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6

ECON5171 奧地利學派經濟理論 九、無法持續的繁榮 2012/11

ECON5171 奧地利學派經濟理論 九、無法持續的繁榮 2012/11. 黃春興 清華大學 經濟學系. 1. 章節內容. 一、 非持續的繁榮 二、 惡性的立法 三、 惡性 的 投資 四、 惡性 的 消費 五、 惡性的貧富差距 六、 經濟成長與消費理論. 一、 非持續的繁榮. 1. 繁榮. 由於個人的關懷不同,「進步」與「繁榮」只能是個人對社會的主觀評價,而不是客觀的指標。. 2. 繁榮指標:充分就業. 以失業率 (u) 去衡量充分就業。 問題:自願性退出勞動市場。 充分就業的範圍: u<3% ,去除季節性和摩擦性失業,個人自行調整。

ciara-white
Download Presentation

ECON5171 奧地利學派經濟理論 九、無法持續的繁榮 2012/11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ECON5171 奧地利學派經濟理論九、無法持續的繁榮2012/11 黃春興 清華大學 經濟學系 1

  2. 章節內容 一、非持續的繁榮 二、惡性的立法 三、惡性的投資 四、惡性的消費 五、惡性的貧富差距 六、經濟成長與消費理論

  3. 一、非持續的繁榮

  4. 1. 繁榮 • 由於個人的關懷不同,「進步」與「繁榮」只能是個人對社會的主觀評價,而不是客觀的指標。

  5. 2. 繁榮指標:充分就業 • 以失業率(u)去衡量充分就業。 • 問題:自願性退出勞動市場。 • 充分就業的範圍: • u<3%,去除季節性和摩擦性失業,個人自行調整。 • u<5%,加上社會對短期失業的救濟能力。 • u<10%,歐洲社會推行社會福利制度之後的社會長期救濟能力。

  6. 3. 繁榮指標:GDP • GDP表現整體市場的產出規模。 • k 若是最低階商品之產業,則 Y 是該廠商 (i) 的產出。 • k 若是所有產業(整個廠業鍊),則 Y 是該廠商 (i)的附加價值。 • GDP不包括非市場活動,而GDP並不意味著幸福。

  7. 3-1. GDP的整合問題 (aggregation) • 不同產品無法相加,Y是以貨幣加權的產值(p‧y)。 • 商品完成交易才出現 p,而公共財沒有 p,故無法從生產面去衡量。 • 綠色GDP,也面臨沒有 p 的難題。 • GDP只好改採支出面的衡量:Y=C+I+G+(X-M)。

  8. 3-2. 預算對加權權數的影響 • 商品的相對需要決定了(相對)價格結構,進而決定計算GDP的加權權數。 • 全民透過租稅,表現對公有財與私有財的取捨,也就表現在當期政府的預算限制。 • 若政府維持預算平衡,政府支出可反映到價格結構,不是干擾。 • 若政府以公債支付G,當期預算平衡無法維持,便干擾了價格結構。

  9. 3-3. 政策的析解(Disaggregation)問題 • 若各產業權數已知,各產業的成長率可以加權成總投資的增加率,如30%。但是,若政府決定提升民間投資到40%,這數額將如何分配到各產業? • 各產業都設定40%,卻難保證效果相同。 • 若影響過程已知,相同的效果需要不同的投入,這導致競租行為。

  10. 3-4. 不同策略與不同的社會景象 • C+I: • 古典經濟學視為繁榮的指標。 • 工廠剛好支應百貨公司、服務業興隆。 • X-M : • 重商主義的繁榮的指標。 • 國家的外匯存底不斷累積,工廠遠多於百貨公司。 • G : • 集權國家的繁榮的指標。 • 政府機關林立,公共服務機構替代百貨公司。

  11. 4. 奧地利學派的定義 • 繁榮( prosperity):眾人的生產計劃得以順利實現的狀態。 • 進步(progress):眾人慾望內容增加,同時伴隨著實現慾望成本之降低的狀態。 • 靜態均衡或外生成長的steady state 可以是繁榮,但不存在進步。

  12. 4-1. 市場下的繁榮 • 繁榮來自於: • 個人知識的利用 • 個人計畫的相互協調 • 企業家預期之超額利潤的實現 • 市場的平台本質、價格機制、競爭過程均有助於上述條件的實現。

  13. 4-2. 持續的進步與繁榮 • 持續的繁榮: • 源源不絕的個人計畫以及實現計劃所經歷之資源供需的相互協調。 • 持續的進步: • 發現慾望之知識與滿足慾望之財貨的生產知識能持續累積和利用。

  14. 4-3. 承載經濟運作資訊的存量變數 • 經濟社會存在一些人們在行動中必須參考的存量(變數),它們將今天的運作狀況承載到明天,成為決定明天運作的初始條件。 • 在承載過程中,這些存量會被調整。如果不再發生調整,經濟社會就進入steady states。 • 當企業家精神存在時,人們不會重複steady state下的行動,除非初始條件強大到人們無從選擇。

  15. 5. 無法持續的繁榮 • 在進步與繁榮的狀態下,明天至少能繼續著今天的軌跡。如果在未來的軌跡中出現逆轉現象,使之前貌似進步與繁榮的軌跡無法持續時,該繁榮狀態便無法持續。 • 這狀況之所以出現,因為某些存量的累積值過高或過低,導致某些行動必須中斷或逆轉。

  16. 5-1. 相對價格遭受持續干擾 • 價格也是存量變數:P(t) = P(t-1) + F(D*(t)-S*(t))。 • 今天的價格是個人以預期需要與供給的差距去調整昨日的價格。 • 利潤不是存量變數,是今日收益與成本的差距。如果明日的預期價格導致負的預期利潤,則投資將中斷或拍賣生產設備。 • 相對價格決定個人行動,也決定繁榮之持續性。

  17. 5-2. 價格偏誤導致惡性的社會現象 • 持續的價格偏誤導致繁榮無法持續,也導致惡性的社會現象: • 廉價的公共財價格,導致惡性的立法。 • 廉價的高階財貨價格,導致惡性的投資: • 廉價的低階消費價格,導致惡性的消費。 • 昂貴的人力資本,導致惡性的貧富差距。

  18. 5-3. 非持續繁榮的現象 • 惡性的立法 • 惡性的投資 • 惡性的消費 • 惡性的貧富差距

  19. 二、惡性的立法

  20. 1. 惡性的福利立法 • 朝向惡性的立法(mal-legislative law)方向,並將帶來全面性的嚴重的後果 • 希臘:社會福利是奢侈的制度,不是貧窮國家所能支付。 • 退休公務員慰問金法治化

  21. 2. 惡性的文化創新

  22. 3. 南歐主權債務危機

  23. 三、惡性的投資

  24. 1. 過度投資與惡性投資 • 在正常狀態下,利率下降,投資會增加。 • 刻意壓低的利率,會全面性地誘發投資,稱為過度投資(over-investment)。 • 刻意壓低的利率,誘使投資於生產鍊的延伸或發展新的生產鍊,稱為惡性投資(mal-investment)。

  25. 1-1. 惡性投資的兩個定義 • R. W. Garrison: “The divergence of the market rate of interest from the natural rate causes a misallocation of resources among the temporally sequenced stages of production.” • P. Gunning: “unsustainable shift in spending on production projects away from those with shorter periods of provision toward those with longer periods of provision.”

  26. 2. 扭轉操作(operation twist) • 2011年9月,聯準會收購規模4千億美元6年或以上年期債券,同時拋售等值的3年或以下年期債券。 • 以短期換長期:短期利率提升,長期利率下降。貨幣供給總額不變。 • Gunning 定義的惡性投資。

  27. 3. 美國 (2007) 的次貸危機

  28. 3-1. 寬鬆貨幣 • 降息: • 2000年Dot-Com泡沫和2001年911恐怖攻擊,導致聯邦基金利率降至 1%。 • 放鬆槓桿比例: • 2004年,五大投資銀行聯手要求政府把1:12的投資槓桿比例提升為1:40 。 • 爭議:政府是否該金融監管?

  29. 3-2. 資產證券化

  30. 3-3. Austrian 的論述 • 創新本就是企業的靈魂,包括金融創新。但企業創新必須面對利潤和企業成敗,投資人也需要面對投資的盈虧。不能卸責。 • 是否過度寬鬆貨幣政策導致華爾街的「惡性創新」(我正考慮加上這一項。) • 「大到不能倒」造成 moral hazard,不僅金融界,也包括三大汽車公司。(不能倒的意義,就是變相的國營企業。) • 全部指向公司CEO的貪婪,卻忽視公司制度將所有權與決策權分治後的問題。(check and balance?)

  31. 3-4. 六大原因(Woods) • Fannie Mae and Feddie Mac • The Community Reinvestment Act • Government’s stimulus to speculation • The “Pro-ownership” tax code • FED’s cheap credit • The “too big to fail” mentality • T. E. Woods Jr. (2009), Meltdown.

  32. 3-5. 反轉:升息 • 惡性投資威脅到社會: • 不僅人們買的房子愈來愈大,沒錢沒作也都能買屋。 • 耐久財市場的繁榮與負的儲蓄率。 • 政策理由: • 美元貶值。 • 房地產過熱,房價過高。

  33. 3-6. 聯邦基金利率

  34. 3-7. 次貸風暴轉成金融危機 • 2007/3美房產貸款公司New Century Finance Corp被債權人檢舉違約,股價大跌,破產。次級抵押貸款引爆金融危機。 • 從2008/3 Bear Sterns陷入困境起,到2008/9,美國五大投資銀行倒下三家,僅剩摩根史坦力和高盛轉為一般銀行,不再發行債券。 • 2008/9美政府承諾出資2000億美元拯救兩房,接著是AIG和Washington Mutual 。

  35. 4. 攻擊泰幣 (1990) • 1980-1990 年經常帳赤字,為維持固定匯率,以高利率吸引熱錢流入。 • 1991年,政府發行國際債券買入外資流入。 • 1996年底,外債 US$93B,高過外匯存底。 • 貿易赤字+高利率+固定匯率+高外債 =招致國際炒家攻擊。

  36. 4-1. 攻擊預期 • 索羅斯量子基金的攻擊: • 預期:泰國棄守固定匯率,然後貶值。 • 策略:於泰國匯市拋售泰幣,持續買下政府拋出的美元,直到政府無法維持泰幣幣值,再賣出美元。

  37. 4-2. 攻擊過程 • 1997/2 ,向泰國銀行借遠期泰幣,於現匯市場買美金。 • 泰國央行賣$US固守匯率,並禁止銀行外借泰幣,卻引起擠兌和恐慌,銀行股被拋售,股市下跌。 • 1997/5,金融機構跟隨量子基金一起搶購美元,央行繼賣$US企圖穩住匯率。 • 1997/6 ,泰幣宣布貶值,股市下跌。

  38. 4-3. 遭攻擊前的貨幣氾濫 • 外匯大量流入,導致貨幣供給增加四倍。 • 泰國生產力不高,貨幣流向房地產和股市。 • 利率雖高,銀行繼續放款。房地產貸款/銀行放款=50%。(查:是否負利率?) • 外債/GDP=50%。(不算太高)

  39. 四、惡性的消費

  40. 1. 消費知識的結構 • 消費知識 (consumption knowledge):產生效用、產生需要、對應到不同的商品。 例: 古典音樂演唱會 假設:消費知識的質量結構 知識結構的位階

  41. 2. 消費知識的成長

  42. 2-1. 經濟成長下的消費知識 • 所得 Y1時,消費知識為K1,消費知識區域為 Ka-K1,消費分配為 C(K|Y1,K1) 。 • 當所得緩慢成長到 Y2 ,消費知識為K2,消費知識區域為 C(K|Y2,K2) ,消費分配為 Kb-K2。

  43. 2-2. 政策效果 • 因沒時間去影響消費知識,信用擴充政策無法影響 K1,以致所得增加到 Y2 時,消費知識區域為 Kc-K1,消費分配為 C(K|Y2,K1) 。

  44. 2-3. 惡性消費 • 顯性惡性消費:因消費知識未能跟上,而增加的低階知識的消費,R-Kb-Kc(直斜線)。 • 隱性惡性消費:因消費知識未能跟上,而未能增加的高階知識的消費,R-K1-K2(橫斜線)。

  45. 4. 消費模式 消費 政策下的 低階消費 PL NH 非政策下的 高階消費 非政策下的 低階消費 NL 政策下的 高階消費 PH 所得

  46. 5. 台灣惡性消費的形成 • 台灣在1986-1991年的經濟繁榮期: • 1980-1989,台灣GDP 年平均成長率 12.7%,外匯存底大增。 • 廣場協定美國也要求台幣在1985-1989年連續升值。 • 1982-84年利率下降,1985-89年利率更降。 • 1981-85年薪資成長率降緩,1986-1990年薪資成長率增加。 • 1986-89年房價高漲。

  47. 5-1. 累積外匯存底 外匯存底的累積(十億美元)

  48. 5-2. 反轉點 1989 • 1989/2 央行提升存款準備率。 • 1989/ 央行提升重貼現率。

  49. 5-3. 1992年 也出現泡沫 • 1990年股市開戶數=460萬,全台戶數=510萬。股票平均本益比 >100 ,(正常是20)

  50. 5-4. 匯率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