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0 likes | 832 Views
gWK9 第 9 周 本单元:四个冲突的来源 本周:处理恶劣境况的好方法 □ 太 18 : 15 □ 林前 11 : 31—32 Ralph W. Neighbour, Jr./ Wong Sung Woo. Ray Hsia. 第九周. Mat 18:15 「倘若你的弟兄得罪你,你就去,趁著只有他和你在一處的時候,指出他的錯來。他若聽你,你便得了你的弟兄; 1Co 11:31 我們若是先分辨自己,就不至於受審。 1Co 11:32 我們受審的時候,乃是被主懲治,免得我們和世人一同定罪。. 第一天:彼得和布中的动物. 经文:徒十: 1-16
E N D
gWK9第9周本单元:四个冲突的来源 本周:处理恶劣境况的好方法□太18:15□林前11:31—32Ralph W. Neighbour, Jr./ Wong Sung Woo Ray Hsia
第九周 Mat 18:15 「倘若你的弟兄得罪你,你就去,趁著只有他和你在一處的時候,指出他的錯來。他若聽你,你便得了你的弟兄; 1Co 11:31 我們若是先分辨自己,就不至於受審。 1Co 11:32 我們受審的時候,乃是被主懲治,免得我們和世人一同定罪。
第一天:彼得和布中的动物 • 经文:徒十:1-16 • Act 10:1 在該撒利亞有一個人,名叫哥尼流,是「義大利營」的百夫長。 • Act 10:2 他是個虔誠人,他和全家都敬畏神,多多賙濟百姓,常常禱告神。 • Act 10:3 有一天,約在申初,他在異象中明明看見神的一個使者進去,到他那裡,說:「哥尼流。」 • Act 10:4 哥尼流定睛看他,驚怕說:「主啊,什麼事呢?」天使說:「你的禱告和你的賙濟達到神面前,已蒙記念了。 • Act 10:5 現在你當打發人往約帕去,請那稱呼彼得的西門來。 • Act 10:6 他住在海邊一個硝皮匠西門的家裡,房子在海邊上。」
Act 10:7 向他說話的天使去後,哥尼流叫了兩個家人和常伺候他的一個虔誠兵來, • Act 10:8 把這事都述說給他們聽,就打發他們往約帕去。 • Act 10:9 第二天,他們行路將近那城。彼得約在午正,上房頂去禱告, • Act 10:10 覺得餓了,想要吃。那家的人正預備飯的時候,彼得魂遊象外, • Act 10:11 看見天開了,有一物降下,好像一塊大布,繫著四角,縋在地上,
Act 10:12 裡面有地上各樣四足的走獸和昆蟲,並天上的飛鳥; • Act 10:13 又有聲音向他說:「彼得,起來,宰了吃!」 • Act 10:14 彼得卻說:「主啊,這是不可的!凡俗物和不潔淨的物,我從來沒有吃過。」 • Act 10:15 第二次有聲音向他說:「神所潔淨的,你不可當作俗物。」 • Act 10:16 這樣一連三次,那物隨即收回天上去了。
第一天:彼得和布中的动物 • 「愚蠢」可能是永远的,但不适当地处理冲突却不是永远的!当基督徒将适当的价值观,放在宝箱中,而将哪些旧的抛弃时,他就在不和谐中享有平静。这星期,我们要从思考圣经的例子中,学习更多关于四个冲突的来源。你还记得上周所学,有关四个冲突的来源吗?请列出来: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1)自己里面的冲突,(2)与他人的冲突,(3)信念上的冲突,(4)权力和责任上的冲突。
第一个冲突—新与旧的价值观不断在他里面冲击第一个冲突—新与旧的价值观不断在他里面冲击 • 第一个冲突来源:自己里面的冲突--彼得。从他第一次接触基督,新与旧的价值观不断在他里面冲击。他渴慕尊贵和渴慕真理的心,一次又一次地发生冲突。请查考下列形容彼得性格的清单,你会发现那是个「杂锦袋」,有些是使人仰慕的,有些却不敢恭维了。左面有一列经文,请读完每节经文,然后根据经文所描绘的性格配对:______1.太26:69一74A.易冲动______2.徒三:1一7B. 胆怯的______3.徒十:25-26C. 勇敢的______4.约十三:8一9D.不忠诚______5.徒五:1一4E. 怜悯的______6.徒四:17一20F. 谦卑的你的答案应是:1-B;2-E;3-F;4-A;5-D;6-C
永远不会再有第二次不认基督的事 • 彼得在主耶稣被捕的那夜败了一仗,但他终于得胜了撒但!他后来带着冒死的精神与热诚,面对那群置耶稣于死地的宗教领袖,并且坦然无惧地控诉他们谋害神的儿子;纵使面对牢狱,也不能使他妥协,他永远不会再有第二次不认基督的事了。 • 他以仆人和祭司的身分开始事奉基督,专心一致在犹太人中作工。自己身为犹太人,在习惯、言语、宗教上,他都感到得心应手。哪些外邦人(非犹太人)又怎 样呢?将基督的信息给他们的可能性,还未进入他的心里。正如我们可能猜测到的,原因就是在他的宝箱里,彼得完全没有觉察到他的价值观,就是在他可能仍是小 孩子时已拾起的,像「街上病菌」般的价值观,存着偏见,又如砖墙般的刚硬,要把外邦人摒弃于他的生命之外。
耶稣命令他的跟随者使人作门徒 • 耶稣命令他的跟随者使人作门徒,由耶路撒冷和犹太全地开始,接着往邻近的撒玛利亚,再由那里伸展至地极。撒玛利亚人:半犹太人/半外邦人的血统,仍可符合彼得的价值系统—好,最少有一半:属犹太人的那一半!不单只是彼得有这种态度,在耶路撒冷新组织的教会,也是犹太人独享的;对于这点,门徒 也未看出有什么不对。犹太人本是排外的,只想到他们自己,你呢?你有没有为非洲东北部的饥民,或阿富汗回教地区未听闻福音之地的人而感到任何深切的关怀么?当你祈祷时,你所包括的圈子有多广呢?
约帕Joppa • 彼得与他的朋友,硝皮匠西门,一起在约帕小休。一天中午,有人为他预备午饭时,他爬到房顶露台上祷告。在那里,他看见一个异象:一块大布从天而降,落 在西门的皮厂和房子之间的空地上,就是平日屠宰牲畜的地方;在那块布中的,竟是各种各样「非犹太」的动物(即犹太人认为不洁净的动物) • 神的声音对魂游象外的彼得说:「起来,彼得;你饿了,宰了哪些动物的肉来吃吧。」在彼得里面的旧价值观,起来反抗,对他说:「彼得,你是犹太人,犹太人绝不吃这些动物的。」于是彼得高声说:「不!主啊,不可!」
彼得的偏见和他的主发生了冲突 • 多么荒谬!一个人可以说不,也可以说主啊;但他不能对他的主说不。两者是不能共存的。彼得的偏见和他的主发生了冲突。第16节,彼得在弃掉他的旧价值观,和接受新的之前,这场争战一共暴发了3次。
写出一些你要行神的旨意,要摆脱的价值观 • 这幅图会帮助你挑选宝箱内的东西,和分辨一些你必须删除的价值观;你曾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就是你觉得主要你做的事,与你的价值系统相违,而你试图对他说:「不!主阿,不可!」?请在空处描述这种经历,尽可能包括所有的细节;然后在图32哪些动物身上,写出一些你为了要行神的旨意,而要摆脱的价值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类的仆人—祭司 • 当新的价值观进入彼得的生命时,他就变成了全人类的仆人—祭司。 • 结果,外邦人哥尼流归信了主。谁知道呢?你的主会不会也给你一个异象,就是要你接触哪些从前觉得,没有足够分量和你结交的人,或是哪些正如你一样,需要神的赦免和大爱的人?这岂不是件刺激的事吗?
第二天:保罗与巴拿巴 • 经文:提后四:11 • 2Ti 4:11 獨有路加在我這裡。你來的時候,要把馬可帶來,因為他在傳道(或作:服事我)的事上於我有益處。
徒15:35一40; • Act 15:35 但保羅和巴拿巴仍住在安提阿,和許多別人一同教訓人,傳主的道。 • Act 15:36 過了些日子,保羅對巴拿巴說:「我們可以回到從前宣傳主道的各城,看望弟兄們景況如何。」 • Act 15:37 巴拿巴有意要帶稱呼馬可的約翰同去; • Act 15:38 但保羅因為馬可從前在旁非利亞離開他們,不和他們同去做工,就以為不可帶他去。 • Act 15:39 於是二人起了爭論,甚至彼此分開。巴拿巴帶著馬可,坐船往居比路去; • Act 15:40 保羅揀選了西拉,也出去,蒙弟兄們把他交於主的恩中。
与他人的冲突 • 何等痛苦啊!当基督徒不能坦然相处,和不能轻易平息冲突时,他们应该怎办呢?保罗和巴拿巴面对的正是这种处境。这两位宣教士在罗马帝 国各处并肩事奉,建立了许多教会。年青的马可约翰,巴拿巴在耶路撒冷的侄儿,被带着一起同行作学徒。他们首先经过居比路的小岛,然后往内陆的旁非利亚, 在那里,马可约翰离开了他们,回家去了;后来,保罗和巴拿巴返回安提阿。经过了几个月来的传道工作,他们已成为知心的朋友,彼此也很了解。保罗是个热情, 意志坚强,对工作全心全意委身的人;而巴拿巴(这名字翻出来即「劝慰子」)则是个温柔、敏锐、使人和睦的人。 • 到了要再次返回工作岗位的时候,巴拿巴坚持给马可约翰第二次机会,保罗认为马可约翰己表现出是靠不住的,故此不愿带他前去;马可的叔父巴拿巴却不同 意:他的侄儿必要同去!徒15:39,争论的希腊文,是英文骤发忿怒,是形容两个人之间出现了激烈的感情冲突。保罗和巴拿巴不能协调、彼此的相异,也没有人肯作出让步。
分开但彼此尊重 • 接着他们找到了解决的办法:为要两全其美,他们就分开了。 • 巴拿巴以马可约翰为伴工作,而保罗则以西拉作为他旅程中的伴侣。当保罗和巴拿巴平息了他们之间的事后,教会把他们交于主的恩中,然后他们就出发了。圣经从没有提,他们是以仇敌的姿态分开!他们共同的事奉完结了,但彼此的尊重却没有逝去。
不同的委身 • 保罗和巴拿巴双方在信仰上,都是真诚的;他们意见不同,却并不是一种自我的竞争,而纯粹是不同的委身而已。你曾否因自己对某人或某信仰的真诚委身,而引致你与另一位同样真诚委身的基督徒,发生冲突呢?请描述这处境。你委身的对象是什么?别人的又是什么?在你自己的眼中,你们两人都是对的吗?在基督徒当中,两种不同的意见有可能存在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丑恶的偏见不是使徒性格的一部分 • 再想想你所描述的冲突,并请描述你解决这冲突的办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们分开时是敌人还是朋友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马可约翰后来在圣经中出现,而巴拿巴却没有。传说,他是在居比路殉道,而马可约翰则将他的尸体,带返耶路撒冷埋葬;后来,马可约翰再次被保罗接纳,参与他的事工(提后四:11)。一直以来,丑恶的偏见并不是使徒性格的一部分,当马可约翰更成熟时,他又受到欢迎,重归保罗的队伍了。
这两位宣教士处理冲突的方法,教导了我们什么呢?这两位宣教士处理冲突的方法,教导了我们什么呢? • 1.基督徒不要彼此拒绝。不同的观点是容许的;但将人从生命中驱逐出去,是绝对不能接纳的。不要忘记:「基督徒不是完全的——只是蒙赦免的人!」 • 2.基督徒不曾经常意见一致;「以为他们会」,是不切实际的。有些时候,双方面都持着合理的立场,保罗和巴拿巴的事件就是这样的事例,经常会发生在基督徒中间。 • 3.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让两种立场共同存在。要求不同的意见立刻妥协,会导致关系的破裂,以致稍后纵使时机成熟,当事人的关系也不容易缝补。 保罗和巴拿巴选择这解决办法。若两人都被自我所充满,为征服对方而争斗不休;他们可能会在「骤发的忿怒」中,扰乱了整个教会,给许多无辜者,带来 很多痛苦。幸好,他们有足够的成熟能耐,可与他人的立场共存。一同到宣教工场并非训令,在基督里彼此尊重却是命令。 • 4.时间和空间是解决冲突的重要因素。给两个意见不同的人提供空间乃是治疗的良药,两人的委身仍保持原封不动,暂时的离开或会带来日后的亲密。 • 5.共同尊重最后带来医治。这是天父的期望;哪些以一起祈祷来结束冲突的人,是快乐和蒙福的!
为以下两个意见不同的基督徒,构想解决的办法为以下两个意见不同的基督徒,构想解决的办法 • 亚莲和亚珍同是教会青少年助道会的领导人。她们一起工作己有5年,并且享受着亲密的友谊,又在彼此领导的能力上互相尊重。但近日,她们陷入了冲突中;亚莲相信只有哪些在整个学年期间,自始至终积极投身助道会的人,才可获准参与暑期宣教旅行;而亚珍却相信任何年轻人,只要他想去就可以去,只要他或她愿意出席旅行前的训练课程便行了。这次冲突对她们构成了威胁,可能破坏旅行的计划。这两个真诚的基督徒,怎样才能解决她们的问题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配合今天所学到的:五个原则
第三天:保罗与彼得 • 经文:加2:6一14 • Gal 2:6 至於那些有名望的,不論他是何等人,都與我無干。神不以外貌取人。那些有名望的,並沒有加增我什麼, • Gal 2:7 反倒看見了主託我傳福音給那未受割禮的人,正如託彼得傳福音給那受割禮的人。 • Gal 2:8 (那感動彼得、叫他為受割禮之人作使徒的,也感動我,叫我為外邦人作使徒;) • Gal 2:9 又知道所賜給我的恩典,那稱為教會柱石的雅各、磯法、約翰,就向我和巴拿巴用右手行相交之禮,叫我們往外邦人那裡去,他們往受割禮的人那裡去。 • Gal 2:10 只是願意我們記念窮人;這也是我本來熱心去行的。
Gal 2:11 後來,磯法到了安提阿;因他有可責之處,我就當面抵擋他。 • Gal 2:12 從雅各那裡來的人未到以先,他和外邦人一同吃飯,及至他們來到,他因怕奉割禮的人,就退去與外邦人隔開了。 • Gal 2:13 其餘的猶太人也都隨著他裝假,甚至連巴拿巴也隨夥裝假。 • Gal 2:14 但我一看見他們行的不正,與福音的真理不合,就在眾人面前對磯法說:「你既是猶太人,若隨外邦人行事,不隨猶太人行事,怎麼還勉強外邦人隨猶太人呢?」
你=自己的价值观 • 因信念而来的冲突不会构成问题,除非在宝箱内另有明确的价值观,有如呼吸一样那么重要;这样的价值观会构成问题,是意料中事。当你就是自己的价值观,而你的价值观就是你自己时,背叛它们就等于自我毁灭! • 一个人确实知道什么价值观是终极的,在此以前,必须面对一个终极的处境。
什么是终极的呢? • 在你的宝箱中,什么是终极的呢?你能列出来吗?在图33中,写出一些你认为在你生命中,比其他一切更重要的价值观。
奧卡族(Auca) • 厄瓜多爾的亞馬遜叢林裡有一支仍活在石器時代的印地安人 • 盛南特的兒子史帝文 (Steve Saint) 隨寡母在奧卡村中長大,父親殉道時年僅5歲,後來應奧卡長老請求,史蒂文和妻子帶了四個孩子,放棄在美國的生活,回到奧卡教會服事,並開闢叢林機場與興建醫院。委身捨己的宣教,結出很多果子,使奧卡人得著新生命。他們的捨己見證,使不少基督徒委身作宣教士。我曾參加在美國舉行的Urbana宣教會議,親眼看見伊利沙伯及一個歸主的奧卡族人所作的見證,打動了許多大專學生的宣教心,願意委身傳道。
事實上,為了防備叢林野獸的侵襲,五名宣教士身上都有配槍。他們遇襲時絕對可以拔槍自衛,然而他們沒有這麼做,只因為這些奧卡人還沒有接受救恩!事實上,為了防備叢林野獸的侵襲,五名宣教士身上都有配槍。他們遇襲時絕對可以拔槍自衛,然而他們沒有這麼做,只因為這些奧卡人還沒有接受救恩! • 經過這次慘劇後,其他傳教士才終於可以和平進入奧卡村。艾略特的妻子伊利沙伯堅持留在當地向奧卡人傳福音。盛南特的姐姐瑞秋(Rachel Saint)住進奧卡村翻譯聖經,直到38年後過世。
1955奥卡族(Auca Indian)operation • 圣礼定(Nate Saint)飛行、伊理奥(Jim Elliot)作家、弗利明(Pete Fleming)哲學、尤德赃(Roger Youderian)傘兵、麦居理 (Ed McCully)法律,也曾面对终极的处境。这五个年青的宣教士相信:向哪些印第安奥卡族(Auca Indian)的杀人部落传福音,比他们自己的生命更重要; • Jan. 1956这五人就在深入厄瓜多尔(Ecuador)丛林心脏的高拉理河(Curaray River)搭营,带着写满奥卡文字的笔记簿,微笑地迎接第一个赤裸的男子,到他们树上的屋来。 • 他们其中四个尸体,被搜索队发现时,已被矛枪贯穿了;麦居理被屠杀后,他的尸体则被河水冲走,遭食人鱼吃掉。他们献上自己的价值观,导致他们死亡。
他並不愚蠢 (詞:Scott Wesley Brown) • 我在無數的主日迷失了 • 當奉獻袋經過我眼前 • 我把血汗錢投入 • 便以為可坦然過自己的生活 • 我常談委身 • 論計算代價的需要 • 但殉道者捨己的生命 • 顯示我並不真明瞭十架的大愛 • I've lost track of all the Sundays • The offering plates gone by • And as I gave my hard earned dollars • I felt free to keep my life • I talk about commitment • And the need to count the cost • But the words of a martyr show me • I don't really know His cross
完全順服和僕人樣式 是我所欠缺的品質 與基督同受苦難的喜樂 也是我所不曾經歷 捨棄中得豐盛 卻非白白得來 上帝願與我分享一切屬天奧秘 代價就是要我全然屬祂 Obedience and servanthood Are traits I've rarely shown And the fellowship of His sufferings Is a joy I've barely known There are riches in surrendering That can't be gained for free God will share all heaven's wonders But the price He asks is me. 他並不愚蠢 (詞:Scott Wesley Brown)
For he is no fool Who gives what he cannot keep To gain what he cannot lose Yes, he is no fool Who lays his own life down I must make this the path I choose 放棄必會失去的 以賺取不能失去的 並不愚蠢 是的,他絕不愚蠢 他把自己的生命捨棄 正是我當選擇的路 For he is no fool Chorus:
奧卡行動中喪生的年輕宣教士Jim Elliot,死時29歲 • 圣礼定(Nate Saint)、 • 伊理奥(Jim Elliot)、 • 传利明(Pete Fleming)、 • 尤德(Roger Youderian)、 • 麦居理 (Ed McCully) • Jim Elliot’s best-known quote is,
He is no fool who gives what he cannot keep to gain that which he cannot lose.
不是所有的基督徒,都对自己的信念评价高于生命;像彼得一样,他们宁愿选择否认主,也不愿让自己的生命去冒险。在面对终极的处境和否认主后, 彼得在这方面的价值观永远改变了;纵然如此,彼得在另一方面,仍然有一种力量,就是为了取悦群众而改变他外衣的颜色。在加二:7-14,彼得被保罗 形容为一个妥协者;因为要得嘉许的欲望,仍存在他的性格中。在他里面的冲突,是与外邦人结交有关的。神已经在约帕向他表示:救恩是同样为犹太人和外邦人 的;然而,耶路撒冷教会的「主脑人」,对与外邦人结交有强烈的偏见,而彼得怕被他们批评。在加二:6一10中,保罗记述一次与巴拿巴到耶路撒冷的旅程;在第6节,他表明厌恶哪些有偏见、自以为了不起的领袖。他说,只有彼得(矶法意思「磐石」,带有讥讽的味道),雅各和约翰对他是亲切的。
彼得心怀二意(Gal. 2:11) • 彼得独自往访安提阿教会。由于四周没有耶路撒冷的人,他穿一件外衣,轻松自由地与外邦人吃喝。后来,当哪些好像了不起的领袖来到时,彼得就去更换外衣;因为这些人才是常与他一齐起居、饮食、生活的人,他注重他们的接纳过于自己的信念,所以他立刻退缩,不与外邦人一起吃喝。他的心怀二意激怒了保罗,当着从耶路撒冷来的一班人面前,保罗斥责彼得;在这些彼得极想取悦的人面前,揭发了他先前的行为。彼得的心怀二意,提供重要的一课:心怀二意随着讨好人或识时务的行为改变而显露出来!在各个这样的范围里,你需要选择一个无论付出多少代价,都能切实遵守神教训的价值观。
讨好人 或识时务 • 你曾否因改变行为表现去讨好人或识时务而有罪疚感?试述最少一次在过去你曾像彼得一样行的经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没有人好像保罗质问彼得一样,质问你的前后不一致呢?请解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试述你从这经历中学到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终极价值观沒有内在的挣扎 • 一位社会学家指出,相信「诚实是最佳政策」,乃是虚伪的念头,他问:「为什么你不是因自己是诚实而诚实呢?」假如诚实就是价值观,那就不会成为因适应环境而定的政策。假如你就是那价值观,而那价值观就是你的话,那是永远不会为了适应环境而调节的。你的终极价值观,会将你带进与环境和与他人的冲突中,但你永不会在应有的立场上,有内在的挣扎;另一方面,假如你在应做的事上,有内在的挣扎,又假如为了因适应环境而要调节行为的话,那么,在生活上,这方面的 价值观,就不是终极的价值观了。
能否分辨 • 你能否分辨其中一、两方面,倾向于容许其他人和外间环境,来强制你的行为?请读下列的生活范畴,并检出你需要加强价值观的范畴:□说实话□你怎样对待哪些与你不同的人□在社交场合里的行为□在商业交易中的诚实□性方面的贞洁□对教会活动的委身□工作上的行为□其他请具体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们将信心放在你的可靠性上 • 你个人的虚伪和缺乏一致的行为,如何伤害其他人呢?请细想一会,然后在此回答。尽量明确点。并举例支持你的论点。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你的答案是否包括了使别人信任你在某种处境下,会表现出某种行为的意念?他们将信心放在你的可靠性上;当你动摇和改变时,他们就不知是否要信任你了。这可能会伤害你的家人和朋友,甚至哪些可能在留心观看你生命的非基督徒啊!
第四天:亚伯拉罕与罗得 • 经文:创13:1一18 • Gen 13:1 亞伯蘭帶著他的妻子與羅得,並一切所有的,都從埃及上南地去。 • Gen 13:2 亞伯蘭的金、銀、牲畜極多。 • Gen 13:3 他從南地漸漸往伯特利去,到了伯特利和艾的中間,就是從前支搭帳棚的地方, • Gen 13:4 也是他起先築壇的地方;他又在那裡求告耶和華的名。 • Gen 13:5 與亞伯蘭同行的羅得也有牛群、羊群、帳棚。 • Gen 13:6 那地容不下他們;因為他們的財物甚多,使他們不能同居。
Gen 13:7 當時,迦南人與比利洗人在那地居住。亞伯蘭的牧人和羅得的牧人相爭。 • Gen 13:8 亞伯蘭就對羅得說:「你我不可相爭,你的牧人和我的牧人也不可相爭,因為我們是骨肉(原文作弟兄)。 • Gen 13:9 遍地不都在你眼前嗎?請你離開我:你向左,我就向右;你向右,我就向左。」 • Gen 13:10 羅得舉目看見約但河的全平原,直到瑣珥,都是滋潤的,那地在耶和華未滅所多瑪、蛾摩拉以先如同耶和華的園子,也像埃及地。 • Gen 13:11 於是羅得選擇約但河的全平原,往東遷移;他們就彼此分離了。 • Gen 13:12 亞伯蘭住在迦南地,羅得住在平原的城邑,漸漸挪移帳棚,直到所多瑪。
Gen 13:13 所多瑪人在耶和華面前罪大惡極。 • Gen 13:14 羅得離別亞伯蘭以後,耶和華對亞伯蘭說:「從你所在的地方,你舉目向東西南北觀看; • Gen 13:15 凡你所看見的一切地,我都要賜給你和你的後裔,直到永遠。 • Gen 13:16 我也要使你的後裔如同地上的塵沙那樣多,人若能數算地上的塵沙才能數算你的後裔。 • Gen 13:17 你起來,縱橫走遍這地,因為我必把這地賜給你。」 • Gen 13:18 亞伯蘭就搬了帳棚,來到希伯崙幔利的橡樹那裡居住,在那裡為耶和華築了一座壇。
看:研习的经文 • 阅读下列的句子,判断是否正确。(是代表正确,非代表不正确)____1.亚伯兰非常富有,而罗得却非常贫穷。____2.罗得的牧人和亚伯兰的牧人发生了冲突。____3.亚伯兰首先采取行动去解决冲突。____4.罗得因敬重叔父的地位,而选择土地中最不想要的部分。____5.要解决亚伯兰与罗得之间的冲突,最好的方法就是分开。(你的答案应是:1-非;2-是;3-是;4-非;5-是)
权力和责任上的冲突! • 当一个人的权力不得认可时,他就不能在那范围内承担责任。当冲突和挫折掌权时,结果就是混乱;反抗权力只有导致所有被涉及的人悲哀伤痛! • 罗得接受亚伯兰的邀请,加入他的旅途,往神为他所预备的地方去。亚伯兰位居长者、领袖、族长,是家庭所有成员中最受尊敬的人。在神和人的眼中,亚伯兰是族中的领袖;然而罗得竟有自私、独立的心态。当他们抵达伯特利时,罗得拒绝尊重他叔父在权力上的合法地位。他对权力的反叛性,很快便蔓延到他所有的牧人;不久,这家族就分裂为亚伯兰的和罗得的。对于亚伯兰来说,神所指定的任何地方,都没有分别就成为乐园。在异教的迦南人和比利洗人面前,这两个同样宣称自己是向耶和华委身的人之间,竟发生了问题!主的名因罗得的不服从而蒙羞了。亚伯兰多夜失眠;他应该怎办呢?
家长,办公室,婚姻 • 很多家长多个星期陷于失眠,就是为了儿女们反叛的生活而忧伤、许多办公室充满了紧张的气氛,就是因为一两个雇员有不服从的心态;数以百计的婚姻活在痛苦的房间里,就是因为夫妻拒绝遵从神为婚姻所设立的模式。
亚伯兰处理这种情况的方法 • 罗得从不衡量自己的态度,扩散到牧人时的后果。他知道自己没有权利坐在神赐予亚伯兰在家族中的地位;与此同时,他更拒绝接受叔父的权力。假如亚伯兰不采取行动,这处境可能会持续不断。亚伯兰处理这种情况的方法是妥善的。神也称赞他这个决定呢!当你面对相似的地位时,他的行动为你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原则。亚伯兰推想:1.我不能为一个拒绝接受我权力的人负责任。2.所以,管教是不可能的。3.哪些不服从的人,不会寻求解决问题;我必须采取主动。4.我处理问题的方法,必须显明我自己对神的信心。5.我的行动必须要求那不服从的人,为其所有的行动负起个人的责任。
现在请用些时间,思想自己的生命: • 你有否牵涉在权力与责任上的冲突,而你就是那当权者呢?______有____________否假如有,请描述一下冲突的性质;然后应用前面所列出的五个解决步骤,来解决这冲突。假如以前未曾有过这样的冲突,你可以透过从别人身上看到的作为借镜,应用这种情况习练解决的办法。我会这样解决冲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的答案是否包括了所有五个步骤
亚伯兰依从这模式去行。 • 他没有惩治罗得的意图 • (1)他亲自决定怎样处理这个问题; • (2)他以自己的信心,向迦南人和比利洗人作见证,使他们明白,他的 信靠是在神里面; • (3)他慷慨地容许罗得选择他所想要的任何部分疆土; • (4)将来罗得必须要为自己的一生承担个人的责任。
亚伯兰的原则为他带来了神的祝福 • 罗得为自己选择的,正如所意料的,是土地中最佳的部分;而他为自己选择的,正如他将来会发现的是他终的损失:他所拥有的一切财产、他的妻子、他的女 儿、个人的正直。亚伯兰的原则为他带来了神的祝福,远超过他梦想中最辽阔的土地、和那应许他的后裔要如地上尘沙那样多。要应用这些原则,往往是痛苦的,但 是经常会带来和睦而结束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