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9k likes | 2.67k Views
教学课件 黎志伟创建 2007.09. 前言 随着电脑和网络技术的运用,商业美术、室内设计、工业设计、服装设计等的表现变得更容易,所需的图形资料也变得极大丰富,甚至唾手可得,专业和非专业人员的设计稿都可轻易地变得更漂亮,因此,电脑操作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但作为艺术和艺术设计灵魂的创意,却因其神秘和难以捉摸而常常被忽视。但不管电脑运用在设计表现方面多么成熟和发达,也不管材料和技术的运用以及使用功能的研究多么深入,没有创意的设计仍是没有灵魂的。
E N D
教学课件 黎志伟创建 2007.09
前言 • 随着电脑和网络技术的运用,商业美术、室内设计、工业设计、服装设计等的表现变得更容易,所需的图形资料也变得极大丰富,甚至唾手可得,专业和非专业人员的设计稿都可轻易地变得更漂亮,因此,电脑操作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但作为艺术和艺术设计灵魂的创意,却因其神秘和难以捉摸而常常被忽视。但不管电脑运用在设计表现方面多么成熟和发达,也不管材料和技术的运用以及使用功能的研究多么深入,没有创意的设计仍是没有灵魂的。 • 创意体现的是艺术和设计构思和表现的创新。所谓新,就是过去所没有的。所以任何可以用于研究和示范的作品,至多只能说明它以前或者曾有过创意,而现在毕竟又是旧的了,因为新的作品只能有待艺术和设计工作者去创造。换句话说,作品没创造出来之前,我们不知道“新”是什么?但新作品一旦产生,便又成了旧的了,还有,就是对所谓“新”的认同也难免会见仁见智。所以,任何对创意的研究,都只能是对过去创作规律的研究。但无论如何,这种研究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在创意大行其道但又缺乏对其系统研究的今天。本课程希望通过对创意本质的定位和对过去的某些创意规律的探讨,使同学对创意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也希望其中的一些理论和探索实践,对艺术与设计工作者的创意工作有所裨益。 • 国内外创意教学简介 • 在1986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刘钜德老师为该院装潢系开设《想象构成》课,以研究和教授创作新异图形的技能。后来有不少的专业学校跟进,同样是以教授创作新异图形为主。 • 1993年,广州大学艺术设计系开设《创意基础》课,首先提出创意应包括创造意念(不可见),和创造意象(可见)两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学习,并依据创意的实际特点,提出创意与时俱进的概念,符合创意在艺术与设计创作中的特点,当时在全国属首创;
其课程在广州大学艺术设计系和艺术设计学院延续至今,成为各专业的必修的设计基础课,对该院系的教学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特别是对其学生具有较强的设计实践能力,在多次国际、全国和全省的专业设计大赛屡获殊荣,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但直至21世纪,创意在全国仍是一个新的概念;甚至连《现代汉语词典》都是在2005年6月版才首次对其有了解释。所以本《创意基础》课只在广州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受到重视,而未能在全国推广。其课程在广州大学艺术设计系和艺术设计学院延续至今,成为各专业的必修的设计基础课,对该院系的教学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特别是对其学生具有较强的设计实践能力,在多次国际、全国和全省的专业设计大赛屡获殊荣,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但直至21世纪,创意在全国仍是一个新的概念;甚至连《现代汉语词典》都是在2005年6月版才首次对其有了解释。所以本《创意基础》课只在广州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受到重视,而未能在全国推广。 • 至今,国内虽然有艺术类和文科类的《创意》课;如艺术类有《图形创意》(张彪编著),《图形创意》(林家阳编著)等为主的课程,主要是以教授创新图形方法为主。文科类的有以《广告策划与创意》(刘友林、汪青云编著)、《广告创意教程》(王健著)为主的课程,主要从管理学、广告的现状解释创意和学习创意的手法。 • 国外自20世纪40~50年代起,就有不同行业的专家对对此学术领域进行研究,如40年代美国有大卫.奥格威的《一个广告人的自白》,50年代有苏珊.格朗的《艺术问题》,80年代日本有山口冢城的《设计基础》等。 • 日本筑波大学的原田教授在2002年始,正通过专门的电脑设备搜寻每季度网络相关的流行单词研究创意的特点,同时还设计了专门的移动摄录机方在艺术展览馆,并组成志愿者定期对作品进行打分,从而研究创意的规律。这是目前我们了解到的最先进的研究方式。本课程如能引进这方面的研究,应该是一个很大的促进。 • 创意产业是当今世界的朝阳产业,数年前广东就提出建“文化大省”的口号和发展方针,其中发展创意产业就是其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至今,全国各地的创意热潮也如火如荼,方兴未艾。 • 但作为创意产业发展主要后盾和基础理论之一的创意教育理论,至今仍缺乏深入研究和规范。
第一章·创意之意念与意象创造 • 关键词:创造意念 创造意象 艺术创意 技术与创意 逻辑思维 形象思维 • 创意实质是:物质与精神的可见和不可见的形式的创造;核心是艺术创造。 • 2005年6月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215页)终于有创意一词及解释:“1.有创造性的想法、构思等:颇具~/这个设计风格保守,毫无~可言(例句) 。2.提出有创造性的想法、构思等:这项活动由工会~发起(例句) 。” • 其实,创意一词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设计界和各种媒体出现并日趋流行,但哪怕是不久之前,在所有的汉语辞典里,我们还是无法找到它,尽管如此,却并不妨碍它日益成为各种受欢迎的新思想、新行为、新作品的代名词。 • 在艺术与艺术设计领域,当各种可重复的表现技能或者已沦为流水线生产技术(如行货画的生产),或者已日益为电脑操作取代(如各种造型软件使用),创意更越来越成为水平和质量的标志。因此,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不但意义重大,而且更是刻不容缓。 • 1、创造意念 • 在艺术与艺术设计领域,创意的“1.有创造性的想法、构思,2.提出有创造性的想法、构思”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包含“创造意念”或“创造意象”之意;前者实为观念创新,后者是形式的创新。也许一般人会认为:应先有前者再有后者。但在艺术领域里,后者有时是会自为发展的,因为人类至少有因“审美疲劳”而追求新形式的天性。当后者发展到一定时候,也会促使前者的发展或更新。 • “创造意念”作为观念创新,其意即与上述词典的词义相近;如文学中的“意识流”;现代艺术中的“超现实主义” 、“达达派“等。
“创造意象”的具体体现则如艺术造型方面的绘画、雕塑新的造型形式;文学体裁、戏剧、电影和舞蹈的新的表现形式;艺术设计方面的家具、用品、服装、广告、包装、环境与室内的造型创新等。“创造意象”的具体体现则如艺术造型方面的绘画、雕塑新的造型形式;文学体裁、戏剧、电影和舞蹈的新的表现形式;艺术设计方面的家具、用品、服装、广告、包装、环境与室内的造型创新等。 • 创意具有创造因素,但它不是直接创造一种新的物质或思想,而是观念、行为和物质形式方面的创新,当这些创新顺应人类社会发展,甚至促进其发展,就是创意。 • 可以说广义的艺术的本质都是创意,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造型艺术、文学艺术、表演艺术、管理艺术、政治艺术、军事艺术等等的共通性了。 • “创造意念”是在观念方面的创新,虽然有自身的科学依据,但本质与特征却在于它的新颖性和艺术性。例如,同样内容的两篇文章,也许一篇非常感人,而另一篇则枯燥无味。其区别可能就是其表现形式的有否创意。其它如广告词、如领导艺术等等,有时也会有同样的情况,其内容也许差异不大,但有否创意性,可使其作用和能量有极大的区别。 • 说到“创造意念”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是电影:具有幽默感的美国、英国电影,就会比呆板的日本、台湾电影要有魅力得多。中国大陆的电影,近十多年来,成就不小,但寥寥只有那几个“名导”和十个八个“明星”,才能让观众不会提早退场。 • 电影内容与故事情节固然重要,但导演如何表现题材和演员如何表演恐怕更重要,这也就是是导演和表演有否创意的问题了,试想:如果表现爱恨情仇、喜怒哀乐都是固定的模式,有多少观众会乐意看呢? • 香港电影由于融合西方的艺术和技术早些也多些,更在于其商业目的明确;时时有人盯着观众的表情,尽管不见得艺术性有多高,但却尽量做到把最新的文化艺术与技术与市场结合,就类似一件设计合时的产品,所以也受众多百姓的欢迎,这实际上属于一种商业设计的创意。
台湾电影缺乏大陆的丰富题材,也缺乏香港电影的敏感和成熟,但却发明了一种蒙胧胧、软绵绵、娇滴滴的风格,结果也能使众多的在甜水中长大、未经风雨,本身也软绵绵、娇滴滴的少男少女痴迷,这在设计的术语中,所谓选对了市场定位,在这方面台湾电影是有创意的,同样是一种典型的商业创意。台湾电影缺乏大陆的丰富题材,也缺乏香港电影的敏感和成熟,但却发明了一种蒙胧胧、软绵绵、娇滴滴的风格,结果也能使众多的在甜水中长大、未经风雨,本身也软绵绵、娇滴滴的少男少女痴迷,这在设计的术语中,所谓选对了市场定位,在这方面台湾电影是有创意的,同样是一种典型的商业创意。 • 创造意念在绘画史上的代表有达利和马格利特的“超现实主义”,他们的出现实际是晚于许多的写实派绘画,他们在绘画技法方面没有任何新意,只是一种细腻而呆板的风格,但他们却在意念方面寻求突破,即超现实的意念,如梦幻、荒谬、怪诞等的内容和题材,其所以能在绘画史上取得大师级的席位,是其作品揭示了人类精神超现实的一面,类似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学”被评为20世纪社会科学的最杰出成就一样, “超现实主义”绘画对社会的发展有不可忽视的贡献(图1-4)。 • 创意体现在管理艺术、政治艺术、军事艺术,甚至烹调艺术之中的时候,其本质与特征同样在于其观念、行为和形式方面的创新,其关系在以后的章节,我们还会进一步论述。 • 2、创造意象 • “创造意象”是艺术造型方面的创新,也同样在于其新颖性与艺术性,即其造型(包括色彩)在审美方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先进性;例如,绘画、雕塑或设计的造型,不管表现得如何真实或技法纯熟,但不等于就是有创意,只要我们看看目前市场上大量出售的行货画,或那些“似曾相识”而又大量拷贝的日用品、服装和装修,就可以明白这一点;它们充其量只是某些“创意作品”的翻版和批量生产。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之一就是至今在绘画、雕塑为主的造型领域,往往并没有把创意放在重要的位置上,甚至是只重视其技术的熟练;如学子们为考艺术与设计专业而进行的素描和色彩写生训练,其实应属于技术训练。其作用就类似在用电脑打字非常普及的今天,我们花时间学习写一手漂亮字体,不能说无用,因为学好了至少是一种被人羡慕的能力,但不管字写得再好,哪怕想当书法家,也必须在书法形式上有新的创意。但如果目标是要成为作家的话,恐怕就是事倍功半了。
但文学创作需要作家不但会用写字或打字表达想法,而且更需要作家有知识,有新思维指导的观察力和分析力,以及文学创作的能力,而新思维和创作能力的核心就是创意,其价值在于其原创性。但文学创作需要作家不但会用写字或打字表达想法,而且更需要作家有知识,有新思维指导的观察力和分析力,以及文学创作的能力,而新思维和创作能力的核心就是创意,其价值在于其原创性。 • 同样,素描和色彩画得再好的人,要成为哪怕写实画家,也需要在画画形式有一番创意。如果要成为艺术设计师的话,需要补充的知识和技能就更多了。因为除了造型的创意之外,在材料和技术的运用以及客户思想的贯彻、客户问题的解决等等都少不了创意。 • 要了解造型的创意的意义,我们不妨浏览西方美术的发展;从古典绘画(图5-6)、浪漫主义绘画(图7)、印象主义画派(图8)、后期印象派(图9-12) 、野兽派(图13-15)、立体派(图16-17),到大部分人都看不懂的“冷抽象绘画” (图18-19)和“热抽象绘画” (图20-21),它们所以取得成功,就因为其在形式方面均具有不同程度的原创性。但写实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时,在一定时间内,仍是具有审美价值的,或者说也是具有一定程度的创意的。但若这种技法为他人模仿后去画同类的事物,就无创意可言了。 • 设计造型,其成功与否可能涉及到许多功能、技术和商业的因素,但有否创意仍是其中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如果从设计史来论定设计师的地位,其原创性(创意)成就,应是第一位的。 • 3、艺术创意 • 艺术创意,实质是具有具体或抽象意义的形象或形式的创新(在第二章有更详尽论述),在某方面来说,也可理解为形象或形式的欣赏价值,其中包括被欣赏的程度和范围和被接受的专业档次。所谓欣赏价值,并不一定是仅使受众悦目、悦耳的简单方式。而应该是一种新的、健康的、有意义的、能使受众感动的形式。在某种意义来说,这已是一个创意。
艺术创意被接受的专业档次,则可界定其创意在更大的地域和历史范围内所具有的水平和先进性。但这也难以避免其阶段性和局限性。因为社会是发展的,所以艺术也是发展的,艺术成果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论定,但其结论也许还是有争议的。 • 人类因求新而进步,但所谓新,并非泛泛的新,而是在其情理方面应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合理性。在艺术方面,新还应具有一定的共鸣性,因为不被社会接受的艺术是没有生命力的(特别是设计作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艺术中新的东西又很快变旧,人们又会期待新的艺术形式的出现。此时,代表人们这种期待的创意如果诞生,就理所当然会受到社会的欢迎。但事实上,社会的发展和历史进程并非如此简单;其中既有英年早逝而在当时未被世人接受,以后却大红大紫的艺术天才(如凡高) 。也有因种种原因,当时就大红大紫,过后便被世人遗忘甚至唾弃的庸才。不过,凡事都会有例外,这不应该影响我们对普遍规律的研究。 • 这方面还有一个小插曲:法国画家杜尚用一个使用过的小便兜去参加一个艺术展览,不但在当时获得成功,而且在多年后的2004年在英国艺术界举行的一项评选中,居然打败现代艺术大师毕加索的两部作品成为20世纪最富影响力的艺术作品(图22) (摘自:WWW.XINHUANET.COM 2004年12月8日)。 • 在西方世界,艺术与设计的创造意念和创造意象只能以不断创新的形式出现,所以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在表面看属极端的例子,但其实是具有深层意义的,其一是:创意并不局限于制作的过程,观念更重要。其二是:当艺术可以似乎无限制的形式出现的时候,就应该有人提出其极限。达达派就是从这方面切入,并因此获得历史地位的。
4、科学技术与创意 • 科学技术在创意中实际有四方面的意义; • 一、科学技术方面的发展,特别是西方工业革命以来的200余年,其成果远远超越了人类之前的几万年的总和,并还在以更快的速度向着谁也无法预计的未来迈进,它同时必然也推动人类精神世界迅速发展。作为精神的形式创新的创意,既是精神新的表象,也是推动精神发展的动力之一,其只能不断地推陈出新,才具有自身的价值。 • 二、日新月异的技术进步,迅速改变物质世界,人类只能以新的思维形式才能适应和主导它的发展,这就是“意念创造”的必然和意义。 “意念创造”实际上不但存在于文学、电影、戏剧、音乐、美术、设计等塑造形象的行业和专业,而且还存在于政治艺术、军事艺术、管理艺术等等行为之中。 • 三、艺术表现需要技术做基础,比如素描、色彩写生、电脑软件操作、表演技能、写作技能等等就是技术基础,技术继承不属于创意;但技术创新在构思、实施、和以成果形式呈现的时候,就离不开“意念创造”或“意象创造”的作用,或者本身就是“意念创造”或“意象创造”。 • 人创造的所有成果,最后都服务于人的感官需求,在这方面, “意象创造”的成果可能更直接和明显,如文学、电影、戏剧、音乐、美术、设计等的作品,更容易让人直接欣赏和感动,但别忘了,其中的“意念创造”的作用。作为专业研究,更应分别其中的继承、复制和创新、创意的区别。 • 四、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人类的物质与精神进步;创意为物质与精神创造新的、更适合的形式;创意因具有想象、预见和设计的特征,所以也是科学技术和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之一。 • 创意实际可分为广义创意和狭义创意,前者存在于人类的广泛的活动之中,后者则主要应用于具有创作特征的活动。 • 创意的唯一特征,就是它同时或分别含有“意念创造”或“意象创造”的元素。
5、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 • 科学家们把人类思维方式分为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艺术创意是形象思维的创新与创造。 • 逻辑思维使人类产生和创造了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的庞大而系统的知识和思想体系,其对人类发展的伟大贡献已不言而喻。但如果没有形象思维,人类世界也只能是一台巨大的、高效的机器。而且,人类社会越发展,自身对思想形式和感官形式方面的多样性和艺术性要求就越高,这就需要形象思维同步发展。而艺术创意则是形象思维发展的主要动力。 • 所有事物均可概括为内容和形式,虽然两者不可分开存在,但两者的发展并非完全同步。同样的内容,其表现的形式是可以多样化的。当科学进步带给人们更丰富的物质与更多的自由时,人们的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以及创造的物质和环境的形式,就更需要多样化和不断更新,艺术创意是其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 或者作为观念与形式创新的艺术创意,反过来又可以促进新思维和新科学的产生。 • 思考题 • 1.创意与创造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 2.试谈技能与创意的关系。 • 3.如何理解创意在造型和思维形式方面的不同表现? • 作业: • 查阅有关的资料,寻找自己认为在“形”或“意”方面有创意的作品(照片、印刷品、复印品均可)。 • 创意设计作品讲评(图23-34);
▲图1、绘画:绘画:内战的预感,1936;作者:达利(西班牙) ▲图2、十字架上的基督,1951作者:达利(西班牙)
▲图3 、绘画:带抽屉的维纳斯;作者:马格利特(比利时) ▲图4 、绘画:天际线的神秘;作者:马格利特(比利时)
▲图5 、绘画:泉,1856;作者:安格尔(法国) ▲图6、绘画:78岁时的自画像,1858;作者:安格尔(法国)
▲图7 、绘画:引导民众的自由女神,1830;作者:德拉克洛瓦(法国)
▲图8 、绘画:日出印象,1873;作者:克洛德.莫奈(法国)
▲图9 、绘画:村落,冬天印象,1877;作者:保罗、塞尚(法国)
▲图10、绘画:一篮苹果,1890-1894;作者:保罗、塞尚(法国)▲图10、绘画:一篮苹果,1890-1894;作者:保罗、塞尚(法国)
▲图11、绘画:打牌人,1890-1892;作者:保罗、塞尚(法国)▲图11、绘画:打牌人,1890-1892;作者:保罗、塞尚(法国)
▲图12 、绘画:蓝蝴蝶化,1889;作者:文森特、凡高(荷兰)
▲图13 、绘画:舞第2号,1909-1910;作者:亨利、马蒂斯(法国)
▲图14 、绘画:国王的悲伤,1952;作者:亨利、马蒂斯(法国)
▲图15、绘画:向莫扎特致敬,1915;作者:拉乌尔(法国)▲图15、绘画:向莫扎特致敬,1915;作者:拉乌尔(法国)
▲图16、绘画:阿维翁少女,1907;作者:毕加索(西班牙)▲图16、绘画:阿维翁少女,1907;作者:毕加索(西班牙)
▲图17、绘画:三乐师,1907;作者:毕加索(西班牙)▲图17、绘画:三乐师,1907;作者:毕加索(西班牙)
▲图18 、绘画:百老汇1942-1943;作者:皮特、蒙德里安(荷兰)
▲图19 、绘画:构图,1929;作者:皮特、蒙德里安(荷兰)
▲图20、绘画:构图VII ,1923;作者:威斯里利、康定斯基(俄)
▲图21 、绘画:黄红蓝,1925;作者:威斯里利、康定斯基(俄)
▲图22 、达达派作品 ;泉,1916 马塞尔、杜尚(法)
▲图23、室内设计作品 ;作品摘自:水晶石图库
▲图21 、室内设计作品 ;作品摘自:水晶石图库 • ▲图24、2005年的唱片机设计 ;作者:石振宇(中国)
▲图25-26 、广告计作品(日本) ;作品摘自:广告设计年鉴2006
▲图27-28、广告计作品(香港) ;作品摘自:广告设计年鉴2006
▲图29-30、广告计作品;作品摘自:广告设计年鉴2006▲图29-30、广告计作品;作品摘自:广告设计年鉴2006
▲图31 、广告计作品(中国) ;作品摘自:广告设计年鉴2006
▲图32 、广告计作品(中国) ;作品摘自:广告设计年鉴2006
▲图33、意大利产品计;作品摘自:意大利产品计中国展(2002)▲图33、意大利产品计;作品摘自:意大利产品计中国展(2002)
▲图34 、意大利产品计;作品摘自:意大利产品计中国展(2002)
第二章.创意与想象力 • 一.创意与想象力 • 关键词:想象力 个性 社会认同 联想 创意思维 •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一部罗马尼亚电影的一句台词说:“想象是创造的良好开端!”,在当时的中国青年人中竟然成了流行一时的名言。至今我对电影的名字和情节已无从记起,但这句话却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脑海中。 • “艺术就是创造!”,这是艺术界的一句口号式的名言。但这里的创造,实际上,更多的是创意的意思。“想象是创造的良好开端”,想象力也是创意能力的基础,或者说想象力对艺术和艺术设计的创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艺术与艺术设计是创造新的形象、新的环境、乃至新的生活方式。所谓新的,就是原来所没有。所以缺乏想象力的造型技能,不管如何熟练,充其量也只能是对现实模拟和抄袭。 • 想象力是属于个人的,它可以在每个人的脑子里任意发挥。但凡是个性的东西,如果在社会中缺乏共性,便会难以被社会所认同。在高度规范化和制度化的社会中,个性化的思想与行为,每时每刻都在默默地大量地消亡。某些符合共性发展趋势的个性化的思想和行为,虽然暂时未被社会接受,但如果能坚持和存在,到一定时候就会影响社会和改变社会。尽管最终也许又成了社会规范的一部分。但同时新的思想和行为又在不断地涌现,其动力是人的想象力。在艺术方面,个人的想象力如果具有新颖性和符合共性发展趋势,并有一定的操作性,就是创意。
想象力是人人生来具有的能力。人在童年时代,想象力在思维中占的比例很大,原因在于孩提时代所知不多,便往往会以想象力来构想一些未知的事物,所以想象力经常很丰富,这常常表现在儿童绘画和童真语言之中,而童话故事作家尽管多为成年人,但实际上也是那些具有童心和丰富想象力的人。想象力是人人生来具有的能力。人在童年时代,想象力在思维中占的比例很大,原因在于孩提时代所知不多,便往往会以想象力来构想一些未知的事物,所以想象力经常很丰富,这常常表现在儿童绘画和童真语言之中,而童话故事作家尽管多为成年人,但实际上也是那些具有童心和丰富想象力的人。 • 人们随着年纪的增加和知识的丰富,知道了过去所不知的事物同时,也容易悔悟过去的某些想象不切实际,甚至发现是幼稚的。人在这种成熟和悔悟之中,也往往会不知不觉扼杀了自己天生的想象力。这大概就是为何许多人年纪增长与想象力的丰富背道而驰的缘故。 • 翻开辞海,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伟大的发明和文艺作品居然是二三十岁年轻人所为,如爱因斯坦二十六岁发明了“后来”才震撼世界的相对论(所以是后来才震撼,是因为当时还没几个人懂)。果戈理写成《死魂灵》时才三十三岁。聂耳创作《义勇军进行曲》时才年仅二十一岁。法国画家修拉创立“新印象派”(图35)还不到三十岁,当今世界最贵之一的绘画为凡高所画(图36),他终年才三十七岁。被后人称为晚唐三李的杰出诗人李贺,终年才二十七岁……。这些例子不胜枚举。这可以说明一个问题,就是人的想象力哪怕不是随年纪而衰退,起码不会随人的年纪所增加。但对许多人来说想象力恐怕还是随年岁增加而减少为多。 • 我们每个人都无法抗拒年龄的增长。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保持或不断开发自己的想象力呢?这个问题对从事艺术和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来说尤为重要。
二.想象力的培养和发挥 • 创意需要想象力作基础。可以说,一个人如果缺乏想象力也就无创意能力可言。培养和发挥想象力便是提高一个人(特别是艺术设计工作者)的创意能力的根本途径。 • 根据唯物主义观点,想象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辞海”心理分册114页1980年3月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感性则是“在实践中外界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感觉、知觉和表象等直观形式的认识”(“辞海”哲学分册61页1980年7月出版单位同上)。这说明想象力既包含着产生的基础,即感性认识,也包含创造新形象的能力。作为感性认识,就是我们由知识、经验、经历、能力所构成的思维结构。这个结构强大,意味着我们的想象力具有良好基础,但并不意味我们一定能发挥出丰富的想象力 。 • 想象力作为一种能力,便有产生的规律和发挥的技巧。如果我们能借鉴和掌握这些规律和技巧,我们的想象力便会大大增加。以下可能是培养和发挥想象力的一些规律,仅供参考: • 1.拓宽知识面,努力学习,多学各种相关知识:要善于学习,一些重要的或普及的知识,尽管与专业无直接关系,但也要去关心,去弄懂其基本原理。做到一专多能、博学。把童孩时代的无知“想象”,改变为博学多才的想象。在设计实践中,这种例子非常多,明代皇帝用的“诸山来朝庙”,在建造过程中有一个故事;当时庙建在北方,木梁用材却要在江西采伐,并需要长时间干燥,但建房顶用的大梁被人破坏,切短了一尺,换木材是不可能的了,不按时建好,建造者又要被杀头。建筑师想到用双鱼雕梁的办法,既解决了梁短的问题,也寓了“鱼叼梁,年年有余粮”的好意头。但木雕鱼做好后,又被人再次故意破坏,将该梁又切短了一尺,最后,只得改为用双龙叼梁,并加强了工地保安,终于建成该庙。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力学、艺术、文化和民俗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2.坚持学习新知识:要使一个人,特别是从事艺术工作的人,能保持以及不断培养和更佳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的方法之一是;首先要坚持不断地学习和接受新事物。哪怕有些知识和技能是对从事艺术的人难于学好(如外语、电脑知识与技术、不断更新的社会与自然科学知识等),但我们仍然要坚持去学,至少要了解其原理。作为一种较普及和重要的知识或技能,如果我们避而不理,敬而远之,那么我们的知识结构便会日益狭窄。还有一些随时代进步而产生的新知识和新技术,我们也最好尽力去了解它。因为新的知识和理论总是因世界的发展和人们的需要才产生,了解它们也就意味着了解了新的世界,我们的想象力也增加了新的元素。我们的知识天地越宽阔,想象力就越有翱翔的空间。人们常常因为忙而不去接受新事物,结果日益缩小自己的知识空间,这便是想象力衰退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 3.建立乐观的人生观:尽力保持心态健康和乐观人生,也是发挥和培育丰富想象力的重要因素。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人的情绪对思想影响极大。在灰暗的心景和抑郁的情绪下,我们就会把一切想得灰暗,此时此刻,尽管想象力也在起作用,但恐怕如同一盏没油的油灯,只能越来越暗,随之而熄灭。反过来,如果我们心态健康,情绪乐观,想象力也会生气盎然,积极活跃,发挥最好的状态。 • 4.培养活跃的思维习惯和广泛的兴趣:记忆与思维并不完全一致,知识多了,如果不时时加强思维,再博学也只能成为字典式的学究。思维的根本,就是对任何事情都要知道“为什幺”,而不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同时,对已知的事还应再想想此事还有否更好的方式,或其它不同的方式。如果有,各自之间又有何联系和区别?长短何在? • 5.善于对比联想:对比联想是对事物进行认知的好办法。“有比较才有鉴别”,不同的事物,在存在方式、发展规律,外在形式等等方面,有时会有许多有趣的相近、相似或相反之处。对比联想可以使不同事物在比较中显出其独特。再通过对各种事物特性进行相互比较、补充和结合,我们会更清楚每个事物的多样性,这也必然有助启发和发挥我们的想象力。
6.因果联想:如果说对比联想属于空间性的,因果联想则是属于时间性的。任何事物只要存在,便有产生和消亡的变化过程,其中往往会涉及许多必然和偶然的因果关系。带着因果联想去认知事物,事物的多样性就会自然而然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从而也为我们发挥想象力提供了无尽的元素。6.因果联想:如果说对比联想属于空间性的,因果联想则是属于时间性的。任何事物只要存在,便有产生和消亡的变化过程,其中往往会涉及许多必然和偶然的因果关系。带着因果联想去认知事物,事物的多样性就会自然而然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从而也为我们发挥想象力提供了无尽的元素。 • 7.充满激情:激情是已有情感的强烈化。有许多工作或事物是人人皆知,人人皆做,但带着激情去做的人(只要不过火),往往会取得比别人更大的成功,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当一个人对生活和事物充满激情时其想象力也会倍增。 • 8.多幻想:幻想,实际是想象和欲望结合的更自由奔放的发挥。充满幻想而不失去理性的人,会有更高的生活目标和更多的创造精神。 • 9.树立独特的个性:保持相对的个性,可以更冷静地看待周围的事物,发挥想象力就会有更大的空间。因为沉溺于芸芸众生之中,人云亦云之时,正是想象力消失之时。 • 10.高效的创意思维方法:创意思维需要灵感,任何人的灵感都不是时时有、时时处于最佳状态的,有时还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甚至走弯路和走入“死胡同”。如果创作者能利用自己思维的最佳状态(包括时段、环境、情绪等),并能做到收放自如,其成效就必定更显着。 • 思考题:1.想象力和思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 2.如何提高自己的想象力? • 作业: • 试发挥想象力描绘一件现时周围的事物,或试设计一件自己专业的作品。 • 创意设计作品讲评(图37-51)
▲图35、绘画:大碗岛的星期日下午,1888;作者:乔治、修拉(法国)▲图35、绘画:大碗岛的星期日下午,1888;作者:乔治、修拉(法国)
▲图36 、绘画:向日葵,1889;作者:文森特、凡高(荷兰)
▲图37、绘画:梦,1932,;作者:毕加索(西班牙)▲图37、绘画:梦,1932,;作者:毕加索(西班牙)
▲图38、绘画:超现实的公寓,1934-1935;作者:达利(西班牙)▲图38、绘画:超现实的公寓,1934-1935;作者:达利(西班牙)
▲图39 、装饰盘,1878;作者:埃米尔、加莱(法国)
▲图40 、建筑;巴黎台方斯大拱门, 1989年建成 ;设计师:斯普瑞克森和安德罗(丹麦)
▲图41建筑;卢浮宫金字塔, 1989年建成 ;设计师:贝聿铭(美籍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