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1

影視史學 Film and Television history

影視史學 Film and Television history. 第十週 荒謬滑稽的銀色天地;桃花源裡的悄然暗戀 ( 上 ). 壹、臺灣電影的歷史. 一、電影第一次在臺灣上映. 電影正式在臺灣放映,最早的紀錄是在西元 1900 年 6 月 21 日的臺灣日日新報第六版的廣告欄中刊登了一則廣告。廣告中說明: 『 原名為 Cinematographe 的活動大寫真 ( 即電影 )』 ,將於 6 月 21 日起,在臺北的「十字館」戲院放映一星期;每天晚上六時開場,至十一時閉場。主辦單位是法國自動幻畫協會 ( 即法國電影協會 ) ,其幹事是大島豬市。. 二、臺灣電影晚出的原因.

bona
Download Presentation

影視史學 Film and Television history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影視史學Film and Television history 第十週 荒謬滑稽的銀色天地;桃花源裡的悄然暗戀(上)

  2. 壹、臺灣電影的歷史

  3. 一、電影第一次在臺灣上映 • 電影正式在臺灣放映,最早的紀錄是在西元1900年6月21日的臺灣日日新報第六版的廣告欄中刊登了一則廣告。廣告中說明:『原名為Cinematographe的活動大寫真(即電影)』,將於6月21日起,在臺北的「十字館」戲院放映一星期;每天晚上六時開場,至十一時閉場。主辦單位是法國自動幻畫協會(即法國電影協會),其幹事是大島豬市。

  4. 二、臺灣電影晚出的原因 • 世界電影的誕生是在一八九五年,那時臺灣正因為中日甲午戰爭清廷戰敗而被割讓給日本,成為殖民地。所以電影是在誕生後四年半才來到日治下的臺灣,比世界上多數國家或地區晚,也比日本晚三年多。

  5. 三、引進電影的人 • 把電影引進臺灣的是當時已有電影機製造、拍攝與放映技術的日本人,當時法國人盧米埃也早已結束他們在世界各地拍攝與放映電影的事業。初期來臺灣放映電影的,多半是在臺灣進行短期巡迴放映的日本巡業師。

  6. 四、臺灣自行放映的電影 • 臺灣人最早從事電影巡迴放映的可能是苗栗人廖煌;他於一九O三年去東京學習使用電影放映機,並購買影片回臺,在苗栗與臺北等地收費放映。

  7. 貳、臺灣電影的製作

  8. 一、第一部在臺灣製作的電影 • 第一部在臺灣拍攝的電影應該就是一九O七年二月高松率領日本攝影師等一行人在全臺北、中、南一百多處地點取鏡的《臺灣實況介紹》。

  9. 這部電影的內容涵蓋城市建設、電力、農業、工業、礦業、鐵路、教育、風景、民俗、征討原住民等題材,雖然是作為臺灣總督府政治宣傳的工具,但影片在全臺各地放映,對於旅遊不便的世紀初臺灣,還是具有相當的社會教育意義。這部電影的內容涵蓋城市建設、電力、農業、工業、礦業、鐵路、教育、風景、民俗、征討原住民等題材,雖然是作為臺灣總督府政治宣傳的工具,但影片在全臺各地放映,對於旅遊不便的世紀初臺灣,還是具有相當的社會教育意義。

  10. 二、日治時期的劇情片 • 一九二二年松竹公司的田中欽導演在臺灣拍攝《大佛的眼睛》,應該是臺灣第一部日製劇情片。至於第一部臺灣人製作的劇情片則要等到三年後,由劉喜陽、李松峰等人組成的臺灣映畫研究會製作的《誰之過》。可惜這部片子可能品質不佳,不受觀眾歡迎,而臺灣映畫研究會不久也就解散了。

  11. 三、非劇情片的製作 • 日治初期由於日本內地與臺灣之間交通不便,因此電影拍攝活動在臺灣並不普遍。現有資料僅有一九一O年《臺灣討伐隊勇士》與一九一二年另一部征討原住民的新聞片,而且兩部片均為日本公司受總督府邀聘來臺製作的,具有強烈的政治目的。

  12. 電影技術逐漸在臺灣在地化,大約在一九一二年之後。為了統治之需要,負責管理原住民的總督府警務署理蕃課開始購置電影攝影機,製作教育原住民的影片。電影技術逐漸在臺灣在地化,大約在一九一二年之後。為了統治之需要,負責管理原住民的總督府警務署理蕃課開始購置電影攝影機,製作教育原住民的影片。

  13. 四、臺灣映畫協會與新聞片製作 • 臺灣映畫協會成立前,電影製作即已完全配合戰爭需要;總督府除製作《時局下的臺灣》、《臺灣進行曲》等戰爭新聞片外,更積極策劃製作或協助製作如《莎韻之鐘》、《南方發展史:海之豪族》等宣揚日本侵略戰爭國策的劇情電影。臺灣映畫協會成立後,每一個月製作一輯《臺灣電影月報》,每兩個月製作一部紀錄片。

  14. 《莎韻之鐘》影片欣賞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co9PuLecA6M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6h6Gpfl8VsM&feature=related

  15. 五、日治時期在臺拍攝最後一部電影 • 《莎韻之鐘》是日治末期最為人知的一部「國策電影」,也是日治時期臺灣所拍攝的最後一部劇情片。故事敘述一位為日本警察/教師出征送行而不幸落水犧牲的臺灣原住民少女;此片為李香蘭主演,整部戲導演、工作人員、演員等,清一色都是日本人。片中製作出所謂軍國美談,愛國青年接受褒揚,成為皇民化運動最好的材料,實際內容有許多不合原住民的生活習俗。

  16. 六、臺灣電影攝製場 • 臺灣映畫協會的人力、設備在戰後被國民政府接收,改為臺灣電影攝製場,即是後來國民政府時期三大官營電影機構中臺灣電影製片廠的前身。臺灣電影的歷史進程,自此至一九七O年代,便一直在官營製片廠主導的情形下發展。而在六O年代以前,臺灣電影製作基本上也是以官營製片廠所拍攝的新聞片與政治宣傳片之製作為主。

  17. 叁、以臺灣為背景的電影

  18. 一、光復初期以臺灣為背景之電影 • 一九四五至四九年間,有兩部中國劇情片以臺灣為背景,來臺灣出外景。 • 《花蓮港》(何非光導演,1948),描寫原住民少女愛上漢人青年的故事。 • 《阿里山風雲》(張英、張徹合導,1949)則是講述吳鳳的故事。

  19. 回顧日治時期日本電影公司來臺出外景拍攝影片回顧日治時期日本電影公司來臺出外景拍攝影片 《阿里山俠兒》 《蘭嶼之歌》 《唐山過台灣》 • 內容大同小異,也都由異族角度扮演及隨意詮釋原住民文化,造成相當扭曲的臺灣原住民形象;這種情形要到一九八O年代末才有所改觀。

  20. 二、臺灣第一部國語劇情片 • 《阿里山風雲》在臺灣拍攝時,大陸恰好風雲變色,外景隊落難臺灣,把影片在臺完成,因緣際會成了二戰後臺灣第一部本產國語劇情片。

  21. 三、上海電影人才對臺灣電影的影響 • 一九四九年國民政府遷到臺灣,帶來了官營中國電影製片廠、農教電影公司的大批人員與設備,使得政府主控了後來的臺灣電影發展;而三四十年代上海優良的文人電影傳統與民間電影人才與設備,除滯留上海者外,部分則移往香港,造就了往後香港國語電影的發展基礎。

  22. 四、戰後第一部臺語片 • 一九五五年麥寮拱樂社歌仔戲團團主陳澄三與何基明導演合作,拍攝該團的拿手戲《薛平貴與王寶釧》,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第一部臺語片,也開啟了由一九五六至一九八一最後一部臺語片《陳三五娘》,近二十年的臺語片時代。

  23. 《薛平貴與王寶釧》影片欣賞 http://www.youtube.com/watch?v=M4ItanCcx6A

  24. 五、60年代之後的臺灣電影 • 龔弘聘請李行拍攝《蚵女》(1964)、《養鴨人家》(1965),頗受市場的歡迎,評價也很好,終於帶動國語劇情片的製作水平,甚至開拓了臺製國語影片的海外華人市場。總的來說,健康寫實電影強調傳統倫理與道德,但缺乏批判現實的勇氣。不過它建立起臺灣電影的新風格,與上海時期的中國電影或香港的國語文藝電影大異其趣。

  25. 《蚵女》、《養鴨人家》影片欣賞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3dYuIuL1ecI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0yfL7-HPAPc&feature=PlayList&p=17B6356EA9EB3D17&playnext=1&playnext_from=PL&index=36

  26. 自此之後,較嚴肅的臺灣電影多半持續此時期所發展出的儒家倫理內涵。而健康寫實時期的重要導演,如李行、白景瑞、李嘉、丁善璽等,在六、七O年代成為領導臺灣電影風騷的主要人物。自此之後,較嚴肅的臺灣電影多半持續此時期所發展出的儒家倫理內涵。而健康寫實時期的重要導演,如李行、白景瑞、李嘉、丁善璽等,在六、七O年代成為領導臺灣電影風騷的主要人物。

  27. 六、國聯五年 • 一九六三年底李翰祥脫離卲氏公司,受國府邀請來臺設立國聯公司,將制度化的電影製片廠拍攝技術與編導人才引進臺灣,終於促使臺灣的電影製作走上現代化的道路。國聯在臺只有五年,影片也只生產了二十二部,但影片製作極為慎重,品質遠勝其他臺製國語片,遑論粗製濫造的臺語片,因此對臺灣電影的製作水準起了良好示範作用。

  28. 國聯的電影類型除了初期的黃梅調歌舞片,如:國聯的電影類型除了初期的黃梅調歌舞片,如: 《七仙女》(李翰祥導演,1963) 《狀元及第》(李翰祥導演,1964) 《西施》(李翰祥導演,1965) • 以改編自小說的文藝片最為知名,包括: 《幾度夕陽紅》(楊甦導演,1966) 《塔裡的女人》(林福地導演,1967) 《破曉時分》(宋存壽導演,1968) 《冬暖》(李翰祥導演,1969) 《黑牛與白蛇》 (林福地,1970)

  29. 《狀元及第》影片欣賞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fHmm1x-6pZk&feature=PlayList&p=0591EAE5A7029F05&index=0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4tFNY9vVKVQ&feature=related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e9czjjBOBJ8&feature=related

  30. 肆、動作片的興起

  31. 一、胡金銓與新武俠片 • 六O年代卲氏公司開始製作新派的武俠片,其中的兩位主要導演胡金銓與張徹後來都來臺灣發展。胡金銓於一九六七年為聯邦公司編導武俠片《龍門客棧》締造了絕佳的票房紀錄,從此武俠、功夫、武打類型的電影成為臺灣電影的主流,直到八O年代才沒落。

  32. 《龍門客棧》影片欣賞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SHVHYIlZ0LY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bhck-UOH7FM&feature=related

  33. 二、功夫片興起 • 一九七一年香港嘉禾公司推出李小龍主演的功夫片《唐山大兄》(羅維導演),在臺大賣;次年的《精武門》 (羅維導演)更在世界各地掀起一股功夫熱潮。《精武門》在臺賣座自有其道理;片中的李小龍持雙節棍將日本及西洋武術高手打得落花流水,使得現實生活備遭東西洋人挫折的臺灣觀眾,在民族主義情緒渲染下,在電影中得到阿Q式的補償。

  34. 李小龍的影片欣賞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M8nM_NZauHA&feature=PlayList&p=D61CDECC36BC035B&index=61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7qKHMzeS8s8&feature=PlayList&p=D61CDECC36BC035B&playnext=1&playnext_from=PL&index=65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0cBdMSvwRwg&feature=PlayList&p=D61CDECC36BC035B&index=67

  35. 三、愛國政宣電影 • 當功夫片開始流行時,龔弘恰好卸任,由梅長齡(原任中製廠廠長)接任中影總經理。當時臺日斷交,梅長齡於是規劃抗日電影《英烈千秋》(丁善璽導演,1974),市場反應熱烈,於是在七O年代中期之後開始了一段臺灣電影的愛國政宣片時期。

  36. 英烈千秋的影片欣賞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rM2ZqiPtqWw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EVeDE2MrL5s

  37. 伍、臺灣新電影的蛻變1981-1990

  38. 一、學生電影類型 • 比較正經的臺灣電影製作公司,開始採取低成本獨立製片的策略。李行、宋存壽、屠忠訓等導演拍了一些如: • 《小城故事》 • 《早安臺北》 • 《候鳥之愛》 • 《歡顏》等清新的小品。

  39. 《小城故事》影片欣賞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XuDY6dLToK0

  40. 新導演林清介則由《一個問題學生》(1979)賣座後,開始以學生生活為題材,拍出一連串學生電影,如:新導演林清介則由《一個問題學生》(1979)賣座後,開始以學生生活為題材,拍出一連串學生電影,如: • 《學生之愛》(1981) • 《同班同學》(1981) • 《男女合班》 • 《臺北甜心》 • 《畢業班》

  41. 另一位導演徐進良則拍了 • 《拒絕聯考的小子》(1980) • 《年輕人的心聲》 • 《不妥協的一代》 • 學生電影儼然成為新電影出現以前的重要電影類型。而低成本獨立製作也使得新導演有了拍片的機會。

  42. 陳坤厚此時執導了《我踏浪而來》(1980),侯孝賢則拍了《就是溜溜的她》(1981)、《風兒踢踏踩》(1982),兩人都正為下一階段的臺灣新電影儲備經驗。陳坤厚此時執導了《我踏浪而來》(1980),侯孝賢則拍了《就是溜溜的她》(1981)、《風兒踢踏踩》(1982),兩人都正為下一階段的臺灣新電影儲備經驗。

  43. 《就是溜溜的她》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iNkQcuUxnh4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HT1u_Wp59Js&feature=related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EJQ7PL2M-eY&feature=related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i6mdGGTQ9fc&feature=related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UwNPdkHRMTM&feature=related

  44. 《風兒踢踏踩》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cC-OVW3HXkE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yDt5rP68Kj0&feature=related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5z5jj_doJec&feature=related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ZU4V_roSpr8&feature=related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PNRcZ3SiMw0&feature=related

  45. 二、臺灣新電影的興起 • 中影公司明總經理在谷底的困境中接受小野與吳念真的建議,大膽啟用新人拍攝鄉土文學作品。這部影片改編自黃春明的三篇短篇小說,以流暢的現代電影語言呈現出迥異於以往臺灣電影的意境,不但獲得評論界一致的好評,票房也非常好,自此確立了臺灣電影的新浪潮。

  46. 三、解嚴後的臺灣電影 • 新電影出身的導演卻能將觸角伸向過去禁忌的題材,回顧與探討臺灣近現代社會、歷史與個人記憶,如: • 《刀瘟》(葉鴻偉導演,1989) • 《香蕉天堂》(王童導演,1989) • 《童黨萬歲》(余為彥導演,1989) • 《牿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楊德昌導演,1991) • 解嚴後最震撼臺灣的莫過於侯孝賢的《悲情城市》。

  47. 《悲情城市》影片欣賞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ZWfbvE5iL1M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o4RjXq3R9c4&feature=related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be-P77n-VTk&feature=related

  48. 四、李安與蔡明亮 • 最近十年來除了侯孝賢與楊德昌已在國際影壇建立作者導演的地位外,臺灣出身的李安、馬來西亞來臺的僑生蔡明亮也分別成為世界矚目的臺灣導演。

  49. (一)李安 • 李安的《推手》(1991)以優異的導演技術為「後新電影」踏出成功的一步。李安的電影貢獻在於他既充分接受西方電影技巧,以隱約的批判觀點來表達個人自由的追求,重新與傳統華人文化展開對話。對比於中國大陸八十年代以展現中國大陸早期社會中封建的一面,甚至被批評以「奇風異俗」來吸引西方影評的電影而言,李安的電影具有濃厚現代感和生活感,與現今華人社會因經濟巨變所帶來的社會發展更加吻合,同時他也對西方文化有非常細膩的體驗。

  50. 《理性與感性》呈現前維多利亞時期的英國社會風情。《斷背山》描繪1960年代的美國西部牛仔之同性戀。這些電影都得到了西方影評界和觀眾的讚譽。更難能可貴的是,讚賞李安並非少數學院影評家,而是一般大眾。2007年的導演作品《色,戒》同樣是年度話題之作,獲得了媒體和影評人的讚譽。2008年新作是《胡士托風波》,入圍第62屆坎城影展主競賽單元。《理性與感性》呈現前維多利亞時期的英國社會風情。《斷背山》描繪1960年代的美國西部牛仔之同性戀。這些電影都得到了西方影評界和觀眾的讚譽。更難能可貴的是,讚賞李安並非少數學院影評家,而是一般大眾。2007年的導演作品《色,戒》同樣是年度話題之作,獲得了媒體和影評人的讚譽。2008年新作是《胡士托風波》,入圍第62屆坎城影展主競賽單元。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