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0

2006 年北京 36 届世界空间科学大会 学术活动介绍

2006 年北京 36 届世界空间科学大会 学术活动介绍. 主要内容. COSPAR 简介 中国参加 COSPAR 及其活动 2006 北京 36 届 COSPAR 全会的学术活动 2006 全会期间的其他活动 各国空间局圆桌会议 空间科学展览. COSPAR 简介. 国际空间研究委员会 COMMITTEE ON SPACE RESEACH COSPAR. 成立 : 1958 年 10 月 隶属 :国际科学联合会理事会( ICSU ) 宗旨和原则 :在国际范围内通过学术交流和组织 国际合作研究项目 促进 以卫星、火箭、飞船、高空气球等为手段 的各种科学研究。

annona
Download Presentation

2006 年北京 36 届世界空间科学大会 学术活动介绍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2006年北京 36届世界空间科学大会 学术活动介绍

  2. 主要内容 COSPAR简介 中国参加COSPAR及其活动 2006北京36届COSPAR全会的学术活动 2006全会期间的其他活动 各国空间局圆桌会议 空间科学展览

  3. COSPAR简介

  4. 国际空间研究委员会 COMMITTEE ON SPACE RESEACH COSPAR 成立:1958年10月 隶属:国际科学联合会理事会(ICSU) 宗旨和原则:在国际范围内通过学术交流和组织国际合作研究项目促进以卫星、火箭、飞船、高空气球等为手段的各种科学研究。 大会:1958-80 一年一次 1980-今 两年一次

  5. COSPAR科学委员会(8个)科学小组 COSPAR各科学小组 卫星动力学技术 科学气球有关技术 对环境可能造成破坏的空间活动 辐射带标准模式 空间天气 行星际防护 人才培养 科普教育 COSPAR各科学委员会 A. 对地观测、气象和气候的空间研究 B. 日月系统、行星和太阳系中的小物体 的空间研究 C. 地球和行星的高层大气, 包括参考大 气的空间研究 D. 太阳系空间等离子体, 包括行星际磁层 E. 空间天体物理研究 F. 空间生命科学 G. 空间材料科学 H. 空间物理基础

  6. 中国参加COSPAR 及其活动

  7. 中国参加COSPAR及其活动 大事记 1963—波兰邀请赵九章以观察员身份参加全会 1980—中国派代表团参加COSPAR发展中国家组织 1993—正式成为成员国,并向COSPAR递交国家报告 1996—在北京主办“利用新技术开展磁层研究”研讨会 2001—在北京主办“日地磁活体及空间环境”研讨会 2002—在北京主办“探测数据分析”人才培养会 2002—申办COSPAR科学全会 2006—主办36届COSPAR全会

  8. 中国在COSPAR的活动 国际空间研究委员会中国委员会国家报告

  9. 中国在COSPAR的活动 1996、2001年COSPAR研讨会论文集

  10. 中国在COSPAR的活动 中国科学家获大会奖3次,分会奖1次 COSPAR全会Vikram Sarabahai奖 1992年 北京大学 涂传诒院士 (德国马普推荐) 2000年 中科院空间中心 刘振兴院士 (欧空局推荐) 2002年 中科院空间中心 徐荣栏教授 (中科院/CNCOSPAR推荐) COSPAR地球高层大气科学委员会奖 1996年 中科院武汉数学物理研究所 张顺荣博士 国际电离层模式小组

  11. 中国在COSPAR的活动 中国科学家在COSPAR中的任职情况

  12. 中国在COSPAR的活动 中国科学家担任的COSPAR全会MSO/DO

  13. 36届COSPAR全会 的学术活动 论文报告征集情况 大会报告内容

  14. 各国投稿人数 与2004年全会的比较 加其它国家的总人数:2629人

  15. 会议论文报告情况 会议主题:97 论文总数: 3710 各科学委员会和小组的论文数: A:384 B:354 C:724 D:706 E:683 F:370 G:43 H: 93 小组(合计): 352 口头报告和张贴论文: 口头报告: 2249 (60.6%) 张贴: 1461 (39.4%)

  16. 会议室安排 中心教学楼共四层(17间会议室)

  17. 会议室安排 信息楼共两层(10间会议室)

  18. 大会报告内容 交叉学科报告 热点报告 科普报告

  19. 交叉学科报告 7月18日08:30-9:15 SWIFT探测项目的结果--伽马射线暴的起源 7月19日08:30-9:15 中国载人飞船应用系统 7月19日19:00-20:00 Cassini-Huygens土星探测新成果 7月20日08:30-9:15 火星的早期历史:近期的探测对水和有机物的寻找 7月21日08:30-9:15 对地观测卫星及其在中国的应用

  20. 中国载人飞船应用系统 顾逸东院士 中科院光电研究院副院长、空间科学 与应用总体部主任 中国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使中国成为世界上能将航天员送上天的三个空间大国之一 介绍中国神州载人飞船在对地观测、空间生命科学、微重力流体物理、空间材料、天文和空间环境的观测结果和中国下一步的计划。

  21. Cassini-Huygens 土星新探测成果 Jean-Pierre Lebreton教授Dennis Matson教授 欧空局欧洲航天技术中心美国 宇航局加州喷气 Huygens首席科学家推动实验室 Cassini首席科学家 飞船2004年7月1日进入土星轨道(离太阳9.6天文单位 ),围绕土星74次,并近百次飞临七个不同的土星卫星,探测到土星、土星卫星和土星磁场等重要参数。

  22. 火星的早期历史: 近期的探测对水和有机物的寻找 Christophe Sotin教授 法国南特大学 行星和地球动力学实验室 火星有无生命?火星在过去或现在有无水和有机物?这是人类关注的问题。 本报告介绍火星探测项目的新成果—水和有机物的探查,并介绍火星探测的历史。

  23. SWIFT探测 伽马射线暴的起源 Neil Gehrels教授 美国宇航局 哥达空间飞行中心 伽马射线暴的起源是空间天文学的重要课题。 SWIFT利用不同波段(伽马射线、X射线、可见光和紫外)共同观测伽马射线暴。2004年10月7日发射,在2年内观测到200多次伽马暴,为伽马射线暴的综合研究提供大量新成果。

  24. 对地观测观测及其在中国的应用 李德仁院士 武汉大学,遥感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 介绍国际对地观测卫星的科学和各种应用问题。它可有效地帮助人类解决人口、自然资源和灾害、环境等。 介绍中国在未来的15年中,将进一步致力于发展中国的对地观测卫星和探测技术,包括:多探测器、多平台光学/合成孔径雷达的遥感数据的融合和集成等 不仅向社会提供资料,而且报告各种信息和提供相应服务。

  25. 大会热点报告 科学委员会 热点文章数 百分数% 中国著者 A. 对地观测、气象和气候 8 2.1 1 B. 日月系统、行星和太阳系中的小物体 2 0.6 0 C. 地球和行星的高层大气, 包括参考大气 28 3.9 2 D. 太阳系空间等离子体, 包括行星际磁层 9 1.3 1 E. 空间天体物理研究 10 1.5 1 F. 空间生命科学 20 5.4 3 G. 空间材料科学 0 0.0 0 H. 空间物理基础 17 18.3 3 各科学小组 6 1.7 0 交叉学科 5 100 2 合计 106 2.9 13

  26. A. 对地观测、气象和气候 (8篇) 其中大气遥感为热点研讨题目包括: 临边测量对同温层的监测 GOME 对臭氧分布和臭氧总量的8年观测记录 云内部特性的天基观测 未来对CO的天基观测 云内部特性的天基观测 TES对同温层臭氧、CO全球扫描的初步结果 临边散射观测结果的高度特征分析 北京上空的臭氧分布 B. 日月系统、行星和太阳系中的小物体(2篇) 包括: 土星的Cassini-Huygens项目(交叉报告) 彗星尘粒(科普报告) 火星探测: 火星快车—火星的新发现 火星车勇气号和机遇号的最近结果 大会热点报告

  27. C. 地球和行星的高层大气, 包括参考大气 (28篇) 28篇文章中太阳外层空间对中层大气耦合和 金星快车的探测结果为主共15篇论文 金星快车的最初结果概述 金星快车火星的探测器,包括:监测相机,质谱仪、 中性能量粒子和等离子体观测 太阳风与金星的相互作用和磁场 金星的辐射传输和大气模拟 D. 太阳系空间等离子体, 包括行星际磁层(9篇) 9文章中以空间物理探测研讨会为主共7篇:包括: 金星诱导磁层 CLUSTER观测到的无碰撞激波 磁重联的观测结果和在无碰撞的情况 多卫星、多尺度观测(双星、CLUSTER等)的科学结果和目标 定量磁层模式 终极激波 大会热点报告

  28. E. 空间天体物理研究(20篇) 20篇论文中以中子星、宇宙线的传播以及太阳磁场及其活动为主 共10篇论文。包括: 黑洞、相对论中子双星、脉冲星和磁星的冕 高能段宇宙线的成分、电子能谱以及对高能次级原子核的首次测量 日冕物质抛射及耀斑有关的磁场的演化、向量磁场测量和太阳脉动 F. 空间生命科学(20篇) 20篇论文以微重力的影响和人造的生态系统生物圈为主, 共有8篇论文,包括: 太空飞行后酵母对酒精承受能力 植物对重力感知度 生物再生生命支撑系统、生物圈模型 月球-火星生命支撑系统 火星环境下男、女航天的主观和客观压力的比价 G. 空间材料科学(无) H. 空间物理基础(17) 20篇论文中以相对论问题为主,共有14篇,包括: 中国的天体动力学空间实验,供6篇 利用双脉冲星强场精确测试广义相对论 激光天体位置测试验证广义相对论等等。 交叉学科(5)略 大会热点报告

  29. 中国科学家的热点报告 对地观测北京上空的臭氧发布 大气科学 海南L波段电离层闪烁对各种强磁暴条件的响应 等离子体Cluster和双星观测到磁层顶的磁重连 磁层亚暴的全球和多尺度过程理论 空间天文 向量磁场测量和活动区的螺旋性 空间生命 太空飞行后酵母对酒精承受能力的下降 长期处于空间的西红柿的显微结构和分子水平的变化 以空间基地有机垃圾为原料的生物燃料电池的初步研究 基础科学 天体动力学空间实验(ASTROD)和ASTROD I的研究进展 ASTROD和ASTROD 1的太阳、宇宙线及空间物理研究 光脉冲序列的精确控制

  30. 大会热点报告 中国科学家的热点报告 双星和CLUSTER的多点探测 空间参数是一种随时空变化的参数。利用就地观测无法区分其时空变化。多点探测是目前空间物理探测的方向。 在全球磁层动力学和多尺度磁层过程研讨会上,刘振兴院士及其小组,利用双星和CLUSTER的多点探测数据,提出了一个新的全球和多时空尺度的亚暴“锋面触发”模型,另外还提出分量磁重联的探测依据。

  31. 利用光学装置研究相对论 天体动力学空间实验(ASTROD) 与空间有关的基础科学委员会的相对论天体动力学研讨会中,我国科学家有三篇报告被选为热点报告。占热点报告总数约为3%。它们分别为ASTROD的研究进展和其对太阳、宇宙线以及空间环境研究的应用、以及光脉冲序列的精确控制。另外在研讨会上还报告了其它 4 篇和ASTROD项目有关论文 ASTROD方法是利用不同位置的三颗星的观测。它可得到的太阳的角动量精度可达1× 10−5.它还可提供太阳自旋、太阳内部结构的精确数据。为进一步开展太阳、宇宙线和空间天气研究的可能性。

  32. 空间生命科学 随着我国载人人飞船的成功发射,我国有关空间生命科学也进一步得到发展 与空间有关的生命科学委员会的科学报告中,我国科学家的论文报告,有三篇被选为热点报告。占热点报告总数约为3%。它们分别为太空飞行后酵母对酒精承受能力的下降、长期处于空间的西红柿的显微结构和分子水平的变化、以及以空间基地有机垃圾为原料的生物燃料电池的初步研究

  33. 科普报告 中国航天员的特邀报告 星尘计划探测结果 中国月球探测项目简介

  34. 中国航天员的特邀报告

  35. 探月计划三个阶段: • 绕(2004-2007) • 落(2007-2012) • 回(2012-2017) • 科学目标: • 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划分月球表面的基本 地貌和构造单元,编制月球地质与构造纲要图 • 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 • 探测月壤厚度和月壤中氦-3的资源量。 • 探测地月空间环境。 中国月球探测计划简介 欧阳自远,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中科院院士 。 在月球和行星探测委员会,国际月球探测各国空间局讨论组上,中国航天局将全面介绍中国的探月计划.

  36. 星尘计划探测结果 邹哲教授,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 如何捕捉高速运行的彗星尘粒。而不破坏尘粒本身?是最具挑战性的项目 邹哲教授在“星尘号”无人宇宙飞船中,利用密度较玻璃低1000倍,“体内”99.8%是空隙的铺在网球拍状捕捉器上的“气凝胶”,使其与高速运行的彗星尘粒撞击后,捕捉到尘粒 飞船2004年1月到达彗星,并成功捕捉到尘粒。飞船2006年1月飞船已返回地球,是人类首次将彗星物质带回地球,并进行分析。邹哲教授将向大家报告他的分析结果。

  37. 2006全会期间的其他活动 • 空间科学展览 • 各国空间局圆桌会议

  38. 空间科学展览会 2006年7月19日-22日 • 参展单位(国外7家,国内6家) • 西班牙国防部 • 印度空间研究组织 • 德国Springer • 法国ArianeSpace • 欧空局学生组织 • 加拿大国家研究委员会 • 荷兰Elsevier 出版社 • 中国科学院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一院 •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五 • 中国气象局 • 中科院力学所微重力研究室 北京友谊宾馆友谊宫

  39. 各国空间局圆桌会议 建立新世纪空间探测国际合作的方法和框架 12国空间局参加 加拿大空间局 法国空间局 中国国家航天局 欧洲空间局 德国航天局 印度空间研究组织 意大利空间局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 美国宇航局 乌克兰国家空间局 巴基斯坦空间与高层大气研究委员会 俄罗斯国家空间局

  40. 谢 谢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