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k likes | 1.91k Views
锁骨骨折 Fracture of the Clavicle. 解剖特点. 桥架于胸骨与肩峰之间 呈“~”形。 内侧前凸,有胸锁乳突肌和胸大肌附着 外侧后凸,有三角肌和斜方肌附着. “ 又有一种锁子骨,近肩横连在喉侧,此骨若出无臼藏,若折之时易补葺” 《 接骨手法 》. 多发生在中外 1/3 处,幼儿多见. 病 因 病 机. 直接暴力(横断、粉碎) 间接暴力(短斜形多见). 分 类. 短斜骨折 青枝骨折 粉碎骨折. 诊断要点. 外伤史,患肢活动障碍。 局部肿胀、压痛,可触及移位的骨折端。
E N D
解剖特点 • 桥架于胸骨与肩峰之间 • 呈“~”形。 • 内侧前凸,有胸锁乳突肌和胸大肌附着 • 外侧后凸,有三角肌和斜方肌附着
“又有一种锁子骨,近肩横连在喉侧,此骨若出无臼藏,若折之时易补葺”“又有一种锁子骨,近肩横连在喉侧,此骨若出无臼藏,若折之时易补葺” 《接骨手法》 多发生在中外1/3处,幼儿多见
病 因 病 机 • 直接暴力(横断、粉碎) • 间接暴力(短斜形多见)
分 类 • 短斜骨折 • 青枝骨折 • 粉碎骨折
诊断要点 • 外伤史,患肢活动障碍。 • 局部肿胀、压痛,可触及移位的骨折端。 • 患肩下沉,向前、内侧倾斜,健侧手掌支托患侧肘部,头偏向患侧。 • 检查患侧上肢血循、活动及感觉。 • X线明确 • 外1/3骨折,应判断喙锁韧带损伤可能
治 疗 极少不愈合、畸形愈合,也不影响上肢功能 “凡肩间骨若折,必一头高跷不相平,治法先用膏贴,后用油纸数重铺衬,又用粉匣板,以长布什穿缚在腋下紧紧缚定,方服接骨丹。” 《金疮跌打接骨药性秘书》
青枝骨折:三角巾悬吊3-6周。 • 有移位骨折: • 手法复位: • “∞”字石膏、绷带固定: • 手术治疗: 点击图像区播放影像
手 术 治 疗 • 复位后再移位,影响外观。 • 合并锁骨下神经、血管损伤。 • 开放性骨折。 • 陈旧性骨折不愈合。 • 多发性骨折,尤其同一肢体多发 • 外端骨折,合并喙锁韧带断裂。 • 畸形明显的成人,尤其年轻女性
药物治疗 • 见三期治疗 • 儿童愈合迅速后期不必用药 • 练功 • 重点是肩外展和旋转 • 注意观察上肢神经或血管受压症状及固定物松动
解 剖 特 点 • 解剖颈下2-3cm,大、小结节下缘与肱骨干交界处。松质骨与皮质骨交界处,易发生骨折。 • 腋神经紧靠肱骨外科颈内侧向后进入三角肌,臂丛神经、腋动静脉通过腋窝,严重移位骨折可合并神经血管损伤
病 因 和 分 类 • 传达暴力多见,老年人多见 • 无移位: 裂缝骨折:直接暴力 嵌插骨折:间接暴力 • 外展型 • 内收型 • 骨折合并肩关节脱位
诊断要点 • 外伤后局部肿痛,功能障碍 • 压痛、纵轴叩击痛 • 可有骨擦音(感)和异常活动 • Xray:肩关节正位、穿胸侧位
无移位骨折 • 临床表现和诊断 • 疼痛,肿胀,淤斑。 • 肩关节主动活动功能丧失。 • 局部明显压痛。 • 治 疗 • 三角巾悬吊3-4周。 • 早期功能锻炼
外展型骨折 • 临床表现和诊断 • 肩关节疼痛,活动功能丧失。 • 内侧淤斑,肩部稍下方凹陷。 • 外展畸形,但肩部饱满。
治 疗 • 手法复位 • 小夹板固定或小型石膏固定 • 上臂超肩夹板固定 • 大头垫应顶住腋窝部
内收型骨折 • 临床表现和诊断 • 肿胀,疼痛。 • 肩关节活动功能丧失,上臂内收畸形。 • 肩部瘀斑。 • 有时可触及远折端
治 疗 • 手法复位。 • 上臂超肩夹板固定。 • 对不稳定的内收型骨折,应将患肢用 外展架固定于外展70° • 大头垫放置在肱骨内上髁上部
药物治疗 • 见三期治疗 • 后期可配合药物薰洗 • 练功 • 重点是肩外展和旋转 • 注意观察上肢神经或血管受压症状及固定物松动
解 剖 概 要 • 上起外科颈下1cm处,下至肱骨髁上2cm处。 • 上部较粗,中1/3逐渐变细,至下1/3渐成扁平状 • 中、下1/3段交界处后外侧有桡神经沟。
上中1/3段骨折 • 直接暴力所致。 • 多见横行骨折,粉碎骨折。 • 病人伤后常屈肘,以致远折端都有内旋移位;又因上肢下垂,可出现分离移位。
移位方向 • 骨折在三角肌止点以上 近端因胸大肌,背阔肌,大圆肌牵拉:向内、向前移位 远端因三角肌,喙肱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牵拉:向外、向近端移位 • 骨折在三角肌止点以下 近端因三角肌牵拉:向外、向前移位 远端因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牵拉:向近端移位
下1/3段骨折 • 间接暴力所致。 • 多为斜行骨折或螺旋形骨折。 • 移位常因暴力方向、前臂和肘关节的位置而异。 • 多有成角移位。 • 肱骨干中下1/3后外侧有桡神经沟,易发生桡神经损伤
诊断要点 • 外伤后局部肿胀 • 压痛,畸形,反常活动和骨擦音(感)等: • Xray明确 • 合并桡神经损伤时: • 手背桡侧皮肤有大小不等的感觉障碍 • 拇指不能背伸 • 垂腕
治 疗 • 手法复位 • 小夹板固定 • 上1/3骨折夹板要超肩关节 • 中1/3骨折夹板不超上、下关节 • 下1/3骨折夹板要超肘关节 • 桡神经沟部位不放固定垫 • 固定时间:成人6-8周,儿童3-5周 • 中1/3骨折是延迟愈合与不愈合好发部位
合并桡神经损伤 • 观察2-3个月。 • 不恢复时,行肌电图检查,手术治疗。 • 观察期间防止前臂屈肌群挛缩及手指关节僵硬,使屈肌群能经常被动伸展。
手术适应症 • 开放性骨折 • 多段骨折手法不能达到满意复位者 • 继发于恶性肿瘤的病理骨折 • 肱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肘关节和肩关节骨折需要早期活动者
手术适应症 • 任何种类骨折合并血管损伤 • 远端螺旋形骨折合并桡神经损伤,复位及固定后桡神经麻痹加重者
药物治疗 • 见三期治疗 • 后期可配合药物薰洗 • 练功 • 固定后即可行指、掌、腕活动 • 逐渐进行主动肘关节屈伸活动,严禁暴力被动活动 • 注意观察上肢神经或血管受压症状及固定物松动
解剖特点 • 前倾角30o~50o • 携带角100~150 • 前方有肱动脉,正中神经,坚韧的肱二头肌健膜 • 内侧有尺神经,外侧有桡神经 • 儿童期有骨骺
分 型 • 伸直型(最多):儿童 骨折线由前下斜向后上方 分尺偏型和桡偏型 可损伤正中神经和肱动脉 • 屈曲型:儿童 骨折线由后下方斜向前上方 很少发生血管神经损伤 • 粉碎型 成人
诊断要点 • 外伤史,伤后肘部肿痛,不利 • 局部畸形,假关节活动,骨擦音(感)等 • 肘后三角关系正常 • 注意指末血供及感觉、运动情况 • Xray明确
治 疗 • 无移位者 • 屈肘900位,颈腕带悬吊2~3周 • 有移位者 • 手法复位外固定 • 尺骨鹰嘴骨牵引 • 切开复位内固定,探查血管神经 注意纠正肘内翻畸形 神经损伤一般为挫伤,3个月多能自行恢复,除确诊为神经断裂,均不需过早手术探查
药物治疗 • 见三期治疗 • 后期可配合药物薰洗 • 练功 • 固定后即可行指、掌、腕活动 • 逐渐进行肩、肘关节活动 • 加强骨折端在纵轴上的挤压力,防治断端分离 • 注意观察上肢神经或血管受压症状及固定物松动
解剖特点 • 是儿童常见的一种肘关节损伤 • 多发于5~10岁儿童 • 由6个骨骺组成 • 肱骨下端4个骨骺、桡骨头骨骺、鹰嘴骨骺
病因病机 • 多为间接暴力 • 移位由前臂伸肌群牵拉导致 • 分类: • 无移位骨折 • 轻度移位骨折 • 翻转移位骨折 • 前移翻转型 • 后移翻转型
诊断要点 • 局部外伤,伤后肘关节为半屈曲位 • 疼痛,功能障碍,肘外侧中心明显肿胀 • 分离移位时可在外侧摸到骨块活动或骨擦感 • Xray:肘关节正侧位可明确诊断
治疗 • 无移位 • 屈肘900,前臂悬吊胸前 • 有移位 • 要求解剖复位,麻醉下手法复位 • 若复位不满意应切开复位内固定 • 肘外翻引起牵拉性尺神经麻痹 • 行尺神经前置术
药物治疗 • 见三期治疗 • 后期可配合药物薰洗 • 练功 • 复位1周内行手指轻微活动,不宜行前臂、腕部强力运动 • 解除固定后开始进行肘关节屈伸、前臂旋转和腕、手的活动 • 注意观察上肢神经或血管受压症状及固定物松动
解剖特点 • 为前臂屈肌群和旋前圆肌附着 • 后方尺神经紧贴尺神经沟通过
病因及分型 • 间接暴力:前臂屈肌群急骤牵拉 • 分4度: • 1度:裂缝骨折或仅有轻度移位 • 2度:骨块分离和旋转移位,但骨块位于肘关节间隙水平以上 • 3度: 骨块进入肘关节内侧间隙,并旋转移位,被肱骨滑车和尺骨半月切迹夹持 • 4度:骨块旋转移位并伴有肘关节向桡侧脱位
诊断要点 • 外伤后肘关节半屈伸位,疼痛肿胀,功能障碍 • 分离移位时肘内侧可触及活动骨折块,4度时肘后三角破坏 • Xray:肘关节正侧位片明确 • 6岁以下儿童该骨骺尚未出现,需依靠临床检查诊断
治疗 • 1度骨折固定于屈肘900位2周 • 2度以上均需手法整复 • 整复后应常规检查尺神经有无损伤 • 复位失败者,切开复位内固定,并应常规行尺神经前置术
药物治疗 • 见三期治疗 • 后期可配合药物薰洗 • 练功 • 复位1周内行手指轻微活动 • 1周后禁忌握拳及前臂旋转 • 2周后进行肘关节屈伸 • 注意观察上肢神经或血管受压症状及固定物松动