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0 likes | 778 Views
中輟生輔導實務. 黃德祥 彰化師範大學教授 兼教研所所長 dhhuang@cc.ncue.edu.tw Educating & Learning with Enthusiasm. . 中輟 (Dropout) 的定義. 未經請假未到校上課達三天以上;學期開學未到校註冊;或轉學時未向轉入學校報到之學生。. 中輟 (Dropout) 的定義. 未完成義務教育、因故停止學習,或過早離開教育體系者。. 中輟生的特質. 低自尊與外控型人格.
E N D
中輟生輔導實務 黃德祥 彰化師範大學教授 兼教研所所長 dhhuang@cc.ncue.edu.tw Educating & Learning with Enthusiasm.
中輟(Dropout)的定義 • 未經請假未到校上課達三天以上;學期開學未到校註冊;或轉學時未向轉入學校報到之學生。
中輟(Dropout)的定義 • 未完成義務教育、因故停止學習,或過早離開教育體系者。
低自尊與外控型人格 • 中輟學生多半自尊低、自我概念消極、自我期望低、較相信命運與運氣(王美娟, 民89;黃德祥, 民85)。此外,社會認同影響中輟生的自我認同狀態,使中輟生逐漸以「壞學生」來認同自己(陳怡璇, 民90)。
中輟案例 • 案例一:彰化國二女生回家幫忙賣西瓜。 • 案例二:苗栗國二女生生產。 • 案例三:桃園國三女生因案拘押。 • 案例四:台中國二男生不想上學。 • 案例五:台中國三學生上學斷斷續續。
性別 • 根據對美國學者在Ogden City School District的研究結果顯示,女性輟學生佔全體輟學生50﹪以上,亦即女生中輟比率較高;而在這些輟學的女生中,大約有40﹪是因為懷孕而輟學(Chow et al., 1996)。但Smith(1996)研究發現,Nevada Public School(1994-95學年)男生輟學率高於女生,這種差異在12年級(高三)更明顯。可見中輟生之性別差異因地區各有不同。不過女生若因懷孕而輟學,其復學率是相當低的 。
年級 • 學生中途輟學多發生在國中、高中階段(Chow et al., 1996),而且隨著年級的提升,輟學率也有增加的趨勢(Smith, 1996)。劉秀汶(民88)以台北縣國中生為研究對象,發現國二階段是學生中輟的關鍵期,張坤鄉(民86)則發現,原住民國中生大多在國中一年級就輟學,主要近因是「不想讀書」。
學生身份 • 以屏東縣為例,84學年度第二學期,原住民國中生輟學率為平地生輟學率的3.59倍(張坤鄉, 民86),而台東縣88學年度原住民中輟復學生占所有中輟復學生56﹪(溫怡雯, 民89),原住民較為不利的學習狀況值得正視。
身心健康狀況 • 一般而言,身心健康狀況較差的學生,輟學傾向較高(高琦玲, 民83)。而身心障礙學生(disabled students)比一般學生要面臨更多的身體、情緒、學習上的障礙與挫折,因此輟學率也相對地高於一般學生(McMillen, Kaufman, & Klein, 1997)。
過去經驗 • 曾經有過輟學經驗的學生,再度輟學的可能性很高(黃德祥、向天屏, 民88;劉秀汶, 民88)。翁慧圓(民83)曾調查中部地區的國中輟學少年,結果發現,從國中一年級開始輟學和曾離家出走,與日後輟學行為有關。此外,戀愛經驗也與中輟行為有關,中輟青少年的失戀經驗較一般學生為多(王美娟, 民89)。
不良上學紀錄 • 經常曠課、出席率低、被留級、常轉學、被停學、退學(Balentine, 1997; Chow et al., 1996; McMillen et al.,1997; Teachman, Paasch, & Carver, 1996),都可能是輟學的徵兆。
學習動機 • 學習動機低,自認「好玩」、「不想讀書」,忽視或無法認清教育與未來前途的關係(何信助, 民62;黃德祥、向天屏, 民88;溫怡雯, 民89),也會導致中途輟學行為的發生。
工作經驗 • 有長時間工作經驗、較強烈的工作取向、想趕快賺錢者,輟學傾向較高(高琦玲, 民83;Chow et al., 1996)。
性行為與懷孕 • Walker et al.(1998)發現,過早發生性行為容易造成13-14歲的女學生輟學。Cantelon & Leboeuf(1997)更進一步指出,美國有21﹪的輟學女生和8﹪的輟學男生是因為必須承擔做父母親的責任,而無法繼續學業。
濫用藥物 • 吸食違禁藥物者,通常有身心兩方面的重大障礙,會嚴重干擾學習狀況(黃德祥, 民83; 民85;Smith, 1996)。
家庭經濟 • 家庭經濟較困難,並且需要負擔較大家庭責任的學生,輟學的可能性較高(王美娟, 民89;高琦玲, 民83;黃德祥、向天屏, 民88)。在這種家庭狀況下的子女有時為了照顧生病的家人,或外出賺錢而輟學(Chow et al., 1996)。
家庭結構 • 在單親家庭或繼父母家庭長大、隔代教養、不與父母同住、單獨在外生活的孩子,較容易產生輟學的行為(程秋梅, 民89;黃德祥、向天屏, 民88;溫怡雯, 民89;劉秀汶, 民88;Georges, 1997),而父母婚姻關係不和諧會使學生的輟學行為更嚴重(王美娟, 民89;翁慧圓, 民83)。
父母的教育程度與對教育的態度 • 父母親教育程度較低(溫怡雯, 民89;Wagner, 1991)、年輕時有輟學的經驗、沒有畢業,其子女輟學的可能性較高(Balentine, 1997)。反之,父母本身仍在接受教育,對子女有較高的期望,則會降低子女輟學的可能性(Rumberger, 1995)。
親子關係與溝通方式 • Deslandes(1997)指出,家庭人數的多寡、家庭結構、父母的教育程度與學生在校違規行為的發生並沒有顯著的關係,但如果親子之間有溫暖、真誠接納、感性的、支持性的溝通,就能減少子女不當行為的產生。當家人關係不佳、溝通不良,子女在家中感到被忽視、被污辱,輟學的可能性會增高(張梅禎, 民90;黃德祥、向天屏, 民88;翁慧圓, 民83;Balentine, 1997)。
移民 • 在台灣,隨家庭出國移民也是學生中途輟學的原因之一(劉佩雲, 民84)。
和教師關係不良 • 學生和教師關係不佳是導致輟學的原因之一(何雪鳳, 民89;翁慧圓, 民83;張坤鄉, 民86)。Cantelon & LeBoeuf(1997)指出,有相同比例的男女學生因為和老師起衝突而輟學,而導師與中輟生對生活常規(髮型、髮色、服裝、抽煙)的各持己見,互不妥協是衝突的導火線(黃德祥、向天屏, 民88)。
和同學關係不良 • Walters & Bowen(1997)指出,良好的同儕關係可以促使青少年心理社會健全發展,提升其自尊、自我控制與提高學業成就,進而減低輟學的可能性。
家庭與學校文化的衝突 • 來自低社經地位家庭的學生,他們在家庭所接受的價值觀可能與其在學校所接受的價值觀全然不同。例如這些學生需要的是立即滿足(immediate satisfaction),而學校教育所強調的卻是延緩享受(delay gratification)。面臨衝突越多的學生,越會提早離校(黃德祥, 民85)。
欠缺適當地教育選擇與課程 • 課程設計艱深、僵化,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個別差異與需求,導致學生學業成就低落,喪失自信心與學習動機(黃德祥, 民85)。
學業成就低落 • 青少年早期在學業上的失敗經驗與日後輟學的行為有關。因為負向的學習經驗會影響學生的自我評價,使學生覺得被學校環境(包括老師、同學)所拒絕;為了舒解這種不滿的情緒,青少年可能會表現出違規行為,或者是和其他與自己處境相同、有違規行為的學生做朋友(Kaplan, Peck, & Kaplan,1997)。
欠缺適當的諮商輔導與轉介機構 • 輟學生常有身心發展和學習方面的困難,若學校沒有立即給與適當的諮商輔導與協助,學生很容易就會流失。若學生所面臨到的問題不是學校單方面所能解決的,就需要有社會福利與支援網路,以及適當的轉介機構配合(黃德祥, 民85)。
校園暴力 • 學生知覺或真實遭遇到校園暴力也是輟學的原因之一(Chow et al., 1996;Smith, 1996)。目前幫派勢力入侵校園,吸收、強迫在學學生入會,向校內學生勒索保護費的問題嚴重,台北縣內至少有20所國中被警方列管(施明佑, 民88)
友伴身份 • 在校外工作中的朋友多,在校內就學的朋友少的學生,輟學傾向較高。輟學生通常同性朋友較少,這種情況女生比男生明顯;男生會為女生輟學,也會允許輟學女生加入他們的團體(Ellenbogen & Chamberland,1997)。
友伴特性不良 • 缺少支持性友伴、正向角色楷模,是學生輟學的另一個原因(Balentine, 1997)。中輟學生的社會與同儕的負向支援明顯偏多,通常在校時就有已輟學的朋友或行為越軌的朋友(王美娟, 民89;劉秀汶, 民88;Chow et al., 1996;Kaplan et al., 1997),然後被「已輟學的朋友或同學慫恿一起輟學」(溫怡雯, 民89)。
當前青少年問題分析 • (一)、犯罪人數仍高 • (二)、青少年升學壓力大 • (三)、兩性與性教育問題多 • (四)、師生衝突與校園及社會暴力問題 • (五)、網路與電玩沉迷問題 • (六)、青少年本身適應問題 • (七)、親職教育問題
青少年期的適應障礙症作者:精神部 • 人在成長的過程中,要面對自己內在的需要,要改變自己以適應外界的要求,要把過去和現在的情感、思考、知覺的經驗加以統合,在這個過程中,若面對某些內在或外在的壓力時,產生的情緒和行為的反應,超過一般人在類似的情況可預期的反應,已影響到個人的適應,而又沒有嚴重到可以診斷為其他更嚴重的精神疾病時就稱作「適應障礙症」。在兒童精神科的傳統上,因為把成長本身視為是需要適應的事情,因此有許多兒童、少年的行為和情緒問題都把它當作「適應障礙症」。未來有必要以研究來賦予「適應障礙症」更明確的定義和診斷要件。在個人內在因素方面,與生俱來的氣質不同,因此也產生因應壓力時不一樣的反應,譬如:活動量大、比較不規則的人,初次住校,學校要求規律的生活,就容易產生適應欠佳的現象;又譬如,比較敏感,面對需要改變的情況適應的速度緩慢的人,在搬家、換老師、換學校的時候,也可能出現比較多的適應困難,這些都是容易出現適應障礙症的個人條件。 兒童和少年時期,外在的壓力大體上可分為失落重要的人或物、有長期不良的家人關係、家庭結構的改變、需要重大適應的社會變化以及急性傷害等五類。其中就少年時期而言,又以親近的人死亡、父母離婚、兄弟姐妹出生、離家、返家,以及自己或家人有重大的傷害、疾病等,為最常見的壓力事件。這些外在的壓力事件都需要少年去面對,假如調適的過程中出現超過一般人有的適應欠佳的現象,就可能達到適應障礙症診斷的程度。 一般而言,青少年時期的適應障礙症可以用憂鬱、焦慮的情緒、行為、學習上的問題等來表現。比起成人,少年的適應障礙症較常以顯現於外的行為問題,譬如:以學校適應欠佳、打架、偷竊等行為問題來表現的比較多,這和成人以焦慮、憂鬱和自我傷害的表現較多的現象有所不同。在自我傷害的青少年,據研究只有百分之十至百分之十五合乎適應障礙症的診斷,這個百分率較成人的為低。 少年的適應障礙症需要從個人及環境來瞭解適應的困難所在,並以支持的態度幫助渡過適應的困雜。如果能將外在的壓力解除,常能迅速有效的去除適應障礙的症狀。如果適應障礙的症狀持續了一段時間仍然沒有改善,或症狀十分嚴重,就要考慮其他精神疾病的可能。(Retrieved April 8, 2003 from:http://ntuh.mc.ntu.edu.tw/edu/health/210.htm)
適應不良的主因 • (一)生理與機體原因 • (二)家庭與父母教養因素 • (三)低學業成就 • (四)低階文化價值觀 • (五)社會變遷與社會風氣
不同世代的特徵 • 民國二十年至三十九年(1931~1950) 戰亂世代:保命第一 • 民國四十年至五十九年(1951~1970) 艱困世代:刻苦耐勞 • 民國六十年至七十九年(1971~1990) 奮鬥世代:努力勤奮 • 民國八十年至九十一年(1991~2002) 享樂世代:消費享受 • 民國九十二年起(2003~) 未知世代:?
A:飲食不正常(Changing Appetite) B:行為蠻橫(Bullying) C:頂撞父母、師長(Contradicting Parents or teachers) D:憂鬱、鬱卒、悶悶不樂 (Depression) E:目光呆滯(A Dull Look in Eyes) F:亂交朋友(Making Friends Unusually) G:賭博(Gambling) H:逃家、逃學(Running away from Home or School) I:興趣突然改變(Changing Interests Suddenly) J:惡作劇(Practical Joke) K:攜帶刀械(Carrying Knives) L:經常鎖門(Locking the Door Frequently) M:突然有錢(Having Much Money Suddenly) N:消極、悲觀(Negative Self- Concepts or Pessimism) O:講淫穢的話、擁有色情刊物(Using Obscene Words or Pornographic Books) P:功課途然退步(Performance Drops down Suddenly) Q:行動奇怪或詭異(Queer Actions) R:接到不名電話(Receiving Strange Phone Calls) S:服飾、髮型改變(Changing Dress or Hair Styles) T:遺失貴重物品(Losing Valuable Things) U:食用藥物(Using Drug) V:暴力傾向(Violent Tendency) W:讀書、工作不用心(Out of Mind in Working) X:莫名恐懼(Xenophobia) Y:言談、態度粗魯(A Yahoo Attitudes) Z:對他人欠缺熱情(Without Zeal for Others) 青少年偏差行為的前兆(A-Z)
當前青少年的主要問題 • 缺乏教養或管教 • 普遍懶惰 • 比較沒有責任感 • 挫折容忍力低 • 以自我為中心 • 並不一定快樂 (焦慮高與鬱悶多)
行為矯正 、行為治療: • 社會控制 • 操作制約 (operant conditioning) • 描述行為後果 (describing contingencies): 政府告示 、法律規章 • 剝奪與飽足 (deprivation and satiation): 禁吃零食、 給兒童玩具 • 身體限制 (physical restraint): 監獄 • 自我控制 • 身體限制 (physical restraint): 遠離冰箱 • 物理協助 (physical aids): 臥薪嚐膽 • 改變刺激 (changing stimulus): 關掉電視 • 飽足 (satiation): 戒菸者給予口香糖 • 嫌物刺激 (aversive stimulus): 肥胖者每日照鏡子 • 替代法 (doing something else): 用忙碌來代替傷痛
偏差行為的輔導原則 • (一)楷模、示範(Modeling) • (二)教導正向社會行為(Instruction of Prosocial Behavior) • (三)傳達積極期望(Communicating Positive Expectation) • (四)有良好特質(Attributes) • (五)運用諮商輔導技巧(Counseling Skills) • (六)其他輔導策略綜合運用
創造積極的學習環境(Creating a Posi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 • 安全(Safe-- Free from fear of physical, psychological or emotional pain and abuse. Free from threats, force, punishment, coercion, manipulation, pressure, stress, intimidation, humiliation, embarrassment, invalidation.) • 自在(Free -- Students have real choices. Participation in activities and lessons is voluntary.) • 尊重(Respectful -- Students and teachers respect each other's feelings, emotional needs, beliefs, values and uniqueness.) • 個別支持與輔導(Individual/Supportive/Nurturing -- Students are treated individually. Their individual needs, talents, potential and interests are supported.) • 情緒智慧(Emotionally Intelligent -- Feelings are valued, discussed, validated. EI is part of the formal and informal curriculum.) • 實際教導(Relevant/Meaningful/Practical -- Material helps students with real problems in their lives. Life skills, relationship skills and parenting skills are taught.) • 同理與關懷(Empathetic & Caring -- Students and teachers care about each others feelings.) • 興趣激發(Interesting/Stimulating -- The material and the environment stimulate the student's natural curiosity and need to learn.) • 有彈性(Flexible -- Changes are made frequently, easily and smoothly.) (Retrieved from: http://eqi.org/steps.htm)
How to Build Relationships--The Four-Way Rule • Be caring 關懷----關心 Show consideration towards others in a caring manner, see their problems from their point of view. • Be interested 感興趣----愛心 Show an interest in others, their persons, their activities, their families, problems, clothes, their belongings, whatever they value. Make them feel they are somebody who is important. • Be tolerant 寬容----耐心 Be tolerant to others, respect their differences in culture, age, manner, language, appearance and sex, and accept them as they are. Be forgiving. • Be yourself, sincere 真誠----誠心 Be sincere, honest and open, be yourself towards them.
當前青少年的輔導策略 • 與青少年建立關係 • 試著進入青少年世界中 • 營造良好班級與學校氣氛 • 激發合作與互助的同儕關係 • 分享青少年的喜、怒、哀、樂 • 充滿活力與生活趣味 • 投入、參與青少年的活動 • 因勢利導 • 適時協助青少年成長與發展
報告完畢!敬請批評、指教!謝謝各位!dhhuang@cc.ncue.edu.tw報告完畢!敬請批評、指教!謝謝各位!dhhuang@cc.ncue.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