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7k likes | 1.63k Views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 董瑾 E-mail:dongjin -t@sohu.com. 教材与参考书目. 董瑾主编: 《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修订版) 》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1 年。 陈同仇、薛荣久主编: 《 国际贸易 》 ( 97 年修订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1997 年。 黎孝先主编: 《 国际贸易实务(第三版)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0 年。 DOMINICK SALVATORE :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5TH ED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7 年。. 课程主要内容.
E N D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 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 • 董瑾 • E-mail:dongjin -t@sohu.com
教材与参考书目 • 董瑾主编:《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修订版)》,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年。 • 陈同仇、薛荣久主编:《国际贸易》(97年修订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7年。 • 黎孝先主编:《国际贸易实务(第三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年。 • DOMINICK SALVATORE:INTERNATIONAL ECONOMICS 5TH ED,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年。
课程主要内容 • 国际贸易理论 • 国际贸易政策 • 国际贸易实务
课程主要内容 • 国际贸易形成与发展的理论 • 国际分工、世界市场与国际市场价格 • 国际贸易政策与措施 • 世界贸易组织(WTO) • 跨国公司的发展及其影响 • 国际贸易术语 • 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基本条款 • 进出口合同的商订与履行 • 国际贸易方式
导 论 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 世界各国(地区)之间货物和服务的交换活动, 是世界各国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进行相互联系的主要形式,又称为世界贸易或全球贸易。 有关国际贸易的几个基本概念
国际货物贸易 • 初级产品 • 工业制成品
国际服务贸易 • 20世纪70年代作为独立概念提出 • 是无形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 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整体水平的重要指标
《服务贸易总协定》对服务贸易的界定 • 跨境提供(cross-border supply) • 境外消费(consumption abroad) • 商业存在(commercial presence) • 自然人流动(movement of personnel)
国际服务贸易的特点 • 国际服务贸易的标的一般具有无形性 • 国际服务贸易的生产和消费具有同步性 • 国际服务贸易的标的是难以储存和反复转让的 • 国际服务贸易一般不经过海关,也不显示在海关统计之中
如何考察国际贸易 • 国际贸易规模 • 国际贸易结构 • 国际贸易地区分布
国际贸易额(Value of International Trade)与国际贸易量(Quantum of International Trade ) 它们是衡量国际贸易规模的两个指标 国际贸易额:又称国际贸易值,是用同一货币单位表示的世界各国出口贸易或进口贸易总额,通常以美元表示。 国际贸易量:是以一定时期的不变价格为标准来计算的国际贸易额,即用出口价格指数去除出口额,得出消除价格变动的近似值。
3.国际贸易商品结构(International Trade by Commodities): 它是反映国际贸易质量和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指各类商品在国际贸易中所处的地位,通常以各类商品在国际贸易总值中的比重来表示。 4.国际贸易地理方向 (Direc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它是反映国际贸易地区分布和商品流向的指标,指各个国家(地区)在国际贸易中所处的地位,通常以它们的出口额(进口额)占世界出口额(进口额)的比重来表示。
第一章 国际贸易形成与发展的理论 • 第一节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 第二节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 第三节 战后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体系简图 古典国际 贸易理论 现代国际 贸易理论 战后国际 贸易理论 绝对成本理论 比较成本理论 要素供给比例理论 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 里昂惕夫之谜 国际贸易新要素理论 技术差距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偏好相似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 国家竞争力理论
古典国际 贸易理论 绝对成本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体系简图
绝对成本理论(Ⅰ) • 代表人物:亚当.斯密(Adam Smith) 基本思想:每一个国家都应该生产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去交换本国必需的但自己生产又处于绝 对不利地位的产品,从而使本国的土地、劳动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社会财富。
分工前 英国 法国 1 100 1 200 1 200 1 100 合计 2 300 2 300 分工后 英国 法国 3 300 3 300 合计 3 300 3 300 国际 交换 英国 法国 2 1 1 2 绝对成本理论(Ⅱ) 国 家 铜产量 所需劳动 (单位) (天数) 大米产量 所需劳动 (单位) (天数)
绝对成本理论(Ⅲ) • 进步性: • 第一次从生产领域出发说明了国际贸易贸易发生与发展的必然性。 • 局限性: • 只说明了国际贸易中的特殊现象。即在一种商品的生产上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通过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可以从中取得利益。
古典国际 贸易理论 绝对成本理论 比较成本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体系简图
比较成本理论(Ⅰ) • 代表人物: • 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 • 基本思想: • 在国际分工中,如果两国生产力不等,甲国生产任何一种商品的成本均低于乙国,处于绝对优势;而乙国的劳动生产率在任何商品的生产中均低于甲国,处于绝对劣势,这时两国仍存在进行贸易的可能性。即遵循“有利取重,不利择轻”的原则。
比较成本理论(Ⅱ) • 主要前提假设: • 两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即2×2模型 • 要素和产品市场完全竞争,实行自由贸易政策,无任何贸易限制 • 劳动时间决定价值,所有劳动力同质 • 生产成本不变,无规模收益 • 无运输、保险等费用 • 收入分配不受贸易影响
分工前 英国 葡萄牙 1 120 1 80 1 100 1 90 合计 2 200 2 190 分工后 英国 葡萄牙 2.125 170 2.2 220 合计 2.125 170 2.2 220 国际 交换 英国 葡萄牙 1 1.125 1.2 1 比较成本理论(Ⅲ) 国 家 酒产量 所需劳动人数 (单位) (人/年) 毛呢产量 所需劳动人数 (单位) (人/年)
比较成本理论(Ⅳ) 进步性: • 论证了各国无论生产力水平高低,都可按“有利取重,不利择轻”的原则进行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都可以得到实际利益。
比较成本理论(V) 局限性 • 缺乏动态分析 • 通过分工获得的比较利益不一定体现一国的长远利益。 • 未能揭示支配国际交换的规律。
古典国际 贸易理论 现代国际 贸易理论 绝对成本理论 比较成本理论 要素供给比例理论 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体系简图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Ⅰ) • 代表人物: 赫克歇尔(E.Heckscher) 俄林(B . Ohlin) • 理论体系: 1、要素供给比例理论 • 2、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Ⅱ) • 主要假设 • 两国使用两种要素生产两种商品 • 生产要素供给固定,同质 • 各国同一商品的生产函数相同 • 完全自由贸易 • 无运输成本和交易费用 • 不存在生产要素密集度逆转 • 需求状况不变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Ⅲ) • 要素供给比例理论 • 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是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 • 各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必要条件 • 各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是由要素价格比例不同决定的 • 要素价格比例不同是由要素供给比例不同决定的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 有关进出口商品的重要结论 • 一国出口的是本国丰富要素所生产的商品,进口的是本国稀缺要素所生产的商品。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Ⅳ) • 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 • 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国际间的商品流动不仅会使各国商品价格均等化,而且会使各国的生产要素价格趋于均等化。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Ⅴ) • 进步性: • 从一国基本经济资源优势解释了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从实际优势出发决定贸易模式,从贸易对经济的影响分析贸易的作用。它是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开端。 • 局限性: • 资源禀赋并非国际贸易发生的充分条件;强调静态结果,忽视了技术进步等许多实际情况;对需求因素并未给予充分的重视。
古典国际 贸易理论 现代国际 贸易理论 战后国际 贸易理论 绝对成本理论 比较成本理论 要素供给比例理论 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 里昂惕夫之谜 国际贸易新要素理论 技术差距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偏好相似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 国家竞争力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体系简图
战后国际贸易理论(Ⅰ) • 里昂惕夫之谜(Leontief Paradox): • 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1953年用投入—产出模型对美国40年代和50年代的对外贸易情况进行分析,考察了美国出口产品的资本—劳动比和美国进口替代产品中的资本—劳动比,发现美国参加国际分工是建立在劳动密集型专业分工基础之 上的(即出口产品中的资本—劳动比低于进口替代产品的)。这一结果恰与俄林的要素赋予论相悖,引起了经济学界和国际贸易界的巨大争议。
里昂惕夫之谜(Leontief Paradox) • 美国出口商品和进口替代商品对国内资本和劳动力的需要量 1947年 1951年 出 口 进口替代 出 口 进口替代 资本(美元) 2550780 3091339 2256800 2303400 劳动(人/年) 182.313 170.004 173.91 167.81 人平均年 资本量 13991 18184 12977 13726
里昂惕夫之谜(Leontief Paradox) • 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 劳动力不同质 • 要素密集度逆转 • 存在关税及贸易壁垒 • 自然资源稀缺
战后国际贸易理论(Ⅱ) • 国际贸易新要素理论 • 人力资本理论:它认为人力资本是劳动力与资本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新的生产要素。人们通过对劳动力进行投资,可以提高其素质,从而影响一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比较优势。 • 研究与开发(R&D)理论:它认为研究与开发也是一种生产要素。一个国家在研究与开发中投入的资金越多,其生产产品的知识和技术密集度就越高。
战后国际贸易理论(Ⅱ) • 国际贸易新要素理论 • 信息要素理论:它认为信息是可以创造价值并能进行交换的无形资源,是现代生产要素的组成部分,占有信息便会产生贸易;信息本身同时又是可以交换的商品,且是一种无限的资源,占据信息意味着比较优势的改变,可以促进一国贸易格局的变化。
国际贸易的技术差距理论 • 由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1961年在《国际贸易和技术变化》一文中首次提出。 • 技术差距理论是以科学发明、技术创新的推广过程来解释国际贸易的发生和发展。
技术差距理论的主要内容 • 先进国家利用对新产品的技术控制,保持领先地位,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比较利益。 • 随着新技术向国外转移,其他国家开始模仿生产并不断加以扩大,创新国的比较优势逐步丧失,出口下降,以至最终退出出口
战后国际贸易理论(Ⅲ) • 产品生命周期说:(图2-3, 2-4 , 2-5 ) • 美国学者弗农和威而士将产品生命周期(产生、成长、成熟、衰退)理论运用到国际贸易理论分析中,他们把产品生命周期划分为美国对某一种新产品具有出口垄断、外国生产者开始生产、外国产品在出口市场进行竞争和美国进口四个阶段。这一理论成为二战后解释工业制成品贸易的著名理论。
战后国际贸易理论(Ⅳ) • 产业内贸易理论 • 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的含义 • 产业内贸易的条件 • 产业内贸易形成的基础
产业内贸易的原因 • 偏好相似理论(图2-7) • 代表人物:林德(S.B.Linder) • 主要观点:1、产品的出口建立在国内需 • 求的基础之上 • 2、两个国家的需求结构越相 • 似,贸易量就越大
国家竞争优势(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 由哈佛商学院的米歇尔.波特(Michael Porter)提出。 • 也被称为波特的钻石理论。(Porter’s Diamond) • 主要研究一个国家为什么能在某一领域取得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