7 8 (Z)—3—甲基 —4—丙基 —3—辛烯 练习:下列结构用 Z、E 命名法命名: (E)—3—甲基—2—氯—2—戊烯 (Z)—2,4—二甲基—3—乙基—3—己烯
次序规则(p68) ①将各取代基与主链直接相连的第一个原子,按原子序数大小排列,大者为较优基团;同位素原子按原子量排列。 例: —OH ﹥—NH2 ﹥—CH3
H —C—C C H H —C=O —C—O O ②若取代基的第一个原子相同,则要外推比较。 原子序数:O﹥C ∴前者为较优基团 例: 比较大小:—CH2OH , —CH2CH3 例: —C(CH3)3 ﹥—CH(CH3)2 ﹥—CH2CH3 ﹥—CH3 ③若含有双键或三键基团时,将其视为2个或3个单键相同原子处理。 例: —CH=CH2 视为:
练习:比较下列基团次序: 答案:b<c<a<d
例: —CH2Br > —CHO > —CH2OH C(Br,H,H) C(O,O,H) C(O,H,H) C(O,H,H) > C(C,H,H) > C(C,H,H) C(C,C,H) C(C,C,H) C(Cl,H,H) C(C,H,H)
注意:用顺、反和(Z)、(E)表示烯烃的构型 是两种不同的命名方法,不能简单地把顺和(Z)或反和(E)等同看待。 顺反异构的二烯烃命名 若存在顺反异构的二烯烃,则每个双键都按照上 述系统命名原则确定其构型,命名时将Z、E写在相应 双键位次标号的后面,低位次的在前,高位次在后, 置于化合物名称之前。 例如 (2Z,4E)—2,4—庚二烯
命名练习: 答案:(Z)—3—乙基—1,3—庚二烯 顺—9—十八烯酸
3.3 烯、炔烃的物理性质(略) 3.4 烯、炔烃的化学性质 双键、叁键是烯烃、炔烃的特征官能团,是二者发生化学反应的主要部位。 加成反应 : 不饱和键同其它试剂发生反应时, 键断裂,反应试剂的两个原子或原子团分别加到与不饱和键相连的两个C 原子上,这类反应称为加成反应。
H2 Ni R—CH=CH—R′ R—CH2—CH2—R′ RC≡CR′ RCH=CHR′ RCH2 CH2 R′ H2 Ni H2 Ni 一、催化氢化: 在 Pt , Ni , Pd等催化剂存在下,烯、炔烃与氢的加成反应,叫~ 键打开 → C——H 键形成 C由sp2杂化 → sp3杂化 这类反应是放热反应。1mol不饱和化合物氢化时放出 的热量称为氢化热。 通过测定发现:双键碳原子上烷基的数目越多,相应 的烯烃就越稳定。
X X X C=C (—C≡C—)+ X2→ C—C (—C—C—) X X X Br2/CCl4 H2C=CH2 BrCH2CH2Br 1,2—二溴乙烷 HC≡CH BrCH=CHBr Br2CHCHBr2 Br2/CCl4 Br2/CCl4 1,2—二溴乙烯 1,1,2,2—四溴乙烷 二、亲电加成--加卤素 例如: 可见:含双键、叁键的化合物使Br2水棕红色褪去, ∴ 以此鉴定烯和炔。但是,炔烃的反应比烯烃困难。烯使Br2立即褪色,而炔烃却需要几分钟。
相对反应速率 1 2 10.4 14 3.4 < 0.04 亲电加成是烯烃的典型反应,双键上的电子云密度越大,反应愈容易进行。烷基为给电子基团,双键上的烷基越多,电子云密度越大。
H2C=CH2 + HCl(干燥)CH3CH2Cl 1—氯乙烷 HC≡CH H2C=CHCl CH3CHCl2 1—氯乙烯 1,1—二氯乙烷 HCl HgCl2 为什么是亲电加成反应? 反应机理: 环溴鎓正离子 Br+ “亲近”乙烯 电子,∴是亲电加成反应。亲电试剂:Br2 三、亲电加成--加卤化氢
快 慢 箭头表示电子转移方向 反应机理: 对于不对称结构的反应物来说,可以得到两种产物。例: A为主要产物,即存在加成取向规律——
马尔科夫尼可夫规律(简称马氏规则): 不对称烯烃加成时,氢总是加在含 H 较多的不饱和碳原子上。 也有违背马氏规则的情况:
解释: ①中间体的稳定性 A 主要 B 次要 7
+ + + + (CH3)3C >(CH3)2C H >CH3CH2 >CH3 从HX加成机理可以看出,亲电加成的整个反应速率取决于正碳离子中间体形成的速率。相对地,正碳离子越稳定,就越容易形成,速率也越快,产物所占的比例越大。 正碳离子稳定次序: A为仲正碳离子, B为伯正碳离子,所以A的稳定性大于B,A就容易形成,主要产物就是H+加到含H较多的C1上的 CH3CHXCH3 。 即:叔碳正离子>仲碳正离子> 伯碳正离子> +CH3
②反应物电子密度分布 δ+ δ- δ- δ+ Cl—H δ- δ+ δ+ δ- H—Cl
哪些是吸电子基?哪些是斥电子基? 分子某个部位原子或基团,由于电负性差异,诱导电子密度分布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不但发生在与其直接相连的部分,而且也能传递到不直接相连的部分。这种影响称为诱导效应。用 I 表示。 在比较不同原子或基团诱导作用强弱时,常以 H原子为标准。 电负性大于氢的原子或基团,称为吸电子基。 它具有吸电子的诱导效应。用“-I”表示。 例如:—F,—Cl、—Br,—OH,—CN,—NO2 —NH2 、—CHO、—COOH 电负性小于氢的原子或基团,称为斥电子基。 它具有斥电子的诱导效应。用“+I”表示。 例如:CH3—,R—
哪些是吸电子基?哪些是斥电子基? 分子某个部位原子或基团,由于电负性差异,诱导电子密度分布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不但发生在与其直接相连的部分,而且也能传递到不直接相连的部分。这种影响称为诱导效应。用 I 表示。 在比较不同原子或基团诱导作用强弱时,常以 H原子为标准。 电负性大于氢的原子或基团,称为吸电子基。 它具有吸电子的诱导效应。用“-I”表示。 例如:—F,—Cl、—Br,—OH,—CN,—NO2 —NH2 、—CHO、—COOH 电负性小于氢的原子或基团,称为斥电子基。 它具有斥电子的诱导效应。用“+I”表示。 例如:CH3—,R—
反应活性: 烯烃π键上的电子云密度越大,亲电反应的活性越强---- π键上连接的给电子基团越多,其电子云密度越大,反之依然。例如:
不对称炔烃加成,也遵守这一规律。例如: 另外,在过氧化物存在的情况下,不对称烯烃与卤化氢的加成,也存在反马氏规律的情况(原因略)。 ROOR → 2RO· RO· + H—Br → ROH + ·Br + ·Br
四、亲电加成--加H2SO4 室温下,烯烃与H2SO4发生加成反应,而炔烃不发生这一反应。 硫酸氢乙脂
可见:不对称烯烃与H2SO4加成同样遵守马氏规则。可见:不对称烯烃与H2SO4加成同样遵守马氏规则。 五、亲电加成--加水 在酸的催化下,活泼的烯烃可与水直接加成,生成醇。 炔烃也能与水发生加成反应,但需要酸、汞盐的催化,且 生成的烯醇很不稳定,很快发生重排,生成醛或酮。
制酮 制醛 思考:烯烃与HX加成反应时能否用水作溶剂?
六、氧化反应-- 与KMnO4反应 a 冷稀(中性/弱碱性)KMnO4 冷的中性或弱碱性稀的KMnO4溶液可将烯烃氧化成邻二醇。 现象:紫红色褪去,且有沉淀产生。∴用于烯烃鉴定。 例子
—C≡C— + KMnO4(冷,稀) → × b 热浓(酸性)KMnO4 在酸性介质中, KMnO4的强氧化性可使烯烃、炔烃的不饱和键断裂。生成物因烯、炔的结构不同而异。 结论:双键C上有一个氢原子,得到羧酸; 双键在链端,得到CO2; 双键C无氢原子,得到酮。
应用:1. 若已知氧化后的产物,便可推断出原烯、炔的结构。2. 用作烯烃和炔烃的定性鉴定。 注意:K2Cr2O7溶液也有此类反应现象。 七、氧化反应-- 与臭氧反应 将含有臭氧(6%—8%)的O2通入烯烃的溶液中,立即生成 不稳定的臭氧化物;在还原剂(Zn粉)存在下,此臭氧化物水 解得到醛或酮。 臭氧化物
例如: 结论: 双键C原子上连有H,生成醛; 双键C原子上没有H,生成酮; 双键在链端,生成甲醛。 应用: 从臭氧化物的水解产物, 也可推断出原烯烃的结构。 练习
例题:某化合物A,经O3 氧化水解 或 用KMnO4 溶液氧化都得到同样的产物,A的分子式为C7H14 , 指出化合物的构造式。 解题过程:1、求不饱和度;2、依题分析。 八、聚合反应 在催化剂的作用下,许多烯烃通过加成反应彼此互相结合, 生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反应,称为聚合反应。 例1.
例2. 注:炔烃一般不聚合为高分子化合物,但在催化剂作用 下发生二、三、四聚合反应。例如: 1—丁烯—3—炔 或 乙烯基乙炔
例:HC≡CH + Na HC≡CNa + H2 HC≡CH + Na(过量) NaC≡CNa + H2 HC≡CH + [Ag(NH3)2]NO3 AgC≡CAg↓ 乙炔银(灰白色) RC≡CH + [Cu(NH3)2]Cl RC≡CCu ↓ 炔化亚铜(红棕色) 九、端基炔生成金属炔化物 Why? ∵叁键C为SP杂化,S成分最大,吸电子能力强, H易以质子形式离去 叁键在链端的炔烃,能给出与叁键C原子相连的H而略显酸性,即氢原子可被金属离子取代。 又如:在氨溶液中,炔中叁键H被Ag+ 或 Cu+取代,生成金属炔化物。
这两个反应灵敏,现象明显,∴用于鉴别链端叁键。这两个反应灵敏,现象明显,∴用于鉴别链端叁键。 注意:金属炔化物易爆炸,∴反应后立即用HCl 或HNO3处理,使其分解。 例题:用化学方法区别下列各化合物: (1)戊烷 (2)1—戊烯 (3) 1—戊炔 (4) 2—戊炔 (1) (2) (3) (4) 不反应 褪色 褪色 褪色 Br2/H2O 褪色 不褪色 不褪色 KMnO4 稀、 冷 Ag(NH3)2NO3 灰白色↓ 不反应 十、α-碳原子上氢原子的卤代反应(略,参见p83)
§3-5 二烯烃 一、分类和命名 1.分类 聚集 共轭 隔离 二烯烃 2.命名
例1: (2Z,4Z)-2,4-庚二烯 (2Z,4E)- 2,4-庚二烯 (2E,4Z)- 2,4-庚二烯 (2E,4E)- 2,4-庚二烯
二、共轭二烯烃(CnH2n-2)的结构 1.实验事实 (1)1,4加成 (2)稳定性 > 同碳原子的隔离二烯烃 (3)键长:单键变短,双键变长,键长趋向 于平均化。
2.杂化轨道理论 (1)碳原子杂化状态:sp2 (2)共价键类型:6个碳氢σ键, 3个碳碳σ键, 4个碳之间形成电子离域的 大π键 (3)分子形状:平面型,π键垂直于分子平面 所以,共轭二烯烃不是单、双键相隔的结构。
三、共轭二烯烃的反应 电子离域的大π键 → 加成反应的特殊性 1.+X2和HX 反应温度↑ 溶剂极性↑ →有利于1,4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