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0 likes | 1.07k Views
歷 代 佛 像 之 美 — 魏晉南北朝 ( 下 )—. 鹿野苑藝文學會 吳文成會長編輯. 南朝 (420~589 年 ) 建都在南京,有宋、齊、梁、陳,各帝王崇信佛教。南朝重義理,建佛寺,文物留存稀少。四川萬佛寺遺址。 文人藝術家參與 ( 陸、張、戴 ) 造像受漢族文化,秀骨清像美學影響,佛像面容清秀,穿褒衣博帶式袈裟,神情溫和慈祥,如文人雅士氣質。. 佛立像龕 梁普通四年 (522 年 ) 砂岩 高 35.8 公分 成都萬佛寺出土 四川省博物館藏. 佛像 砂岩 成都萬佛寺出土. 釋迦佛像 砂岩 成都萬佛寺出土.
E N D
歷 代 佛 像 之 美—魏晉南北朝(下)— 鹿野苑藝文學會 吳文成會長編輯
南朝(420~589年) 建都在南京,有宋、齊、梁、陳,各帝王崇信佛教。南朝重義理,建佛寺,文物留存稀少。四川萬佛寺遺址。 文人藝術家參與(陸、張、戴)造像受漢族文化,秀骨清像美學影響,佛像面容清秀,穿褒衣博帶式袈裟,神情溫和慈祥,如文人雅士氣質。
佛立像龕 梁普通四年(522年) 砂岩 高35.8公分 成都萬佛寺出土 四川省博物館藏
釋迦佛像 砂岩 成都萬佛寺出土 大同3年(537年)高129公分
犍陀羅佛像 印度秣菟羅佛像 鹿野苑佛像
印度秣菟羅佛像 大通元年(529年)
東魏(534~550)時期: 東魏遷都鄴城(河北臨漳縣),大批洛陽僧尼隨之東移。造像主要有山東青州、河北地區佛寺造像。 西魏(535~557)時期: 西魏遷都長安,造像主要有麥積山、敦煌石窟等造像。 兩魏雖國祚甚短,但帝王與貴族都尊奉佛法,佛教盛行。造像近似北魏晚期風格,神情清秀溫文儒雅,袈裟衣紋舒展流暢。
臨淄西天寺 高5公尺 博興縣興國寺 高5公尺
東魏 佛三尊造像貼金彩繪高310公分青州博物館
佛三尊像 東魏(534~550年) 山東青州龍興寺 風格近似北魏晚期,溫文儒雅,衣紋舒展流暢。
佛立像 東魏 震旦藝術博物館 東魏 佛立像
思惟像 東魏興和二年(540年) 石雕 高59.5公分 北京故宮博物院 河北曲陽修德寺出土
菩薩立像 東魏 漢白玉 高27公分 河北定州出土
西魏大統四~五年(公元538~539年)的墨書題記。面貌清瘦,眉目疏朗,神釆俊朗而瀟灑,屬於南朝秀骨清像名士風度。西魏大統四~五年(公元538~539年)的墨書題記。面貌清瘦,眉目疏朗,神釆俊朗而瀟灑,屬於南朝秀骨清像名士風度。
佛菩薩像第135窟佛高163公分 佛面貌豐腴祥和,著寬鬆袈裟,衣褶流暢波動覆於座下。二脇侍菩薩恬靜虔誠,俯視在聆聽佛法。
西魏佛像 眉目清秀,嘴角微揚,和藹微笑,神情俊秀而慈祥 。 此尊佛像具有我國文化、藝術、審美的思想,神韻生動、溫文儒雅,
北齊(550~577)時期: 北齊各皇帝篤信佛教,大力支持佛教事業,據傳北齊境內有僧尼四百餘萬人,寺院四萬餘所。北齊有開鑿響堂山、天龍山石窟,另在山東、河北地區佛寺造像盛行。北齊造像風格明顯改變,佛像面容圓潤端祥,身軀勻稱優雅,袈裟簡潔貼身(如曹衣出水),神情寧靜禪悅。
北魏 佛像 東魏 佛像 北齊 佛像
北齊(550~577)時期: 北齊佛像面容圓潤端祥,神情寧靜禪悅。
佛穿垂領式袈裟袈裟質地輕薄而貼身(如曹衣出水),將身體優美的曲線表露無疑,這種「薄衣貼體」的視覺效果,是北齊青州造像的一大特色佛穿垂領式袈裟袈裟質地輕薄而貼身(如曹衣出水),將身體優美的曲線表露無疑,這種「薄衣貼體」的視覺效果,是北齊青州造像的一大特色
身軀勻稱優雅,袈裟簡潔貼身 佛五尊像 北齊 南響堂山石窟
菩薩、弟子像 北齊(550~577年) 北響堂山石窟 身材勻稱優雅,衣紋簡潔流暢貼身(有曹衣出水風格),神情寧靜禪悅。
北齊 定州寺院 高3.15公尺 東魏 臨淄西天寺 高5公尺
北齊 佛坐像山東青州龍興寺 北齊佛坐像高164公分上海博物館
北齊 佛立像 北齊 佛立像 北齊 佛立像
北齊菩薩立像 高78公分 菩薩頭戴寶冠,臉形長圓,雙目微瞇俯視,稜角唇線清晰,下頷圓潤,表情和藹親切。袒上身,佩連珠項圈。帔帛自肩臂垂下。左肩斜披長串瓔珞,跣足立於圓台上。顯得華麗無比。
愉悅的神情之中,不失莊嚴; 親切的氣氛之中,帶有可敬。 在沉思的眼神中‧‧‧‧ 北齊 思維菩薩像
中國 石雕像菩薩思惟半跏像六世紀中 日本 木雕像菩薩思惟半跏像七世紀 韓國 金銅像菩薩思惟半跏像七世紀
北齊佛像 北齊菩薩像
山東佛像莊嚴優美 • 從石雕工藝來看:山東有精美的畫象石傳統雕刻藝術,並吸收河北地區優秀的刻造佛像技法。 • 從佛像的神態來看:有深厚儒家漢文化的審美氣質,在北魏晚期時,有「秀骨清像,褒衣博帶」的神韻。北齊時,雕工簡潔流暢,神情靜謐端祥,有「曹衣出水」薄衣貼體之新風格。 • 從造像者身分來看:北朝時經濟繁榮、佛事最興盛,僧人和雕刻家直接參與雕像,把握住相好莊嚴的宗教精神含意。
北齊 佛七尊像漢白玉 高73公分 河北臨漳縣出土
北周(557~581)時期: 北周君主護持佛教,但在武帝建德二年(573)發佈禁毁佛、道二教,使佛教嚴重破壞。史稱第二次法難。北周佛像臉形豐圓,身體飽滿,袈裟厚重,神情敦厚莊嚴。有麥積山、敦煌等石窟,陝西地區佛寺造像。
北周 彩塑像 第290窟 北周彩塑出現二弟子造像。整體造型,面相豐圓,神情端莊祥和,通體比例上身略長、頭略大、胸平坦、腿粗短。
佛像 北周第60窟 頭高163公分 佛作低平肉髻,容貌豐腴祥和,凝神靜思之狀。
北周(557~581年)高170公分 北周 北周 高167公分
北齊 北周
菩薩像北周 石雕第47窟 高102公分 菩薩戴蓮花冠,面容豐潤慈祥,裝飾華麗瓔珞,身姿端正優雅, 顯示出雍容尊貴慈祥親切的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