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 likes | 381 Views
WTO 與兩岸競合讀書報告. 作者 : 李明軒 , 陳雅慧 , 盧智芳等 報告者 : 趙伯偉 指導教授 : 陳裕民教授 課程 : 企業工程與整合. outline. WTO 簡介 台灣的挑戰 透視中國 明日勁敵 產業衝擊. WTO 簡介 (1/4). 世貿組織的前身是關稅暨貿易總協定 (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 and Trade, GATT)2 次大戰後 , 美國倡導組成國際貿易組織 , 但這樣的組織非短期內可以實現。於是 GATT 先行 , 以確保戰後關稅談判的成果。. WTO 簡介 (2/4).
E N D
WTO與兩岸競合讀書報告 作者:李明軒,陳雅慧,盧智芳等 報告者:趙伯偉 指導教授:陳裕民教授 課程:企業工程與整合
outline • WTO簡介 • 台灣的挑戰 • 透視中國 • 明日勁敵 • 產業衝擊
WTO簡介(1/4) • 世貿組織的前身是關稅暨貿易總協定 (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 and Trade, GATT)2次大戰後,美國倡導組成國際貿易組織,但這樣的組織非短期內可以實現。於是GATT先行,以確保戰後關稅談判的成果。
WTO簡介(2/4) • 1948年GATT成立後,成為規範國際貿易的一套有效準則。 • 1993年烏拉圭回合談判順利,達成最終協議,決定成為世界貿易組織,代替GATT,管理烏拉圭回合的各項決議。 • 1995年成立世界貿易(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正式誕生。
WTO簡介(3/4) • 目前有140個會員國,涵蓋世界貿易量的9成。 • 組織精神: • 最惠國待遇和國民待遇原則 • 多邊談判不歧視原則
WTO簡介(4/4) • 功能:設定全球自由貿易的遊戲規則,同時裁決會員國的貿易爭議。 • 權力核心:傳統世貿組織的四強:美國、歐聯、加拿大、日本主導議題。中國大陸加入後漸漸變成5強競合。
台灣為什麼要加入WTO?(1/2) • 因為台灣長期以來的經濟來源為貿易,在這全球化的時代,若不加入國際貿易組織,貿易將沒有一個有效的溝通平台 ,國際的貿易比較不容易進行,可能造成台灣經濟來源大幅減少。 • 好處 • 享受最優惠國待遇。 • 可以參與制定國際經貿規範。 • 透過爭端解決機制,解決經貿糾紛。 • 創造就業機會,提高國民所得。 • 促進產業升級,改善企業體質。 • 擴大國際空間,提升國家地位。
台灣為什麼要加入WTO?(2/2) • 衝擊 • 台灣相對必需對所有會員國開放市場,同時以相同的國民待遇對待。 • 制定規範的過程中,為了達到談判的最大效益,可能必須犧牲一些利益。 • 爭端解決機制的實行曠日費時,且可能無解。 • 產業調整,以勞力為主的農工階層面對嚴重的失業問題。 • 改造的過程中,缺乏競爭力的產業可能被外商攻佔。 • 兩岸關係直接面臨轉變。
台灣在WTO的挑戰(1/3) • 一、全球化的反省 • 全球化的目的,已經變成追求效率的極大化。沒有效率的只會被淘汰,台灣內部勞工被大陸或東南亞更便宜的人力取代,昔日產業如紡織、製鞋、成衣、陽傘和機械紛紛外移,舊的產業被取代,新的商機沒進來,因而造成產業空洞化,及失業。
台灣在WTO的挑戰(2/3) • 二、區域結盟新力量: • 國際間的合縱連橫都是為了自身最大的利益。但是可以觀察的到的現實是:個別國家的聲音太單薄。 • 三、台灣的國際責任: • 縮短開發中國家和已開發國家的貧富差距。 • 四、勞工高標準的壓力: • 國際間將訂定國際勞工標準,凡是製作產品的勞工不符合標準,將無法進口到其他國家。
台灣在WTO的挑戰(3/3) • 五、超國家的興起: • 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1994年在<後資本主義社會>一書中就提到,最近幾十年每個政府所面臨的問題,越來越無法靠單一國家或聯合許多國家的政府解決,必須靠超越國家的機構才行。 • 六、尊重人民的力量: • 進入WTO最直接衝擊的就是國內的民眾,只有透明的政策與補救措施才能對那些受害的民眾平息怨氣
透視中國發展問題(1/3) • 一、經濟<新階級>拖跨競爭力 • 國有資產被官員掏空,形成官商勾結的獨特階級。 • 大陸出版之<失落的尊嚴>一書揭露,從1994年到1999年,共有66萬名貪官受到懲處;1997年上半年,每天平均就有9名廳局級幹部因貪瀆受到查處,每2天就有一名省籍幹部受處分。這僅僅只是<運氣不好>被抓到高級幹部而已。
透視中國發展問題(2/3) • 二、社會:<全民賺錢>時代來臨 • 加速成長的經濟欣起全面的消費狂熱,使社會理想主義轉成全民賺錢主義。 • 三、環境:破碎大地反撲經濟 • 過度開發產生生態浩劫,可能摧毀經濟成長。如1998年的洪水,起因是長江上游沿岸國有森林一年平均砍伐5萬畝的原始森林。
透視中國發展問題(3/3) • 兩岸應朝內容合作: • 海峽兩岸的資訊產業互補性較強。但原始創新力差,兩岸的合作應該朝內容上往前推進,如合作研發。
明日勁敵(1/3) • 競爭地區: • 大陸的矽谷,中關村中關村原名<中官村>原因是清代有些太監(中官)在此置產,在北京的西北,規劃上分為中心區、發展區及輻射區。 • 中心區面積約75平方公里,區內包括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與中關村西區。 • (深土川,浦東不另外介紹)
明日勁敵(2/3) • 發展區以<上地信息產業基地>為起點,面積約280平方公里,沿八達嶺高速公路、另一線沿京密路向北輻射。 • 輻射區則包括<一環兩線>。<一環>指的是環市區的高科技工業園區; 兩線為一線沿八達嶺高速公路、另一線沿京密路向北輻射。
明日勁敵(3/3) • 新中國儒商: • 過去幾年中國大陸曾有一股大學辦企業的風潮,98年的統計,中國大陸共有2654家大學的校辦科技企業,年營業額295億人民幣,產品遍及生物科技製藥、資訊軟體、電腦、網際網路、化工、醫療器材、能源設備和材料領域。如北京大學方正集團、清華大學的同方集團。
產業衝擊(1/3) • 高科技業優勢不再 • 質變比外移更須思考 • 當2001年台積電與聯電希望將晶圓廠外移到大陸,更深層的意義是<台灣要面臨質變了>陳幸雄 • 不成為世界級,企業就活不下去(張虔生,日月光董事長)
產業衝擊(2/3) • WTO下的農村風貌: • 為了因應稻米進口農委會計畫削減3萬7千公頃的稻田生產面積。未來農村將面臨轉型危機。 • 而開放進口將使許多農村不再進行種植稻米,但台灣水果將有外銷世界的轉機。
產業衝擊(3/3) • 專業農夫的發展是必然的。願意付出勞力的,政府訓練它成農業專家;不願意的就把土地交出來,讓別人經營。等於以土地入股,將來賺的錢可以分享。 • 跨國農業的發展,由外國提供土地,我方提供技術勞工,再那生產且作一級加工,運回台灣再做2級加工,然後行銷到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