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 likes | 450 Views
如何 在 Antelope 環境建立 地震波形資料庫?. 梁文宗 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 大綱. 儀器種類 野外工作紀錄 / 測站資訊表 資料 還原 資料目錄結構 工作流程 Antelope 資料庫目錄結構 資料 庫 表單 波形資料檔. 儀器種類. 感震器 (sensors) 寬頻、強地動、短周期、應變儀 … 紀錄 器 ( dataloggers ) Q330 RT130/ RT125 801H/ 802H DM24 … 原始 格式 (diverse raw data formats) 轉換成 SEED 格式.
E N D
如何在Antelope環境建立地震波形資料庫? 梁文宗 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
大綱 • 儀器種類 • 野外工作紀錄/ 測站資訊表 • 資料還原 • 資料目錄結構 • 工作流程 • Antelope資料庫目錄結構 • 資料庫表單 • 波形資料檔
儀器種類 • 感震器 (sensors) • 寬頻、強地動、短周期、應變儀… • 紀錄器 (dataloggers) • Q330 • RT130/ RT125 • 801H/ 802H • DM24 • … • 原始格式(diverse raw data formats) • 轉換成SEED格式
以Q330資料為例-I • Multiplexedmseed資料格式 • 表頭(header)是否正確無誤 • sta/chan/net/loc/sps • 正確: • 轉換成每天的 mseed檔 • 不正確: • 修正表頭資訊 • 轉換成每天的 mseed檔
以Q330資料為例-II • 資料還原 • 目錄結構 • raw: 原始資料,例C20100803.Bxx • seed: 標準檔名的mseed檔 • 實際操作(表頭資訊正確) $miniseed2days-w “seed/%{sta}/%{sta}.%{net}.%{loc}.%{chan}.%Y.%j” raw/C20100803.Bxx • 最終波形產品 $ seed/NSN08/NSN08.TW..HHZ.2010.223, ……
以Q330資料為例-III • 實際操作(表頭資訊不正確) • 修正表頭資訊 $ mkdirpf $ pfcpfix_miniseed ./pf $ vi ./pf/fix_miniseed.pf $fix_miniseed –p ./pf/fix_miniseed.pf raw/C20100803.Bxx $miniseed2days-w “seed/%{sta}/%{sta}.%{net}.%{loc}.%{loc}.%Y.%j” raw/C20100803.Bxx
利用PASSCAL軟體的pql程式品管 $ pqlsta.net.loc.chan.YYYY.jjj $ pqlsta.net.loc.chan.* $ pql*.LCQ.* (Q330 data timing quality) Overlapping or gaps!
其他(例801H) • 801H2sac (TECDC) • sac2mseed (IRIS converter) • fix_miniseed (Antelope) • miniseed2days (Antelope)
野外工作紀錄的充分內容 • Work team • Site name(≤5文數字) • Site description • Network(2字母) • Location (2數字或忽略) • Coordinate • Reference datum • Instrumentation • Sensor type/ SN • Datalogger type/ SN • Deploy date (ondate) • Recovery date (offdate) • Field team or individual • Sampling rate • Time shifting log • Remarks • Channel naming http://www.iris.edu/manuals/SEED_appA.htm Band Code/ Instrument code/ Orientation code BHZ, BNE, HLE, LCQ, VKI, LGZ, …
根據測站資訊建立資料庫 $ dbbuild [DB name] 圖形介面 觀測網開始時間、型態 測站名稱、座標 感震器廠牌、序號 紀錄器廠牌、序號 取樣率 按下Add鍵新增測站資訊
dbbuild批次檔(batch file) • 如果測站數眾多且儀器大同小異,適合編輯一個批次檔,將所有測站的參數以任何的文件編輯器複製、編輯妥當,再以 $ dbbuild-bvv [DB name] [batch file] 一次將所有測站建入資料庫 • 批次檔的內容可以根據上一頁的輸出檔 [DB name]-dbbuild 另存成 ./pf/[DBname]-dbbuild.batch • 所以就是執行: $dbbuild –bvv [DB name] ./pf/[DB name]-dbbuild.batch
關聯性資料庫 • CSS 3.0 架構 (schema) • Center for Seismic Studies (DARPA) • 瀏覽資料庫 $dbe[DB name] Antelope CSS3.0 Schema
將波形資料與資料庫結合 • 將波形資料的內容與存放位置寫入一新的 [DBname].wfdisc表單內,並新增wfid到 [DBname].lastid表單 • $miniseed2db [day mseed dir.] [DB name] • 可利用dbe檢閱wfdisc表單或利用 $ dbpick[DBname] 來檢視波形
檢查資料庫完整性 $ dbverify –tjv [DB name] >& dbverify.out 檢查資料庫表單的一致性 $dbversdwf –tu [DB name] >& dbversdwf.out 檢查資料庫與地震波形的一致性,較耗時 $dbfix_calib 將calibrationtable的校正值寫入wfdisc表單
產生dataless SEED volume • 一旦建成資料庫即可產生 dataless檔 $mk_dataless_seed–o [dataless volume] [DB name] • 輸出polezero檔 $ mkdir PZs $ cd PZS $rdseed–pf [../dataless volume] • 輸出RESP 檔 $ mkdir RESP $ cd RESP $ rdseed–Rf [../dataless volume]
擷取SAC波形資料 $ db2sac –sc *:HH. –ts “2010/03/04 00:00:00” –te“2010/03/04 01:00:00” [-w out_dir] sac [DB name] 其他功能詳見史旻弘的database manipul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