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8

中级导游文化知识

中级导游文化知识. 目录. 一、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二、中国古代思想流派 三、中国戏剧 四、中国书法 五、中国绘画 六、宗教文化 七、建筑文化. 八、饮食文化 —— 酒文化、茶文化、食文化 九、武术文化 十、中国传统医学 十一、陶瓷鉴赏 十二、珠宝玉石鉴赏 十三、自然旅游资源 十四、游客心理. http://hi.baidu.com/ 与你周游世界. 一、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 (二)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四种形式.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

andrew
Download Presentation

中级导游文化知识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中级导游文化知识 目录 一、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二、中国古代思想流派 三、中国戏剧 四、中国书法 五、中国绘画 六、宗教文化 七、建筑文化 八、饮食文化 ——酒文化、茶文化、食文化 九、武术文化 十、中国传统医学 十一、陶瓷鉴赏 十二、珠宝玉石鉴赏 十三、自然旅游资源 十四、游客心理

  2. http://hi.baidu.com/与你周游世界

  3. 一、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 (二)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四种形式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

  4.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 居住在中国这一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并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我们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5. (二)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四种形式 物质、行为、制度、精神(社会意识) 曾侯乙墓编钟

  6. 1.物质文化产品 石器、骨器、陶器、建筑等生产生活工具、及反映基思想、观念、习俗、婚姻关系等艺术作品和实物,可以了解当时的生产、生活状况、推测当时人们的思想、意识、观念、宗教活动、艺术活动、习俗、制度等。

  7. 2.行为形态文化 生产生活、生活活动中人们的行为方式,集中表现在以礼俗、民俗、风俗形态出现的见之于动作的行为模式上。其延续到今天、成为当代社会行为文化内容的组成部分。

  8. 3.制度形态文化 在中国古代更引人注意,包括各种各样规范人们活动行为的制度,如周礼、九品中正制、井田制、科举制、改土归流、金瓶掣签等

  9. 4.精神形态文化 社会意识文化也称精神文化,体现人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属于社会心理层次的文化:如人们的情绪、风尚、要求等大众文化, 属于意识形态层次的文化。如政治理论、文学、艺术、宗教、哲学、科技等意识形态文化。

  10.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 1、 历史悠久、传承连续而完整。 桂林华夏之光壁画

  11. 历史朝代歌 炎黄虞夏商,周到战国亡,秦朝并六国,赢政称始皇。 楚汉鸿沟界,最后属刘邦,西汉孕新莽,东汉迁洛阳。 末年黄巾出,三国各称王,西晋变东晋,迁都到建康, 拓跋入中原,国分南北方,北朝十六国,南朝宋齐梁, 南陈被隋灭,杨广输李唐,大唐曾改周,武后则天皇, 残皇有五代,伶官舞后庄,华歆分十国,北宋火南唐, 金国俘二帝,南宋到苏杭,蒙主称大汗,最后被明亡, 明到崇帧帝,大顺立闯王,金田太平国,时适清道光, 九传至光绪,维新有康梁,换位至宣统,民国废末皇, 五四风雨骤,建国存新纲,抗日反内战,五星红旗扬

  12. 2、 形成具有地域的多样性和民族的多元性。 北方游牧文明 蓝田猿人下颌 骨发现地陈家窝 三星堆遗 址发掘现场

  13. 3、融合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为为主体的文化。3、融合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为为主体的文化。 木雕释迦牟尼 (浙江杭州灵隐寺)

  14. 4、内容广泛、内涵精深。胸怀广阔、海纳百川、兼收并蓄4、内容广泛、内涵精深。胸怀广阔、海纳百川、兼收并蓄

  15. 5、世界古代文化的代表。 “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要从2500年前孔夫子那里去寻找智慧。” 《论语》残页(唐抄本)

  16. 二、中国古代思想流派 (一) 中国古代思想流派简述 1.八卦易学体系 乾、坤、坎、离、 艮、兑、震、巽

  17. 易经有言:“阴阳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经有言:“阴阳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18. 2.阴阳五行体系

  19. 3.百家争鸣

  20. 儒家思想是2000多年来我国传统文化主体思想中的主流。儒家思想是2000多年来我国传统文化主体思想中的主流。 (二) 儒家思想流派 孔子陵墓

  21. 1.孔子学说的主要内容 2.儒家思想的创立及发展演变 3.儒家学说的核心——伦理思想 4.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

  22. “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1.孔子学说的主要内容 (1)孔子的”仁“字 南京夫子庙大成殿孔子画像

  23.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登泰山处

  24. 孔子主张实行德政。所谓德政,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即经济上实行惠民政策,政治上对民宽刑罚而重教化。孔子主张实行德政。所谓德政,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即经济上实行惠民政策,政治上对民宽刑罚而重教化。 孔庙成化碑

  25. 孔子关于仁的思想以及由此引申出的德政和举贤才的主张,突破了宗法制度的礼不下庶人和用人上的亲亲原则,顺应了社会发展的时代潮流,在当时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孔子关于仁的思想以及由此引申出的德政和举贤才的主张,突破了宗法制度的礼不下庶人和用人上的亲亲原则,顺应了社会发展的时代潮流,在当时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 孔子塑像

  26. (2) 孔子的“礼治”观 “礼”是“仁”的外在表现。是社会制度和礼节仪式。功用是“整民“(治民)”“政之舆”(推行政治统治的工具)。“礼”为手段、工具,使之达到理想的要求。 孔庙金声玉振坊

  27.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 教训正俗,非礼不备。 分争辩讼,非礼不诀。 宦学事师,非礼不亲。 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 班朝治军,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 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 四川资中文庙孔子像

  28. (3) 孔子的认知、教育和修养观。 孔子就知识的来源和对待知识的态度,把人分为四等: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矣;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

  29. 孔子认为不学习,人身上应当具备的仁、智、信、直、勇、刚等品质就会被吞没。因此他一生学而不倦,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认为不学习,人身上应当具备的仁、智、信、直、勇、刚等品质就会被吞没。因此他一生学而不倦,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行教像

  30. 孔子讨论了学与思的关系。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又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他反对学而不思,提倡九思。孔子讨论了学与思的关系。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又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他反对学而不思,提倡九思。 孔子退修诗书(明《圣迹图》)

  31. 孔子是中国首创私人办学的教育家,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教育思想。孔子是中国首创私人办学的教育家,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教育思想。 台湾高雄孔庙

  32. 主张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提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老实态度。要求自己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主张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提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老实态度。要求自己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北京孔庙 他把文行忠信作为教育主要内容,排斥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的教学。 孔庙明伦堂

  33. “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若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吴彬(明)孔子杏坛讲学图

  34. 他总结自己修养过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指出道德修养是从不自觉到自觉,从必然到自由循序发展过程。孔子的理想人格是圣人和仁人。他总结自己修养过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指出道德修养是从不自觉到自觉,从必然到自由循序发展过程。孔子的理想人格是圣人和仁人。 孔子问礼老子图(明《圣图》)

  35. 《季氏》: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季氏》: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尧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4) 孔子的天命观 孔子列国行

  36. 孔子虽然相信天命,却对通过卜筮探求天意的做法孔子虽然相信天命,却对通过卜筮探求天意的做法 持否定态度,他认为天命蕴含在自然事物的运行之中, 人应当顺应天命而积极努力,不应消极地服从天命的安 排,放弃自己的努力,他特别强调为仁由己。这与传统 的天命观是矛盾的。 孔府(山东曲阜)

  37. 儒学就是封建宗法主义。它体现儒家独有的社会理想,希望把封建制社会建设成像原始社会父氏家长制那样的宗法共同体。在共同体内,人们既可以别异,又可以合同。儒学就是封建宗法主义。它体现儒家独有的社会理想,希望把封建制社会建设成像原始社会父氏家长制那样的宗法共同体。在共同体内,人们既可以别异,又可以合同。 2.儒家思想的创立及发展演变 孔子塑像

  38. 别异是按血缘亲疏厚薄以区分上下贵贱的等级。合同是使各种不同身份地位的人相亲相爱,和谐融洽。合同的原则是亲亲,别异的原则是尊尊。这个原则的结合,就是礼乐制度的本质。别异是按血缘亲疏厚薄以区分上下贵贱的等级。合同是使各种不同身份地位的人相亲相爱,和谐融洽。合同的原则是亲亲,别异的原则是尊尊。这个原则的结合,就是礼乐制度的本质。 孔府 前上房内景

  39. (1)孟子的“仁政”、“民本”、性善“说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40. 孟子继承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和德政主张,发展为仁政学说。哲学上他继承孔子的天命观,但剔除天的人格神成分,赋予天以道德属性。孟子继承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和德政主张,发展为仁政学说。哲学上他继承孔子的天命观,但剔除天的人格神成分,赋予天以道德属性。 孟庙亚圣殿

  41. 今文经学提倡天人感应说,认为天是主宰自然和人世的人格神,阴阳五行的变化是天的德刑赏罚,把儒家的天命观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结合一起。汉儒还把伦理思想系统为三纲五常。今文经学提倡天人感应说,认为天是主宰自然和人世的人格神,阴阳五行的变化是天的德刑赏罚,把儒家的天命观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结合一起。汉儒还把伦理思想系统为三纲五常。 (2)董仲舒的今文经学与阴阳行学说结合的谶续说 董仲舒(西汉)

  42. (3)宋明理(心)学 周敦颐、程颐和程颢、张载、朱熹为代表 形成“四学派”:濂、洛、关、闽 周敦颐(北宋)

  43. 理学是儒学发展新阶段,源于北宋周敦颐、张载,经二程发展,完成于南宋朱熹。理学以儒家思想为主干,批评佛老,把中国古典哲学推到新的高峰。 程颢(北宋) 程颐(北宋)

  44. 理学按对世界本原的不同回答可分为三派: 1.以气为宇宙本体; 2.以理为宇宙本体; 3.以心为宇宙本体。 理学提出的认识论 1.格物致知 2.致良知 3.知行合一 4.存天理,灭人欲 5.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45. 唯物主义学派以张载为代表,主张气为宇宙本源,是理学中唯一的唯物论思想。唯物主义学派以张载为代表,主张气为宇宙本源,是理学中唯一的唯物论思想。 张载(北宋)

  46. 客观唯心主义学派以程颐和朱熹为代表。他们是理本论者,认为万物生成有理有气,理在气先,理是根本。程朱学派思想严密完整,有利于维护专制统治,成为元、明、清三代的官方哲学。 朱熹(南宋)

  47. 主观唯心主义学派是陆王学派。陆九渊主心即理,王守仁(号阳明)主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主观唯心主义学派是陆王学派。陆九渊主心即理,王守仁(号阳明)主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无善无恶是心之体, 有善有恶是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陆九渊(南宋)

  48. 佛教传入中国后,在隋唐时达到鼎盛。信奉研讨佛佛教传入中国后,在隋唐时达到鼎盛。信奉研讨佛 理为时尚,儒家地位受到冲击。尽管在政治伦理方面, 儒学仍占主导地位,在学术思想方面却门庭冷落。道教 也受到推崇。儒、释、道被称为三教,形成鼎立之势。 曲阜南门万仞宫墙

  49. 对儒家思想的批判,最初是在儒家内部展开的。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陈确、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都从不同角度对脱离实际、空谈性命的腐儒进行了严厉批判。对儒家思想的批判,最初是在儒家内部展开的。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陈确、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都从不同角度对脱离实际、空谈性命的腐儒进行了严厉批判。 (4)儒家的终结 顾炎武 黄宗羲 王夫之

  50. 戴震不只对儒家传统思想进行一系列严厉抨击,甚至直斥理学的伦理纲常是以理杀人。戴震不只对儒家传统思想进行一系列严厉抨击,甚至直斥理学的伦理纲常是以理杀人。 戴震(清)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