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0 likes | 1.16k Views
第七章 儿童青少年 伤害与健康危害行为. Prevention and Control for Injury and Health Risk Behavior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前 言. 不可忽略青少年的行为和经历所带来的潜在的、长期积累的影响,危害健康的行为和经历将影响青少年今后的生活 不可忽略了青少年行为习惯和能力的因素,这些习惯和能力是逐渐养成的,为其成长为健康的成人提供了准备. 例 证. 马尼拉、伦敦的青少年受同伴影响开始吸烟、饮酒、吸毒,这些健康危险行为对他们今后的生活有着长远影响
E N D
第七章 儿童青少年伤害与健康危害行为 Prevention and Control for Injury and Health Risk Behavior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前 言 • 不可忽略青少年的行为和经历所带来的潜在的、长期积累的影响,危害健康的行为和经历将影响青少年今后的生活 • 不可忽略了青少年行为习惯和能力的因素,这些习惯和能力是逐渐养成的,为其成长为健康的成人提供了准备
例 证 • 马尼拉、伦敦的青少年受同伴影响开始吸烟、饮酒、吸毒,这些健康危险行为对他们今后的生活有着长远影响 • 青少年也从老师或父母那学会通过有节制的或安全的性行为使自己免受AIDS侵害,或者通过生活技能训练学会如何做出正确的决定,从而促进健康
第一节 儿童青少年伤害的预防控制 • 在美国,伤害占1~4岁儿童死亡的40%,是先天性畸形死亡的3倍,15~24岁的青少年中80%的死亡是伤害。 •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一项报告指出,世界大 部分发达国家伤害占1~14岁儿童死亡的40%,在发达 国家15岁以下每年因伤害死亡超过20000人。 • 我国1991~1993年0~4岁儿童伤害死亡监测结果显示,伤害致死已成为城乡1~4岁儿童的第一位死因。 • 有研究者预测,到2020年,伤害和非传染性疾病对儿 童疾病负担的贡献率将从1990年的28%上升到45%。
伤害的意图:意外伤害、故意伤害(自杀与自伤、儿童虐待、他杀等暴力)伤害的意图:意外伤害、故意伤害(自杀与自伤、儿童虐待、他杀等暴力) • 意外伤害:无目的、无意识的伤害。
儿童青少年意外伤害的危险因素 • 个体因素 • 不同年龄、性别差异。 • 家庭因素 • 父母文化水平、养育态度、家庭关系等。 • 社会因素 • 公共设施、学校安全、法律约束、医疗保障。
个体因素 • 15~19岁意外伤害的死亡率最高,1~4岁次之,10~14岁和5~9岁死亡率较低。儿童日常活动场所(如家庭、幼儿园、学校等)是意外伤害的易发之地。学龄前儿童的意外伤害大多发生在家里,如误食中毒、家庭火灾等;学龄儿童的意外伤害多数发生在学校和上学途中,且与学校体育运动设施和骑自行车有密切关系。
一岁以下易被烫伤或窒息 • 两三岁易从床上跌落摔伤 • 四到六岁易吞食异物、误食药品 • 小学和初中在校易因碰撞而受伤 • 高中生和大学生易发生交通事故意外伤害 • 男性儿童伤害发生率明显高于女童
家庭因素 • 单身母亲、父母吸烟、饮酒等情况与儿童伤害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 单位负责人和个体及商业工作者子女意外伤害发生率普遍高于其他职业者子女
社会因素 •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规定驾驶自行车、三轮车必须年满12周岁。
儿童青少年意外伤害的预防控制 • 安全教育和社区康复 • 法律对策 • 监测 主动(主动选择安全设备和方式) • 干预 被动(教育、技术、强制、紧急) 意外伤害预防的概念性模型(宿主、致病因子、环境) 四“E”
“四E干预” • 教育干预 • 技术干预 • 强制干预 我国车祸原因的64%为驾驶员责任,而其中3%为饮酒过量,美国车祸原因的13%为司机未系安全带所致。 • 紧急处置
自伤 • 英国一项关于青少年自我伤害的全国性调查发现,在过去10年,英国的自我伤害现象逐年增多,自我伤害比率在欧洲各国排位最高。而我国存在暴力攻击、自杀自伤等心理行为问题的儿童青少年已超过3000万人。 • 最常见的自我伤害行为包括切肤、吞食少量有毒物品,以及自我烧伤、烫伤、抓伤、抓头发等,不包括饮食失调、吸毒、酗酒,以及诸如危险驾驶、不安全的性等高风险行为。
案例分享 • 李同学为高一女生 个性敏感、自卑,朋友不多,在意他人看法,空虚没有安全感,情绪起伏大 她常以割腕来发泄情绪,享受快感,证明自己存在,借此引起他人的注意。
案例分享 • 方同学为高三女生 不顾父母反对,和联谊活动认识的他,发展成男女朋友,视他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从那一天争吵后,她就经常拽自己的头发,故意刺伤自己,服用过量的药物来麻痹自己,以求宣泄。
抑郁成为最主要因素 • 成绩越差,抑郁程度越高 • 独生子女较有抑郁倾向 • 家庭支持力越高,抑郁程度越低,越冷漠则抑郁程度越高
自杀—舍弃如花的生命 • 据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的调查分析,自杀已成为15至34岁人群的首位死因。而青少年自杀的原因主要在于他们所面对的社会压力比较大,而他们在学校和家庭都缺乏必要的挫折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这就造成了他们的心理素质不高,面对压力缺乏相应的应对能力。
儿童青少年自杀是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自20世纪90 年代之后, 我国青少年的自杀率持续上升,且表现出明显的低龄化趋势。 目前,自杀已成为全世界青少年死亡的三大死因之一。因此,青少年自杀行为日益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重大社会问题。
回忆--惨痛的历史 • 2008年10月25日,北京一14岁女孩芳芳(化名)与父母吵架后,用围巾在屋内上吊自杀身亡,为频发的青少年自杀事件再添悲情一幕。在此之前不久,10月13日,福建泉州某小学5年级的13岁男生王某,自教学楼6楼走廊处,跳楼身亡;9月24日,武汉某中学高三17岁女生小芬(化名)因与母亲发生争执,跳下长江大桥身亡;而在更早时候的9月初,仅开学两天时间内,上海就连续发生4起中小学生跳楼的悲剧,在当地引发“话题地震”。
自杀,不容忽视;轻生,令人扼腕;原因,让人揪心!自杀,不容忽视;轻生,令人扼腕;原因,让人揪心! • 当代青少年的心理为什么如此脆弱?学校、家长和社会对青少年的生命教育是否缺位?我们该如何减少和避免相同的悲剧再次发生?
因为对生命无知,所以不懂得敬畏生命;因为没有认识到生命的意义,所以不知道如何承担生命的责任。因为对生命无知,所以不懂得敬畏生命;因为没有认识到生命的意义,所以不知道如何承担生命的责任。 • 2008年9月1日,全国2.2亿中小学生通过电视一起接受了一次生命教育,观看由教育部和央视制作的以“知识守护生命”为主题的学校安全教育节目。
自杀过程: 产生自杀意念→下决心自杀→行为出现变化+思考自杀的方式→选择自杀的地点与时间→采取自杀行为!!! 从自杀意念到自杀身亡可以看作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其中自杀意念往往是自杀行动的先兆。
自杀死亡和自杀行为 • 自杀意念:只有动机,没有行动。 • 自杀计划:有动机和实施计划,未实施自杀行动。 • 自杀准备:做了具体准备,没有采取行动。 • 自杀未遂:实施自伤行为,未导致死亡。
儿童青少年自杀的危险因素 • 家庭不完整(分居、离婚、一方或双方死亡) • 精神障碍或自杀行为家族史(抑郁等) • 工作极不稳定(经济危机的来临) • 物质滥用(酒精、药物) • 既往自伤史 • 一定的遗传因素
保护因素:家庭凝聚力 •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又是第一学校,父母是第一启蒙教师,其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预防与控制 • 以学校为基础的预防(在学校开设生命教育和自杀意识课程、技能训练项目和人自我报告或个体访谈等多种策略)。 • 以社区为基础的预防(美国自杀预防基金会建议,科学地介绍青少年自杀的危险因素、可利用的危机干预以及医疗和急救资源等,鼓励媒体教育公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 以卫生服务系统为基础的预防(初级保健人员和急诊科、儿科医生 )。
三、青少年暴力 • 随着社会发展,暴力问题已成为越来越严重的国际性问题,青少年暴力犯罪越来越低龄化。 • 自身暴力—自杀、自伤 • 人际暴力—对别人施暴 • 校园暴力—求学阶段的青少年
数据 • 美国国家教育中心(Heaviside et al, 1998) (1996-1997学年,公立中小学) • 使用了武器的打架和身体攻击11,000起 • 没有使用武器的攻击行为190,000起 • 盗窃115,000起 • 抢劫7000起 • 强暴或其他性暴力行为4000起 • -----数据显示,近年有明显增加的趋势
数据 USA(2005) 在调查前的1个月内, 有17.14%的学生曾经至少1次携带武器(如:枪、刀和棍棒);有5.17%的学生曾经至少1次携带枪支。 在调查前的1年内,有33.12%的学生曾经打架至少1次;有4%的学生由于打架受伤而曾经至少1 次到医院治疗;有9.15%的学生曾经至少1次在感情上、身体上受过男朋友或者女朋友的伤害; 有7.17%的学生在自身不愿意的情况下被强迫发生性交(性暴力)。
数据 • 中国北京(2005) • 有61.7%的学生报告在过去1年中,所在学校中发生过学生被打事件. • 报告发生过学生被抢(勒索)、老师被打和社会人员来学校寻衅生事的学生分别为42.1%、32.1%和43.6%。
校园成“江湖”,花季暴力何时休 • 北京一男生为一句脏话被活活打死… • 湖北15岁少年惨死课堂,被同班好友刺中心脏… • 新生拒绝老生勒索,最终被打死… • 据全国高校保卫学会对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76所高校调查,1999年至2000年,高校校园内发生的各类案件9278宗,非正常死亡 164人…
攻击行为的性别差异 • 女性的攻击性低于男性 ( Elliott,1994 ;Maccoby&Jacklin,1974) 男女两性在攻击行为的开端、方式、发展过程及评价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女性的攻击行为更多地是使用间接的和言语的攻击,包括社会孤立、散布谣言和诽谤等手段有效地伤害别人,而男性普遍使用直接的身体攻击。女性的攻击行为更多地是使用间接的和言语的攻击,包括社会孤立、散布谣言和诽谤等手段有效地伤害别人,而男性普遍使用直接的身体攻击。 • 进入中学后,男性比女性更多地采用暴力方式来表现攻击行为,如群体斗殴、袭击、性暴力以及杀人等。 • 男孩不仅易挑起更多事端,而且也更易成为攻击的对象。
(二)影响因素 • 1、生物学因素 神经病理学研究 前额功能缺陷 脑电图(EEG)、CT研究显示大脑前额结构和功能上缺陷可以导致儿童和成人攻击行为。 脑损伤特别是前额叶损伤与攻击行为有关。 儿童在生命早期大脑外伤(如前额皮质的损伤)可直接造成以后反社会行为和攻击行为。 暴力犯罪个体脑电 (EEG) 异常。 运用 EEG和正电子放射断层摄影技术 ( PET) 对暴力成人进行的研究显示反社会个体的颞叶或前额区有异常。 暴力行为可能与前额皮质缺陷或受损有关。
2、个性心理因素 • 人格发展不完善 • 徐莉萍等:男性少年暴力罪犯可能有多型人格特征偏离正常,以病态人格和疑病人格最为显著。 • 邓芸菁等:少年犯人格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外向好动、行为冲动,难以自制,情绪不稳定、容易激动、缺乏情绪控制力和防卫机制弱化、天真幼稚、心理成熟度明显不够。
3、同伴影响 • 同伴关系 • 同伴是儿童行为的强化之源。 • 研究表明:不管儿童本身是否具有攻击性,如果有一个具有攻击性朋友,在假设的挑衅情景下他会增加使用一些攻击性的解决方法来处理所遇到的情况。 • 当与具有攻击性的同伴或朋友在一起时,他容易学会竞争、攻击行为等。
4、家庭因素 • 家庭因素----教养方式 • 家长对孩子的态度和教养(严厉、忽视等)方式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形成起重要作用。 • 社会学习理论:儿童遭受身体虐待与以后的攻击性行为发展之间存在着显著联系。 • Kaplan 等人发现身体遭虐待的青少年更容易有破坏性行为。 • Patterson:高攻击儿童(在家庭和学校中爱打斗、不服管教)的家庭中父母与儿童相互作用的模式----高压式家庭环境(家庭成员之间很少表达感情,常常争吵不休)容易形成一种有敌意的家庭环境──攻击行为的滋生土壤。5+2=0
5、传媒因素 • 大众传媒 • 电视的影响 • 儿童时期那怕只看过一部含有暴力内容的电视片或电影都将增加成年后产生暴力行为的风险。Larson研究发现,观看暴力电视助长了人的侵犯性。 • 密西根大学:大量观看暴力电视的男孩成年后犯罪的可能性是其他人的3倍。 • 电脑和网络游戏的影响 • 成人化网络游戏已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一大诱因。 •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在虚拟世界里,孩子面对的都是敌人,他最好的办法就是出击,把别人打倒----久而久之必然形成一种攻击性行为。
6、亚文化因素 • 社会文化和社会阶层 • 贫困影响家庭稳定,造成较多的家庭矛盾,家庭气氛紧张,如父母心情不佳,消极情绪向孩子发泄造成孩子的压抑,或者缺少对孩子的关心,缺乏良好管教方式,或者降低对孩子的期望水平,忽视孩子的教育。 • 家庭经济状况不好本身也造成孩子心理上的自卑,若不注意引导,很容易导致适应不良的人格特征和不良的行为习惯。
青少年暴力的预防 • 普遍性干预:一般青少年 (1)学校:素质教育、人格培养、开设法律课程、净化校园环境。
(2)家庭:杜绝家庭暴力、营造温馨、民主气氛、了解儿童教育知识。(2)家庭:杜绝家庭暴力、营造温馨、民主气氛、了解儿童教育知识。 让孩子懂得爱、尊重、宽容…
(3)社区:加强宣教、严格管制。 (4)社会:减少媒体的反作用。
选择性干预:高危青少年人群 • 指向性干预:已经表现出暴力行为的青少年。
第二节 青少年健康危害行为 • 健康相关行为(健康促进行为、健康危害行为) • 健康导向行为
营养不良 • 2002年WHO和UNICEF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儿童青少年健康和全球发展会议”指出,贫困是全世界儿童最大的杀手,60%的死亡是营养不良引起的 • 非洲撒哈拉周边地区面临反复的饥饿和持续的生活水平下降的青少年正在不断增加 • 在印度,贫穷和营养不良广泛存在,青少年和年轻人的身材及生理健康状况在不同社会阶层中存在显著差别,显示生活条件在日益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