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0 likes | 553 Views
大氣的光象與幻象 . 光線在大氣中 . 反射( Reflection ) . 反射時反射角和入射角相等的。 . 折射( Refraction ) . 由於光線在密度較大的介質中傳播速度較慢,在密度較小的介質中速度較快,所以當光線由密度較小的介質射入密度較大的介質時,就會如圖那樣產生方向上的偏折,稱為折射。 . 散射( Scattering ) . 當光線射到微小的粒子時,光會由粒子向四面八方漫射出來,稱為散射。光的散射和粒子的大小有關,請繼續看下頁。 .
E N D
光線在大氣中 反射(Reflection) 反射時反射角和入射角相等的。
折射(Refraction) 由於光線在密度較大的介質中傳播速度較慢,在密度較小的介質中速度較快,所以當光線由密度較小的介質射入密度較大的介質時,就會如圖那樣產生方向上的偏折,稱為折射。
散射(Scattering) 當光線射到微小的粒子時,光會由粒子向四面八方漫射出來,稱為散射。光的散射和粒子的大小有關,請繼續看下頁。
散射和光的波長及粒子的大小有關:同樣的波長的光,粒子小的時候,粒子會選擇性的散射某個光譜的光(瑞立散射--Rayleigh Scattering),例如空氣分子的大小(0.001微米)對可見光主要散射紫、藍色系的光譜,而灰塵(0.1微米)對可見光則主要散射紅、黃色系的光譜。粒子大的時候,粒子會均勻的散射各種光譜,也就是白色(米式散射--Mie Scattering)。
太陽的輻射很接近絕對溫度是六千度的黑體輻射,所以輻射強度最強的光譜是在可見光的範圍,也就是在0.4 微米到0.7 微米的範圍。又由於在這個光譜範圍內強度差不多相同,合成的結果在我們肉眼的感覺裡就是白色的,但其實它是由許多種顏色所組成的,基本的顏色由短波到長波的順序有紫色、藍色、綠色、黃色、橙色、紅色如下圖,欲知可見光部分的詳細色譜可按一下這裡。
由於光的傳播速率(光速)在密度較大的介質中比較慢,且波長越長,被減速得越輕微,波長越短,被減速得越嚴重,故當光是傾斜的射入一介質介面時,除了產生折射以外,也產生色散。三稜鏡是最常被用來展示這個物理現象的東西。上圖是一個動畫的展示,白色光照射在三稜鏡上,經兩次折射後,色散的效果變得更明顯,白色光的組成顏色就明顯的顯現出來。由圖中可以看出來紅色在最外面,紫色在最裡面,這是因為紅色光波長較長,折射較不嚴重,而紫色光則相反的緣故。(取材自伊立諾大學網頁教材,並經過動畫處理) 同理,如果我們讓各種波長(顏色)的光反其道由左邊射入三稜鏡,則由右邊出去當然就是白色的光。所以當各種顏色的光的強度都一樣時,其合成為白色的。
為什麼白晝天是藍的 光在傳播中如果遭遇微小的粒子,就會產生散射。粒子越小,散射的光譜越在短波的範圍。空氣中充滿了氧和氮的分子,它們的大小甚至於比短波的波長還短,散射出來的光都在紫、藍、綠的範圍。在白晝時,陽光經過比較薄的大氣層,散射的結果就呈現到處都是藍色的情景,而且因為大氣中到處都散射出藍色的光譜,所以我們無法依照肉眼的感覺判斷天有多高。
為什麼黃昏天是紅的 但在黃昏或日出時分,因為陽光必須穿過比較厚的大氣層,藍色的色素已經在前面被散射殆盡了,只剩下紅、橙、黃等比較偏紅的顏色,所以天色看起來是橘紅色的。
這也是在空氣中充滿了火山灰時的黃昏情景。(取材自"Meteorology Today", Ahren, 1994)
這張照片拍的時候,在西方在一個甘蔗園正在燃燒,燒出來的煙灰在低層明顯可見(比較紅的地方,左邊箭頭指的那個平面)。(取材自"International Cloud Atlas", WMO, 1987)
所以在有霧又有煙的時候,大氣並不是白茫茫一片,而是黃橙色的。取材自 "International Cloud Atlas", WMO, 1987。
不下雨的雲主要由雲滴(小水滴)所組成,雲滴比分子大許多,大致為20微米大小的雲滴可以散射出各種光譜,但因為雲是一團紊亂的對流體,雲滴的分佈也是非常雜亂的,向四面八方散射的各種顏色的光,加在一起就成了白色。而再大一點的雲滴或水滴已經足夠構成反射的條件,白色的陽光被反射出去後當然是白色的。(左圖取材自"Meteorology Today", Ahren, 1994; 右圖為洪秀雄所拍攝。) 為什麼雲的外觀是白的
為什麼霾是灰濛濛的 霾是由空氣中的懸浮粒子散射可見光而造成的現象。懸浮粒子有灰塵、鹽粒、水滴甚至於有火山灰等,在乾燥的大氣中它們大致是在0.1 微米左右,會散射黃、紅色光,使得天空不再是湛藍的顏色。下圖是瑞典鄉下拍的系列照片,時間由上至下,最上面一張是早晨09:44, 最下面一張是14:07的;狀況。在09:44 時,空氣中有薄薄的霾,遠方的山林及低層天空有點灰灰的(乳白色的--Milky white)不透明感,遠處的山甚至於都不見了。隨著時間的發展,霾逐漸消失,到了14:07 天空恢復成湛藍色,而且遠處的山也清楚的顯現出來,並恢復其本色。(取材自"International Cloud Atlas, Vol. II" WMO, 1987)
為什麼霧是白茫茫的 當空氣呈飽和狀態時,水汽凝結成小水滴,這和雲滴的成因大致是類似的。霧裡的水滴大約是在1 微米左右,對可見光而言是構成米氏散射的條件,故散射的是白色的光,而顯得白茫茫一片。也由於光在霧中散射掉了,因此相隔較遠的物體的光線隨著距離而減弱,所以變得模糊。霧越濃衰減越嚴重,物體發射的光還沒到達人的眼睛就被散射殆盡,而看不見了。在霧或霾中,肉眼可以辨識物體的距離稱為「能見度」。下圖由左向右及由上向下顯示霧由濃轉淡的過程(取材自"International Cloud Atlas, Vol.II", WMO, 1987)
為什麼會有雲隙的萬箭光芒 在早晨或傍晚時分,陽光由雲的裂縫裡洩漏出來,看起來像是萬箭齊發的情景(下面左圖),特別是在夕陽的配合下,金黃色的光「線」自雲底傾洩下來,煞是美麗(下面右圖)(攝影者:洪秀雄)。這種光芒稱為曙暮光(crepuscular ray),是由於陽光被懸浮在空氣中的粒子散射所致,又由於通常只有在清晨和黃昏時才可以看到,故名。清晨在樹林中也經常可以看到這種光象
由於大氣的密度下面比上面大,當星星由與地平線有一個傾向角射入大氣層時會發生折射,當眼睛看到它時,它看起來的位置比原來的位置高(見下圖,取材自Meteorology Today, Ahrens, 1994)。如果這時大氣的密度因為空氣在移動(風)的緣故而發生變化,折射的結果就會有異,而使得星星看起來的位置也改變了。當這種情形一直持續的話,就會發生星星看起來是在閃爍的樣子。當星星在我們上空時,折射的效果不明顯,它的位置和原來位置相差不多,不是我們察覺得出來的,即使空氣在移動,我們也察覺不出它位置的變化,所以就不會閃爍了。 星星一閃一閃亮晶晶
折射使得星星顯現的位置和原來位置有異的情形,同樣也發生在日出及日落時, 由於大氣的密度下面比上面大,日光在進入大氣層時會發生折射,使得太陽在清晨還在地平線之下時就被看見了,而在黃昏時則實際太陽已經在地平線下面了,我們還看到無限好的夕陽。(下圖取材自Meteorology Today, Ahrens, 1994)
彩虹是大氣裡特別美麗的光學現象,通常早晨出現在西方,下午出現在東方,一定發生在和太陽相反的方位。彩虹通常會同時出現兩道七彩的半圓弧,比較亮的在下面,稱為虹(primary rainbow),比較暗淡在上面,稱為霓(secondary rainbow),兩者在顏色的排序上正好相反。虹的顏色是上紅下紫,而霓則是上紫下紅。下面的照片取材佳能公司的月曆,是蒙古大草原上所拍攝到的完美的虹霓。
幻日是因為大氣裡六面體形狀的冰晶,當它們是水平橫躺著時,折射日光,使之偏折22度,以至於在太陽兩側各22度的地方出現太陽的幻影。這種現象通常在緯度比較高的地方才看得到。
當光線(日光、月光或任何光線)射過含小水滴的薄雲層時,光波在小水滴上產生繞射,就好像小水滴兩邊各為光源一樣,兩個新光源的電磁波在小水滴後面相互干涉,而形成明暗相間的光環。當許多小水滴產生繞射時,在雲層的後面就形成多彩的光環,其顏色的排序為內藍外紅。這種光環稱為「華」(corona),由日光所引起的稱為日華,由月光所引起的稱為月華。當光線(日光、月光或任何光線)射過含小水滴的薄雲層時,光波在小水滴上產生繞射,就好像小水滴兩邊各為光源一樣,兩個新光源的電磁波在小水滴後面相互干涉,而形成明暗相間的光環。當許多小水滴產生繞射時,在雲層的後面就形成多彩的光環,其顏色的排序為內藍外紅。這種光環稱為「華」(corona),由日光所引起的稱為日華,由月光所引起的稱為月華。
月光引起的華稱為月華,其成因和日華是完全相同的。在台灣,月華是常見的光象,特別是在月圓的夜晚,日華則比較少見,日華也比較難觀賞,因為在薄雲的情況下陽光太過強烈,而在厚雲的情況下卻不可能看到日華。
暈是日、月光射進柱狀冰晶折射後形成的,當日、月光是垂直於冰晶長的一邊時,就形成二十二度暈。暈通常是由卷層雲造成的。(下圖取材自University of Illinois電子教材。)
當日、月光是順著冰晶長的一邊射入時,由於折射就形成四十六度暈。(下圖取材自University of Illinois電子教材。)
在晴朗的清晨,地面上的草佈滿了露珠,當你站在陽光下,望向你的陰影時,會發現你的陰影被一片光芒所包圍,這稱為寶光(heiligenschein),有峨嵋寶光的說法。基本上因為露珠是相當大的水滴,陽光照射下會反方向回射陽光來的方向,但因為露珠是圓球形狀的,所以多多少少反射的光會散開來,進入你眼睛的部分讓你以為這些光是包圍你的陰影而發的。在晴朗的清晨,地面上的草佈滿了露珠,當你站在陽光下,望向你的陰影時,會發現你的陰影被一片光芒所包圍,這稱為寶光(heiligenschein),有峨嵋寶光的說法。基本上因為露珠是相當大的水滴,陽光照射下會反方向回射陽光來的方向,但因為露珠是圓球形狀的,所以多多少少反射的光會散開來,進入你眼睛的部分讓你以為這些光是包圍你的陰影而發的。
蜃景(俗稱海市蜃樓)(mirage)是由於大氣密度不均,光在傳播時產生折射後造成的。有上蜃景(inferior mirage)、下蜃景(superior mirage)及側蜃景(lateral mirage)之分。 在視野很遠的公路上開車時,常常以為遠處有一大灘水似的(如圖),那是因為藍天被折射到地面以下所致,這是下蜃景的一個例子。
當氣溫在上層較下層溫暖時,大氣的密度在上層遠比下層為小。所以光線在上層同一時間比上層跑比較長的距離,而產生向下偏折的結果,肉眼看起來光源是來自高處,故為上蜃景
來自北極的故事 1818年一個晴朗而嚴寒的日子,在加拿大巴芬島附近,一艘張滿帆船正在進入充滿了未知的海洋上。在船上的是 James 及 John Ross 兩個兄弟,他們希望找到據信可以連結太平洋和大西洋的「西北通道」。但這一天早晨,他們的希望幻滅了,因為就在他們的正前方橫亙著一座高聳而巨大的山脈,正好阻擋住水道。失望之餘,他們打道回府,並且告訴世人,所謂西北通道是不存在的。大約七十五年後,Perry 將軍也遭遇到相同的障礙,並且稱之為Crocker Land。 傳言因此而起:是否有金、銀甚至於寶石隱藏在山背後?好奇心充斥著世界各地探險者的心,但都沒有答案。一直到1913年,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委託Donald MacMillan 帶領一個探險隊深入北極,要解開Crocker Land 的神秘面紗。旅途的初期令人很是失望,因為在Perry報告說有大山脈的地方,他們看到的是一望無際的開擴水域。後來他們終於看到Crocker Land,但是在Perry遭遇點以西二百多英里的地方。他們儘可能的向西繼續航行,然後下錨,改由一小隊人用步行的方式繼續探險。 當他們向著山走過去時,山好像也在向後退。如果他們站定不動,山也不動。如果他們再向前走,山又開始後退。雖然每個人都很困惑,但大家還是在發亮的雪原上奮勇前進,一直到三座高山包圍著他們為止。他們心想,Crocker Land的寶藏終於是屬於他們的了。但下一瞬間,太陽消逝在地平線以下,同時在身旁的山就像變魔術般溶解在冰冷的北極暮色之中。大家目瞪口呆的望著四周無涯的冰,那有山的蹤跡! (洪秀雄譯自Ahrens' "Meteorology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