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0 likes | 1.2k Views
线 虫 ( Nematode). 概 论. 属于线性动物门的线虫纲 (Nematoda). 种类多,数量大,全球约有一万余种. 大多数营自生生活,少数营寄生生活. 寄生于人体并能导致严重疾患的线虫约有 10 余种. 重要的有丝虫、钩虫、旋毛虫、蛔虫等. ( 一 ) 形态特征. 1 、成 虫. 外观呈圆柱形,两侧对称,体不分节. ♂♀ 异体 , ♂<♀ , ♂ 尾端多具特征,与分类有关. 角皮层:在虫体的前、后端常形成特殊的结构,如: 唇瓣、头翼、交合伞、交合刺等,与虫体的附着、感 觉、交配等有关,有的可作为分类的依据。.
E N D
概 论 • 属于线性动物门的线虫纲(Nematoda) • 种类多,数量大,全球约有一万余种 • 大多数营自生生活,少数营寄生生活 • 寄生于人体并能导致严重疾患的线虫约有10余种 • 重要的有丝虫、钩虫、旋毛虫、蛔虫等
1、成 虫 • 外观呈圆柱形,两侧对称,体不分节 • ♂♀异体,♂<♀, ♂尾端多具特征,与分类有关 • 角皮层:在虫体的前、后端常形成特殊的结构,如: • 唇瓣、头翼、交合伞、交合刺等,与虫体的附着、感 • 觉、交配等有关,有的可作为分类的依据。 • 原体腔 (protocoele):体壁与消化道之间的腔隙,无体 • 腔膜覆盖。腔内充满原体腔液,成为组织器官间营养 • 物质、氧和代谢产物交换的介质。 • 消化道:呈管状,简单,包括口孔、口腔、咽管、中 • 肠、直肠和肛门。 • 生殖器官雌虫多为双管型,雄虫为单管型
2、虫 卵 • 外观 :卵圆形,无卵盖,卵壳多为黄色或无色 • 结构 : 卵壳一般分为三层 外层 —— 卵黄膜(很薄,光学显微镜下不易看见) 卵 壳 中层 —— 壳质层(较厚较硬,对虫卵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内层 —— 脂层/蛔甙层(可防止虫卵内外水份的渗透) • 内含物 (从宿主体内排出时) • 内含一个卵细胞(蛔虫卵、鞭虫卵) • 内含多个卵细胞(钩虫卵) • 内含幼虫 (蛲虫卵 )
(二)生活史特征 成虫 ●基本发育阶段 : 虫卵 幼虫 ● 幼虫只发育不增殖,蜕皮是其显著特征 蜕皮(molting):幼虫蜕皮时,皮下组织先行增厚,旧 角皮与其分离,同时由皮下层分泌物 逐渐形成新角皮,旧角皮在幼虫分泌 的蜕皮液作用下自内向外逐渐溶解, 最终破裂而脱掉。 ● 寄生部位: 肠道:如钩虫、蛔虫、鞭虫等 组织:如丝虫、旋毛虫
● 生活史类型 : 1. 直接发育型:生活史中不需要中间宿主 属于此型发育类型的线虫统称土源性线虫。生活史较简单。根据虫卵在外界发育的不同情况可分为: • 虫卵产出后不久即具有感染性,如:蛲虫 • 虫卵产出后需要在外界发育一段时间才具有感染性 • 如:蛔虫、鞭虫 • 虫卵产出后需在外界发育并孵出幼虫才具有感染性 • 如:钩虫 • 既有自生世代,又有寄生世代,如:粪类圆线虫 肠道内寄生性线虫多属土源性线虫
2. 间接发育型:生活史中需要中间宿主 属于此发育类型的线虫,统称为生物源性线虫。生活史较复杂,如:丝虫、旋毛虫。 组织内寄生性线虫多属生物源性线虫 组织内寄生性线虫对人体的危害 一般要重于肠道内寄生性线虫
似 蚓 蛔 线 虫 (Aascaris lumbricoides)
一、形 态 1. 成虫 • 外观 • 雌雄异体 • 固着器官
雌虫:2035×0.3 0.6cm, 个别可达49cm 雄虫:15 31×0.2 0.4cm
♀ ♂ 蛔虫生殖器官
2. 虫卵 (1)受精蛔虫卵 • 形状:宽椭圆形 • 大小:45~75×35~50m • 颜色:棕黄色 • 卵壳:厚,分受精膜、壳质 层、蛔甙层三层 • 内含物:1个大而圆的卵细胞, 与卵壳间有新月形间隙 • 特殊物:外面常附有一层凹凸 不平的蛋白质膜
(2)未受精蛔虫卵 • 形状:长椭圆形 • 大小:88~94×39~44m • 颜色:棕黄色 • 卵壳:只有壳质层,比受 精蛔虫卵薄 • 内含物:许多大小不等的 折光颗粒 • 特殊物:外面的蛋白质膜也 比受精蛔虫卵更薄
(钻入肠粘膜经移行再回到小肠发育) 幼 虫 成 虫 (小肠内孵出) 体内 (约2个月) 人 (产出虫卵) (经口感染) 感染期虫卵 虫 卵 (初产卵) 土壤里 (约3周) (发育) ( T. W. O2 ) 蛔虫生活史示意图
生活史要点 发育阶段 :虫卵(初产卵/感染期虫卵)、幼虫、成虫 感染阶段 :感染期虫卵(内含幼虫) 感染方式 :误食感染期虫卵(经口食入) 寄生部位 :小肠、空肠为主,回肠次之 成虫食性 :半消化食物 移行途径 :肺泡停留10天左右 虫卵发育条件 :温暖、潮湿、荫蔽、含氧充分的泥土 发育需时 :60~75天 虫体寿命 :1年左右 产卵量 :约24万个 / 日 / ♀
三、致 病 (一)幼虫致病 • 机械性损害: 移行时造成,如肠、肝、肺等处,尤其是肺泡壁毛细血管的破裂 • 变态反应: 幼虫释放的代谢物、蜕皮液,可引起全身或局部的变态反应,如:蛔蚴性哮喘,可致患者发热、咳嗽、血痰及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等表现。肺部X线检查可显示为浸润性病变,但病灶常有游走现象,可自行消散。这种肺部炎性细胞浸润和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特征性表现,称为肺蛔虫症,也叫Loeffler 综合征 • 异位损害: 甲状腺、脾、脑、肾等
(二)成虫致病 导致营养不良,消瘦等。重度感染的儿童甚至可引起发育障碍。 • 夺取营养: • 损伤肠粘膜: 机械和化学刺激,损伤肠粘膜并引起炎症性病变,致使消化和吸收障碍,也导致营养不良。 • 变态反应: IgE介导,如: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皮肤骚痒、结膜炎等。 • 并发症
蛔虫引起的并发症: 原因:钻孔 喜苦、酸 ,嫌甜、辣 遇氧麻痹 当寄生环境发生改变时, 如发热、胃肠病变或食入过多的辛辣食物以及驱虫方法不当等,均可刺激虫体,使虫体的活动力增强,乱窜乱钻而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临床上常见的并发症有 : • 胆道蛔虫症:占并发症的 64% • 蛔虫性肠梗阻:占并发症的32.8% • 蛔虫性肠穿孔 • 蛔虫性阑尾炎 • 蛔虫性胰腺炎
四、诊 断 由于雌蛔虫产卵量大,故病原学检查可用直接涂片法 常用的方法 :(粪检) • 直接涂片法: 一粪三检,检出率可达95% • 浓聚法:阴性者可用饱和盐水孵聚法和沉淀集卵法检查 • 治疗性诊断:给药驱虫排出虫体也就确诊 • 直接排虫或吐虫 • 痰液:幼虫致病时可在痰液中检查蛔蚴
五、流 行 全世界感染人数为13亿, 每年死于蛔虫性肠梗阻的就有一千多人。我国有8593万人感染,平均感染率为 12.72% ,贵州最高(41.59% ),其次是湖南(30.41%) 。 (一)分布 • 分布特点 • 世界性 • 感染众 • 农村感染率高于城市 • 儿童感染率高于成人 • 春夏季节感染率高于秋冬季节
蛔虫感染普遍 的原因 1. 生活史简单, 不需要中间宿主 2. 蛔虫产卵量大 ( 24万个/日/雌 ) 3. 虫卵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强 (卵壳蛔甙层) 4. 不良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 5. 某些节肢动物的携带、传播
(二)流行环节 • 传 染 源 粪便里含有受精蛔虫卵的病人和带虫者 • 传播途径 含受精卵的粪便污染环境(土壤、蔬菜、瓜果等) 鸡、犬与一些节肢动物的机械性携带 • 感染方式 误食(经口)感染期虫卵是唯一的感染方式,与当地的经济条件、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有关
六、防 治 • 加强健康教育,注意饮食卫生 • 合理处理粪便,管好水源,切断传播途径 • 控制传染源:查治病人/带虫者,肠虫清 • 治疗胆道蛔虫症,可采用: • 十二指肠镜取虫 • 静脉点滴20mg地塞米松,2~3小时口服硫酸镁 • 10~20g,促使排虫 • 食醋口服,阿托品解痉,输液抗炎等治疗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Ancylostoma duodenale) • 锡兰钩口线虫 与 • 犬钩口线虫 • 巴西钩口线虫 美洲板口线虫(Necator americanus)
一、形态 (一)成虫 体长约1cm左右,半透明,肉红色,死后呈灰白色。虫体前端较细,雄虫后端膨大,由角皮延伸形成膜质交合伞;雌虫末端呈圆锥形。 (1)外观:
(2)两种钩虫成虫形态的鉴别 鉴别要点 十二指肠钩虫 美洲钩虫 大小♀ 10~13×0.6 9~11×0.4 (mm) ♂ 8~11×0.4~0.6 7~ 9×0.3 体 形 “ C ” 形 “ S ” 形 口 囊 有两对三角形钩齿 有一对半月形板齿 交合伞 撑开时略呈卵圆形 撑开时呈扁圆形,似扇形 背辐肋 远端分2支,分3小支/支 基部分支,分2小支/支 交合刺 2刺呈长鬃状,末端分开 1刺末端呈钩状常包于另1刺中 尾 刺 有 无
(3)与致病有关的结构 • 口囊:虫体前端为发达的角质性口腔,内有口齿 • 咽管:长,咽管肌肉发达,肌细胞呈放射形和环 • 形排列,并交替收缩与松驰,使咽管具唧 • 筒样的作用,有利于吸血。 • 头腺: 可分泌抗凝素,阻止血液凝固 • 咽腺﹕ 3个。主要分泌乙酰胆碱酯酶降低宿主肠 • 壁的蠕动,有利于虫体的附着,故有“生化 • 固着器”之称。蛋白水解酶可抑制宿主血液 • 凝固。 • 排泄腺:分泌蛋白水解酶
(二)虫卵 • 形状:长椭圆形 • 颜色:无色透明 • 大小:56~76×36~40m • 结构:卵壳薄,刚随粪便 • 排出时,卵内有2~4 • 个细胞,卵壳与细胞 • 间有明显的空隙。随 • 着时间的推移,卵内 • 细胞发育成多个,甚 • 至为幼虫。
钩虫生活史示意图 成 虫 (经移行回小肠内发育) (产出) 体内 人 (经皮肤感染) (5~7周) 丝状蚴 虫 卵 ( T. W. O2 ) 土壤里 (5~6天发育) ( 24h内孵出 ) 杆状蚴(第一期) 杆状蚴 (第二期) (48h内发育)
生 活 史 要 点 发育阶段:成虫、虫卵、第一期杆状蚴、第二期杆状蚴、丝状蚴 寄生部位:小肠上段,多在空肠上段 感染阶段:丝状蚴 感染途径与方式:主要经皮肤侵入,也可经粘膜、胎盘、乳汁等 虫卵与幼虫在外界发育的适宜条件 移行途径:与蛔虫的区别:1)起点不同;2)肺内不蜕皮 成虫食性:主要是血液,组织液、肠粘膜和上皮细胞等也可 成虫寿命:一般3年,十二指肠钩虫:7年;美洲钩虫:15年
三、致病 两种钩虫对人体的致病作用相似,十二指肠钩虫的危害更大。 (一)幼虫致病 1. 钩蚴性皮炎 : 俗称“粪毒”。原因:钩蚴钻入皮肤后,数十分钟内患者局部皮肤即可觉得有针刺、烧灼和奇痒感,进而出现充血斑点或丘疹,1 ~ 2天内出现红肿或水疱,抓破后可由浅黄色液体流出,若继发细菌感染则形成脓包,最后结痂脱皮而自愈 2. 肺 部 损 害 : 钩蚴移行穿入肺泡时所引起。患者可出现阵发性咳嗽、哮喘、痰中带血等,并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
(二)成虫致病 1.消化道病变 • 病因: 成虫以口囊内的钩齿或板齿咬附肠粘膜,造成散在性出血点及小溃疡和糜烂病灶,病灶直径3~5 mm,有时可形成大块片状出血性淤斑,深度可达粘膜下层甚至肌层,镜下可见有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浸润。 • 病变部位: 肠壁粘膜层、固有层、粘膜下层甚至肌层 初时上腹部不适及隐痛,继而可出现消化功能紊乱,如: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腹痛特点:持续性、弥散性,尤以上腹部及脐周围剧痛,每日常伴有2~3次痉挛性加剧。食欲多显著增加,而体重却逐渐减轻。 • 临床症状:
2. 贫血 • 原因: 1)出血:钩齿和板齿 2)吸血:咽管,边吸边排 3)渗血:头腺、咽腺 4)失血:频繁更换咬附部位 • 性质: 低色素小细胞型贫血。由于患者长期慢性失血,铁和蛋白质不断耗损,血红蛋白的合成速度比红细胞新生速度慢,从而使红细胞体积变小,着色变浅。 • 症状: 皮肤蜡黄、粘膜苍白、头昏、乏力;严重者轻微活动都会心慌、气短;部分患者颜面部和下肢浮肿,以及贫血性心脏病等表现。
3 . 异嗜症 少数贫血患者喜食木屑、生米、生豆、茶叶甚至破布、碎纸、泥土、煤渣等 ,补充铁剂后症状逐渐消失。
4. 婴儿钩虫病 • 常见症状: 解柏油样黑便,腹泻、食欲减退。 • 体征: 皮肤粘膜苍白,心尖区可有收缩期杂音,肺偶可闻及罗音,肝、脾肿大。 • 特征: 1)贫血严重:80%病例的红细胞计数在200万/mm3以下,血红蛋白低于5g%,嗜酸性粒细胞的比例及直接计数值均有明显增高。 2)合并症:患儿发育极差,合并症多,如出现支气管炎、消化不良合并症者达30~40%。 3)病死率高:<1岁为4%,1~5岁达7%
四、诊断 病原学检查即可确诊 1. 粪检 1) 直接涂片法:简便易行,但易漏诊 2) 饱和盐水浮聚法:钩虫卵比重1.06,饱和盐水比 重1.20。虫卵检出率比1)高约5.6倍。 3 ) 钩蚴培养法:检出率同2),可鉴别虫种,对选择 驱虫药物有实际意义。但培养时间长,需 5~6日方能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