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 likes | 500 Views
97 學 測 文章 解 讀 、應用寫作. 一、文章解讀 ( 占 9 分 ) 閱讀框線內的文章,請簡要歸納作者 對文化與藝術的觀點 ,並從 日常生活中舉例,印證作者的觀點。 文長限 150 〜 200 字。 每 個人生命中都有豐富的文化因素與美感經驗,有來自先天的主體脈絡,也有包容、吸納外來經驗的空間與環境。文化、藝術並非特定菁英分子的專利與責任,每個人的文化意涵不因富貴貧賤而有高低多寡之別,體認藝術的社會本質與文化的基礎,也與學歷、族群、性別沒有太大關係,更不需要高深的理論。 ( 邱坤良 非關文化:移動的觀點 ). 答題的重點有二. 是 歸納 作者對文化與藝術的觀點
E N D
一、文章解讀 (占9分) 閱讀框線內的文章,請簡要歸納作者對文化與藝術的觀點,並從日常生活中舉例,印證作者的觀點。文長限150〜200字。 每個人生命中都有豐富的文化因素與美感經驗,有來自先天的主體脈絡,也有包容、吸納外來經驗的空間與環境。文化、藝術並非特定菁英分子的專利與責任,每個人的文化意涵不因富貴貧賤而有高低多寡之別,體認藝術的社會本質與文化的基礎,也與學歷、族群、性別沒有太大關係,更不需要高深的理論。 (邱坤良非關文化:移動的觀點)
答題的重點有二 • 是歸納作者對文化與藝術的觀點 • 一是從日常生活中舉例加以印證
1. 文化、藝術不是特定菁英份子的專利,也與貧富、學歷、族群、性別或高深理論無關,特別強調文化沒有高低、人人皆有權利與責任的觀點。
2.日常生活中所觀察到的實例,印證作者的一個觀點(如貧富、學歷、族群或性別……2.日常生活中所觀察到的實例,印證作者的一個觀點(如貧富、學歷、族群或性別…… 有著重在鄉土的情感,有對異國文化的品賞,有路邊搭棚的野臺戲,有國家劇院的經典名作,有臺客文化,有嘻哈文化,呈現豐富的面向,展現出對生活周遭的感受能力
評分原則 若能歸納原作者對文化與藝術之觀點,且舉證恰當,文字流暢,層次清楚,首尾完整者,可得 A 等; 而雖尚能歸納原作者對文化與藝術之觀點,然舉例空泛,或缺乏例證,且內容欠充實,文字亦平淡,則落於B 等; 至若不合題幹要求,流於空泛議論而乏例證,或觀念模糊,文字生澀欠通,只能得到 C等的成績。
由於本題限制作答文長 150~200 字,故字數超過或不足未逾 25 字者,不予扣分; 但超過以上標準者酌降一級。另依錯別字多寡斟酌降級。
二、應用寫作(占18分) • 閱讀下文,試以楚國、齊國或第三國記者的身分,擇一立場報導此事件,不必擬新聞標題。文長限250~300字。 • 晏子使楚,以晏子短,楚人為小門于大門之側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國者,從狗門入;今臣使楚,不當從此門入。」儐者更道,從大門入,見楚王。王曰:「齊無人耶,使子為使?」晏子對曰:「齊之臨淄三百閭,張袂成陰,揮汗成雨,比肩繼踵而在,何為無人?」王曰:「然則何為使子?」晏子對曰:「齊命使,各有所主,其賢者使使賢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嬰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本題取材自《晏子春秋》中眾所熟知的「晏子使楚」一段文字本題取材自《晏子春秋》中眾所熟知的「晏子使楚」一段文字 要求1.考生設想自己是記者身分 2.在楚國、齊國或第三國中,擇 一立場報導該事件。
本題並未要求考生遵守嚴格的新聞寫作規範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新聞寫作規範一直在變動。原本為了電訊設備的限制,或囿於版面,便於編輯台從文章後部截斷,故新聞稿習慣將事件概要或最重要的事件寫在文章開端。而今報社主編則主動要求字數,且不希望文章內容有所重複,故新聞寫作方式大異於前。另外,從前講求新聞中立、客觀報導,但今日考生所能接觸的媒體報導幾乎普遍具有主觀、投入的色彩,即使是看似客觀的一般報導,透過某些字眼,亦可能流露出報導者的立場或看法。
作答本題時,考生除依據試題要求擇一立場報導事件之外,若再加上個人評論,如楚人有失外交禮儀等,亦無不可(但不宜以議論為文章重點)。
新聞寫作,重在如實地陳述事件發生始末,報導者不能自行變造或改動。 一般應注意人、事、時、地俱足 但就本題而言,考生不一定清楚時代背景,故僅須具備人物、場景、事件三者。
人物方面: 當事者是齊、楚兩國 主角是晏子 場景方面: 事件發生地點是楚國都城 事件: 齊晏子使楚國,兩國發生兩次衝突 1.一是楚國以開小門羞辱晏子 2.是楚王諷刺齊國無人。 對齊國而言,晏子身為外交使者,兩次均能以機智與便給的辯才維護國家與自身的尊嚴; 對楚國而言,則是兩度有意挑起事端卻自取其辱。
據要求:考生應擇一立場報導此一 事件 1. 若選擇齊國立場,寫作上較為容易 *齊國的立場晏嬰對答如流,順利完成 外交使命,故記者下筆應著墨在外交的 勝利*
2.若選擇以楚國的立場報導,則挑 戰性較高,必須謹慎取材,選擇適 當切入角度,用字措辭嚴謹 *楚國的立場:原欲羞辱晏嬰,卻反遭晏嬰羞辱,故在新聞上可能避重就輕,輕描淡寫*
3.從第三國記者角度報導,較能持平 客觀 *第三國立場:客觀觀察,故能超然評斷國與國之間應互敬互重,若羞辱對方,將自食惡果*
無論選擇何種立場 1.均須注意報導視角清楚,敘述觀點首尾一致 2.至於報導的方式則可多元,若為齊、楚二國記者身分,可能有一、二句評論,但評論須與立場相扣合 3.而寫作內容既是模擬記者報導,則敘述事件、表現情境時,應力求具臨場感,文字亦須簡潔、清晰、準確。
報導形式 有傳統的平面媒體 也有模擬電視新聞的現場連線
在評分原則方面,符合題幹要求,立場清楚,報導內容詳實,符合原文文意,文筆流暢,具臨場感者,可得A 等 而雖符合題幹要求,但立場不夠明確,報導內容不夠完整,或報導尚稱平實,唯部分誤解原文者,則得 B 等 至若不符題幹要求,內容空洞,或引申過度,對文本理解有誤,文詞拙劣者,僅能得到 C 等成績。
本題亦有 250~300 字的作答限制 字數超過或不足未逾 50 字者,不予扣分;但超過以上標準者酌降一級。 另依錯別字多寡斟酌降級。
晏子出使楚國。因為他身材矮小,楚國人就在城門旁邊特意開了一個小門,請晏子從小門進去。晏子拒絕,說:「只有出使狗國的人,才從狗洞中進去。今天我出使的是楚國,不應該從此門入城。」負責接待的人只好改道請晏子從大門中進去。晏子拜見楚王。楚王說:「齊國恐怕是沒有人了吧?怎麼會派你當使者?」晏子回答說:「齊國臨淄住滿了人,人們展開衣袖可以遮天蔽日,揮灑汗水就像天下雨一樣,人人肩並著肩,腳碰著腳,怎麼能說齊國沒有人呢?」楚王說:「既然這樣,為什麼派你這樣一個人來作使臣呢?」晏子回答:「齊國派遣使臣,各有各的出使對象,賢明的人就派遣他出訪賢明的國君,無能的人就派他出訪無能為力的國君,我是最無能的人,所以就只好出使楚國了。」晏子出使楚國。因為他身材矮小,楚國人就在城門旁邊特意開了一個小門,請晏子從小門進去。晏子拒絕,說:「只有出使狗國的人,才從狗洞中進去。今天我出使的是楚國,不應該從此門入城。」負責接待的人只好改道請晏子從大門中進去。晏子拜見楚王。楚王說:「齊國恐怕是沒有人了吧?怎麼會派你當使者?」晏子回答說:「齊國臨淄住滿了人,人們展開衣袖可以遮天蔽日,揮灑汗水就像天下雨一樣,人人肩並著肩,腳碰著腳,怎麼能說齊國沒有人呢?」楚王說:「既然這樣,為什麼派你這樣一個人來作使臣呢?」晏子回答:「齊國派遣使臣,各有各的出使對象,賢明的人就派遣他出訪賢明的國君,無能的人就派他出訪無能為力的國君,我是最無能的人,所以就只好出使楚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