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2008-2009 福建省三次 大型考试

2008-2009 福建省三次 大型考试. 一质检. 二个文本:小说、传记 《 画家和职业经理人 》 和 《 家有“胡同” —— 忆陈垣先生 》 依据 《 考试说明 》 注意导向性 注意文本阅读的指向 预测性 效果良好. 《 画家和职业经理人 》 12 .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 (5 分 ) A .十年浩劫中,安佑之因为画画而被迫离开妻子并永远地失去了她,为了避免儿子重蹈他的覆辙.他不惜采用各种手段来阻止安生学画。

Download Presentation

2008-2009 福建省三次 大型考试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2008-2009福建省三次大型考试

  2. 一质检 • 二个文本:小说、传记 • 《画家和职业经理人》和《家有“胡同” ——忆陈垣先生》 • 依据《考试说明》 • 注意导向性 注意文本阅读的指向 • 预测性 • 效果良好

  3. 《画家和职业经理人》 • 12.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 (5分) • A.十年浩劫中,安佑之因为画画而被迫离开妻子并永远地失去了她,为了避免儿子重蹈他的覆辙.他不惜采用各种手段来阻止安生学画。 • B.“你的父亲说,不能让你得奖”一句话让读者明白:为了打消儿子学画的念头,父亲要儿子获奖却又利用自己的影响不让他获奖。 • C.事业有成的儿子在得知当年的真相后,为了报复父亲,毅然放弃了自己的职位,重新拿起画笔,继续圆上儿时的梦想。 • D.小说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安排了大量的对话、心理等描写,成功地塑造了父亲、安生这两个悲剧性的人物形象,深刻地体现了批判性的主题。 • E.从作品中可以看出,对父亲的批判并不完全是作者本意,实际上作者对父亲也有同情的一面,十年浩劫父亲是个受害者,对儿子学画的于涉也是出于父爱。 • 13.安生的父亲对美术老师说:“你以为你有资格调教我的儿子吗?”这里的“资格”指的是什么?(4分) • 14.作者极力渲染安生的绘画天赋和对绘画的热爱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进行探究。(6分)

  4. 《家有“胡同” ——忆陈垣先生》 •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 A.本文由“胡同”在家里说起,再引出回忆的对象.开篇出人意料,激发下读者的阅读兴趣,又为下文的叙评做了很好的铺垫。   • B.文章第二段对陈垣的简要介绍,说明了陈垣学术生涯的漫长以及在图书馆管理方面的丰富经历,在全文起到总领作用。   • C.文中引用李希泌的话介绍了陈垣家中的“胡同”的具体设置,说明了陈垣家中藏书的丰富以及他能很好地管理与使用。   • D.文章用较大篇幅引用赵光贤的话,内容上突出了陈垣的博学与治学的严谨,形式上体现了回忆录这种文体对真实性的要求。   • E.本文在详细叙写“胡同”、简要评价人物的基础上,点明文章的主旨——拥有大量的藏书对于学术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 13.文中说“这是一种先由外而内,再由内而外的抵达”,应该如何实现这一“抵达”?请谈谈你的理解。(4分) • 答:    • 14.文章标题为“家有‘胡同”’,但后两段并未提及“胡同”。请对后两段的作用进行探究。{6分)

  5. 二质检 • 继续按照《考试说明》命题 注意导向性,试题更趋成熟 注意文本阅读的指向 散文和传记 《壮悔堂前独徘徊》和《一代报人张季鸾》(节选)

  6. 壮悔堂前独徘徊 • 12.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侯方域将书斋改名为“壮悔堂”,既表达了他对香君之死的愧疚之情,又显示了明末清初一代文人“出乡应试”复杂的心路历程。 • B.第二段花了不少笔墨写侯方域和李香君的泥塑像,既是对他们忠贞不渝爱情的赞美,也是为了衬托侯方域卑微的人格。 • C.作者认为,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弱女子李香君在大是大非面前能保持民族气节,“愧煞须眉男子”,不能不令人心生敬佩之情。 • D.本文以怀古为切入点,谈古论今,纵横开阖,内蕴丰富,且句式灵活多变,语言典雅流畅,文章气韵生动,可读性强。 • E.本文两次涉及孔尚任的《桃花扇》,把历史人物和文学形象叠合在一起,拓展了文章的内容,突出了思古感怀的主旨,使文章更加真实可信。 • 13.仔细品味第一段画线句“素面朝天的千年古城,像一幅褪了色的画卷,演绎着哀婉凄美的爱情故事,见证了那远逝的风雨飘摇的时代”,指出这一句话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并简析其表达效果。(4分) • 14.本文记游,却有大量的议论,请结合文本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6分)

  7. 一代报人张季鸾(节选) • 12.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留学日本期间,张季鸾利用业余时间主编《夏声》杂志,可以说这为他的报人生涯奠定了基础。 • B.作为一代报人,张季鸾在中国首开拍发新闻专电的先例,体现了他对时事的关注和对新闻的敏感。 • C.作者运用了引用、对比等手法,通过人物对比来突出张季鸾的不凡,表达了对张季鸾的崇敬。 • D.文章写张季鸾的两度从政、两番入狱,突出了办报环境的恶劣,意在揭露当时政治与社会的黑暗。 • E.本文叙议结合,作者通过丰富的史实展现了张季鸾的曲折人生,在此基础上对张季鸾作出了自己的评价。 • 13.文章写了沈卫、胡政之等人,对叙写张季鸾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 14.你认为张季鸾成为“最杰出的报人”,主要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本进行探究。(6分)

  8. 2009年高考 • 一致性 • 文本的等值 • 更加文本阅读考查的指向 • 甲、乙两类文本阅读的命题设题点、难度值都力求做到平行设置,保证选考的公平性。

  9. 阿 庆 • 12.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阿庆对生活要求不高,做“柴主人”所得的百分之五的佣金,足够他一人衣食之用。他没有其他嗜好,把生活的乐趣完全寄托在胡琴上。 • B.阿庆有空闲(半天工作),有学习条件(可免费听留声机),有表演舞台(夏夜的河沿),有崇拜者(一青年拜师),这些造就了他非凡的音乐才能。 • C.作者先写琵琶不如胡琴动人,钢琴不如小提琴好听,再写阿庆用构造简单的胡琴演奏,效果不亚于小提琴,最后水到渠成,点明阿庆心灵手巧。 • D.文章有很多对浙西乡土风情的描写,这些描写,除了交代主人公阿庆的生活环境,更重要的是展示了江南水乡风光,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 E.文章语言别有风味,有典雅的文言,如“商贾辐辏的市场”、“只得废然而罢”,也有通俗的口语,如“他得了钱”、“就好扛着空扁担入市”。 • 13.作者用哪几件事来表现阿庆的音乐天赋?请简要分析。(4分) • 14.请结合阿庆这一形象,探究作者提出的“精神生活有时可以代替物质生活”的观点。(6分)

  10. 寂静钱钟书 • 12.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文章写路人对清华师生祭奠钱钟书先生的好奇,突出了他人对钱钟书的不了解。他人之所以不了解,是因为钱钟书清高孤傲,拒绝了一切媒体的采访。 • B.不能被“赦”回京,继续留在干校,钱钟书夫妇依然平静。对于希望能够埋头读书、潜心治学的钱钟书来说,干校生活的缺憾只是“没有书”。 • C.钱钟书先生作为世人公认的大师,他的人生本可轰轰烈烈而不“寂静”,但他从不想侧身大师之列,没有修筑名利的“围城”将自己“围”住。 • D.题目“寂静钱钟书”,意味着文章要围绕各种人的“静”来写。如,写清华师生10年后纪念钱钟书先生,虽没有出现“静”字,但也暗示了“静”。 • E.文章报道了清华师生的祭奠活动,写了钱钟书先生给人们带来的好奇、惊叹和崇敬,展现了他的大师风范和完整人格,给人以启迪。 • 13.文章倒数第二段加点词语“格调”的内涵丰富,请简要分析。(4分) • 14.文章的结尾说:“这个时代再也没有了钱钟书,但,是不是也因为这个时代不再寂静?”请结合全文,探究时代的“寂静”与产生钱钟书这样的大师之间的关系。(6分)

  11. 规范性与导向性(福建“闽派语文”) • 选材的多样性 • 文本与试题的等值 • 指向文本的考查 • 探究试题:开放与限制的平衡 • 示例性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