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 likes | 758 Views
局 部 解 剖 学 Reginal anatomy. 第一章 头部 昆明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 Department of Anatomy, KunMing medical college. [ 要求 ]. 1 .了解头部的境界、分区和表面解剖。 2 .熟悉面浅部血管的行程、分布及其特点。 3 .熟练三叉神经末支出颅的位置及其分布范围。 4 .熟悉面神经的分支及其在面部的分布。 5 .掌握腮腺的形态、分部、位置、腮腺床、腮腺鞘和穿行腮腺的结构。 6 .熟悉下颌神经的分支及其分布。 7 .掌握颅顶软组织的层次及其结构特点。 8 .了解颅顶骨的结构特点。
E N D
局 部 解 剖 学Reginal anatomy 第一章 头部 昆明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 Department of Anatomy, KunMing medical college
[要求] 1.了解头部的境界、分区和表面解剖。 2.熟悉面浅部血管的行程、分布及其特点。 3.熟练三叉神经末支出颅的位置及其分布范围。 4.熟悉面神经的分支及其在面部的分布。 5.掌握腮腺的形态、分部、位置、腮腺床、腮腺鞘和穿行腮腺的结构。 6.熟悉下颌神经的分支及其分布。 7.掌握颅顶软组织的层次及其结构特点。 8.了解颅顶骨的结构特点。 9.掌握海棉窦的位置、构成、穿行结构、毗邻。 10.了解颅内、外静脉的交通关系。
第一节 概述 境界: 头部以下颌体下缘、下颌角、乳突、上项线和枕外隆凸的连线与颈部为界。 分区: 头部又以眶上缘、颧弓、外耳门上缘和乳突的连线为界,分为后上部的颅部(颅区)和前下方的面部(面区)。 颅部又分为颅顶和颅底两部分。
头部体表标志 眉弓 眶上切迹 眶下孔 颏孔 翼点 颧弓 乳突 枕外隆凸 下颌角
第二节 面部 1.面部浅层结构。 (1)皮肤与浅筋膜 (2)面肌 颅顶肌、眼轮匝肌 鼻肌颊肌、口轮匝肌
(3)血管 面动脉facial artery: 颈外动脉在颈动脉三角发出面动脉,经下颌下腺、咬肌前缘与下颌体下缘相交处绕下颌缘、口角、鼻翼两侧至内眦,更名为内眦动脉。
面静脉facial V: 起自内眦静脉,伴行于面动脉的后方,接受下颌后静脉前支,注入颈内静脉。 • “危险三角”: 鼻根与左、右两侧口角之间三角区,面V—内眦—眼—上V—海棉窦,口角以上面静脉无静脉辨、面部感染时可导致海棉窦血栓或颅内感染。
(4)三叉神经trigeminal nerve ①眼神经—眶上神经 ②上颌神经—眶下神经 ③下颌神经—颏神经 三大分支的终末支
三叉神经的终末支出的分布 眶上神经—额部皮肤 眶下神经—眼裂与口裂之 间面部皮肤。 颏神经—下唇和颏部皮肤
(5)面神经facial nerve 面神经的分支: 颞支—额肌和眼轮匝肌上部 颧支—眼轮匝肌下部和上唇诸肌 颊肌—口裂周围诸肌和颊肌 下颌缘支—下唇诸肌 颈支—颈阔肌
2.面侧区 境界: 颧弓、鼻唇沟、下颌骨下缘与胸锁乳突肌上份前缘 腮腺咬肌区:
(1)腮腺咬肌区 1)境界 上界—颧弓及 外耳道 下界—下颌体 下缘 前界—咬肌前缘 后界—胸锁乳突 肌上份前缘
2)腮腺的形态、分部、位置。 呈楔形、底向外、尖向前内 浅部:位于咬肌后方和其后份浅面。 (分界标志-下颌支后缘和面神经丛) 深部:位于下颌支后内侧
3)腮腺床: 腮腺的深面与茎突诸肌、颈内血管和后四对脑神经相邻,这些结构共同形成腮腺床。
4)腮腺鞘:颈深筋膜浅层分为浅深两层包被腮腺而形成腮腺鞘,深层较薄弱,鞘发出许多间隔伸入腮腺,将其分隔成许多小叶。故腮腺发炎时常引起剧痛,腮腺脓肿,易穿透深层向深部蔓延形成咽旁脓肿。4)腮腺鞘:颈深筋膜浅层分为浅深两层包被腮腺而形成腮腺鞘,深层较薄弱,鞘发出许多间隔伸入腮腺,将其分隔成许多小叶。故腮腺发炎时常引起剧痛,腮腺脓肿,易穿透深层向深部蔓延形成咽旁脓肿。
5)穿行腮腺的结构 纵向:颈外A—颞浅A 颞浅V—下颌后V 耳颞神经 横向:上颌血管, 面横血管、 面神经
(2)面侧深区(颞下窝) 翼内肌: 起自翼窝和上颌结节,止于下颌角内面 翼外肌: 起自蝶骨大翼颞下面和、翼突外侧板、止于下颌颈
2)下颌A的分支: 下牙槽A 脑膜中A 颊A 眶下A 上牙槽后A
3)下颌神经的分支 颊神经 耳颞神经 舌神经 下牙槽神经
第三节 颅部cranial part 颅部: 颅顶:额顶枕区、颞区 颅底 颅腔 1.额顶枕区 (1)境界:前为眶上缘 后为枕外隆凸、上项线 两侧为上颞线
(2)层次结构: 皮肤 浅筋膜 帽状腱膜和枕额肌 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 颅骨外膜
1)浅筋膜 致密结缔组织小梁,将皮肤和帽状腱膜连在一起,并将脂肪分隔成许多小格。内有血管和神经穿行,血管壁与纤维小梁紧密愈着。
血管和神经: 前组 外侧组 后组
2)帽状腱和额枕肌 头皮: 皮肤、浅筋膜和帽状腱膜紧密相连,难以分离,三层合称头皮,头皮撕脱伤,常常是这三层一并撕脱。
3)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腱膜下隙) 位于帽状腱膜与颅骨外膜之间的薄层疏松结缔组织,头皮撕脱伤多沿此层分离。该间隙出血或化脓可沿此隙蔓延。经导静脉至板障静脉继发颅骨骨髓炎或经硬膜窦向颅内扩散。所以该间隙被称为颅顶的“危险区”
4)颅骨外膜:借小量结缔组织与颅骨表面疏松连接,二者易于剥离。在骨缝外与缝韧带愈着紧密,因此,颅骨外膜下发生血肿时,常局限在一块颅骨的范围内。4)颅骨外膜:借小量结缔组织与颅骨表面疏松连接,二者易于剥离。在骨缝外与缝韧带愈着紧密,因此,颅骨外膜下发生血肿时,常局限在一块颅骨的范围内。
2.颞区 1)境界: 介于颞线与颧弓上缘之间
2)层次: 皮肤 浅筋膜:内有颞浅动脉、静脉,耳颞神经和面神经颞支 颞筋膜:起自上颞线向下分为浅、深两层,分别附着于颧弓内、外侧面。 颞肌:强厚,对颅脑有很好的保护作用。 颅骨外膜:薄而紧贴颞骨,很少发生骨膜下脓肿。
3.颅顶骨 1)分层: 外板:较厚 板障为骨松质 内板:(玻璃样板)较薄 2)板障静脉:位于 板障管内 额板障静脉 颞前板障静脉 颞后障静脉 枕板障静脉
4.颅底内面 1)形成颅前、中、后窝 2)有许多孔、管、沟、裂,是血管、神经通过处,当颅底骨折时易损伤这些血管神经。 3)颅底与眼眶、鼻腔和耳等邻近,这些部位的病变可相互蔓延。
4)颅底骨与硬膜紧密愈着,外伤后不会形成硬膜血肿,易引起脑膜撕裂,引起脑脊液外漏。4)颅底骨与硬膜紧密愈着,外伤后不会形成硬膜血肿,易引起脑膜撕裂,引起脑脊液外漏。
5.垂体与垂体窝 (1)垂体,借漏斗连于下丘脑。 (2)垂体窝,顶为鞍膈,其上有视交叉和视神经。 毗邻:底与堞窦相邻、前为鞍结节、后为鞍背、两侧为海棉窦
6.海绵窦: 1)位置:位于蝶鞍两侧,前达眶上裂,后至颞骨岩部尖端。 2)构成:为硬膜窦,由硬脑膜两层间腔隙构成。 3)窦内容物:窦内颈内动脉和展神经通行,外侧壁内自上而下有ⅢⅣⅤ1Ⅴ2。 4)内侧壁上部与垂体相邻。内侧壁下部与蝶窦相邻。外上方与大脑颞叶相邻。
7.小脑幕小脑幕前内侧缘形成幕切迹,与鞍背形成一孔,内有中脑通过。切迹上方与海马旁回和钩紧邻。7.小脑幕小脑幕前内侧缘形成幕切迹,与鞍背形成一孔,内有中脑通过。切迹上方与海马旁回和钩紧邻。
五.颅内外静脉的交通脉1)通过颅内、外静之间的小静脉 2)通过导静脉 顶导静脉,通过顶孔;乳突导静脉,通过乳突孔;髁导静脉,通过髁管;额导静脉,通过盲孔 3)通过板障静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