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6

韦应物( 737 — 792 ?), 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曾任玄宗近侍三卫郎。 广德二年( 764 ),卒业于太学。历任滁州、江州、苏州刺史。有 《 韦苏州集 》 十卷。

韦应物( 737 — 792 ?), 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曾任玄宗近侍三卫郎。 广德二年( 764 ),卒业于太学。历任滁州、江州、苏州刺史。有 《 韦苏州集 》 十卷。. 韦应物的诗歌创作. 韦应物诗中既有怀旧之作,也有表现战乱、同情百姓之作,但总体上还是以田园山水诗为主。其诗清淡淳静,白居易称 “ 其五言诗又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 ” ( 《 与元九书 》 )。. 司空图谓其诗 “ 澄淡精致 ” ( 《 与李生论诗书 》 ),贺裳认为其诗 “ 以淡漠为宗 ” , “ 不加修饰 ” , “ 天质自然特秀 ” ( 《 载酒园诗话又编 》 )。. 去年花里逢君别,

aleda
Download Presentation

韦应物( 737 — 792 ?), 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曾任玄宗近侍三卫郎。 广德二年( 764 ),卒业于太学。历任滁州、江州、苏州刺史。有 《 韦苏州集 》 十卷。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韦应物(737—792?), 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曾任玄宗近侍三卫郎。 广德二年(764),卒业于太学。历任滁州、江州、苏州刺史。有《韦苏州集》十卷。

  2. 韦应物的诗歌创作 韦应物诗中既有怀旧之作,也有表现战乱、同情百姓之作,但总体上还是以田园山水诗为主。其诗清淡淳静,白居易称“其五言诗又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与元九书》)。

  3. 司空图谓其诗“澄淡精致”(《与李生论诗书》),贺裳认为其诗“以淡漠为宗”,“不加修饰”,“天质自然特秀”(《载酒园诗话又编》)。司空图谓其诗“澄淡精致”(《与李生论诗书》),贺裳认为其诗“以淡漠为宗”,“不加修饰”,“天质自然特秀”(《载酒园诗话又编》)。

  4. 去年花里逢君别, 今日花开已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 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 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 西楼望月几回圆?

  5. ※     解题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暮春时节,韦应物调任滁州刺史,在长安与李儋分别,次年春,韦应物写了这首诗寄赠给他。李儋,字元锡,是韦应物的诗交好友,曾官殿中侍御史。

  6. 这首诗既写了对朋友的思想之情,也披露了韦应物作为一个有良知的官吏的思想矛盾和内心苦闷,揭示了他无可奈何的心情。全诗内容深刻,真挚诚恳。这首诗既写了对朋友的思想之情,也披露了韦应物作为一个有良知的官吏的思想矛盾和内心苦闷,揭示了他无可奈何的心情。全诗内容深刻,真挚诚恳。

  7. ※诗歌赏析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年花开已一年。 叙别。 以“花”为衬,见光阴无情,人事萧索。

  8. ※世事茫茫难自料, 春愁黯黯独成眠。 时势与自况。 世事茫茫:国家朝政不稳,军阀嚣张,民不聊生。 春愁黯黯:自身前途莫测,情绪低沉,无以排遣。

  9. ※身多疾病思田里, 邑有流亡愧俸钱。 矛盾与苦闷。 一“愧”字,写尽诗人无能为力的无奈与无功受禄的忐忑。 俞陛云:“凡居官者,廉洁已称难能,韦则因邑有流亡,并应得之俸钱亦觉受之有愧,非特廉吏,且蔼然仁人之言矣。”(《诗境浅说》)

  10. 《郡斋雨中与诸文士宴集》:“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郡斋雨中与诸文士宴集》:“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 《观田家》:“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11. 《游琅邪山寺》:“物累诚可贵,疲甿终未忘。”《游琅邪山寺》:“物累诚可贵,疲甿终未忘。” 《襄武馆游眺》:“仰恩惭政拙,念劳喜岁收。”

  12. ※闻道欲来相问讯, 西楼望月几回圆。 怀友之情。 首尾相应,淡淡收住。

  13. ※诗歌特色 以思想性见长,中间两联将个人身世放在复杂的社会背景之下,真实反映了社会现实与诗人心态。

  14. 语多对比: 时间:去年,今日 心情:世事茫茫,春愁黯黯。 境况:身多疾病,邑有流亡。

  15. 《滁州西涧》

  16.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17. 解题 此诗作于韦应物任滁州刺史时。滁州,今安徽省滁县。西涧,俗民上马河,在滁州城西。诗歌展现了一幅幽独恬静的晴雨图景,反映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并寄托了对中唐前期动荡的社会状况的忧虑不安。

  18. 诗歌赏析 ※ 独怜幽草涧边生 “独”字奠定此诗幽旷无人的境界,也表明诗人异于常人的审美情趣。 “怜”字道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机趣。

  19. “幽草”:一见其生处幽暗,一见其葱茏茂密,一见其无人欣赏,一见其孤芳自赏,照应“独怜”二字。“幽草”:一见其生处幽暗,一见其葱茏茂密,一见其无人欣赏,一见其孤芳自赏,照应“独怜”二字。

  20. ※上有黄鹂深树鸣 “深树”与前“幽草”相对,静谧神秘。 黄鹂之鸣,颇具动态声响,似动实静,反衬出环境的幽渺。 南朝王籍《入若耶溪》:“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21. 杜甫《题张氏隐居》云: “春山无伴独相求, 伐木丁丁山更幽。”

  22. ※春潮带雨晚来急 暮色中的雨景: 春潮涌动澎湃,其势已急,偏又“带雨”, 夹杂着急雨而来,更见其来势迅猛。

  23. ※野渡无人舟自横。 时间已晚,原本荒僻的渡口,自然更无人求渡,在风雨吹打、潮水冲击之下,无人看管的小舟横于渡口。

  24. 此句诗眼在于“自”字,既有自然之理:风吹潮涌,舟自然而横;又有自在之趣:野渡无人,无需迎风破浪,任凭风吹雨打,适意自放。以之写雨中野渡景致固可,譬之人生旅途也不无哲理。此句诗眼在于“自”字,既有自然之理:风吹潮涌,舟自然而横;又有自在之趣:野渡无人,无需迎风破浪,任凭风吹雨打,适意自放。以之写雨中野渡景致固可,譬之人生旅途也不无哲理。

  25. 艺术特色 语言凝炼,却面面俱到,动静声色俱备。 前二句写晴,后二句写雨; 前二句写日,后二句写夜; 前二句先写静后写动,后二句先写动后写静。

  26. 调动读者耳目,引发读者想像,使画面无限扩展,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调动读者耳目,引发读者想像,使画面无限扩展,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

  27. ※ 句句呼应,字字相关。 首句“独”与末句“野渡”、“无人”相呼应,无人世扰攘之况。

  28. 首句“幽草”与次句“深树”相对应,写出环境的寂静幽深。首句“幽草”与次句“深树”相对应,写出环境的寂静幽深。 “春潮带雨晚来急”引来“野渡无人舟自横”,合情合理。 全诗又以“独怜”二字总统,突出了诗人独特孤标的个性与不同凡响的审美情趣。

  29. ※代表了韦应物恬淡淳静的创作风格。

  30. 唐李华《春行寄兴》: “宜阳城下草萋萋, 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 春山一路鸟空啼。”

  31. 宋欧阳修《采桑子》: “残阳夕照西湖好, 花坞苹汀, 十里波平, 野岸无人舟自横。”

  32. 宋苏舜钦《淮中晚泊犊头》: “春阴垂野草青青, 时有幽花一树阴。 晚泊孤舟古祠下, 满川风雨看潮生。”

  33.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34.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35. 解题 “淮上”,在今江苏省淮阴一带。“梁州”,汉南郑县,即今陕西省南郑县东。这首诗写久别十年之后的故人,忽然在淮水重逢时那种悲喜交集之情,感慨至深。

  36. 诗歌赏析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概括以前的交谊:诗人昔日曾游江汉,与朋友经常欢聚痛饮,扶醉而归。 借往事以衬相逢之喜。

  37.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抒发十年阔别之伤感情怀。 十字写尽时间之长、空间之广、人事之杂。 用典不露痕迹。

  38. 李陵《与苏武诗三首》: “仰视浮云驰,奄忽互相逾。 风波一失所,各在天一隅。” 苏武《诗四首》: “俯观江汉流,仰视滔云翔。”

  39.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重逢情景,悲喜交集。 喜:久别重逢,友情如旧。 悲:两鬓萧疏,人生已老。 一喜一悲,笔法跌宕; 一正一反,交互成文。

  40. ※何因不归去? 淮上有秋山。 淮上相逢之因。 以反诘作转,以景色作结。 韦应物《登楼》: “坐厌淮南守, 秋山红树多。”

  41. 诗歌特色 主次分明,重点突出。 结构疏密有致,情意曲折宛转。 语言自然流畅,文字洗练概括。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