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40

Stay hungry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病毒性肝炎. 浙江大学医学院 传染病学教研室 梁伟峰. 流行病学. (一)甲型肝炎. 传染源 急性期患者和亚临床感染者 起病前 2 周到 ALT 高峰期后 1 周传染性最强 传播途径 粪-口途径是主要传播途径 输血后引起甲肝较为罕见. 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 流行特征 与居住条件、卫生习惯及教育程度密切相关 水源、食物被污染可呈暴发流行. (二)乙型肝炎. 传染源 急性、慢性患者、亚临床患者和病毒携带者 以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最为重要 传染性贯穿整个病程. 传播途径 血液传播:最主要

ahanu
Download Presentation

Stay hungry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2. 病毒性肝炎 浙江大学医学院 传染病学教研室 梁伟峰

  3. 流行病学

  4. (一)甲型肝炎 • 传染源 • 急性期患者和亚临床感染者 • 起病前2周到ALT高峰期后1周传染性最强 • 传播途径 • 粪-口途径是主要传播途径 • 输血后引起甲肝较为罕见

  5.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 • 流行特征 • 与居住条件、卫生习惯及教育程度密切相关 • 水源、食物被污染可呈暴发流行

  6. (二)乙型肝炎 • 传染源 • 急性、慢性患者、亚临床患者和病毒携带者 • 以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最为重要 • 传染性贯穿整个病程

  7. 传播途径 • 血液传播:最主要 • 母婴传播:可发生在宫内、围生期和产后密切接触传播 • 密切接触传播:唾液、精液、和阴道分泌物中都可捡出HBV • 其他:如虫媒传播途径等尚未得到证实

  8.  不同年龄人群乙型肝炎病毒传播途径 感染途径 年龄组 母婴传播 (围产期) 新生儿 家庭传播 (皮肤不完整) 儿童期 性接触 注射吸毒的器具 职业暴露 青春期/成人 所有年龄危险注射 其他与卫生保健相关的因素

  9. 易感人群 • 抗HBs阴性者均易感 • 高危人群 • 新生儿 • 医务人员 • 职业献血员

  10. 肝炎病毒和HIV传播的危险因素 感染几率 危险因素 HBV HCV HIV 静脉吸毒 14% 60% 31% 男性与男性性伴 15% 1% 47% 同性性行为 40% 20% 10% 输血 很少 以往 7%-20% 以往 2% 职业暴露 以往 5%-7% <1% <1% 未知因素 30% 10% 9%

  11. 2006年全球HBsAg流行分布

  12. (三)丙型肝炎 • 传染源 • 主要为急、慢性患者,慢性患者尤为重要 • 血清抗HCV阳性的亚临床感染者 • 传播途径 • 输血和注射途径传播 • 密切生活接触传播 • 性接触传播 • 母婴传播 • 部分HCV感染者传播途径不明

  13. 下列途径不会传播HCV:接吻、拥抱、喷嚏、咳嗽、食物、饮水、共用餐具和水杯、无皮肤破损及其它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传播HCV下列途径不会传播HCV:接吻、拥抱、喷嚏、咳嗽、食物、饮水、共用餐具和水杯、无皮肤破损及其它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传播HCV

  14. 易感人群 • 凡未感染过HCV者均易感 • 高危人群:经常使用血制品者,长期接受血液透析治疗患者和静脉药瘾者等 • 流行特征 • 呈全球分布,无明显地理界限 • 南欧、中东、南美和部分亚洲国家较高,西欧、北美和澳大利亚较低 • 我国为高发区

  15. 我国不同地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流行状况 抗-HCV阳性率(%)

  16. (四)丁型肝炎 • 传染源 • 急性或慢性丁型肝炎患者 • HDV及HBV携带者 • 传播途径:类似乙型肝炎 • 血液传播 • 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 性接触传播 • 母婴垂直传播

  17. 易感人群 • 共同感染:指HBV和HDV同时感染,感染对象是正常人群或未受HBV感染的人群。 • 重叠感染:指在慢性HBV感染的基础上感染HDV,感染对象是已受HBV感染的人群 • 流行特征 • 全球性分布 • 呈散发性发病和爆发流行,以散发性为主

  18. 丁型肝炎世界流行分布

  19. (五)戊型肝炎 • 传染源 • 患者及隐性感染者 • 动物(家猪、羊和野鼠等)可能是一种重要的传染源,并可能作为HEV的贮存宿主 • 传播途径 • 粪-口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 • 经胃肠道以外的传播途径

  20. 易感人群 • 未受过HEV感染者普遍易感 • 青壮年及孕妇发病率较高,儿童发病率较低 • 流行特征 • 主要见于亚洲、非洲和美洲的一些发展中国家 • 发达国家也有散发病例 • 有明显的季节性,多散发于雨季后 • 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 1988~1989年新疆戊肝大流行主要与水源污染有关

  21. 临床表现

  22. 各型肝炎潜伏期

  23. (一)急性肝炎 • 急性黄疸型肝炎:甲、戊型多见,总病程1-4月 • 黄疸前期(平均5~7d):发热、疲乏、食欲下降、恶心、厌油、尿色加深,转氨酶水平升高 • 黄疸期(2~6周):皮肤巩膜黄染,肝脏肿大伴有压痛,尿三胆阳性,转氨酶升高及血清胆红素升高 • 恢复期(1~2月):黄疸渐退,症状消失,肝脾回缩,肝功能复常

  24. 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 起病较缓,无黄疸,其余症状与急性黄疸型的黄疸前期相似 • 可发生于5型病毒性肝炎中的任何一种 • 由于无黄疸而不易被发现,而发生率则高于黄疸型,成为更重要的传染源

  25. (二)慢性肝炎 • 常见于乙、丙、丁型肝炎 • 轻度:病情轻,可有疲乏、纳差、肝区不适、肝肿大 压痛、轻度脾肿大;肝功能指标1或2项轻度异常 • 中度: 居于轻度和重度之间 • 重度 • 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伴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进行性脾肿大,肝功能持续异常 • 具有早期肝硬化的肝活检病理改变与临床上代偿期肝硬化的表现

  26. 重度 项目 轻度 中度 ALT和/或AST(U/L) ≤正常3倍 >正常3倍 >正常3倍 胆红素(mol/L) ≤正常2倍 >正常2~5倍 >正常5倍 白蛋白(g/L) ≥35 <35~>32 ≤32 A/G ≥1.4 <1.4~>1.0 ≤1.0 电泳球蛋白(%) ≤21 <21~>26 ≥26 凝血酶原活动度(PTA,%) >70 60~70 <60~40 胆碱酯酶(CHE,U/L) >5400 ≤4500 ≤5400~>4500 慢性肝炎的实验室检查异常程度参考指标

  27. 急性乙肝痊愈的典型血清学过程 症状 抗-HBe HBeAg 总 抗-HBc 滴度 抗-HBs 抗-HBc IgM HBsAg 0 4 8 12 16 24 28 32 52 100 20 36 接触乙肝病毒后的时间(周)

  28. 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病程的典型血清学表现 急性 (6 个月) 慢 性 (年) HBeAg 抗-HBe HBsAg 总 抗-HBc 滴度 抗-HBc IgM 0 4 8 16 20 24 28 36 12 32 52 接触乙肝病毒后时间(年)

  29. 慢乙肝的自然病程 免疫耐受 免疫清除 病期 晚期 / 残余 前-C 区变异 再活动 HBV-DNA 抗-HBe(+) HBeAg(+) HBsAg 清除 肝硬化 HCC ALT/分级 HBeAg 细胞核 细胞浆 (++ ~) (-) (+++) 细胞膜 (++ ~) HBsAg/前S 细胞膜 细胞浆(++ ~) 细胞浆 (+++) (+++) 细胞膜 (++ ~) HLA-1 (-) (++) (++) 20 40 60 年龄

  30. 慢性HBV感染的自然史 抗病毒治疗 监测 抗病毒治疗 监测 Lok AS, et al. Hepatology. 2009;50:661-662 Liaw YF, Liver International, 2009,29(s1):100-1-7

  31. 慢性HBV感染 50%/5年(Ⅱ-3) 70%/10年(Ⅱ-2) < 1.0% 慢性乙型肝炎 非活动携带状态 2.1%/年 2 - 3% < 0.2% 代偿性肝硬化 3 - 5%/年 3 16%/5年(Ⅰ) 7 - 8% 肝癌 失代偿性肝硬化 20 - 50% 70 - 86%/5年 14 - 20%/5年 死亡 0 - 2%/5年 Yim HJ, Lok AS. Hepatology, 2006,43:S173-S181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感染病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32. (三)重型肝炎 • 占0.2%~0.5%,病死率高 • 所有5型肝炎病毒感染均可导致重型肝炎,但HAV和HEV感染导致的重型肝炎较少见

  33. 急性重型肝炎:亦称暴发型肝炎 • 常有诱因 • 起病2周内黄疸迅速加深,肝脏缩小,有出血倾向,中毒性鼓肠,腹水增多,有肝臭、急性肾功能不全(肝肾综合征)及肝性脑病 • 后者早期表现为嗜睡、性格改变和谵妄,后期表现为昏迷、抽搐、锥体束损害体征、脑水肿和脑疝等,体检扑翼样震颤阳性

  34. 亚急性重型肝炎:亦称亚急性肝坏死 • 起病15天至24周出现极度乏力、纳差、频繁呕吐、腹胀等症状,胆红素上升≥17.1mol/L或大于正常值10倍,肝性脑病Ⅱ度以上,有明显出血现象,凝血酶原时间显著延长及凝血酶原活动度<40% • 脑病型:首先出现Ⅱ度以上肝性脑病者 • 腹水型:首先出现腹水及其相关症候者

  35. 慢性重型肝炎:亦称慢性肝炎亚急性肝坏死 • 临床表现同亚急性重型肝炎 • 有如下发病基础 • 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病史 •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史 • 无肝病史及无HBsAg携带史,但有慢性肝病体征、影像学改变及生化检测改变者 • 肝组织病理学检查支持慢性肝炎

  36. (四)淤胆型肝炎 • 亦称毛细胆管炎型肝炎 • 起病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但症状轻 • 表现肝内淤胆,巩膜、皮肤黄染,皮肤瘙痒,粪便颜色变浅,肝肿大,血清胆红素明显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 • 与肝外梗阻性黄疸不易鉴别 • 少数发展为胆汁性肝硬化

  37. (五)肝炎肝硬化 根据肝脏炎症情况分为两型 • 活动性肝硬化:有慢性肝炎活动的表现,常有转氨酶升高、白蛋白下降 • 静止性肝硬化 无肝脏炎症活动的表现,症状轻或无特异性

  38. 根据肝组织病理及临床表现分为两型 • 代偿性肝硬化 • 早期肝硬化,属Child-Pugh A级 • 无明显肝功能衰竭表现 • 无腹水、肝性脑病或上消化道出血 • 失代偿性肝硬化 • 中晚期肝硬化,属Child-Pugh B、C级 • 有明显肝功能异常及失代偿征象,如血清白蛋白<35g/L,A/G<1.0,胆红素>35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60% • 有腹水、肝性脑病及上消化道出血

  39. 肝掌

  40. 肝掌与正常手掌对照图

  41. 脐疝

  42. 瘀点 (腹部)

  43. 瘀斑 (手)

  44. 黄疸

  45. 诊 断

  46. (一)流行病学资料 • 食物或水型流行爆发,儿童发病多见,以及秋、冬季节高峰,皆有利于甲肝的诊断 • 中年以上的急性肝炎患者,应考虑戊肝可能 • 有乙肝家族史及有与乙肝患者或HBsAg携带者密切接触史,有利于乙肝诊断 • 对有输血制品病史的患者,应考虑丙肝可能

  47. (二)临床诊断 • 急性肝炎 • 起病急,有畏寒、发热、纳差、恶心、呕吐等黄疸前期症状,血清ALT显著升高,而无过去肝炎病史者应首先考虑甲型或戊型肝炎的诊断 • 无黄疸者可临床拟诊为急性无黄疸型甲型肝炎

  48. 慢性肝炎 • 急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或原有乙型、丙型、丁型肝炎或HBsAg携带者,本次又因同一病原再次出现肝炎症状、体征及肝功能异常者可以诊断为慢性肝炎 • 虽无肝炎病史,但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符合慢性肝炎,或根据症状、体征、化验及B超检查综合分析,亦可作出相应诊断 • 分为轻、中、重度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