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

台灣數位文學的蟄伏 2005-2012

課程名稱:網路多媒體創意文學 指導老師:陳徵蔚 組員: B9941218 謝錦汶 B9941219 葉嬑欣 B9941220 黃琪茵. 台灣數位文學的蟄伏 2005-2012. 2005 至 2012 年,台灣數位文學發展正處於既撲朔迷離卻又柳暗花明的時期。撲朔迷離,是因為自二十世紀八零年代以降,數位文學一面繼續汲取傳統文學母體之養分而迅速成形,一面與科技相媾合,卻在黑暗黏膩的分娩過程中,面臨自我定義的危機;柳暗花明,則是雖值此困頓之際,數位文學卻依舊蓄勢待發,在跌跌撞撞中學步前進 。. 一、前言.

dasan
Download Presentation

台灣數位文學的蟄伏 2005-2012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課程名稱:網路多媒體創意文學 指導老師:陳徵蔚 組員: B9941218 謝錦汶 B9941219 葉嬑欣 B9941220 黃琪茵 台灣數位文學的蟄伏 2005-2012

  2. 2005 至 2012年,台灣數位文學發展正處於既撲朔迷離卻又柳暗花明的時期。撲朔迷離,是因為自二十世紀八零年代以降,數位文學一面繼續汲取傳統文學母體之養分而迅速成形,一面與科技相媾合,卻在黑暗黏膩的分娩過程中,面臨自我定義的危機;柳暗花明,則是雖值此困頓之際,數位文學卻依舊蓄勢待發,在跌跌撞撞中學步前進。 一、前言

  3. 台灣網路於 2002 年後,開始風行「部落格」(blog)。一方面呼應了上述現象,另一方面也呈現出某種程度的文化顛覆。部落格支援文字、音樂、影像,多媒體的日記較傳統文字更加活潑,極具自我風格的個人主義。書寫部落格的原因,卻大多是單純分享心情,增進人際關係,或是網路交友,而平台提供者則可從中取得無限商機。 二、部落格的普及與發展

  4. 部落格版面經常同時穿插廣告橫幅,或跳出式廣告視窗,形成私密日記與商業廣告並存的有趣現象,印證了商業與創作間緊密的共生結構。然而部落格的內容,卻可以暫時與商業脫鉤。部落格並不需要直接被販賣,它旨在吸引人潮,製造「點擊率」,但日記本身卻並非商品,因此部落格內容無須刻意迎合市場品味,創作寫手可以維持一定程度的創作理想,只要有一群「小眾」,便可以支持部落格的持續運作。因而各類部落格文章內容都可以提供有效的關鍵字,呈現相關的廣告內容,因而為部落客將帶來額外的利潤。部落格版面經常同時穿插廣告橫幅,或跳出式廣告視窗,形成私密日記與商業廣告並存的有趣現象,印證了商業與創作間緊密的共生結構。然而部落格的內容,卻可以暫時與商業脫鉤。部落格並不需要直接被販賣,它旨在吸引人潮,製造「點擊率」,但日記本身卻並非商品,因此部落格內容無須刻意迎合市場品味,創作寫手可以維持一定程度的創作理想,只要有一群「小眾」,便可以支持部落格的持續運作。因而各類部落格文章內容都可以提供有效的關鍵字,呈現相關的廣告內容,因而為部落客將帶來額外的利潤。 二、部落格的普及與發展

  5. 同樣與部落格功能近似的,是曾經盛極一時的「個人報」或「個人新聞台」,例如「PC Home 電子報」或是「魅力電子報」、「Yahoo奇摩電子報」、「章魚電子報」等,作者可以定時或是不定時發行電子報,透過電子郵件寄送內容。早期的「電子報紙」,是以傳統的「訂閱」思維出發:「訂閱」就需要「投遞」,因此讀者在訂閱報紙,輸入個人資料與電子郵件之後,便可以在自己的信箱中收信、閱讀。 台灣大學「批踢踢BBS」的純文字介面

  6. 1. 部落應用,行之有年:台灣個人網誌的發展 「部落格」(blog),或意譯為「網路日誌」(網誌),或音譯作「博客」。此詞彙最早於 1997 年 12 月17 日,由巴傑爾(Jorn Barger)所提出。他將寫手刊登於網路的生活日記稱為「網路記錄」(logging the web),因而「網路」(web)與「記錄」(log)兩字熔合成為了複合名詞「weblog」,而後進一步精簡發音,採「前截造字法」(front clipping)縮為「blog」。 二、部落格的普及與發展

  7. 1.自十八世紀小說量產開始,文學逐漸商業化,作品成為了一種文化商品,深受市場機制影響。1.自十八世紀小說量產開始,文學逐漸商業化,作品成為了一種文化商品,深受市場機制影響。 2. 所有文化商品,包括文學,都成為了「情緒製造機」,在固定篇幅中,提供高潮迭起的情緒經驗。 3. 跨媒體應用暢行,單純文字似乎越來越難滿足大眾口味,真正願意靜心閱讀的人口急遽縮減。 4. 隨著網路媒體興起,創作門檻降低,許多人在瀏覽網路的同時,也會書寫心情,成為「寫手」。 5. 私密經驗外翻,越來越多人喜愛將私生活公諸於網路,享受被偷窺,並且同時也貪戀偷窺別人生活的刺激感。 2. 共生脫鉤,矛盾相容:廣告與日記並存的部落格空間

  8. 許多不容易在朋友面前表達的心情,在獨處時可以透過文字,更加自然地書寫出來;彼此也許只是萍水相逢,卻可能藉由日記進入雙方內心世界。「交淺言深」逐漸成為網路分享的有趣現象,也成為人際疏離的後現代社會中,虛擬連結情感的重要媒介。而這樣的現象,後來被臉書發揚光大,無數使用者默默瀏覽著彼此「塗鴉牆」上的心情,偶爾按個「讚」,卻未必會留言交流。這種「似近實遠」的社群互動,正是網路創作經常出現的現象。許多不容易在朋友面前表達的心情,在獨處時可以透過文字,更加自然地書寫出來;彼此也許只是萍水相逢,卻可能藉由日記進入雙方內心世界。「交淺言深」逐漸成為網路分享的有趣現象,也成為人際疏離的後現代社會中,虛擬連結情感的重要媒介。而這樣的現象,後來被臉書發揚光大,無數使用者默默瀏覽著彼此「塗鴉牆」上的心情,偶爾按個「讚」,卻未必會留言交流。這種「似近實遠」的社群互動,正是網路創作經常出現的現象。 3. 似遠實近,身份重疊:部落格重塑「作者」形象

  9. 部落格之所以能夠顛覆媒體,一方面是由於其透過網路傳布、資訊傳遞的速度與廣度無遠弗屆,另外一方面則是由於他無須接受任何形式的檢查制度,少了守門員把關,許多情報因而可以迅速流竄。官方強力宣傳的資訊容易引人戒心,但是由讀者自行偷窺「抽取」的新聞,反而更加具有吸引力以及影響力。而這正是部落格為何可以突破傳統媒體綿密的傳播體系,以「打游擊」的方式,瓦解「媒體操弄」的重要原因之一。也因此,部落格被視為重要的新興媒體,而成為許多網友尋求另類觀點的新聞供應者。部落格之所以能夠顛覆媒體,一方面是由於其透過網路傳布、資訊傳遞的速度與廣度無遠弗屆,另外一方面則是由於他無須接受任何形式的檢查制度,少了守門員把關,許多情報因而可以迅速流竄。官方強力宣傳的資訊容易引人戒心,但是由讀者自行偷窺「抽取」的新聞,反而更加具有吸引力以及影響力。而這正是部落格為何可以突破傳統媒體綿密的傳播體系,以「打游擊」的方式,瓦解「媒體操弄」的重要原因之一。也因此,部落格被視為重要的新興媒體,而成為許多網友尋求另類觀點的新聞供應者。 4. 新興媒體,驚爆內幕:走在新聞檢查前的部落格

  10. 少數網誌之所以能夠補媒體之不足,除了網路發佈資訊速度快、範圍廣,以及可以規避新聞檢查等特點以外,更重要的關鍵是,許多作者在實體世界中,本來就具有一定程度的名聲與影響力,或者是作者所處身的環境,具有某種特殊新聞價值與敏感度。因此,討論部落格的影響應該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它也許如同許多評論家所說,可以左右世界局勢;但是部落格之所以真正深植於一般人普遍生活中的,卻是一種細微的思維模式,與生活形態的根本轉變。少數網誌之所以能夠補媒體之不足,除了網路發佈資訊速度快、範圍廣,以及可以規避新聞檢查等特點以外,更重要的關鍵是,許多作者在實體世界中,本來就具有一定程度的名聲與影響力,或者是作者所處身的環境,具有某種特殊新聞價值與敏感度。因此,討論部落格的影響應該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它也許如同許多評論家所說,可以左右世界局勢;但是部落格之所以真正深植於一般人普遍生活中的,卻是一種細微的思維模式,與生活形態的根本轉變。 5. 行為改變,形塑思維:部落格與網路文化衝擊

  11. 網路是「民主」、「多點」、「去中心」、「無階級」的開放空間,而與許多傳統媒體與文化傳遞模式比較起來,網路的確在程度上更為開放與民主;然而,從另一個角度觀察,虛擬空間卻也可能是更加「知識菁英」與「技術導向」的文化競技場。關於部落格的微型革命,更值得注意的也許是在手機上網方面的發展。在初入千禧年、智慧型手機尚未出現的年代,電腦玩家大多認為小小的手機螢幕、單調的版面配置,實在不值一哂;然而在實際操作上,由於手機上網的門檻越來越低,因而引發了一場不可忽視的「權力下放」。網路是「民主」、「多點」、「去中心」、「無階級」的開放空間,而與許多傳統媒體與文化傳遞模式比較起來,網路的確在程度上更為開放與民主;然而,從另一個角度觀察,虛擬空間卻也可能是更加「知識菁英」與「技術導向」的文化競技場。關於部落格的微型革命,更值得注意的也許是在手機上網方面的發展。在初入千禧年、智慧型手機尚未出現的年代,電腦玩家大多認為小小的手機螢幕、單調的版面配置,實在不值一哂;然而在實際操作上,由於手機上網的門檻越來越低,因而引發了一場不可忽視的「權力下放」。 6. 微型革命,權力下放:部落格所呈現的網路願景

  12. 1. 從有聲書到播客 隨著部落格的流行,不只是文字,甚至連影像與聲音,都得以透過類似管道傳遞,例如「YouTube」就類似影像部落格,作者可以擁有「個人頻道」,並採用數位錄影作為內容,透過部落格平台的「聚集經濟」與「散佈潛力」吸引觀眾。另外,隨著MP3下載蔚為風潮,網路上也逐漸出現所謂的「播客」(podcast),這個字結合了「iPod」以及「broadcast」,意指利用網路散佈聲音檔案,等於是「有聲部落格」。 三、重拾口語傳播:有聲書與播客

  13. 如十七世紀英國詩人米爾頓(John Milton)在創作《失樂園》(Paradise Lost)之際,雙眼已近全盲,因此只能透過口述,而將內容轉由助手抄寫,再唸出來讓米爾頓修改。這部文學巨著是透過「聽讀」完成,因此具有強烈的節奏性,與其他單純以書寫方式完成的作品截然不同。數位漫畫當道只是第一步,未來在影音下載越來越普及、有聲書市場日漸成熟之後,文字閱讀勢必再度被影音媒體進一步蠶食鯨吞。傳統文字閱讀自有其魅力所在;然而有聲書非但可以保持文字魅力,同時亦可透過聲調、語氣強化等方式,勾勒語言藝術的美感。在多媒體交互侵蝕文字閱讀版圖的此時,有聲閱讀成為了文學創作發展與文化產業共生的有利模式。 2. 從書寫回歸口語的人性化創作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